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特殊孩子的吵架求生術
2020/03/01 23:44:18瀏覽401|回應0|推薦0

https://m.facebook.com/starpier/photos/a.1809204532535815/2583952565061004/?type=3&source=57

「治療師,最近孩子寒假延長、在家裡一天到晚跟弟弟吵架,家裡就這麼大,是要怎麼把他們兩個也隔離一下啊?」

#特殊孩子不代表吵架的源頭,也不代表爭執中絕對的優勝劣敗,若能更熟知其特質與爭執的關聯性,在照顧者處理吵架時能夠更快速地掌握到孩子所在意的方向

#吵架的正向意義:代表能在同一件事情上持續討論、聽到孩子平常難以傳達的「心聲」、培養孩子必備的生活技能

https://m.facebook.com/starpier/photos/a.1809204532535815/2583952565061004/?type=3&source=57

|#家長介入吵架的時機:具體且明確的肢體衝突、涉及人身攻擊的言語衝突、保持一致的介入時機

#輕微衝突的處理方式:表示自己有注意到、相信孩子有解決衝突的能力、給予適當的空間和時間、必要時協助作結

#火爆衝突的處理方式:隔開肢體或言語接觸、不表明自己的意見或想法、約定重啟談話的時刻、分享自己的觀點並聆聽他人觀點、找出折衷的方法並且模擬

特殊孩子不代表吵架的源頭,也不代表爭執中絕對的優勝劣敗,若能更熟知其特質與爭執的關聯性,在照顧者處理吵架時能夠更快速地掌握到孩子所在意的方向。對於ADHD孩子來說,過動與衝動、注意力不集中特質是引發爭吵的一大元兇。這些看似毛躁、實則友善到幾乎不可思議的孩子,對人與人之間適當的相處距離、相處頻率極不敏感,又快又莽撞地加入對話、打斷活動是他們的日常。

自閉症孩子的「堅持準則」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自我中心」、「固執」的表現,缺乏變通的彈性經常「小事化大」地將原本可以好好討論的事情變成一場災難。而欠缺同理心的自閉症孩子在各種細節上也容易使同伴感到不舒服,像是:在遊戲獲勝時振臂歡呼、大聲嘲笑對手。

情緒是特殊孩子必須長久面對的課題,包含處理自身及他人的情緒。「對情緒接收過於敏感、但對情緒解讀容易產生錯誤」的特質經常讓周遭人們無法理解這些過度激烈或平淡的反應,也是容易導致爭執的原因。

吵架的正向意義包含:代表能在同一件事情上持續討論、聽到孩子平常難以傳達的「心聲」、培養孩子必備的生活技能。其實,不管情緒激動與否,「能在同一件議題上進行討論」對特殊孩子來說就是值得讚許的。所謂「不打不相識」,「在同一件議題上進行討論」正是學習社交的第一步。我們可以嘗試以正向的角度看待孩子爭吵時衝口而出的話語,拼湊出他們平時深埋在心中的想法,可能是對自己的不滿、對父母的不諒解、對學校老師的怨言,這些都值得我們耐心傾聽及後續處理。

對於平常活在自己世界、依循自己步調生活的特殊孩子來說,吵架是培養生活技能的大好機會,像是:口說能力、學習等待、應付挫折等。(特殊孩子的吵架之道(上)全文連結:http://bit.ly/39L5EON)

在理解了「孩子容易發生爭執的原因」及「吵架的正向意義」後,接著讓我們探討介入孩子們吵架的時機及引導方式。

我們也許都聽過孩子這樣抱怨:「反正只要吵架,妹妹就會去告狀阿!然後爸爸就會罵我,偏心!」,或者是:「哥哥每次都要一直笑我,然後我跟媽媽說,媽媽就會說哥哥是開玩笑的,都不會處理!」相信家長及照顧者們心中也是充滿各種委屈,太早出手幫忙則孩子們學不好溝通方法、容易讓孩子認為「生氣就找靠山」而仗勢欺人;若完全放任孩子們自行處理,有時候會演變成沒完沒了的鬧劇,輕則不停歇地惡言相向,嚴重時打地不可開交也是有可能。因此,相較於步驟明確的介入方式,「選擇合適的時機介入」是需要謹慎考量的處理第一步。


⭐️孩子吵架時,我們很常這麼告誡:「吵架可以,但先動手就是不對。」由此可知,具體且明確的肢體衝突是介入的時機點之一。「肢體衝突」的界定可能因人而異,有些人覺得輕輕地揮到手臂就算是身體被侵犯,有些人覺得碰撞到受傷才算是「吵得有點嚴重」。對「肢體衝突」的不同定義有時也是導致孩子們感到被偏心、被誣賴的原因,「我明明只有劃過他的手,他就打我的背很大力!媽媽還說是我先動手的!」因此,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怎麼定義肢體衝突」的僵局,我們建議家長將介入時機點定在「具體的肢體衝突發生時」,也就是「任何一方以任何形式碰到對方身體時」,包含:以身體、用具等觸碰。不以「碰撞的力量大小」做判斷,也不以「碰觸的方式」、「碰觸的道具」及「碰觸的範圍」為依據,當任一方確實地碰到對方時即給予制止、並開啟介入SOP,


