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7 14:47:22瀏覽1618|回應2|推薦13 | |
面對了十四年來最高的物價漲幅(百分之五點三四),以及強烈的民意反彈之下,行政院成立了「行政院穩定物價工作小組」並立即開會,將浮動油價機制的凍結上限由現行的百分之十五下修為百分之十二,由今年十二月起執行。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對外界表示,油價到明年三月底前不會再漲。張俊雄院長也在立院回應立委質詢時表示,將以「最快速度(穩定物價),請各界拭目以待。」事態的發展正在應驗著經濟學界對於政府干預的普遍說法:「政府的干預經常來得太慢,又來得太強」,結果經常是越幫越忙! 其實,近來媒體和民間對於政府的反彈,並不表示他們認為物價不能上漲,而是在上漲的過程當中,政府給人的感受是一副「不知民間疾苦」的姿態。從「一把五元」的青菜,到三千CC「是小車」,到「米價沒有上漲,不知為何有這種報導」,乃至於「物價沒有異常,甚至還有下跌」的種種發言,都讓民眾感受到這個政府和人民是脫節的。加上這幾年經濟成長變慢,僅有的成長全集中在富人身上,面對百物齊漲的狀況,人人心中都有「一把火」,被這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們點燃之後,才釀成了燎原的火海! 然而,是否物價就不能漲呢?任何稍有年紀的國人,都還記得一九七四到七五年間,台灣遭逢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狀況。今天的情況和當年「一夕數變」的物價,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抱怨歸抱怨,沒有人會認為物價是不能上漲的。當前原物料價格上漲是世界性的現象,不管是美國、日本,或是中國、韓國、新加坡,在「全球化」的衝擊之下,沒有一國可以倖免於難。台灣能源和原物料強烈依賴進口,沒有理由自外於這波物價上漲的浪潮之外!重要的是,民眾對於物價上漲之前、之下和之後,政府的應對之道,和過去遭逢物價波動之下的官方反應相較,確有可議之處,這才是癥結所在! 油價是不是應該五個月都被凍結,不應該這麼簡單就得到答案。萬一下個月真的衝過一桶一百美元,而各國皆漲我國獨不漲的話,將會帶來許多後遺症,任何一個經濟專家都可以告訴你一堆問題,絕對不是「凍結不漲」就是最好。民眾對於近來油價狂漲所不滿的,是台灣中油竟然可以在油價每上漲一元之下,還可以讓盈餘提高十億元台幣;身為國營事業,當然肩負了「穩定物價」的責任,既然國家、人民有難,豈可「發國難財」?因此,這樣的「浮動油價公式」當然是有問題的。合理的公式應該是在油價上漲之下,利潤必須逐漸減少,來「共赴國難」才是。沒有人會要求油價必須凍結,那叫做「矯枉過正」,會產生許許多多的問題,根本無庸贅述! 民眾同樣不能接受的,是政黨輪替之後,農政單位和公平會對於各種各樣的「菜蟲」和「黑價蟲」無所作為的現況。執政黨政府希望掌握農會做為選舉的樁腳,對於許多存在多年、經常哄抬價格的運銷商無動於衷;在颱風期間,大中小盤的運銷商無藉機哄抬物價隨處可見的情況下,政府還是「不痛不養」,等到事過境遷,煞有介事地開會要查察菜蟲,請問除了擾民以外,還能去哪裡找到? 在能源威脅節節攀升之下,歐、美、日各國無不卯足了勁,發展替代能源。丹麥的風力發電已經超過全國一成的電力,發電成本降低到一度電四美分,競爭力十足,目標是全國半數的電力來自風力;日本太陽能發電成本即將進入激烈的商業競爭;巴西的生質能源逐漸取代了石油;瑞典宣稱要成為「無油國家」。「新政府」執政之後七年了,口號一個接著一個,請問在替代能源的開發、分散國家的能源風險上,有什麼可以見人的成果? 這次的通膨惡浪,明顯地將把「新手上路,經驗缺乏」的執政黨政府給吞沒;連執政黨綠委都痛批「行政院與清末政府有何不同!?」我想,唯有回歸專業、換黨執政,讓政治性不高,擁有通膨經驗的技術官僚好好地以民生經濟角度出發,迅速帶領人民重新上路!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