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01 23:03:16瀏覽1105|回應0|推薦15 | |
阿嬤家的茶几上有塊石頭雕刻的茶盤,旁邊有根細細長長的管子接到下面的小水桶,用來裝盛沖泡茶葉後,第一泡廢棄不用的茶水。
有一天,貝拉突然對這個茶盤的排水方式充滿好奇,於是就打開她的水壺,把水壺裡的開水全部往茶盤裡倒,看著開水順著茶盤裡的雕刻紋路,慢慢從細長的水管裡流入小水桶的樣子,貝拉看得很入神。
不過,因為這個茶盤已經很久沒有使用了,細長的水管有些小阻塞,一時間無法宣洩一整瓶的開水,因此,開水就積在茶盤裡,弄得茶盤裡滿滿的都是開水。
哇!貝拉闖禍了,因為阿嬤的茶盤水管不通耶!
偏偏這時候,馬麻從廚房往客廳走來,眼見就要發現貝拉闖禍了,只見貝拉焦急地擋在馬麻面前,不安地跟媽媽說:「沒有!沒事!馬麻,沒事!」不讓馬麻靠近茶几。
馬麻大概是光顧著滑手機,一點也沒發現貝拉的異狀,逕自離開〝事發現場〞。不過,貝拉的慌張、焦急神情,倒是讓一旁的阿姨看在眼裡。
阿姨問貝拉:妳怎麼不敢跟馬麻說,妳發生了什麼事呢?
貝拉說:馬麻會罵我!
阿姨問:如果馬麻保證不罵妳的話,那妳犯了錯,會主動跟馬麻說嗎?
貝拉說:會啊!可是,馬麻一定會罵我的。
當孩子犯了錯,或是惹出麻煩時,把拔、馬麻在發現孩子犯錯、惹禍的第一時間內,通常會受到氣憤情緒的影響,一開始就先責怪孩子為什麼犯錯、惹麻煩?但很少有家長會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會犯這個錯?孩子進行這個行為的動機與目的是什麼?並且教導他或是幫助他一起修正錯誤、解決困難。
孩子的社會經驗不足,無法分辨事情的輕重大小,有時出自好奇或是無心的舉動,很可能引發一場〝災難〞發生,但孩子一開始並不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怎樣的後果或麻煩?父母的責難,不見得能解決問題,反倒使孩子為了掩蓋錯誤,而不敢向父母吐實。
當孩子犯錯,手足無措時,他自己面對問題的發生,心裡也是非常慌亂、焦急無助的。父母在第一時間可以先安慰孩子慌張的情緒,了解他為何會有這樣行為的發生?他想要做什麼?告訴他這樣不適當行為可能會產生的後果是什麼?然後跟他一起想辦法解決這樣的錯誤。並且從這個事件中,教導孩子如果再發生類似的狀況時,他自己可以怎麼樣處理,或是如何尋求大人的幫忙。
孩子犯錯是學習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如果父母能夠暫時拋下指責與打罵,用正向積極的態度看待孩子的錯誤,適時的教導與糾正。告訴孩子適當的解決問題方式,讓孩子知道可以怎樣處理問題或是找尋資源幫助他面對問題。這比責怪他、處罰他,更能幫助孩子學會面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發生問題後,一昧地掩蓋、躲藏,反而使問題像雪球般越滾越大,最後弄到無法收拾的狀況。
隔了一週之後,貝拉再回到阿嬤家,最先關心的就是茶盤的水管還會不會阻塞?
可見,這件事情已經在她心裡醞釀了一整週,她很在意這件事。雖然她沒有因為這個錯誤而受到指責,但這件小事已對她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讓她知道勇於坦承錯誤,並且一起來解決問題,也是一種誠實、勇敢與負責任的表現。
犯錯也是一種學習,讓孩子可以從錯誤中學習經驗與處理方式,獲得教訓與成長。如果父母能以開放的心胸,包容與接納孩子無心所犯下的小錯誤,那麼,犯錯其實也有其正面意義,是一種可貴的經驗與學習。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