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19 09:18:19瀏覽14252|回應0|推薦0 | |
認識佛教 (第七集) 1991/12 美國邁阿密 檔名: 前面將佛法修學的依據以及行門的綱領介紹出來了,現在再談談佛法教學的善巧。「善巧」,他的方法非常的好、非常的巧妙,我們如果不知道,就很難學到佛法真正的東西。也就是前面說過,不懂得方法是很難修學得到成就的。 佛法修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這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信、解、行、證」。第一個要相信,能信就是緣成熟了。我們常常聽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能信,這緣成熟了;不能相信,緣沒成熟。所以佛度眾生,一定是度能夠相信的這些人。佛家跟其他宗教不相同的地方,其他宗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不是這麼說的,「信」是你可以入門。 信了之後一定要「解」,一定要理解。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此「解」就是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切經所說的就是這一樁事情,到真能夠理解之後,然後才修行。所以「行」是建立在「解」的基礎上。我們理論沒搞清楚,方法也不懂,怎麼「行」法!「行」就是常說的盲修瞎練,那不是真正的「行」。真正的「行」是有理論的基礎、有真實的方法。 「行」最後的目的是要達到「證」,「證」才是真正得受用。什麼叫做「證」?簡單的說,就是把你所信的、所解的、所行的,在你日常生活當中,統統用得著了、用上了,這就是「證」。譬如我們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就是我們所想的,就是我們所行的,我們所行所想的就是經,經跟生活融化成一致了,這是「證」,這叫真如,佛法可貴的地方是在此地。 所以一定要知道它的次第,「信、解、行、證」。「信」,第一個要相信自己,這也是佛家講「信」跟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宗教第一個是要你信神,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佛法最重要是信自己,不是信外面,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來成佛,信自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們把染污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所以先要相信自己。如果常常覺得我自己罪業、煩惱深重,恐怕我不能成就,這個人就注定不能成就了,為什麼不能成就?他不相信自己能成就,佛菩薩再大的神通、智慧、道力幫助他,也不行。佛菩薩幫助人,是幫助能站得起來的人,站不起來的人,佛菩薩對他無可奈何。所以說第一個是「自信」。 第二個是「信他」,「他」就是指佛法。佛在經典跟我們講的這麼多道理、這麼多方法,我們相信,我們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自己決定成就,所以先「信自」,後「信他」。蕅益大師又把它擴充,我們相信「理」(這些道理),相信「事」。宇宙之間,許許多多無法計算的、不可思議的這些事相,從哪裡來的?「事」從「理」上來的。「理」是清淨心,「理」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有一切萬象都是從「理」顯現出來的。這些現象怎麼會顯現出來?這裡頭有因有果,而且因果是連鎖的,因果是循環的。前面一個因結了果,果又是因,下面又有果,所以因果是循環,因果是重疊無盡的。這些事實我們都要能夠明瞭,都要能夠相信,從這裡建立信心。然後我們求「解」,求一切通達明瞭,這樣自己修行才沒有疑惑,修行才會有快樂,不會有障礙。 學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親近一個老師,這是自古以來,無論中國、外國,求學是不能離開老師的,所以一定要親近一個老師,接受老師的教導,依照老師講的方法來修學,這是一條正路。 在中國古代,佛門裡面教學,首先是五年學戒,五年是一個期限,學戒,這個戒不是三藏裡面的律藏,不是說這個,是遵守老師的教誡,就是要守老師的規矩。老師對學生要負完全責任,這個學生將來學習是成功、是失敗,老師要負責任,這叫「師道」。