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遇見神
2007/02/20 08:41:33瀏覽213|回應0|推薦3

遇見神

 經  節: 你起來站著,我特意向你顯現,要派你作執事,作見證,將你所看見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證明出來。(使徒行傳廿六章16節)

在你與神同工之前,祂的大能早就覆庇你。早在你尚未存在母腹中,主已認識你,祂早就為你的一生訂立了計畫(耶利米書一:5;詩篇一三九:13)。在使徒保羅前往大馬士革之前,耶穌早就認識保羅,且早已派定一份特別的使命給他(使徒行傳九:15)。保羅真誠熱心地事奉神,卻被誤導,以苦害基督徒為己任!雖然神對保羅早有計畫,卻等到保羅定睛在祂身上,並尊祂為主,才向他透露祂的計畫。我們的主不會來找我們,問清楚我們個人服事的喜好。祂乃是迎見我們,好向我們透露祂工作的方向,且邀請我們與祂同工。要遇見神,需要我們願意調整自己,好適應神工作的方向。神絕不會只給我們當日的靈糧,而與我們相交。祂永遠不會只為了增加我們的聖經知識,而對我們說話。我們的神要告訴我們更重要的事!當神向我們顯現祂的作為,乃是邀請我們與祂同工。你是否預備好今日朝見神?除非你已經預備好,像保羅一樣地問:「主啊!你要我做甚麼?」你就別想聽到神的聲音。

轉載自考門夫人之《奔向日出》道聲出版社   版權所有,蒙允使

經  節: ...作了基督耶穌被囚的...(以弗所書三章1) 

為何人生會有那麼多捆綁?為何我們往往不知不覺就被憂傷、痛苦、艱難、麻煩等鎖鏈困住呢?

  原來這一切都是出於神美好的安排,因為祂有許多要教導我們的功課,是我們只能在被捆綁的黑牢裡才學得到的。心態正確的人就學得快,並且成就了神的旨意。

  許多人困在鎖鏈裡失去自由,便憂傷痛苦,自艾自憐誤解神的旨意,結果也學不到任何功課,羈押的時間卻因此必須一再拖延。

  儘管牢房骯髒昏暗,使人與親友隔離,卻沒有跟神隔離。神既然無所不在,祂的子民永遠不可能跟祂隔離。

  不用怕神所為你預備的功課,即使祂為你預備牢獄,你若認清神的旨意,自然會長得更加茁壯,也顯出更多耐心。

轉載自《每日經歷神》道聲出版社   版權所有,蒙允使用

經  節: 『耶穌卻一言不答。』(太十五章二十三節) 『祂……必……默然愛你。』(番三章十七節)

   一個受苦的神的孩子讀到這兩句話,或許會希奇。你正在渴望主安慰的聲音『你們可以放心』(約十六章三十三節),或者『不要怕,因為我與你同在』,可是等了許久, 一點得不著甚麼一『耶穌卻一言不答』。  當神聽見我們哀聲哭訴的時候,祂的心頂難受; 因為祂看見我們還是這樣軟弱、這樣急躁,還不能懂得祂不答的美意,我們的目光還是這樣短視。  主的不答,並非是拒絕,乃是表示祂的默許和頂深的同情。  失望的基督徒阿,『你為何憂悶?』(詩四十三篇五節)即使祂靜默不答,你『還要稱謝祂』。讓我們聽一個故事,並細細領會裏面的教訓。一個基督徒夢見三個同作肢體的姊妹跪著禱告。她看見主漸漸走近她們。當祂走到第一個姊妹面前,祂臉上帶著榮光和愛,俯下身去,用頂溫柔、頂甜蜜的聲音安慰她、勉勵她。  隨後祂走近第二痼姊妹身邊,只伸出祂的手來在她額上一按,點點頭走了。  最末後,當祂走過第三個姊妹那裏 ,祂一聲不響,連看都不看,就去了。那個作夢的基督徒自言自語的說道:『第一個姊妹,一定靈命頂深,所以主頂愛她;第二個姊妹也不錯,可是不及第一個;第三個姊妹,一定在甚麼事情上得罪了主,深深地傷了主的心,所以主不屑睬她。  『我不知道她究竟作錯了甚麼?為甚麼主對待她們有這麼大的不同呢?』當她正在猜疑之間,主站在她旁邊說:『無知的婦人!你完全誤會我。那第一個跪著禱告的女人最軟弱、最幼稚。她時刻需要我的扶持與眷顧,否則她在我的窄路上簡直一步都不能行。她時刻需要我的愛和幫助,否則她就會失敗、跌倒。  『那第二個跪著禱告的女人較好得多,她有較強的信心和較深的愛,我能夠信任她在無論甚麼環境中因我而站住。  『那第三個跪著禱告的女人,(就是我似乎不去注意,把她略過的那一個,她的靈命頂高、頂深,她的信心和愛心頂大、頂強,我正用一種猛烈的方法訓練她,為著她將來最高、最聖潔的事奉。  『她已經完全認識我,完全信任我,她不需要能聽、能見、能摸、能覺的幫助。她不因我所安排給她的環境而喪志、灰心、跌倒;雖然理由不能通過,天性不能配服,她還是絕對順服我;--因為她知道我的用意是為她將來永遠的榮耀,我所作的,她如今雖然不知道,後來必明白。  『我默然愛她,因為我愛她的心不是言語所能表達的,也不是人心所能領會的。』  如果你知道祂默然的奧祕,讚美祂,祂就會『行奇妙的事』(出三十四章十節),因為每一次祂收回恩典,就是要你更認識、更愛那賜恩者。一選

 

轉載自考門夫人之《荒漠甘泉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73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