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0 17:33:12瀏覽724|回應0|推薦0 | |
桃園地景藝術節-范姜老屋群20131110 我和女兒把機車停在新屋最熱鬧的市場旁,混入在地的人群裡逛大街,攤販很多,叫賣聲不絕與耳,我們先去吃了一碗豆花解解饞補充體力。
范姜老屋群的入口,就在市場邊上,指示牌混在一整排的招牌中,要仔細找才看得到,好在在110巷的巷口,有掛著范姜老屋群的牌坊,通過這個巷口,彷彿進入時光隧道。 第一次認識范姜這個獨特的姓是在民國八十年,我出社會第一個正式工作,那家公司當時號稱全台五百大之一,總公司在台北中山北路,另在新莊及中壢有設廠,台中高雄還有經銷點;而中壢廠是我負責的其中之一。 平時和我聯繫帳務的大姐就姓范姜,除了工作上的事,我們偶而也會在電話裡閒聊幾句,她操著一口濃濃的客家國語還透著一股樂觀的笑聲,她的幽默常讓我不著頭緒笑不太出來,但我喜歡聽她說話,我說她的姓好特別,以前都沒聽過,大姐笑了幾聲說,不會呀,他們那邊都姓這個,而廠裡也有幾個人也姓范姜,一直到有次固定資產盤點的機會,我和另一位同事得以去中壢廠,說是中壢廠,其實地址是在新屋,那也是我第一次去新屋,我們是搭公務車去的,只覺得路途好遙遠,都睡了一覺還沒到。我和范姜大姐終於見面了,幾個同事知道有來自台北的姑娘,也紛紛來打招呼,在剎那間我像是置身在銀河系的某個星球,因為他們全部都講客家話,我一句也聽不懂,更囧的是一同來的女同事,她也是客家人竟然也聽不懂。 新屋這個地名由來,和范姜家族有很大的關係,在范姜先祖胼手胝足,耕墾得法之下,短短數年己有田產處處。開墾有成的范姜族人於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興建祖堂,其後陸續起造不少新厝,當地人引為盛事,指其為「起新厝」。因此「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沿用至今。 范姜後代放人眾多,近代隨經濟改善,不少古屋已經翻修,附近的地有的也轉賣給建商蓋洋房高樓,現僅存五座,門牌依序為中正路110巷1、2、3、6、9號。
見到的第一幢老屋是范姜觀音寺,這其實是一號老屋的原址,其因為太過老舊維修不易,其子孫於民國96年初起在原一號老屋前方新建范姜觀音寺,最大的改變是將原三合院式改為一條龍,正廳供俸觀世音菩薩,右廂房為藝文展覽室,左相房為古物陳列及工作室,保留雙邊屋脊燕尾,而牆面使用的是原一號老屋的橘黃色壁磚,是謂充分展現家族的凝聚力。
2號老屋,是老屋群中最年輕的規模也較小,但看起來也是維護的較差的,護龍對外兩側的牆為日式紅磚所砌,而圍牆是以洗石子處理,和其他幢的老屋不一樣。
3號老屋,屋脊平直並以八角棟頭收尾,所使用的尺磚色澤鮮明亮麗,門匾以貼磁磚作法貼出「陶渭流芳」字樣。
3號老屋的屋脊也是裝飾最多的,我左閃右閃,想要拍屋脊堵下的那個花籃,還是無法避開樹枝,手機拍照還是有差,該是存錢換相機了。
第四幢6號老屋,外觀樸實較少裝飾,門匾和3號老屋一樣的,以貼磁磚方式貼出「陶渭高風」。
第五幢老屋為范姜祠堂,建於咸豐五年(西元1854年),於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在每一幢老屋正身門口上方,都掛著「陶渭流芳」、「陶渭傳芳」或「陶渭高風」等大字,在一般客家傳統建築中,正門上會掛有各家族的堂號,但這裡的「陶」、「渭」二字並非堂號,「陶」指陶朱公范蠡,「渭」指姜子牙渭水垂釣之事,「陶渭」即指「范姜」姓氏。掛這些牌匾除了美觀外,亦標示出范姜家族的一脈相承、淵遠流長,同時也顯示出後代子孫對祖先的永誌不忘與慎終追遠。
堂中有二百多年前范姜祖先從大陸帶來的香爐,每年春秋兩季是是范姜族人最盛大的聚會祭祀活動,一進大門,忠孝廉節的家訓就大大的寫在牆上。
老屋裡有些老玩意令人玩味,女兒不知這兩隻是什麼,我說是布馬,比手畫腳就差沒把布馬拿起套在身上跳給她看,她還是不懂,回家後,我立馬搜尋布馬陣的影片給她看,她覺得很熱鬧很有趣。
另外在老屋側護龍中,有銘傳大學師生的「新屋家計畫」作品文件展,學生經過五周的努力,學生打開居民的心結,一起分享對於新屋看法及想像。
好在我們有先看到這個文件展,待我們下午去水巷覓鏡才知道那些作品的原由及意義。
|
|
( 在地生活|桃竹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