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12 16:56:09瀏覽1519|回應2|推薦7 | |
馬總統的清廉及改革理想令人佩服。但是馬總統執政以來,聲望卻江河日下想必事出有因。時運不濟,連續遭逢全球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以及積極的改革損及民眾利益,造成社會反彈;影響支持率下滑,倒情有可原。只是馬總統的領導風格也確有值得檢討之處。 連戰先生受中共習總書記之邀,赴大陸進行會談,人還在北京,台灣總統府即公開批駁連先生的「一個中國」與「政治對話無可迴避」之發言不妥,又劃清界線強調這是民間交流。引起連先生陣營極度不滿。 台灣與大陸目前進行之實質交往,本就奠基於「一個中國」的架構,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前提下進行。這正是2004年連戰破冰之旅與胡錦濤總書記達成之共識,開展了兩岸正常往來的契機。此次連習會,連先生的十六字箴言是他談話濃縮的架構,其內容並未逾越現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總統府為了避免外界斷章取義,或有澄清的必要。但府方「童子軍」不通人情事故的過當發言與劃清界線則十分無情。 兩岸目前尚無法進行正式官方往來,雙方本就是披著民間交往之外衣,進行實質官方談判,如海基、海協進行之八次會談、十八項協議,簽訂之ECFA。連先生這次行前兩次向馬總統會報,難講這是純粹的民間交往。總統府又何必故意貶低連戰為民間角色?總統府有辦法派出代表面見中國最高領導人國家主席、與黨總書記嗎? 馬總統既要獨攬兩岸政策,卻又任命王郁琦、林中森兩位既欠缺大陸人脈,又缺乏社會聲望,對大陸問題也陌生的門外漢擔任兩岸交涉之主管。今天連戰先生既有過去的淵源,又是黨國的先進,在大陸領導換屆之際與新領導人見面會商,增加兩岸之溝通與和諧,應樂觀其成,何必去扯人後腿,出人洋相呢?由此顯示馬總統的氣度與雅量。 再從兩岸事務主管更替,可看出馬總統用人之侷限。馬總統既能跨越黨派,拔擢博士、教授等知識菁英。國民黨內的中央民代及技術官僚中同樣的知識菁英也比比皆是,如兩岸問題專家高孔廉、劉德勳等。為何不受青睞?那些新提拔親信的政績呢?專業的智能呢? 吳伯公提到民主選舉是要靠各方政治勢力的支持。馬總統2008年高票當選後,只想作全民的總統,卻忘了那些支持者的熱情與期待,在馬總統當選後最早幾次地方選舉提名時,蓄意打破地方派系,令支持者心寒。現在又在行政系統排斥專業經驗,任用外行的親信。難怪有人說:「馬先生沒有感情」、「支持馬總統的人都走光了」。更有人說:「作馬總統的敵人,比作他的朋友容易」。反對批評他愈多的人,愈禮遇。而死心蹋地支持馬政府的人卻視為理所當然。 馬總統習法律,崇法紀,重公平正義,本是好事;但矯枉過正,則成了不通人情事故的法匠。馬政府施政,防弊重於興利,稅捐改革、金融管理、兩岸關係及派系處理,均基於此類心態。他心目中都是「無商不奸」、「政商勾結」、「派系分贓」、「政治賄選」等負面印象;因此個人不與企業老闆、派系領袖往來,所用的主管也要與利益團體隔離,避免利益瓜葛。如此企業界、地方勢力與國民黨中央也漸行漸遠,少有好評。 其次,馬總統的領導風格,也缺乏同理心。如課徵證所稅及本勞與外勞基本薪資脫勾問題,都是部會首長越過閣揆先呈報總統定調,事後卻由行政院長去承受社會的抨擊。 馬總統出身家庭有祖母、父母及眾多姊姊當中,他是家中唯一男生。自小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很少需要去為別人著想。記得2008年大選時,一次周美青為他站台,壓著馬先生的頭向大家拜託的那一幕。如今想來事出有因,只有太太最瞭解他為人的缺失。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