現在說老實話已經看不到了,為什麼?老師不負責任,學生也不認真學習,所以現在師道真的已經看不出來,這是這一個時代的悲劇,學生對老師沒有尊敬心,老師對學生也沒有真正的照顧,也沒有真正成就他的那一種願望、那一種的關懷。 五年學戒,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師承」,學的是什麼戒?簡單說就是培養你戒定慧三學的基礎,這是老師的責任,老師沒有別的東西教給你。所以像禪宗,拜了老師,這五年中,他叫學生幹什麼?叫你去做工,分配一個工作,老老實實去做,教你一個很簡單的修行方法,決定不能改,天天照做。所以就覺得枯燥無味,我在道埸做了五年工,什麼也沒學到。其實他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他不知道。學到什麼東西?煩惱少了。他叫你這個也不准看,那個也不准聽,限制很多,你統統都能遵守,這五年下來是福慧雙修。福是什麼?天天在做工,寺院裡面做工就是修布施。因為你出家,身上也沒有錢布施,天天做工,用勞力在布施,在修布施波羅蜜,在修供養,天天在修布施供養,修福。每天這個也不能聽,那個也不能看,六根都給堵起來了,心得定,心得清淨。所以老師是教你修福修慧,修戒、修定、修慧,他教你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往往沒有痕跡。 在教下也是一樣的。譬如法華宗(天台宗的),你到天台宗道埸去修行,你拜了老師之後,老師也是將寺廟常住工作分一樣給你去做,或者叫你掃地,或者叫你挑水,或者叫你到廚房做打雜,一個工作給你做。然後叫你背經,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為主,把《法華經》給你去念,念五年念到會背。工作的時候,經就放下來,沒有工作的時候,趕快就讀經,其他的什麼都不能聽,講堂不准你去聽,就專門做打雜,這樣做五年,這是真正的修學。絕對不是說初來的人,把他當作傭人看待,不曉得是真正定慧等學,這是真正修學的基礎。五年下來,他有福有慧,福慧都有了,再讓他到講堂一聽經,聽個一年、兩年,他開悟了,他明心見性了。 所以我們看看《高僧傳》,看古人的教學,往往到那個寺廟沒多久,他就證果了,他就開悟了。現在人在一個道埸住上三十年、五十年,住一輩子都不開悟。天天聽講經,為什麼不開悟?沒有定慧的基礎,所以聽一輩子也不能開悟。你去讀經,你就算把三藏十二部統統都念了,你還是不開悟,頂多你得到一些佛學常識,看得多,記得多,得到佛學常識。對於你斷煩腦、開智慧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親近老師,老師指一條路給你走,這一條路在剛剛走的時候是枯燥無味,但是走過去之後,歡喜就不可思議,是你真正有東西得到了。 所以我們今天修學就犯了嚴重的錯誤,一開頭就是廣學多聞。我在前面講過了,人家一開頭是斷煩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統統斷掉了,就是定慧完成了,這時候再「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條正路。現在人犯的過失就是不斷煩惱,就開始來學,還希望學得愈多愈好。清涼大師說這種修學的方法叫有解無行,光在解的層面上去下功夫,對於自己真正功夫疏忽了,不去斷煩惱,不去修清淨心,他的結果是增長邪見,你所知道的都是邪知邪見,都不是正知正見,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清涼大師這個話是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說的,我們不能不留意。 學佛從哪裡學起?就是從念一部經下手。要不要懂意思?不要懂。因為你所懂得的都是邪知邪見,都是錯誤的。念這一部經,為什麼要老念這一部經?諸位要曉得,念這一部經跟禪宗裡面參究修禪定沒有兩樣,跟密宗裡面三密加持沒有兩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念經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諸位也曉得,戒律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在讀經的時候,心裡面不會亂想,當然諸惡就不做;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沒有比這個更善了,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念經的時候,戒律就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修,總修了。