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性與法性(四)
2011/02/28 08:01:08瀏覽570|回應0|推薦0

佛性與法性──九十九年秋季僧眾精進禪修開示

惟覺法師開示

(四)

  天台宗智者大師創立「六即佛」的道理,目的是使大眾生起信心。後來南宋的普潤大師寫了六即頌,知禮法師加以結合,才有目前這個六即佛。第一,「理即佛」──「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人人都有佛性,成佛了,佛性不增加一絲一毫;沒有成佛,凡夫的佛性也不減少一絲一毫。經云:「汝是當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諸佛是已成佛,是如何成佛的呢?我是未成佛,怎樣才能成佛呢?不是造一個形象出來,佛沒有形象,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有形象嗎?沒有!所以,你就在這念心來安住自己、淨化自己。怎麼安住?要有這個信心,不要東求西找,找不到的,就是要對治煩惱。起了煩惱,佛就不存在了。為什麼?因為自己不存在了!打了妄想、昏沉,自己就不在了;感到無聊,也不是自己。所以,就是要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念念分明,處處作主,這就是佛。但這是佛的開始,還不是成佛。佛經裡面提到,一個是悟道,一個是修道。悟了這個道理之後,還要修道。修道就是保養這念心。怎麼保養?禪宗祖師說「如雞孵卵」,像母雞孵蛋一樣,保持溫暖,才能孵出小雞;如果蛋跑到母雞肚子外面,受涼了,就沒辦法孵出小雞。我們這念心不能打妄想,打了妄想、打了瞌睡,就像蛋跑到外面去了,成了死蛋。所謂「悟道容易修道難」,要保養這念心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家打禪七,坐到一支好香沒有?所謂好香,就是沒有妄想、沒有顛倒、沒有昏沉,這念清淨心現前了。雖然現前,還只是個開始。假使真正坐到二、三十分鐘都能現前,一個鐘頭一剎那就過去了,超越了時間、空間,所謂「山中無甲子,人間幾千年」,就是指我們這一念無住心、無為心、清淨心、菩提心。每一尊佛菩薩都是這樣成道的。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宗教就是勸人為善,認為做善事就好了,信不信宗教沒有關係,出不出家沒有關係,吃不吃素沒有關係。其實,相去十萬八千里。

  從過去到現在,中台禪寺建設道場、精舍、學校、博物館,舉辦種種交流活動,這些都是方便。如果不做這些事,佛法到現在就邊緣化了。假使邊緣化了,社會加以排斥,要想修行也不容易。所以我們要修大乘佛法,把心量放大,這也是弘揚佛法。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一切法都是佛法。

  過去修了很多方便法門,現在要確實在心地上用功。一個是平時修善法,弘揚佛法;第二,要靜坐,一念不生,這是最高的境界,這是佛法的根本。大家要了解,一個是有為法,一個是無為法。什麼是無為法?一念不生就是無為法。這念心清淨了,如《金剛經》所說的「無住生心」,不住色、受、想、行、識生心,這念心得到清涼、得到解脫。佛法是心地法門,禪七要在這個地方來用功。否則,坐在這裡昏昏沉沉、迷迷糊糊,一個鐘頭、二個鐘頭、一天,昏昏沉沉、迷迷糊糊就過去了,沒有用的。

【中台世界】>>導師法語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9&aid=493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