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觀察站 --- 淺談技職教育的問題本質與未來 (上)
2006/06/11 04:16:57瀏覽1981|回應5|推薦18


圖片來源 :  http://www.xyjyjt.com/Files/2006-12/xygroup20061261525476817.jpg

  
  昨日在許多版友的網站上看到一系列探討資優教育與技職教育的討論文章,對於諸君振筆疾書大聲呼籲教育部諸公能重視技職教育的熱忱頗有感觸,特訴諸文字聊表斯於懷,以共襄盛舉於諸君之拋磚引玉文章!

  關於技職教育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何成功解決現今技職教育的問題與未來該何去何從?”這樣的議題角度來切入,作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而在探討這樣議題之前,竊以為須先釐清”技職教育的問題本質與時代意義為何?”,並須清楚瞭解”當年技職院校成立的原因與時代背景”,進而思考當今”技職存在的意義與成立的宗旨以及當前的時空環境”,這樣方能更明確找出一個方向,找出一條技職教育的康莊大道!因為在瞭解這些問題本質與時空背景的主客觀條件之後,再從市場角度的供需問題來進一步分析”技職教育下一步該何去何從”,也許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之道,進而幫技職同學開啟更多扇光明之窗!
 
  首先,探討技職教育當年成立的時代背景,這些老牌技職學校除了沿續日治時期的工商業教育外,在臺灣經濟起飛時.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的發展期間,為國家的工業發展提供了相當大的助益,沒有這些技職人才的犧牲奉獻與努力,就沒有當年出色的工業時期!君不見孫運璿當年光復初期帶著大批台北工專與部份台南工專(台南工學院---成大前身)的學生,全力搶修臺灣百廢待舉的電力設備,結果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讓黑暗的臺灣重現光明!這是早期技職教育相當出色的表現!當然在光復出期臺灣只有一所綜合大學(台大)和幾所師專和台北工專.商專..等!在當時能念工專.師專的人,都是一流的人才!也就是說那時候的技職人才相當出色!
 
  光復後臺灣慢慢從農業社會走入了工業社會,於是在民國40年代~民國60年代,擁有一技之長的高職生在臺灣社會仍然相當吃香,也頗受社會重視!在民國54年之前,臺灣的大學只有台大.成大.師大.東海.以及民國50年前後來台復校的清大.交大.政大這7所大學!在民國35~45年,當時大部份的人念完小學就開始出社會工作了,家境好一點的小孩可能會念完初中後再出社會,家境再好一點或是孩子功課真的很好,學校老師會請求父母讓小孩去念書,然後再看看有沒機會考上師專(鐵飯碗.社會地位亦高)或台北工專.商專,當然也會去考高中和高職,若考上就去唸,沒考上就回家種田或出會工作!家境差的學生往往會選擇念高職,因為當時臺灣的工業正慢慢起飛,而高職培養的技術人才相當符合當時的產業需求!只有少部份的人選擇念高中然後考那僅僅6~7所大學!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貧苦的年代,能念大學的人,九成以上家庭背景都是在當時社會金字塔上層,莊稼漢之子或是赤貧之子幾乎沒太多機會念大學,因為家裡有經濟壓力,家裡須要他們幫忙養家!考慮當時的時空背景後,就不會訝異那時的技職人才為何如此優秀了?畢竟在40~50年能念到高職的人已是少數了!更加上有不少優秀的人才迫於家庭經濟因素而選擇念高職或高商,以便早點出來幫家人賺錢!能唸到到職校已是家人能栽培的最大極限了,也因此有不少人擠破頭想要考進師專!學費免費又更有保障!簡言之,在那個年代念高職或北工或師專的學生素質(理解力和創造力)並不會比台大學生素質差,只是迫於經濟因素而去念師範與技職學校,因而造就了不同的命運與人生!
 
  民國55年~60年,臺灣進入了一個工業發展的關鍵年代,整個社會環境也較穩定了,尤其在56年以後老蔣放棄反攻大陸時,台灣的民生經濟也逐漸邁向穩定!在57年實施9年國民義務教育後,念高中高職的人增加了,原因在於國中生生源足夠(因為當時還沒有家庭結育政策,每個家庭裡都有很多小孩!七仙女六壯丁到處可見,更別提家裡有4~5個小孩),加上社會經濟日益活絡,家裡的經濟也較允許多讓幾個小孩唸到高職或高中,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很重,也因此常可見姐姐念完國中就出社會工作貼補家用,好讓弟妹念書!家境再好一點的可能讓女生念到高職或高中(通常是高職,因為念高中之後,往往經濟因素無力供應她唸大學),然後就出社會工作了!
 
