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應數位之牆專欄文章:「車用電腦(Car PC)的省思」
2005/05/10 10:45:25瀏覽768|回應2|推薦4

數位之牆牆主黃彥達先生是網際網路趨勢觀察家,以往曾發表不少令人折服的趨勢分析,為筆者尊敬之網路先進;但是對於這篇關於汽車音響與電腦裝置的評論,筆者有些不同意見。( 原文 請見 數位之牆網站

◎ 有多少人在聽 MP3?

黃先生說: 「 現代人有誰不聽 MP3 音樂的?不聽的請舉手。電腦街狂銷熱賣的 MP3 隨身聽更說明這種現象。 」 恕筆者直言,這是典型的高科技工程師 、 都會上班族思維。 MP3 隨身聽熱賣沒有錯,但是都是賣給誰?

筆者手邊雖沒有正式的統計數據回答這個問題,但是筆者絕對敢說:現代人多的是不聽 MP3 的!筆者自己旅居美國矽谷,週遭除了青少年之外,也只有極少數習慣追逐高科技的工程師已經購買像是 iPOD 之類的 MP3 隨身聽產品,而且這些人並沒有將 CD 棄如敝屣。

黃先生表示: 「 買回那張 CD 以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光碟上的音樂轉換成 MP3 檔案儲存在電腦中,正版的碟片收藏起來。對於一個一天 16 小時坐在電腦前的人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方便的欣賞與保存方式了。 」問題是:一天 16 小時坐在電腦前的人有多少?或許台北或者竹科的電腦工程師如此;但是苗栗的水電行老闆呢?高雄的藥劑師又如何?板橋的警察?南投的果農? …

車商並不笨。他們知道買車的人不只是高科技業者,也曉得愈高檔車的潛在車主,一般而言愈與消費科技脫節-目前很多 「 總 」 字輩甚至老闆級人物仍然不太親手接觸高科技產品,收發 e-mail 靠秘書的仍多的是;此外,他們更清楚瞭解:買車的人不會因為沒有 MP3 就不買車。

◎音樂 CD 如何處理?

即使如黃先生所言,每個人都買了 MP3 隨身聽。那麼,原先收藏的 CD 怎麼辦?不是每個人都像黃先生一樣,有計劃 、 有系統地在電腦上播放時順便轉檔;相反地,一般人聽音樂多以隨機 、 隨興的態度進行。 CD 普及化已經廿多年,收藏有數十張 、 上百張 CD 者比比皆是,難道要他們非得一一轉檔,否則就得束之高閣?此外,也不是每個人都在追逐流行,隨時購買或下載新歌;不常購買新歌曲,就現有收藏一聽再聽者相信不在少數;更別說是網上沒得下載的古典音樂 、 另類音樂消費群了。對於這些人來說,單片裝或是多片裝的 CD PLAYER ,遠比 MP3 PLAYER 實用得多。

許多熱愛家庭卡拉 OK 的朋友家裡仍然存有並使用早期的 LD 伴唱光碟;家中收藏許多音樂卡帶者也會利用汽車音響來回味過往。 CD 的價值同理可證。車商活在中古世紀,只因為汽車(尤其是高檔車)主要消費族群,仍以中古世紀人士」居多。

◎如何面對 MP3 愛好者?

的確, MP3 音樂播放絕對是數位時代的發展趨勢;但是車商要抓住的是眼前的主流消費者。如前所述,使用 CD 甚至卡帶者在今日市場上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車商不應也不能輕易捨棄。

「 分眾 」是個方法。以北美市場為例, HONDA 主打首次購車青少年市場的另類休旅車 ELEMENT 和 TOYOTA 主攻年輕人的副品牌 SCION 車系,其標準音響配備均有 MP3 播放功能;但是兩家車廠其他車系無論高檔與否, MP3 PLAYER 均付之闕如。

此外,相信車商也考量到了,目前熱中於 MP3 的消費者,除了自掏腰包換音響之外,其本身也多具有 DIY 解決問題的能力。黃先生文中提到的:利用 FM 電波傳送至汽車音響是個方法;此外還有更簡單的,也是筆者採用的方式-幾年前車用 CD 音響不普及的時候,很多人不是用一種可以放進卡式錄放音機的轉換器,外接 CD 隨身聽嗎?只要你的愛車音響上有卡座,這個「古董」現在依然有效。

或許這樣說對 MP3 主流消費者並不公平,但是車商眼前顯然是「吃定」了他們。而這種市場行銷策略,筆者也不認為有什麼錯。

筆者此文絕無與黃先生唱反調之意,只是希望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族群的立場與需求來思考趨勢、分析市場前景。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ennychang&aid=3133

 回應文章

Zeelandia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心有戚戚焉
2005/06/24 14:52
我就是放進卡式錄放音機的轉換器,外接 PDA聽MP3的技科人.  確實, 在幾千人的IT公司上班, 很少看同事用MP3.  對我而言, 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利基在於分眾市場.

量子客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生活才是主體
2005/05/10 14:19
生活才是主體。任何科技都只適合滲透有相同生活型態或特徵的人。但生活是極度多元化的,所以科技向來無法主導全部,只能佔有局部優勢。
如果科技可以更謙卑,調整自己去適應更多不同的生活型態,而不是強力改變原本的生活,那麼科技才能更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