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16 18:06:09瀏覽765|回應0|推薦1 | |
2009/3/16 聯合晚報上,出現了一篇標題為「小四媽媽投書教部」,主要是國字的唸法和寫法異動太大,讓人無所適從,例如:「尾巴」,「一下唸『ㄨㄟˇ』ㄅㄚ,一下唸『一ˇ』ㄅㄚ,還有像是「歌仔(ㄗˇ)戲」等等。 其中談到,教育的育,現在改上半部作「ㄊ」而不作「𠫓」的寫法,所有相關的文字,一概改變,例如「流」、「毓」等。 對於唸法,我個人沒什麼研究,但是有關「育」字的寫法,我記得老師教過,當時教的是「教育」兩個字普遍錯誤的寫法,其中: 教:左邊上半部是爻,下從子。如:依說文解字所述,當作「從攴從[爻/子](爻頂子底)」也就是左邊並非是個「孝」字,孝字從老從子,子承老也,謂之孝。孝字既然是承老字的上半部,老字的上半部是「七十」的意思,代表老了。所以,「教」字的寫法,左半邊應該是「爻頂子底」。 育:在說文裡以「養子使作善也」解釋之,從ㄊ。而ㄊ這個字型,則是「子」倒過來,有不肖子的意思,不乖的小孩當然要教育啦!五代南唐徐鍇曰:「ㄊ,不順子也。不順子亦教之,况順者乎?」 不過積非成是的情況太多了,不管是唸法還是寫法,舉例說,西門「町」你是唸「西門ㄉ一ㄥ」還是「西門ㄊ一ㄥˇ」?又例如,是「惱」羞成怒,還是「老」羞成怒?老羞,代表不停被羞辱,老字意味不斷的,一直的。所以講成「惱」羞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同樣的,像「義正辭嚴」也是一堆人說成「義正嚴辭」,中國文字成語,是有對應的,「義」對到「辭」,「正」對到「嚴」,這種情況很普遍,例如「說三道四」、「海闊天空」、「山高水遠」。 我不專長國文,也就是記住老師教過的「教育」兩個字,所以當初我學倉頡輸入法時,「教」這個字一直打不出來, 因為我一直打成「大木人大」,結果是「十木人大」,想來當年朱復邦先生作倉頡輸入法時,不知是否也考慮積非成是的因素。 文字和語言本來就是順著時代不停在演進,不演進的話,我們現在繼續用甲骨文就好了不是?這麼多年以來,絕大多數的人把育的上半不寫成ㄊ,現在,教育部要改,先想想自己門口的招牌,是寫「ㄊ」呢,還是「𠫓」。就算不換招牌,至少統一說法,備好說帖,好準備讓人踢館嘛!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