  特別一提的是,在民國70年之前念明星工專與明星高職的優秀學生和念明星高中的學生素質,並無太大差異!因為在那個時空條件下,大學聯考錄取率大概只有16%~20%,很多人還是選擇念職校或台北工專,以便早點出社會工作貼補家用!舉個有名的例子,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本身是念高職(台北商專高商部)的,然卻有辦法在高三畢業一年後考上台大法律系,這就可見其當時一流技職學校的學生素質是非常高的(雖然他的重考半年的努力也是原因)!在當時有許多高職生都考上知名大學或日後出國深造,更遑論一流的台北工專(簡稱北工).商專,學生素質是很高的!另外一提的是:民國63年以前台北工專.商專的人,畢業之後在國內便無學校可念了!直到民國63年國內才出現第一所技職的高等學府-臺灣工業技術學院,這所高等學府提供了北工等優秀菁英進入高等學府就讀的機會!然全國只有這一家高等學府,直到民國79年左右才有第二所技職高等學府(雲林技術學院),由於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簡稱工技)執技職頂尖人才之牛耳,因此在民國77年以前時當時其電機系應屆畢業生平均有四十五個工作機會!
 
  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當臺灣由工業要轉型到科技產業時(民國70年),業界須要的工業技術人才不再須要那樣多的高職技術人才,相反地須要更多大學人才,於是整個環境氛圍逐漸改變,加上大學錄取率逐漸提高,一般家庭也不再有迫切的經濟壓力須使小孩選擇念高職,好提早就業好貼補家用!當一些時空背景和大環境的條件不再時,優秀的學生開始從職校.北工慢慢回流到高中,於是乎高中和職校學生的平均素質此刻才慢慢拉大,到了民國79年,高中和高職的平均素職的差距已有了明顯的差距(只剩下台北工專.高雄工專.雲林工專和少數明星高職的極少數熱門科系的學生素質可以抗衡),於是乎從民國70年代初起社會對技職(高職)的評價就慢慢向下修正了,到了民國74年社會已有明顯的文憑主義!社會大眾對技職的觀感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重視,除了時代的功能使命已達成外,技職優秀人才回流高中系統也是不爭的事實,於是乎在大學錄取率越來越高,而高職的路卻越走越窄的同時,社會大眾早已將關愛的眼神留在高中生上,君不見上至教育部長下至家長,每年高中聯考或大學聯考必定去視察或陪考,然高職或五專考試根本沒人去理,更遑論教育部長去視察高職聯招了!至此技職受岐視的命運大致底定!而台北工專也在民國82年以後走向沒落,過去近百年的工專盛世也走入歷史!
 
  由於少子化因素加上學子回流高中,現在高職學校供過於求,市場機制早已失衡,別說私立職校面臨關門窘境,公立學校也屢屢面臨招生不足壓力!更別提那些毫無管控的私立技專院校了!筆者文中已初步探討整個技職教育的時代背景和歷史使命,也提到現今的問題和市場機制,至於高中生素質和職校生素質的高低,並不在我的論述重點,我謹提醒在不同時空下職校學生平均素質的變化是一個因素!我想如果今天職校的學生素質都變成建中學生那樣,那今天要探討的技職教育問題就得換其它議題了!因此回歸主題,針對技職教育當前的困境該如何突破,對於未來該如何發展,下一步該何去何從?我想這才是探討技職教育問題所欲釐清的重要問題!
 
  論述至此,我想表達的是:想要做好技職教育的前提是”必須改變世人對技職的歧異和不夠尊重”!君不見德國對技工是非常尊重與重視的,畢竟術業有專攻!而臺灣當局在作任何教育改革與推動教育政策之前,首先,必須先將那些撈金學店和弊端連連的某些職校與辦學績效不佳的技專科大直接強制介入,強制關閉,展現鐵脕魄力和決心,嚴格厲行品質管控,以保障技職學生的學習品質!然後再去建立技職學校的特色和品牌,加以因材施教,多元輔助教學,主動輔導技職學校因應時代潮流與大環境而在某種程度上適度轉型!諸如爾近的餐旅學校和觀光學校已慢慢打出知名度和建立某種屬於該校的品牌與口碑!這些成功例子背後的意義與方法,是教育部諸公該用心去思考的!否則完全沒有品管控制,完全不設限地讓辦學績效欠佳的許多技職專校迅速升格改制,在教學品質沒有保障之情形下,在社會大眾對技職專校仍充滿歧視的情形下,學生念了四年出社會之後,很可能才驚覺他念了四年出去和念二年出去的薪水其實是一樣的!我想教育部諸公這樣不但浪費了這些學子寶貴的四年青春和昂貴學費,卻沒有盡到責任監督學校治學績效,也沒有及時培養這些學生本身的實力和專長!到頭來,受害的還是學生!
 
  夜已深沉,此際頭昏眼花,激昂疾書之際恐有掛一漏萬之虞,文中疏漏之處尚請諸君不吝提出指教批評!誠謝



2006.6.11凌晨4:21 渡語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tronomy&aid=307712

 回應文章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隨文附上與其它社群朋友討論的問題..歡迎大家加入討論的陣容
2006/06/14 00:03

隨文附上與其它社群朋友討論的問題..歡迎大家加入討論的陣容 :

Q1.什麼是技職教育? 學校教育和補習班和考證照訓練機構的差異在那 ?

