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太把小兒子數學老師寫來的便條遞給他看時,他幾乎無法置信。
「你的孩子這兩個星期的作業都沒繳,請你務必多加督促!」便條上簡短的幾個字,他怎麼都無法跟自己的孩子聯想在一起。
他們家裡就是兩個兒子,兄弟兩人差兩歲。老大喜歡塗塗寫寫,老二卻是從小就展露對數學的興趣。兩三歲時抱著一個算數電動玩具,自己可以玩上一兩個鐘頭。後來上了學,數學課果真跳級了幾次。
在音樂上老二也一樣地聰敏。五歲不到開始學小提琴。提琴老師說他的音準極佳,是所謂的“完美耳”。
「或許他最近的課外活動太忙了!?」做爸爸的替兒子、也替自己找了個理由。
不是嗎?學校一年一度的音樂劇公演就是這個星期。學生管弦樂團這兩個星期下課後都要練習到華燈初上的時分,身為首席豎笛手的兒子為了求好,回到家裡還在自己的房間裡練習個半天。
這天吃過晚飯,他把老師的便條給兒子看,問是怎麼回事?沒想到兒子竟然說他不喜歡這門課。
不喜歡數學課?這可是天塌下來了。再問他為什麼,卻問不出所以然來。
仔細回想,小兒子這個學期的確有些不同。兄弟倆以往都是學校管弦樂隊的成員,哥哥吹伸縮喇叭,弟弟吹豎笛。這學期哥哥上大學去了,落單的弟弟和幾個好朋友組了一個熱門音樂樂團,有時候在地下室練習,幾隻電吉他可以吵得震天價響。
他自己喜歡古典音樂,從小讓孩子們向名師學琴,更鼓勵他們參加各項比賽。可是對小兒子現在喜歡的重金屬熱門音樂,他實在無法接受。
他們夫婦兩人在台灣念大學時是化學系的同班同學。好幾門實驗課都在同組。加上兩人都是基督徒,在教會裡同進同出。到了大三以後,已經被同學們認定是班對。
畢業後,她留在系裡當了一年助教,等他服完兵役,兩人申請到同一個研究所的獎學金,雙雙到美國留學,不久結了婚。念完學位後,在這個小城的大學裡分別找到教書和做研究的工作,就安居了下來。不久,兩個兒子先後來到。
這個小城裡的華人不多,都是從台灣來美國留學然後定居下來。每家的孩子都很優異,在學校都是名列前茅,在校外的音樂比賽裡也常拔頭籌。高中畢業後,一個個進入有名的大學。
夫婦兩人對兒子們都寄予厚望:帶他們上主日學,希望長大成為好的基督徒;在教育上,鼓勵他們或念理工,或進醫學院,希望以後有美好的前途。
他平時忙於工作,除了教書以外,還要做研究、寫論文、以及指導學生。回到家裡,孩子們已經吃過飯回房間做功課去了。所以父子之間溝通的機會不多,偶爾跟孩子們說話,也不外是鼓勵他們努力唸書,將來進好學校之類的話。
兩兄弟中,哥哥的個性乖巧,做事認真;弟弟則很靈活,富於機智。兩人在學校裡都得到老師的稱讚和同學的友愛。哥哥高中畢業時得到國家優異學生獎學金,申請到耶魯,到東部唸書去了。他們夫婦本來以為弟弟也會步哥哥後塵,順順利利地念完高中,然後上名校的。
但是做夢也沒想到....
他再三告誡小兒子,即使不喜歡一門課,功課還是應該按時做完。兒子聽了像耳邊風,說只要他瞭解老師上課的內容,繳不繳作業不損他的實力。
到了學期末,這門大學先修的數學課果然拿了個“C”。老師說平日的作業不繳,考試成績再好,也只能得到這樣的成績。
做媽媽的找了學校的學生輔導商量,輔導老師答應會跟小兒子談談。過了幾個星期,輔導老師來了電話,約他們夫婦到學校去一趟。
輔導老師的年紀跟他們差不多。寒暄之後,大家談到美國的教育問題。他說以前在台灣唸書時環境很單純,只要把功課念好就行了。輔導老師也同意,說從前的美國社會沒有現在的複雜,孩子們也沒有現在的早熟。
「現在的孩子們感受到很大的同儕壓力,」輔導老師說這個年齡的孩子都希望事事和朋友們相同,不要被認為是異類怪物。接著老師不經意地說:「你們家的兒子不喜歡被看成亞裔的孩子。」
亞裔孩子?本來不就是亞裔孩子嗎?這是什麼意思?難道要換膚染髮不成?他有些不解。
輔導老師說不是那樣的,但是一般人對亞裔學生有個樣板印象,認為他們都是數理功課好、只會唸書、卻不懂得交朋友的書蟲。
「你們的兒子現在就是怕給別人這樣的印象。」
數理功課好,會唸書,這又有什麼不好?他搖搖頭,一副不懂的樣子。
依照輔導老師的建議,做媽媽的向一位家庭諮商師約了時間,希望借重專業的幫助,全家能夠有較好的溝通。到了約定的時間,小兒子卻死也不肯前往。兩老無可奈何,只好自己去和諮商師見面。
諮商師是一位笑瞇瞇的中年婦人,開始的幾次見面,諮商師大部份只是靜靜地聽他們夫婦兩人談小兒子的事,偶爾應和幾聲。等到得了他們的信賴之後,諮商師說她覺得他們夫婦兩人很像典型的亞裔父母。
亞裔父母?他有些不解。做媽媽的說:「就像那個『老虎媽媽』?」
諮商師聽了微笑地說:「沒有那麼嚴重,不過把你們自己成長過程裡學到的那一套價值觀拿來用在美國成長的兒女身上,有些不是很合適的。比方:數理成績一定這麼重要嗎?古典音樂比搖滾樂高貴嗎?」
他萬萬沒想到諮商師會這麼說。數理成績好才能讀理工或醫學院,古典音樂的許多偉大作品豈是搖滾樂所能比擬。這不都是淺而易見的道理嗎?
「那不見得吧,當年在維也納,史特勞斯的圓舞曲不也曾被認為不能登大雅之堂?」
嗯,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他一心一意要把最好的給兒子們,從來也沒想過自己的觀念和做法是否合適。
晚上睡前的禱告裡,夫婦兩人誠心地祈求神的指引。隔天早晨起床後,他如常地拿起聖經,隨意地翻讀著。馬太福音的這一段經文吸引住他:
「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若是這樣,皮袋就裂開,酒漏出來,連皮袋也壞了。惟獨把新酒裝在新皮袋裡,兩樣就都保全了。」
新酒裝在舊皮袋裡?天啊,這不是指他而言嗎?還好他肯虛心受教,領悟力也高。在諮商師的協助下,他慢慢理解了兒子在學校裡的處境和感受。
對待小兒子的態度也有了顯著的改變。這一點兒子感受到了。父母方面來的壓力減少了以後,覺得再也不必故意壓低數理成績,逐漸地恢復了他原有的快樂本性。甚至在申請國家優異學生獎學金的自傳上還寫著他要當個有名的搖滾樂手。做爸爸的看了,心知跟獎學金無緣了,但是依然微笑地跟兒子說,你可真誠實。
小兒子高中畢業,跟他的一夥好朋友一起進入了本州州立大學的質優班。翌年的六月上旬美國的父親節來到時,他收到兒子寄來的卡片,上面這麼寫道:
「謝謝我的『非典型』亞裔老爸,讓我得以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亞裔孩子。」
原載《傳揚福音雜誌》2012年2月號
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