念經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念的時候,從頭到尾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就是慧,這就是修慧。所以念經是修戒定慧。如果我念經去研究,就把佛經當作世間書去研究了,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這不叫修行。所以讀經是修行,大家千萬不要輕視。修行入門,如果是用經典,就從這裡下手。你一天念一個鐘點,你修一個鐘點,念兩個鐘點是修兩個鐘點,當然修的時間愈長愈好。 我在台灣跟達拉斯的道埸,有不少同修,《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他們大概都念到兩千遍以上,所以經念得很熟,念一遍大概只要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念十遍,他一天差不多在這裡修戒定慧的時間,有五個小時到六個小時,有這麼長的時間來修,修上幾年,他的心自然就定了。心定了以後再去看經,眼睛都放光了,為什麼?一看意思就明瞭,就懂得。佛經是佛從清淨心流出來的,我們自己的心也清淨,清淨跟佛一樣,佛講的東西我們怎麼會不懂!今天我們看不懂佛經,就是佛心是清淨的,清淨心流出來的,我的心是散亂的,散亂心跟清淨心不一樣,所以他講的東西我聽不懂,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你真正要懂得親近一個善知識、一個好老師,他教給你的方法不會騙你,不會錯。老老實實選一部經,修淨土的選《無量壽經》,修天台的選《法華經》,修華嚴的就選《華嚴經》。你修哪一宗、修哪一派,就修本宗主修的經典,就學這個,就是一門深入。先把這一部經老老實實念五年,換句話說,我五年當中一定要把煩惱捨掉,把心恢復到清淨,這是學佛的開頭。五年之後,我心得清淨了。 實在講五年在從前是可以,現在不行了。因為從前的人心地染污得少,染污的程度很輕,五年清洗就差不多,可以洗乾淨了,現在染污太嚴重了。而且從前人染污,從十幾歲才染污,為什麼?他才懂事,他才會有是非人我,才有貪瞋痴慢。兒童不知道,兒童活潑天真,他不懂事,他沒有貪瞋痴慢。現在小孩不得了,兩、三歲就有貪瞋痴慢,他從哪裡學來的?他從電視上學來的,天天在看電視。所以現在人不幸福,童年沒有了,不僅是縮短,沒有了。 從前人有童年,像我長在農村,我從十三、四歲才懂事,很晚,所以我童年的時間很長。童年不懂事是真快樂,世間什麼苦樂我們都不知道,整天就曉得玩耍,到山野地方去玩耍,是真快樂,童年是真快樂。一懂事的時候就不快樂了,為什麼?會看人顏色,這就很難過了,就不快樂了。所以現在人沒有童年,人不能做了,從前的人可以來,現在的人不能做了,太苦了,所以這要認識清楚。 等到自己心地清淨了、智慧開了,這時候就參學,就是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什麼都可以接觸,因為你自己有定,不會被外面環境所轉,你自己有主宰,你見得愈多、聽得愈多,增長智慧,增長定力。定力是從哪個地方增長的?不為境界所動,這是增長定力,樣樣清楚明瞭是增長智慧,所以那個時候也是定慧更往上提升。這是古人教學的方法,先修戒定慧,先修根本智,然後參學再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佛在《般若經》上講得很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所以先要修無知,先五年我什麼都不知道,然後再一接觸社會的時候,什麼都知道,這是無所不知,是用這樣一個次第、這樣一個方法來達到的。 所以中國過去古大德不僅僅是遵守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這些規矩,更以儒家的基礎做為基本的修學。這是因為中國把小乘捨棄掉了,以儒家來代替小乘,特別以孔老夫子的德行做為我們入佛門的根基,就是《論語》上講的夫子五德,「五德」是溫厚、善良、恭順、節儉、忍讓。《論語》上講的夫子之德,「溫、良、恭、儉、讓」,以這做為基礎的基礎,在這上面再建設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樣達到一個真正究竟圓滿。這樣一個架構在整個大乘佛法,無論哪一宗,無論哪一個法門,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不能夠離開這個基礎,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換句話說,無論修學哪一宗、哪一派,沒有不成就的,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這一次在此地,跟諸位介紹的完全是原則性的,是適合於各宗各派的,都不能離開這一個修學的原則。