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7/03 13:05:59瀏覽71|回應0|推薦0 | |
人是適合吃素or吃肉? 專家給出“黃金葷素比” 你比較愛吃素還是吃肉? 回答“吃肉”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近來網絡上“人類天生適合素食”的觀點廣為流傳,不禁讓喜歡吃肉的人疑惑:吃素真的比吃肉好嗎? 營養專家:從生理構造方面為你解答這個問題,並教你科學、放心的吃肉。 某些族群強調人類適合吃素? 營養專家以4個理由反駁 為什麽說“人的構造更適合素食”? 有些文章通過比較草食動物、肉食動物以及人的解剖構造和生理功能,得出了這個貌似科學的結論。 雖然看起來似乎有板有眼。 但是在營養專家眼中卻漏洞百出。 網傳 人類適合吃素理由,如下 1.人的牙齒和顎骨適合磨碎素食,而非撕裂肉食。 2.人的唾液是弱鹼性,較難溶解肉。 3.人和草食動物的腸道很長,適合慢慢吸收不易腐爛的素食,而肉食動物的腸道又短又直,可快速消化肉,在肉腐爛前排出。 肉的殘渣在人的腸道中會產生毒素。 營 養專家的觀點 在營養專家看來,通過比較人類與草食和肉食動物的生理結構來說明“人類更適合素食”並不科學。 在生理結構上,起碼這3個方面人類和草食動物不同。 # 咀嚼肌和臼齒 草食動物一般有強大的咀嚼肌、耐磨性更強的臼齒。 而人的臼齒耐磨度、更換情況與它們差異很大。 # 腸道的長度 人類的小腸和身高的比值明顯低於草食動物。人類的腸道將近9米,與身高的比值為5。 而多數食草動物的腸道是身長的9倍左右,食肉動物的腸道一般是身長的2~6倍。從這個指標來看,人類更偏向肉食動物。 # 胃的數量和胃酸pH值 人類胃液平時的pH值(酸鹼值)在2以下,進食後也很難到草食動物的4。 典型的草食動物,通常都有多個胃,或者有发達的盲腸,而人類只有一個胃,盲腸也不发達。 進化決定 --雜食更適合人類 按照哺乳動物食性而言,食肉和食草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人類是雜食性動物。 食草的哺乳動物往往需要“一刻不停”地進食,覓食和進食的時間大大增加,這直接導致其用於社交的時間少於吃肉的同類,就無法像人類祖先一樣发展。 因此,吃素並不是進化,肉食雜食才是。 動物在自然環境下會本能地從新的食物當中選取能滿足自己營養需求的食物。 並且,飲食取向也不一定僅由生理結構決定。比如大熊貓原本是雜食性動物,但目前已經變成愛吃竹子的“素食”動物。 相較四處覓食的古人類,現代人能夠獲得充足的食物。我們對飲食的要求,變成了如何高效滿足營養需求,並且吃得更健康更好。 地中海飲食法, 幫你均衡“肉素比” 從營養角度來說,肉、蛋、奶等動物性食物含有大量人體需要的營養成分,比如優質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不過,這些食物吃得太多也會帶來健康問題。 建議大家可參考營養專家的膳食指南推薦量,來合理安排“葷素比”: 葷菜:每日畜禽肉類的攝入量為40~75克,水產品40~75克。 素菜:每天攝入300~500g蔬菜,深色蔬菜應占1/2。 生活中大家可以參考公認的健康飲食方式——地中海飲食,來準備自己的一日三餐。 葷菜類 ---少點紅肉,多點魚 豬牛羊肉是亞洲居民餐桌上的“常客”。 但這類紅肉的脂肪含量較高,且以飽和脂肪為主,攝入過多會增加肥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魚蝦等海產品脂肪含量低,且多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有利於預防高血脂及心腦血管疾病。 建議適當調整肉食結構,減少紅肉比例,增加海產攝取。 蔬菜 每天吃夠500克 有別於西方的蔬菜沙拉,國人日常烹飪蔬菜以炒為主,雖然會造成一些熱敏維生素的丟失,但只要吃夠300~500克的推薦量,仍可補充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 主食---增加粗雜糧 現在大家的主食多以精米白麵為主。 地中海飲食建議,以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雜糧、全谷物食物為主食,有利於控制體重、穩定血糖、提高免疫力。 建議蒸煮米飯時加入糙米等全穀物,吃麵食的話優先選擇雜糧面制品,比如全麥面條、高粱饅頭等,還可以喝些雜糧粥,比如玉米、小米、薏米、紅豆粥。 水果----增加食用種類。 國人每天攝入水果的種類和數量較少,最好適當增加當季水果的攝入,200~300克即可,不必追求昂貴的稀有水果。 乳制品----增加攝入量 。目前國人的每日攝奶量遠低於推薦量(奶類及奶制品約300克),因此要大大提高奶類攝入。 建議奶制品最好選擇純牛奶,盡量避免“風味奶”“乳飲料”等。 食用油---吃點橄欖油 地中海飲食中,油類以橄欖油為主,其中的單不飽和脂肪酸對血脂、血糖均有改善作用。 考慮到橄欖油的口味和價格,偶爾拌涼菜時使用也可。日常飲食中最好增加堅果的攝入,每天大約10克即可。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