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心使用揮發性文具
2021/10/24 13:00:52瀏覽57|回應0|推薦0

這篇報導令我很有感觸。

二十年以前,我的學伴竟然阻止我在系學會推廣學生們寫POP字體練習時要用不良揮發物質較少、較健康的水性奇異筆取代油性奇異筆,他的理由是「業界都在用、當然要跟著用」,那的確是害人匪淺的觀念、一個害人匪淺的學系和文化。建中畢業的他,大學畢業後不久考上基隆某高中的教師甄試,成為藝能科類的專任教師,應該永遠不必為學生著想任何事。

不要期待父母師長長官,只能寄託給自己。

研究:兒童文具奇異筆、白膠隱藏毒氣!「控源開流四步驟」維護健康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兒童繪畫可以陶冶性情,但是如果因使用文具如油性奇異筆、白板筆,或白膠等的時候,長時間暴露在過量溢散的揮發性有機物(TVOC)環境下,小心會刺激呼吸道過敏,甚至有提高細胞病變的風險,隱藏健康危機!

實驗結果顯示,水溶性、乾式文具較油性文具佳,建議比起奇異筆、粉蠟筆可多選用水彩筆(水性)或色鉛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全球有93%相當於18億名15歲以下的孩童暴露在超標的空氣污染環境中,而年紀越小的兒童,因呼吸系統發育尚未完全,不但過濾污染物的能力較弱,且呼吸頻率較成人高,暴露於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中更易刺激呼吸道過敏,提高細胞病變的風險。

為了解兒童使用文具的安全性,一項由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與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共同推動「2021室內環境品質健康危害因子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發現,學童常用的上色文具如奇異筆,以及黏性文具如樹脂(白膠)、膠水等的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皆有濃度超標問題。

總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超標時,會造成頭痛、嘔吐等

計畫主持人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林瑜雯教授指出,TVOC泛指在常溫下以氣體形式存在的有機物,根據環保署定義,室內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共包括12種:苯、四氯化碳、氯仿(三氯甲烷)、1,2-二氯苯、1,4-二氯苯、二氯甲烷、乙苯、苯乙烯、四氯乙烯、三氯乙烯、甲苯及二甲苯(對、間、鄰)等,而世界衛生組織則更廣義地分為八類:烷類、芳烴類、烯類、鹵代烴類、酯類、醛類、酮類和其他非烷類等。

在室外,主要來自燃料燃燒和交通運輸產生的工業廢氣等;而在室內則來自烹調、吸菸、裝潢、清潔劑等,當總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超標時,會造成人們有不舒服的急性反應,如頭痛、嘔吐,長期暴露在過量的總揮發性有機物濃度下,可能會造成神經性傷害,甚至有致癌風險。

一項研究發現,學童常用的上色文具如奇異筆,以及黏性文具如樹脂(白膠)、膠水等的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皆有濃度超標問題。

研究:油性的奇異筆的TVOC濃度最高

本研究將文具置於密閉空間,分別測量開蓋5、10、15、20、30分鐘後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濃度,結果顯示,上色文具以油性的奇異筆的TVOC濃度最高,開蓋20分鐘濃度高達138.37 ppm,等於超標247倍。而同屬油性文具的白板筆、麥克筆開蓋後不但有明顯刺鼻味道,開蓋30分鐘內的濃度,最高也分別達到67.25ppm、55.35ppm,遠高於室內空氣品質(IAQ)法規的標準。

而勞作課不可缺的黏性文具也是有揮發性的化學合成物,其中膠水、口紅膠、雙面膠有較低的TVOC濃度,但勞作課常見的白膠放置15分鐘的濃度則達35.66ppm,超標近64倍,有些孩子更喜歡將白膠塗滿整手,林瑜雯教授也呼籲要阻止孩子此種行為,不但TVOC揮發後會被孩子吸入,更有可能誤食。

林瑜雯教授也建議,實驗結果顯示,水溶性、乾式文具較油性文具佳,建議比起奇異筆、粉蠟筆可多選用水彩筆(水性)或色鉛筆;而比起白膠等,可選擇使用雙面膠、口紅膠等低揮發性乾式材料,使用後仍要注意雙手清潔、不誤食。另外,實測畫作、剪貼作品在完成後的30分鐘內溢散之TVOC也超標,建議作品完成後當下要放於通風處、放置隔天再請學童帶回家。

另外,研究子計畫主持人國立聯合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學系林澤聖教授表示,建議除了備乾式文具,也提醒落實以下「控源開流四步驟」降低文具毒氣風險,來護孩童健康:

【控源開流四步驟】

課前通風:上課前,開啟具活性碳濾網之冷氣機或開啟教室門窗,增加室內空氣流通。

課中關蓋:課中學童使用文具後,應立即關上筆蓋、盒蓋,避免吸入過量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

課後風乾:學童完成之勞作作品,應靜置隔夜,等待TVOC充分揮發後,再發還學童攜帶回家。

放學開機:放學後無人時,可開啟臭氧機,降低空氣中TVOC濃度,但使用後應開門窗來消散其副產物二氧化氮與PM2.5。

降低文具毒氣風險【控源開流四步驟】。(圖片提供/台灣室內環境品質學會)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eacher&aid=1698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