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性與法性(五)
2011/03/07 09:44:49瀏覽400|回應0|推薦0

佛性與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眾精進禪修開示

惟覺法師開示

(五)

  天台宗初祖是慧文大師,二祖為慧思大師,三祖就是智者大師。佛經記載,智者大師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經過陳、隋兩個朝代,建造寺院三十六所,著作很多,度僧一萬四千多人,造八十萬尊佛像,廣度眾生,這是福報。但他不執著這些,在心地上用功,這是最重要的。智者大師七歲時,就喜歡到寺院裡,聽到《普門品》,聽了一遍馬上就能背誦出來。一直到十八歲時,出家為僧。智者大師曾為晉王楊廣(後即位為隋煬帝)授菩薩戒,他一生作了很多功德,有很多感應,不勝其數,是有修有證的修行人。他作了《小止觀》、《六妙門》,之後還作了天台宗的判教、六即佛。

  道宣律師一次問天人,智者大師過去究竟是什麼因緣?天人回答:智者大師是菩薩轉世再來。六即佛的道理和禪的宗旨是一樣的,「理即佛」講佛性本具,「禪」也說佛性本具,是一樣的道理。

  何謂「理即佛」?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乃至畜生、螞蟻,都有佛性。雖然有佛性,但迷惑、顛倒了,所以佛性起不了作用。第二,「名字即佛」──「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今知當體是,翻恨自蹉跎」,知道每個人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薩,但不是求來的,本具的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要返照自心,要覺悟,要淨化自己,要破我執、法執,去除貪瞋癡慢疑邪見。知道這個道理了,才知道原來自己住在寶山當中不知道取寶,這就是名字即佛。

  了解道理了,要趕快用功,即是「觀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遍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時時刻刻安住這念心,覺察、覺照,使這念心不要迷惑,假使迷惑了,馬上檢討反省,把煩惱照破、看破。自己做不到,就隨喜功德。

  觀行即位修五品觀行,又稱為「五品弟子位」。一、隨喜品,二、讀誦品,誦經的目的是對治煩惱、妄想、昏沉。拜佛、禮懺,目的是懺悔業障,什麼都不要求,一求,心就跑到外面去了。三、說法品,明白佛法的道理了,自己得到好處,要把這些道理傳播出去,使每個人都知道自利利他、利他自利。說法,不是糊里糊塗亂講,要依照經上的道理來講,佛法中大、小乘,頓悟、漸修,佛性、法性……這些都要了解,才能夠講說,否則,講錯了就自誤誤人。

  四、兼行六度品,除了做事、修行,又隨著因緣來修六波羅蜜。五、正行六度品,六度是菩薩行,最後要達到般若波羅蜜。雖然每一度都是空,還是要去實行。例如,布施之後,三輪體空;持戒之後,持而無持,能所俱空,就能破除法執。忍辱,沒有能忍、所忍,最後到達寂滅忍,這也是般若。每一度都有般若波羅蜜。六波羅蜜是法,這個法是度脫生死的,過了生死之河,也不需要船了。這就是由事到理,理就是空。打坐也是事,返觀自性,照見五蘊皆空,對治一切煩惱,保持覺性,這就是理。這就是正行六度。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95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