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離家很遠的女兒,久久才回娘家一次。
今年夏天,我帶著孩子們回家看父母。兒子上次跟著我回台灣已經是兩年前的往事,這次再見到外公外婆,兒子顯得更成熟懂事。
兒子和我以及外公外婆朝夕相處幾天之後,對我說:「媽媽,您對您的爸媽很兇,很沒有禮貌喔!」
我趕緊回答:「我哪會兇啊!」我當然明白兒子的意思。我原生家庭中的成員,向來就是嗓門大,對話直接,雖然彼此之間毫無惡意,但是語氣一急,就顯得兇巴巴的。
形成這種互動對話源於早期我和父母、手足之間不懂,也不習慣表達關懷,大聲量與壞口氣是我們隱藏感情的方式。長年下來,大家都通用了這樣的溝通模式,不覺得語氣不好有什麼不對。
在我與老公自組的小家庭中,我們也會音量失控偏大,也會口不擇言,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要求孩子們注意說話的禮貌,因為對方是親密的家人,在言語上更要互相尊重;溝通方式不同於我的原生家庭。
兩個家庭的互動差異,讓我養成兩種行為模式,分別行之,難怪不一樣的表達口吻讓兒子嚇一跳!
經由兒子的提醒,我應該回過頭仔細看看自己和父母之間的互動,重新經營我和長輩的親子親密關係。我還在練習階段,希望自己學會貼近、體貼他們。
本文曾發表於10-15-2013聯合報家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