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流企業的必修課:高效率、高產出的會議術
2011/07/09 10:02:16瀏覽830|回應0|推薦1

2011年5月號《經理人月刊》第78期 整理.撰文 / 郭子苓 編輯 / 齊立文

誠如英特爾(Intel)創辦人暨前總裁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所言: 

你絕對無法避免開會,但是你可以讓會議變得更有效率。」

學會開一場有效率、有產出的會議,是所有企業都必須正視、必須實踐的功課,因為當你正為了無數場失敗會議,浪費時間和人力的同時,形同給了對手超越你的機會。

病徵1:沒人把開會當一回事。大家遲到、早退,在會議上最常做的事,就是在文件上塗鴉。
病徵2:開會開到天荒地老,實際的開會時間總是比預期多出兩倍。
病徵3:開會時,討論內容離題後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沒有回來過。
病徵4:開會後,決而不行的程度猶如船過水無痕,像沒開過會一樣。
病徵5:會議裡,大家都說了很多話,但說的都不是真話。
病徵6:總是忘了帶最重要的資料和數據進會議室,讓決策一延再延。
病徵7:會議的無聊程度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大家重複犯同樣的錯誤,沒人想做任何改變。

上述「病徵」,你是否都有過「切身之痛」?根據《FastCompany》雜誌的調查,這是在一場失敗的會議裡,最常見的7個病徵;而且只要出現任何一個,會議可能就已經失去它應有的效用,甚至正一步步邁向死亡。

不令人意外的是,似乎所有上班族都領教過失敗會議的威力。根據最新的Google搜尋結果,輸入「Boring」和「Meeting」,你會得到超過2710萬筆、洋洋灑灑的申訴;輸入「無聊會議」和「不想開會」,也分別有1210萬筆和619筆的抱怨和怒吼。甚至,我們在針對本期封面故事尋找採訪對象時,「我們開會超無聊的!」「但我們開會很沒效率耶!」也幾乎是被徵詢對象在第一時間內最常給的反應,也難怪,《Fast Company》將他們的會議室取名為「Jail」(監獄),並標明「Just visiting」(不宜久留)。

50%的時間,浪費在無效會議上

會議這麼無聊、這麼討厭,上班族卻終究無法避免開會。根據全美第二大長途電話公司MCI(現為全球第二大電信商Verizon所購併)的調查,美國人一天共召開超過1100萬個會議、一個上班族平均一個月開61.8次會,而且其中竟有超過50%的時間被浪費掉的。這個數字相當於每個禮拜,企業或個人必須浪費掉一整個工作天在無效的會議上;若以會議成本公式(與會者人數 x 會議時間 x 個人時薪)計算,被浪費掉的金錢和資源龐大到難以計量。

如果說會議是必要之惡,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改變會議,透過目的、議程和進行方法的調整,讓會議起死回生、變得有成效,不再是企業與上班族的心頭之患。

為了落實自己的理念,葛洛夫在英特爾致力於推動會議改革,並曾親自為所有新進員工上「效率會議課」,從內部推動改變,也讓「效率會議」成為英特爾最為人熟知的企業文化之一。

學會如何開會,啟動企業改革開端

日產汽車(Nissan Motor)在執行長卡洛斯.高恩(Carlos Ghson)的帶領下,為日產締造高達60億日圓的效益(省下的開支 + 增加的營收),成功拯救連續虧損7年、26年來地位不斷下滑的日產。

這段被日本媒體譽為「高恩魔法」(Ghson Magic)的反敗為勝故事,有部分原因便可歸功於高恩對於日產會議方法所推動的革新。「會議,就是企業改革的開端。

日本黛安芬前社長吉越浩一郎認為,學會開有效率、有產出的會議,是所有企業都必須正視、必須實踐的功課,因為當你正為了無數場失敗會議,浪費時間和人力的同時,形同給了對手超越你的機會。

所以,要學著開一場好會,你可以不必是一家成功的企業;但是,要成為一家成功的企業,你不能不學會如何開會。

高效率會議4步驟

Step1. 確認開會目的
以明確的目的決定會議形式,讓與會者有備而來。

Step2. 慎選出席者
控管出席者的質與量,讓會議快又有效。

Step3. 確定開會形式
選對開會方法,才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Step4. 完美結束會議
確實記錄會議內容,利於追蹤檢討。

