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君子應自強不息
2007/04/13 20:29:52瀏覽311|回應0|推薦3

君子應自強不息

  宇宙既不是以地球為中心,也不是以太陽為中心,而是以上帝為中心。

  在這個忙碌的時代,在這個科學活動頻繁,我們接近征服太空的日子裡,我們發覺自己沒有安寧,無所成就,和不能滿足,並不足為奇。

  在所有這些千變萬化的活動中,人們的內心必須找到一個永恆的港灣來作為停留的母港,他自己內在的平安避難所。如果他不能找到這樣一個停泊地方,就不能應付外界的急劇變故,精神病就變成這個時代的流行病了。

  青年人如果計畫在沒有探測過的海洋裡漂流,就不能確保安全。未經訓練的心底,就吐出痛苦和不安的叫喊:「我在那裡?」「我往那裡去?」「誰是權威?他在那裡?」而這個世界太忙碌,沒有回答。

  可是答案還是有的,沒有答案,一個人就成了走投無路的野獸,沒有目的,也沒有方向,只是為了下一餐的些許食物而奮鬥。答案就在那神奇地井然有序的宇宙中,以及它聽命於不變的定律中。

  答案是有的--在四季固定的流轉中,在日月星辰的運行中,在白晝與黑夜的按時來臨中,人消秏之氧氣剛與地球上植物所產生之氧氣平衡,荒涼沈寂之冬季必然會轉為蒼翠,生意盎然的春天,新生嬰孩總是指出生命的新奇蹟。

  這永恆而不變的秩序,足以證明有一個不被侵犯的權力,是一個心神交瘁的人門可以安心停泊的處所。

  人類知識的增加並不一定意味著發現新事物。只不過是擴展他對宇宙的了解,使他能運用早就存在,而且在發掘一些在他以為新奇,但在上帝卻不神奇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充分了解這一點,他就能站起來,挺直胸膛,雖然表面上看來飄忽不定的東西,也能有把握。在邁向歸途中,胸有成竹對途中一切瞭如指掌,因而覺得很安全,也可以使自己的性情寧靜下來,因為他在全能的上帝身邊獲得寧靜。


摘錄自《人生箴言》,新銳出版,蒙允刊登

標  題:

死亡結出更多子粒

經  節: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十二章24節)

 

有些東西一定要先死去,才能結實。有些種子除非經過嚴寒冬季的冷凍,就不會發芽長成植物。耶穌知道自己的死亡,會為世人帶來救恩。在成為基督徒的那一刻,你罪惡的天性死去(羅馬書六:6),然而,你性格上仍有許多方面不肯甘願進入墳塋。在你成為基督徒之前,你是否自我中心?你可能發現,自私在你的生命滯留不去,以致你不能奉基督的名,自由地分享自己所蒙受的恩典(馬太福音十:8)。你是否脾氣暴躁?現在你已經是信徒,你的憤怒有時仍然如泉源般由心中湧出。你在神國中苦幹,為要爭一席之地,或贏得人的賞識與認可,你發現自己的動機仍與屬世時沒有不同。如果那些罪惡的態度仍舊活著,它們會扼殺聖靈的果子。你暴躁的脾氣會絆倒一些人認識耶穌。你的自私會妨礙你成為周圍人們的祝福。你的野心會使你利用其他人完成自己的目標。你的生命某些方面沒有讓耶穌治死,以至於你的家人在精神及肉體上正忍受痛苦。單單說:「唉!我就是這個樣子」,這是無益的。那是過去的你,但那個人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了,你現在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五:17)。容許神在你身上完成祂的工作,並且看見自己的生命結出甚麼樣的果子。


轉載自《每日經歷神》道聲出版社   版權所有,蒙允使用


 

 

 

經  節:

『因你們要在火中1榮耀耶和華。』(賽二十四章十五節直譯)

 

注意著小字『在』!我們要在火中--試煉中(彼前四章十二節)--榮耀祂。雖然那裏是一個受苦的地方,我們要用信心來榮耀祂。我們相信祂是良善的、慈愛的,祂既准許『火煉的試驗臨到』我們,祂必賜我們夠用的力量來承擔。 我們相信試煉過後,我們會有更多讚美和感謝的根據;並且我們的信心『既被試,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彼前一章七節)--濮登(Margaret Bottome) 三個人從七倍熱的爐中挻身而出,無改變--身體不傷、頭髮不焦、衣裳不變色,也沒有火燒氣味。前後不同的就是身上缺了捆綁,臉上添了榮光。難怪褻瀆神的尼布甲尼撒不得不屈服來讚美榮耀神了。今天基督人從試煉的爐中出來的時候,也該這樣--脫了捆綁,添上榮光,絲毫不受火的影響。--選 有許多人壓著最重的擔了,心中仍滿了喜樂,豈非可奇?有許多人在仇敵逼迫攻擊之下,仍能得勝有餘,豈非可敬?有許多人身體破碎,仍保持著完好的信心,豈非可羨?他們的見證何等美好!--喬懷德(J.H.Jowett)


轉載自考門夫人之《荒漠甘泉》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

http://new.ccea.org.tw/excel/information/devotion/newpage2.htm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86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