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8 12:52:28瀏覽375|回應0|推薦4 | |
一海碗的淚水 (8.27.2002世界日報副刊刊出) 在波士頓車水馬龍的市區有一個很小的紀念公園,園中有兩座雕像,一座描繪人民生活困頓的情景,一座顯露人民渡海移民的決心,另有八塊銅匾鑲於兩端入口,以文字敘述此紀念公園的由來。 餓死人 1845年,愛爾蘭人平時賴以為生的主食馬鈴薯遭到霉菌的侵襲而大欠收,數以百萬計的人民簞瓢屢空,頻於餓死邊緣。極諷刺地,當時統治他們的英國政府竟冷酷無情地仍要求佃農繼續將好幾萬噸的其他穀物從愛爾蘭外銷到國外去,以便給付那些並非本地居民的地主們的租金(當時只有4%的土地為愛爾蘭人所擁有,而擁有者大抵是擁英的貴族或新教徒。)一位愛爾蘭詩人寫道:「陌生人坐享我們的收成,外國人擁有我們的土地。」 大飢荒 愛爾蘭在1845-1850的大飢荒是十九世紀的一個主要大災難,八百五十萬的百姓遭受天大的災害與損失,上百萬的人民因飢餓疾病死亡,兩百萬的人不得不移民到波士頓或其他北美都市以尋求避難所,而那些不能離開的只好繼續承受貧困、被趕出家園、希望渺茫的未來。這個紀念公園訴說當初那些愛爾蘭人為甚麼要從他們的故鄉跨海大遷徙,如何抵達波士頓,又怎樣在美國這塊土地上克服萬難終於成功的事蹟。此紀念公園是「緬懷大飢荒150週年」的一部分, 1998年6月28日落成,讓人永遠不忘愛爾蘭的「AN GORTA MOR」。 人民骨瘦如柴 大飢荒時期,愛爾蘭人因飢餓與疾病關係,約有一百萬人不幸死亡,另有數十萬人繳不出土地租金被趕出家園,「許多人死於路旁,不計其數的人只能食草維生,嘴唇都被染成綠色的,他們的眼睛迷失空洞無比,個個骨瘦如柴,腳步乏力蹣跚掙扎地走過田野。」愛爾蘭的小說家William Carleton寫道:「在路上,你會一次次地碰到人們把他們的家,一座棺木,扛在他們的肩膀上。」 波士頓撥出救援 當時的波士頓,不管是何種信仰的人,決定對愛爾蘭送出救援。1847年3月27日, Robert Bennett率領美國軍艦Jamestown號,載著800噸的食物、衣服、日用品,從波士頓出發, 15天後,抵達愛爾蘭Cork碼頭,Cork地方一個名叫Robert Hare的人向艦上的人員說:「我們虧欠麻州百姓太多了,當我們遭受試煉苦難,你們這樣主動援助我們,我們將永遠珍惜,永生難忘。」 橫過一海碗的淚水 為了要掙脫死亡威脅,近兩百萬人逃離愛爾蘭。這些數以百萬計勉強活下去的農民,有如被怪獸猛禽在背後追趕,拼命設法逃到美國去。難民稱呼那一艘艘根本不適合航行渡海的船隻是『棺木船』,許多人死在海上。詩人John Boyle O'Reilly描述難民所必須橫渡的大西洋是『一海碗的淚水』(Bowl of Tears)。 抵達波士頓 單單在1847年,就有37,000的難民抵達波士頓,每個人都頻於死亡與絕望邊緣,貧困與疾病交加。「波士頓的居民雖然願意送錢或食物去援助那些受飢荒之苦的愛爾蘭人,卻希望他們繼續留在愛爾蘭土地上。」歷史學家Thomas O'Connor寫道:「他們並不希望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來。」新移民只好住在靠海地帶,擠在潮濕的地窖或簡陋骯髒的小屋內,「愛爾蘭區的小孩,」波士頓本地的人Lemuel Shattack如此寫道:「真像是生來就為了赴死一般。」 美國夢 儘管有些波士頓人對新移民心存敵意,甚至在有些地方貼上「愛爾蘭人不需要來應徵」的告示,那些遭受飢荒之害的愛爾蘭人終究從一貧如洗無立錐之地的難民,變成努力向上成功的美國人,很多人成為波士頓的領袖,比如:John Boyle O'Reilly, Patrick Collins, Richard Cardinal ,1960年,約翰甘迺迪更是成為美國第一位篤信天主教的愛爾蘭人。今日,約有4千4百萬的美國人自稱愛爾蘭裔,許多人在政治、文學、運動、商業、醫藥、娛樂界都為翹楚。 讓我們千萬不要忘記 「大飢荒」紀念公園,是要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藉以思憶那次永遠改變愛爾蘭歷史的恐怖大災難。當初引發大飢荒的原因是農作物欠收、地主與佃農主義、殖民地主義、軟弱的政治領袖等。即使在今日,某些國家還是存有這些問題,飢荒依舊讓有些地方的老百姓受苦、死亡、削減人口。我們必須以愛爾蘭的大飢荒為警惕,直到歷史不再重演為止。 餘音 我們這一代移民是比大飢荒時代的愛爾蘭人幸運多了,大部分的人不是有些經濟後盾,就是來此留學而有一技之長,比較容易適應環境,生活不至於太過艱苦或被歧視。只是,我們畢竟是新移民,來到一個新國度,難免有些疑慮存在,擔心在這弱肉強食的社會中被淘汰。然而,想想當初一無所有的愛爾蘭人都可以堅韌地生存下來了,並在各方面大放異采,即使政治舞臺上也能當上市長、州長、眾參議員,甚至高居總統之職,愛爾蘭人能,我們當然也能;如果這一代不能,仍有下一代,不是嗎? 另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當年單單一種黴菌就可以改變愛爾蘭的歷史,讓百姓民不聊生,不得不遷徙到海外去,在這高科技發達卻缺乏人文修養的時代,核武、生化隨時都可能成為那可怕的「黴菌」,引起下一個「大飢荒」,消滅大量人口或引發人類的大遷徙,改變整個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如何能不慎呢! 當權者不能以百姓的福祉為要,一般人不能心存仁義,像那些恐怖份子老要以武力或暴力訴求理想,那麼一次次的「大飢荒」不遠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