各種開會手法的重點整理:

1. 站立會議:準時開始,時間越早越好,在紀錄團隊工作狀況的白板開會,人數不要超過 10 人,時間勿超過 15 分鐘,不要在會中處理問題,不要在會中作筆記。

2. 禁帶電子產品:不要讓與會者分心在看筆電、手機、上網。

3. 時間限制:碼錶計時,強迫事前準備充分,縮短議程,一定要有結論。

4. 主管離場:多利用紙筆白板,保密原則,設定時限,主持人維持中立,不得使用職權,決議後不得異議。

5. 視覺會議:事先溝通,準備圖像範本,確認足夠的空白面積,構圖不用精美,流程圖讓大家隨時看見,善用海報、便利貼。

6. 世界咖啡館:圓桌比方桌好,桌與桌距離別太近,桌長提醒規則,準備聆聽棒。

7. 開放空間科技:自由決定出席,發生就發生,何時開始都對,結束就結束。

8. 動腦會議:事前每人獨力激盪,所有人都必須發言,創意接龍,禁止批評,不管品質只求量大,不要設限想像力。

9. 環境引導:準備飲食和調好溫度,放一點音樂,偶爾走動或互換位置。

10. 創新激盪:可邀請公司以外人員,題目與每個人相關,只要界定題目範圍,不能隨意指派版主。

11. 午餐會議:用餐中後段再切入主題,由主辦人先負擔後拆帳,不要讓食物成為重點,勿自行提早用餐,避免抄筆記拿資料。

12. 移地會議:提供多個時間與場地的選擇,確保交通狀況和準時,確認場地環境,不要安排過多課程,會後追蹤,避開週末或假日。

【動腦會議】集合眾人智慧,搭乘別人創意的便車

知名廣告人艾力克斯.歐斯本(Alex Osborn,廣告公司BBDO創辦人之一)在1950年代提出「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這個激發構想的方法時,附帶提出了4個基本原則,目的在於確保與會者的創造力,都能不受抑制地暢流:

1. 禁止針對提出的點子或想法,當場進行評量和非議:構想當然有好有壞,所以歐斯本建議將動腦會議劃分成兩階段,前段請眾人「暫緩批評」,先求產出最大量的構想,後段再針對構想的優劣進行權衡。

2. 鼓勵自由奔放、瘋狂古怪的構想:批評別人的想法很容易,但這麼做形同在人的頭腦裡釘上條條框框,局限了想像空間。

3. 目標在於追求構想的「數量」、而非「品質」:該批評的不是別人的想法「質不好」,而是你提出的想法「量不夠多」。

4. 針對提出的構想,找尋新的組合或改善:腦力激盪是「偷取別人想法的最佳時機」,可以拓展想像空間。不過,在腦力激盪輪流發言的情境中,由於人們不是一有靈感就能立刻說出來,囿於記憶短暫,反而未必能暢所欲言。對此,學者建議,只要做一些小改變,就能大為提升效率:

a. 開會前,安排15~20分鐘,讓成員個別進行腦力激盪。

b. 開會時,不要只是輪流發言,而要相互討論,補強別人的構想。

c. 腦力寫作(brainwriting):讓所有人在紙上寫下(或畫出)自己的想法,完成後將紙放在桌子中央,再拿起別人寫過的紙,設法就其上的想法進行補充或聯想,展開一場構想的「接龍」。

DOs

1. 釐清會議主題,並請出席者於「會前」花15~20分鐘「獨自」進行腦力激盪。

2. 所有與會成員都要參與發言及討論。

3. 展開創意接龍,針對每個人提出的構想,找尋新的組合或改善。

DON'Ts

1.  禁止針對提出的點子或想法,當場進行評量和非議。

2. 先不問品質,先求得到最大量的點子及構想。

3. 不要局限與會者的想像力,點子無論多瘋狂,都值得鼓勵。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arry1964&aid=5397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