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8/01 22:37:30瀏覽491|回應0|推薦9 | |
[佛說四十二章經經序之原文]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佛說四十二章經經序之之翻譯及解說(道源長老之「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以下簡稱「講記」)] 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 佛的德號超九界以獨尊 具足三覺的義理 世尊也是佛的德號 出世間 三乘聖人也都尊敬釋迦牟尼佛 超過六凡法界、三乘聖人法界,超九界以獨尊 所以稱為「世尊」(道源長老講記,第22-23頁)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 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 就是成佛 要說法度眾生 「思惟」,平常講的觀想,怎麼觀想呢?「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釋迦牟尼佛是過來人,他追念成佛以前的功夫,想成道必須「離欲」 就是遠離五欲,心才能寂靜下來 (按,所謂的五欲,據筆者在網路查找,係指財欲、色慾、名欲、食慾及睡欲,參見星雲大師的「五欲六塵」一文,見http://www.fodizi.tw/fojiaozhishi/4078.html,於20210716周五拜訪) 我們的心就是被五欲所擾亂,白天不寂靜 夜晚睡覺還夢想顛倒,所以苦惱 要是能遠離五欲,就能夠得到寂靜之樂 這是最超勝的境界 (講記,第23頁) 「住大禪定」 離欲寂靜也是禪定 但是禪定有小乘禪定、大乘禪定之別 恐怕你誤解離欲寂靜是小乘禪定,所以加一個大字(講記第23頁) 「住」是安住,安住在大禪定的境界之中 這就出世間的上上禪定 「降諸魔道」,「降」是降伏;「諸」不只一種 大體來說有四種魔道 一、 煩惱魔,二、五陰魔,三、死魔,四、天魔 把這四種魔道都降伏了(講記第23-24頁) 一、 煩惱魔 就是貪圖五欲之樂的貪煩惱,貪不到動瞋恨,叫瞋煩惱。不應當貪的去貪,不應當瞋的去瞋,叫愚痴煩惱。被貪瞋癡煩惱擾害,無法用功修行,叫做煩惱魔。(講記,第24頁) 二、 五陰魔 五陰<心經>叫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陰,就是我們的身體;受、想、行、識是我們的妄想心。不是身體魔,就是妄想心在魔。身體魔,比如你不修行用功,不生病;一旦你修行用功,不是這個病就是那個病,使你不能用功。受、想、行、識是妄想心,你不用功,妄想還少一點;你越是用功,妄想越多,擾亂你不能用功。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叫五陰魔。(講記,第24頁) 三、 死魔 有生必有死,尤其我們人命短促,活不到一百年,就算你活到一百二十歲,也是轉眼即到。年輕的時候沒有聞到佛法,聞到佛法已經中年以後了。你覺得道心真正發起來,一定要了生死,成佛道,認真修行,生命道了,死了!來生來世不知道轉到哪一道?就算你轉到人道,修行也間斷了。我們前生前世都曾經修行,要是不曾修行,今生今世不會坐到講堂裡來聽佛經。那前生曾經修行,是不是今生出了娘胎就接著修呢?不會,一入娘胎就迷糊了,間斷了,不能接續修行。剛發道心,要認真修行,結果生命到了盡頭,要死了,這叫死魔。(講記,第25頁) 四、 天魔 天魔是到你成佛的時候才下來,就是欲界第六層天的天主,叫魔王。他把欲界的眾生都當成成自己的兒孫,要是有一個人成佛,他認為兒孫就少了一個,一定要下來魔你。像釋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時候,魔王派他三個女兒來魔,魔不了,於是他自己帶著天兵、天將,下來要殺佛,這都屬於天魔。(講記,第25-26頁) 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作這個觀想,要是眾生能遠離五欲之境,是最超勝的境界,要是住在大禪定,能降服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不是太好了嗎?希望眾生都能得到這個利益。 「於鹿野苑中」,釋迦牟尼佛從菩提場起來,走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轉四諦法輪」。真實不須之理曰「諦」,有四種,叫「四諦法輪」,就是苦、集、滅、道。苦、及二法是俗諦,是世間的真諦。 一、 苦諦: 「苦是逼迫性」,眾生得了這種果報,逼迫身心,使你的身心難受,所以叫苦。 二、 集諦: 「集是招感性」,煩惱能招感苦果,所以叫集諦。 苦諦、集諦是世間真實不虛之理。 出世間的真諦也有兩種: 一、 滅諦: 「滅是可證性」,滅諦是出世間的果,滅是寂滅,梵語叫涅槃,翻成中國話叫寂滅。寂滅者不生不滅,了脫生死證得涅槃。出世間果怎麼能證得呢? 二、 道諦: 「道是可修性」,要修道才能證得滅諦。滅諦、道諦是出世間真實不虛之理 (講記,第26-27頁) 應該先因後果,四諦法為什麼先說果,後說因呢?因為眾生對果報法容易明白,對於因法很難明白,所以世尊轉四諦法輪,先說果法,後說因法,讓眾生容易了解。眾生不知道苦,先告訴眾生除了苦還是苦,苦是由集的煩惱招感來的,煩惱是因,苦是果,先說果後說因。要想證得出世間寂滅的樂果,你得修道,也是先說果,後說因。這叫「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你知道苦,要斷集、斷煩惱。仰慕集滅知法,要去修道法。(講記,第27頁) 「度憍陳如等五人」,度五比丘,一、阿濕婆,二、跋提,三、摩訶男,四、憍陳如,五、十力迦葉。首先說憍陳如,因為他是第一個開悟證果的人。憍陳如的前生就是<金剛經>上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是忍辱仙人,歌利王節節支解他的身體,忍辱仙人就發願:我要是沒有瞋恨心,你給我節節支解的身體馬上復原,結果他發了願,身體就復原了。他就告訴歌利王:我要是成道,最先度你。因為憍陳如是歌利王轉世,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了佛,最先度他得道。(講記,第27-28頁) 「復有比丘」,度了這五個人以後,再度1250位比丘,還有其他無量數比丘。「所說諸疑」,這些比丘沒有得道之前,都有疑惑,不解佛理。「求佛進止」,求佛開示哪一個法是對的,就精進;哪一個法是不對的,就停止,就是應作則作,應止即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世尊能觀機逗教,應機說法,跟名醫看病一樣,他知道你的病源,因病與藥,應眾生的根基說法,一個一個都開悟了。(講記,第28頁) 「合掌敬諾」,這些比丘在尚未開悟之前,他們來請法時,要合掌、恭敬。「諾」是承諾、答應,世尊說什麼就聽什麼。「而順尊敕」,「尊」是世尊,「敕」是敕命。順從是尊的敕命,世尊叫他精進就精進,叫他停止就停止。(講記,第28頁) 這一段是序分,敘述三寶出現世間,「世尊成道已」,說明佛寶出世。「轉四諦法輪」,就是法寶出世。度五比丘以及諸比丘,就是僧寶出世,這個時候世間就有佛、法、僧三寶了。(講記,第29頁) 關於基督信仰的比較及回應 請參見下篇文章! (下篇文章最快下周日即20210808發布,如果更晚,就要看筆者寫的速度了!) 轉述by Barnabas Yu 20210801(日)10:37 PM(台北華碩電腦時間)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