⭐️除了肢體衝突,「當吵架過程出現涉及人身安全或人格發展的言語暴力」也是需要介入的時機點。有些孩子、尤其是伶牙俐齒的亞斯青少年,要比力氣可能比不過別人,但「將對手嗆到哭出來」可就相對容易一些。我們經常鼓勵孩子表達、也教導孩子盡可能以精確的話語描述想法,但這不代表能夠以言語上的優勢傷害他人。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吵架已經偏離主軸太多、反而向人身攻擊靠地太近,這時也是照顧者應該出手介入的時機。

言語暴力的影響不亞於肢體衝突,有許多特殊孩子受限於口拙、長期忍受同儕隱隱約約的口語惡意,卻苦無方法傾訴(吵架的對方可能會說自己並沒有做出過分的行為),因此,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必須經常保持敏感度,在適當時機伸出手、阻絕超過合理限度的溝通。


⭐️關於孩子們的吵架,「介入時機的一致性」也是重要的。有時我們會聽到家長苦惱地抱怨:「每次只要小朋友一吵,我先生/太太就嫌煩、急著去叫大的不要欺負小的,結果最後總是變成我們兩夫妻在爭吵!」特殊孩子也許有著衝動控制、固著等障礙,但不代表他們全然地不會看臉色,「柿子要挑軟的吃」是人類心照不宣的默契,當孩子發現主要照顧者之間不一致的規則,那麼便容易衍生出「特定事項要找特定會心軟的長輩處理」之取巧行為,甚至反而變成照顧者們爭執的來源。因此,主要照顧者在各方面—包含「介入吵架的時機」—須盡量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以免被古靈精怪的孩子們「有機可趁」。

緊接著,我們要進入本篇章的重頭戲:對於孩子爭執的處理方式。爭吵的原因百百種,吵架的方式百百種,引導孩子的方式當然也不僅只有一種。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引導孩子的方式各異,我們要留意:「大人的處理方式會影響孩子們長期的因應爭執方式。」也就是,處理策略的慎選與否可能左右著家庭經營的走向。星星碼頭融合多年的臨床經驗,試著提出幾項面對孩子們「輕微衝突」及「火爆衝突」的處理方法,希望能夠提供大家思考及執行的方針。


⭐️輕微衝突:

誠如前面幾段所提到的:當孩子們發生輕微衝突時,我們不一定需要立刻出手協助,「如何在給予適當空間的情況下,技巧性地協助孩子們做個成熟的收尾」是照顧者面對這個情境的課題。

1️⃣不立刻介入,但表示自己有注意到

「不立刻介入」不代表大人需要假裝不察家裡的追趕跑跳,而是技巧性讓孩子知道:我有注意到你們在爭吵,但你們應該自己先嘗試解決。「注意」代表家長有在留意家中成員的動態,表示一種「別擔心,儘管去處理吧!大人有在守著你們」的安心感。

「表示注意」的方式有很多,只要不要過度干涉爭執的內容,我們可以嘗試任何溫和的提醒動作,像是:經過孩子吵架現場時,給予溫和的眼神注視三秒;或是從廚房出聲提醒孩子:「我有聽到你們的一些聲音喔!應該還可以解決,對嗎?」這都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當下的行為正受到關注,應該認真、積極地處理衝突。

2️⃣相信孩子有解決衝突的能力

在前一節「表示注意」的段落中,我們強調「不要過度干涉爭執內容」,因為往往在我們發出聲音的同時,綿綿不絕的指導語就會自動湧出:「我有注意到你們在吵架喔!好好處理一下,跟爸爸說到底發生什麼事?」止不住的指令呼應著家長們的擔憂,「擔心孩子們說話傷了彼此怎麼辦?」、「擔心若哪個孩子衝動地出拳該怎麼辦?」但在我們幫孩子安排下一步的同時,也取代了他們應該要能逐漸成熟的溝通協調能力,孩子能力越不成熟,照顧者越會擔心、也越無法放手,進而形成「每次吵架都要靠父母調解」的負向循環。因此,若今天孩子們發生了輕微的口角衝突,「相信孩子有解決的能力」也是一種協助他們的方式,而「從錯誤中學習」也確有其道理存在。

3️⃣給予適當的空間和時間:

大家也許有過這樣的經驗:美好的假日午後被不間斷的爭執聲干擾,隨著「戰線」的擴大或轉移,不得不請孩子們移駕到別處、或另擇良辰吉時再戰。當然,我們希望教導孩子「不要因為自己的事情打擾到他人」,引導孩子另闢戰場固然有這麼一層道理存在;但是,如果我們常態性地為了維持家庭常規而中斷孩子的爭吵,則孩子就失去了完整的學習機會,無法持續地專注在協商、討論之中。因此,下一次孩子們吵架時,不妨試著戴上耳塞、走到家中較不會受到干擾的空間,「給予適當的空間和時間」對爭吵的當事人及旁觀者來說都是必要的。

