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6 08:03:06瀏覽377|回應0|推薦0 | |
上次講到晚間青少年談心節目,這次就來說說晨間財經新聞股市分析節目吧。
因著福音電台的主持經驗,我稍後進入了一家權威的平面財經媒體作廣播。 聽起來似乎很奇怪,但實際狀況是如此。當時這家媒體的招牌是一份深度探討政治社會議題與財經股市的月刊,但是也有一份每日下午出刊的股市財經報紙,一本綜合周刊、一本投資周刊、外加專門介紹有典藏投資價值的藝術品月刊;此外,該媒體也跟老字號的正聲電台合作一個周一至周六早上八點到九點的財經新聞兼股市投資分析現場節目,後來也跟華視合作了一個傍晚播出的,迷你型的當日股市分析節目。 那時也是因為朋友介紹而得知,廣播節目兩位主持人之一調到新成立的綜合周刊去了,因此需要請一位主持人;我也因此跑去買了平生第一本該月刊,在廣告欄確定此一徵才詳情。但當我去應徵時,兼管廣播節目的日報副總編劈頭就問了我幾個股市投資問題;一問三不知之下,他很不耐煩地說: 「你到底懂不懂啊?什麼都不懂也跑來應徵?」 我也直話直說:「你們廣告說要有財經『或』廣播經驗,我不懂股市但有廣播經驗啊!」當然我也不是那種喜歡跟老闆對幹的人,因此我也補充:「雖然我不會,但是只要有機會,我很願意學!」 於是這位面惡心善的老大就錄用我了。一開始,我是跟當時的主持人,也是大我兩屆的淡江學姊搭檔,幫忙連繫電話採訪,準備播出資料等等;後來電視節目開播,外型亮麗聲音甜美的學姊便將重心移往電視,我則與另一位新進的女同事主要負責廣播節目。這位女同事年紀雖輕,但也是廣電科班出身,同時曾在有線電視財經頻道當過記者,外形口齒都相當出眾。 因此,半路出家的斑尼鈍,也就有機會從各路英雄中學得不少寶貴經驗。 這個節目比較複雜。一個小時的節目大致分為幾個部份:當日影響政治社會,尤其是股市財經的新聞概要與專家連線分析、當日產業要聞與分析、股市開盤前分析以及個人投資理財資訊介紹。 由於是股市財經節目,因此前一天下午就得預備次日早上的節目。新聞當然是要播出當天才曉得,其他像是產業分析的題材與分析內容、股市盤前分析題目,以及個人理財主題與採訪題目,都是在前一天預備的。有時候產業分析與個人理財也都得用電話採訪方式預錄。 那時我是股市大外行,雖然社裡有許多財經記者,乃至於堪稱全台一流的股市分析師(那時還沒有「名嘴」這稱號,但社裡的幾位分析師,無論是報上的分析稿,或是演講座談會等等,都廣受股友好評)可就近求教,但仍然會鬧笑話出狀況。解盤題目被老大退件就不說了,還曾經發生過電話連繫約人作連線,才發現根本找錯對象,好比說該找「證券」業者卻去問「票券」業者之類的。雖然這些業界主管或學者專家們多半很親切,但電話這頭的我卻經常羞愧得無地自容。 講到受訪者,我們有一份世代相傳的名單,橫跨產官學界,上面註明了每位講員的職務、專長以及適合訪談的單元主題;而我們也會注意在媒體上曝光過的人物,假如適合的話就主動聯繫,設法納入固定訪談講員陣容;反之,假如講話空泛或者「市場味」「江湖味」太重的,我們也會減少採訪次數,甚至從名單中剔除。 除了個人理財投資單元是有業者贊助,部份時段講員由業者指派,其他包括新聞分析、產業分析、股市分析等幾乎都是找這些產官學界人士,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我們不給他們任何酬勞,而開口詢問酬勞的情況也幾乎沒有。或許是因為他們也很肯定我們的專業權威吧。 記得當時曾採訪過的業界或學界知名人士不少,有些人後來也更上層樓,成為全國知名人物。業界菁英就不提了,學界人士如後來的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新聞局長鍾琴(當時是研究兩岸問題的學者)、出任立委的殷乃平、李桐豪、劉憶如、邱毅等等,當時都曾有過訪談機會;尤其幾位政大與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學者,言之有物之外配合度又高,幾乎每隔兩三個星期,我就得跟他們隔空對談一番,請他們開講重大產經事件或政策對台灣經濟乃至於股市的影響。 當時我們的分析也有尖銳的一面,但卻純粹是從政策面或市場面分析,而不像時下的廣電節目那樣的八卦爆料;而每位講員的風格也各有不同。好比說周行一與李桐豪兩位教授,講話條理分明且字正腔圓還帶磁性;殷乃平教授則有條有理、不慍不火;邱毅教授雖不似現在那麼火爆,但當年就已經口若懸河,且時間掌握恰到好處…。而無論個人風格如何,這些專家學者幾乎都很客氣,當我與他們電話溝通題目時,都不厭其詳地提供意見,甚至當下就對我這大外行解說起來;偶爾採訪或連線出狀況時,也會對我這小主持人說明甚至道歉。令我感受到真正的名家風範。 當然,後來當中有些步入政壇或進入商界高層,給人的印象或公開表現可能跟當初不太一樣。這中間的轉變或許不是局外人所能理解,但無論如何,至少在我當年製播節目的短短一年多,我從這些前輩先進身上的確學到了不少。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