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玄義講記(4) 淨空法師講述  
2018/09/03 09:12:11瀏覽50|回應0|推薦0

地藏經玄義講記(4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具足應云菩提薩埵。】

  此是梵語音譯,屬於尊重不翻。「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玄奘大師以前之古譯,譯作「大道心眾生」,即具有大乘道心的眾生。玄奘大師譯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解釋都好,真正覺悟的有情眾生就是菩薩。

  覺悟的程度淺深不一,大乘圓教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菩薩,總共有五十一個位次。覺悟的標準是什麼?即前面講的法身、般若、解脫。斷盡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初信位,得位不退,這是菩薩的最低位。「位不退」,就是絕對不會再退轉作凡夫。八十八品見惑,第一是「身見」,可見覺悟後,不再將此身看作是自己。圓初信位的菩薩把什麼看作自己?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看作自己。所以其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祕藏有一分相應。雖相應還不夠深廣,然其觀念見解正確。一切眾生是自己,虛空法界是自己,有此認知,就是智慧。圓教初信菩薩,得自在,把我、我所之得失心放下了。

  凡是契入此境界的都是菩薩。《華嚴經》上,有許多婆羅門、外道,他們契入此境界,亦稱之為菩薩。彼等都是佛的弟子,可見佛教是多元文化的教學,並不排斥宗教。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這些宗教領袖,他們覺悟了,有機緣聽佛說法,其心行、思想、見解、行持與三德祕藏相應,即是菩薩婆羅門、菩薩外道。

  佛法教學絕不勉強人,也不控制人,亦不妨礙他人之自由,真正自在。我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控制別人的意念,才真正得到解脫。自他解脫,才達到真善美慧,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的美好社會。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同異不妨礙。什麼是「同」?「自性相同、尊重相同、互愛相同、互助合作相同」。我們衣著可以不同,生活方式可以不同。基本相同是自性、性德。華藏世界、極樂世界,無不如是。現代有些野心家要征服世界,要強迫別人跟自己過一樣的生活,違背了自然規律,決不會成功,只有造業而已!

【次釋本願之法。本即本昔。】

  梵名尼坻,此方翻願。

【願,希須、樂欲之意,志求滿足之稱。】

  「本願」,「本」是「本昔」,也就是過去生中曾經發過這個願。此是從事相上講,我們容易理解。另外一個講法,「本」就是本性。

【由菩薩托根性地,以隆其願本。】

  此處講得比前面的意義要深。「本」是根本,根本就是自性本具的性德。由此可知,一切眾生人人皆有,個個不無,只是為無明煩惱所覆蓋,雖有而不能現前。試想誰不愛護自己?自己的身體,一根頭髮、一根汗毛,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焉有不愛惜之理!這種愛惜就是願,不從外得,自自然然,法爾如是。眾生迷失了自己,對自己切身痛癢變成麻木不仁,往往是倒行逆施,糟蹋自己,這是造業。菩薩覺悟了,明白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對於虛空法界森羅萬象,一切眾生,無不愛護。唯有覺悟明白了,護念之心、愛護之意才能顯現出來。願發起了,我們稱為發願。其實這個願是本願,以前被煩惱、無明蓋覆住;現在無明、煩惱障礙?除了,於是願力現前,方是真正的本願,真實的本願。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58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u&aid=11486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