4️⃣必要時協助作結

有些時候,即使過程不是很愉快,孩子們依然能夠讓爭吵平息;但「平息」不一定代表「完整的結束」,雙方對於共識也許沒有具體的交集,心中的委屈或許已然累積,這些情況都是大人能夠協助處理的地方。我們可以在爭執結束時,協助孩子們向彼此確認這次事件的結論,包含:對吵架的癥結點是否了解明確、下一次遇到類似事件的處理方式等,必要時以紙筆的方式記錄,甚至讓雙方和身為見證人的我們簽名為證。

藉由「做結論」的過程,除了能夠再次確認孩子們的情緒是否已經得到緩解,亦可以成為往後處理類似事件的參考依據。


⭐️火爆衝突:

孩子們的爭執不總是嘻笑打鬧幾次就能夠完美落幕,訴諸人身攻擊或肢體接觸的言語衝突亦有可能發生,而這也是我們前幾段提到的「適合介入的時機」。星星碼頭試著提出以下五種處理「火爆衝突」的步驟與大家討論:

1️⃣隔開肢體或言語接觸

「吵架可以是一種激烈的溝通,而溝通應建立在不傷害他人的規範上。」我們可以將這樣的「溝通守則」隨時掛在嘴邊、或是書寫後放在家中明顯位置,並且在孩子的爭吵變質、開始出現肢體或過度激動的言語衝突時,立即隔開雙方,或是用言語提醒孩子們分開,或是直接碰觸手臂、將兩者的距離拉遠,讓孩子身體力行地了解:「一旦爭吵逾越了『不應傷害他人』的前提,大人就會出手接管,自由也會部分受限(因為雙方距離必須拉開)。」

2️⃣不表明自己的意見或想法

「吵架的兩個人都有錯。」這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智慧,也是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就經常聽到的耳提面命,這不僅提醒每一位爭執的當事人都需要深刻地反省自己,也提醒著家長:我們可以協助孩子練習重述和統整事件,但不需要針對孩子們的爭吵表明自己的意見或想法。身為爭執的旁觀者,沒有體會到孩子們(認為自己所經歷)的「痛心疾首」、「萬分委屈」,很難說出絕對客觀的意見,尤其對於正在氣頭上的孩子來說,「怎麼說,怎麼錯!」正是家長感到為難的寫照。因此,面對越是火爆的爭吵,我們越是要提醒自己:不要輕易表明想法,以免增強了孩子不適切的情緒負荷。

3️⃣約定重啟談話的時刻

「讓孩子暫時隔開」不是將爭吵生硬地喊卡,而是為了讓雙方冷靜情緒,整理事件的脈絡,統整自己的訴求,並且達到更成熟的溝通。因此,在我們將肢體衝突的孩子隔開之後,可以協助孩子們約定重啟談話的時刻,也許是雙方各自去洗把臉再回來原處,也許是計時十分鐘後到客廳集合,端看當下情緒能夠負荷的程度而定。對怒氣沖沖地雙方來說,「約定重啟談話的時刻」可能是需要協助的,畢竟「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因此,若我們要讓孩子們學習如何成熟地解決爭執,則「媒合談判時間和場地」的重責大任非得由照顧者來承擔不可了。

4️⃣請孩子各自分享觀點,學習聆聽他人觀點

重啟對話不是為了重演全武行的戲碼,也不是為了哭哭啼啼、博取同情,而是要讓孩子們練習具體地分享自己的觀點,並且聆聽他人的觀點。「將想講的話說地具體」有著相當的難度,尤其要在客觀、也就是去掉不必要的情緒之下論述,對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我們可以陪著孩子從頭回想事件的發展,在關鍵處提問、統整,協助刪除話語中過多的情緒語助詞,並在重啟談話之前練習數次。

而「聆聽」是一種段數更高的溝通技巧,有些孩子能夠滔滔不絕地講,卻難以靜下心來聽,或是聽不到重點、曲解了對方的意思。為了讓孩子練習聆聽,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心中默數20秒、或是默數對方說的10句話,在這之間孩子要提醒自己:須忍耐著不發言;而在聽完對方的觀點之後,我們可以讓孩子練習重述對方的意思,以確認理解的內容是否有不適切的偏誤。

5️⃣協助孩子找出折衷的方法,並陪同模擬

在孩子們各自闡述、並嘗試理解對方的觀點之後,我們可以協助孩子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法。若是在雙方扭打成一團的火爆浪頭,「各退一步」幾乎不可能發生,但倘若能夠經由「分開、冷靜、講述各自觀點」的步驟、一步步冷卻情緒,「在家長的引導下找出最適合解的可能」也隨之增大許多。在協調出彼此能夠接受的方式之後,除了白紙黑字寫下執行步驟,更重要的是「進行模擬」。「來,我們現在假裝試一遍:哥哥你不小心踩到弟弟的車車,弟弟你練習好好跟哥哥講你的不開心。」在情緒緩和的情境下模擬是珍貴的練習經驗,藉由重複的肢體動作,加強技巧的熟練,也更能夠在下次發生爭執的當下有效率地提取、使用。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teacher&aid=13188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