Q2.有必要把大學區分為一般大學與科技(技職)大學嗎?

摘錄教育部技職司對技職教育的定義 : (剛剛上教育部網站查了一下)
http://www.tve.edu.tw/new/history.htm

技職教育發展之路

  台灣的技職教育早期為配合經建發展而設置,以培育實用性技術人力為目標,學習內容為技能訓練導向,所培育之人才直接投入就業市場,含有計畫性教育、終結性教育的意義,與普通教育形成兩條平行國道,係屬「狹義」的技職教育。唯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加入 WTO教育產業化的衝擊,技職教育的內涵將必須有所更新,應以寬廣的角度定義之。技職教育應將其定義為「職業生涯準備之教育」,舉凡個人為工作準備的學習,都屬於廣義的技職教育。

  具體而言,在學習過程中,只要具有職業生涯準備的教育分流課程設計與教育內涵即屬於技職教育。===>這用在普大的某些實務課程也很適切

----------------------------------------------------------------------------------------

  現在普通大學和技職大專院校的課程安排已沒有太大差異,真正有差異的是高中和高職的課程安排,結果高中和高職竟然皆由”中等教育司”所掌管負責,而普大和科大雖然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無太大差異,卻分別由高教司和技職司所掌管負責,這涉及到的經費預算補助和研究資源實在差異太大了!(筆者多年前曾因任務關係接觸過教育部預算補助的審查)!

  將大學教育刻意區分成普大和技職的主管機關正是"教育部";教育部將其對大專院校負責的單位分成了"高教司"和"技職司",問題是現在普大和科大的課程安排並無太大差異,為何仍要堅持分流?這二者的經費補助的額度差異是天壤之別,普通大學爭食高教司大餅的經費預算...而技職院校僅能充饑於技職司的小餅;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不知教育部官員的腦袋有沒有在變?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民國70年代初期的"技職開始沒落的幾個關鍵因素"....
2006/06/13 23:00

十分感謝"受氣包"兄台的提醒與補充

讓民國70年代初期的"技職開始沒落的幾個關鍵因素"....得以補齊 ^_^

亦讓小弟回想起"3比7"的昔日政策...

再次誠謝兄台的補充說明與回應

 

渡語


時季常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木已成舟
2006/06/13 22:48
大約在民國六十八年間,當時時的政策是高中與高工職的比例約三比七,但是之後就逐漸轉變,現在應該是剛好相反了。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後來經濟起飛,國人變得富裕,中學生需要求取一技之長,高中畢業即就業的壓力減小。另一個原因是國人傳統的的士大夫觀念,對從事勞動工作的人的鄙視,即使自身是這一行,仍然還是希望自己子女,將來能是坐辦公室吹泠氣,判人生死,手掌大權。也就不管可能成為下筆千言,身無一技的腐儒了。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嘆教育~
2006/06/11 17:11
嗚呼哀哉 ~

政客和學店財團早已把技職教育搞爛了

然後教育部豬頭官員用豬腦袋思考問題

外行領導內行

把技職教育拆成四分五裂

又把一堆幣案連連的學校火速升格

讓很多可憐的孩子去跳火坑

讓孩子多念更多年的書..卻沒得到應有等價的學習機會和教學品質

而這筆爛帳....卻由可憐孩子和其可憐父母去承擔這些苦難

實在是讓人生氣!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的技職學校勝過多數的大學
2006/06/11 15:12

假如現在的國中畢業生仍然可以考台北工專,leepe 會讓小孩直接去就讀技職教育。

人生如同一場賽局,識時務者為俊傑。喜歡動手做,但是不愛斤斤計較芝麻綠豆考題的同學,也許最適合唸技職教育。leepe 的小孩讀書不見得比他人強,聯考或是基測也很可能不如意,與其十八歲才知道只能唸鳥大學鳥系,與其二十二歲才知道在大學中所學的鳥知識和求職完全無關,leepe 寧願在小孩十五歲時讓其接受技職教育。再說學得一技之長,終身有保障;行行出狀元,能動手做,就有可能當老闆。

目前最可惜的是技職教育體系被外行的教改官員破壞,國中生只能繼續讀高中,很多人不但書沒唸好,時間也浪費。更可惜的是,基礎人才缺乏,廠商招不到技職人才,而無法投資台灣,產業無法根留台灣,各個層級失業的陰影更是揮之不去。

事實上讀技職教育進可攻,可繼續就讀科技大學:退可守,可直接就業。假如好的技職工專如台北工專仍然招收國中畢業生,leepe 會讓小孩直接去就讀技職教育。人生如同一場賽局,用不著每個人都得擠破頭去唸少數的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