所以教給我們從五德、六和上打基礎,這是中國大乘佛法的特色。 除此之外,佛法在教學上還有一個非常進步的做法,這一直到近代才被人找到,就是進修教育。佛當年在世,他的聲聞弟子,也就是說在身邊還沒有畢業的,還不能獨立的,這要跟佛在一起,不能離開佛。己經有成就的是菩薩,所以菩薩不常跟佛在一塊,菩薩要幫助佛教化一方,就是代佛去弘法,到各個地方建道埸,去講經說法來推廣佛教,但是每一年有一定的時間,又回到佛的面前來。這就好像我們今天講的暑假,放暑假了,學生放假了,老師沒放假,老師還要去進修再教育,不是老師也放假,老師再回到佛陀面前接受再教育,這三個月叫「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就是把佛在四方教化的這些學生,統統召集回來,聽佛講經說法,使他們自己定慧、德學更增長。而且還在一起研究討論,你在教學一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你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彼此互相提出來做為參考,做為改進。這一種教育方法在我們中國歷代是很少見的,暑期進修教育是非常值得稱歎的。 現在結夏安居在台灣還有這個形式,但是已經沒有這種精神了,精神、利益已經見不到了,只有少數地方有形式而已。但是與這個類似的,像許多寺院裡,或者是居士團體,辦夏令營、冬令營、佛學講座、打佛七、打禪七,這也很類似進修教育,所以這是值得普遍去提倡的。這樣的教學法,確確實實在我們這個世間,現在是非常非常的少見,說出來也不可能被人接受。實在說,他的教學法是非常非常的殊勝,非常有效果。 但是現在人由於觀念上不一樣,現在人總是一開始學,總覺得學得愈多愈好,殊不知這個結果的確是不一樣、不相同。這是值得我們認真去反省的,他真的是有他的長處,幾千年來用這種方法,不知道多少人成就。現在新的這些方法,充其量能幫助一個人得幾個佛學博士,得一點名聞利養,實在講與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恐怕很難很難,這是我們應當深深反省的。 底下講到佛法教學的藝術,這也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佛當年在世到處講學(講經說法就是講學),跟我們中國孔老夫子沒有兩樣,孔老夫子也是周遊列國,也是到處講學。傳到中國來之後才有寺院,後來才有叢林,在印度沒有。在印度的時候,佛的這一個大團體,等於說是哪一個地方邀請,到哪一個地方去,都不是久住,講一個時期之後,別的地方邀請,又去了。佛不是一個人去,是帶了一千二百五十人,團體很大,所以邀請也很不容易,真的要有財力、有物力,要接待那麼多人,不是少數人。 佛法傳到中國來,才有固定的居處,因為佛教到中國來,是中國帝王迎請到中國來的。印度托缽,是社會上大家對托缽的人很尊敬,都恭敬供養。中國人當托缽是要飯的,這是最瞧不起的。皇帝迎請來的客人,以後皇帝又拜他作老師,哪有皇帝的老師讓他到街上去討飯!這怎麼樣也行不通的。所以到了中國來之後,佛教就變成中國化了,就不再托缽了,不再樹下一宿了。就蓋好的房子給他們居住,而且宮廷派專人侍候供養,不要那麼辛苦了。所以到中國來,生活就改善很多很多了,沒有那麼辛苦了,這我們要知道。 到以後發展成叢林,叢林是唐朝時候發展。百丈大師跟馬祖(這不是媽祖廟的媽祖),這是禪宗道一禪師,道一俗家姓馬,他是禪宗第八代的祖師,就是惠能的徒孫,惠能的學生懷讓,他是懷讓的學生,所以是中國禪宗第八代。他俗家姓馬,就稱他馬祖,不是我們台灣媽祖廟的媽祖,一定要搞清楚。所以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這裡面所有一切規矩都是百丈大師草擬的,他們兩個人建立中國叢林。 叢林是什麼?叢林就是佛教大學。這就是真正有規模了、有制度了,把佛教教學制度化了。不像從前,從前是私人私塾互相傳授,規模很小,不是一個制度化。從馬祖之後,中國佛教走上了制度化,完全變成學校了,大規模的學校。叢林很多都變成了專科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叢林是外國沒有的。 叢林的教學、講學、教材、教法,沒有一樣不是達到最高藝術境界,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雕塑、建築以及其他的,諸位如果稍微留意一點,你都能夠發覺。到今天這許多非常美善的教學,現在也都失傳了。今天我們所聽到的佛門梵唄,實在講都已經變質了,都不如從前來的完美。佛教在這一代是非常缺乏人才,不但缺乏藝術人才,藝術人才要有高深佛法的修養,他所表現的東西,裡面是活的,裡面才有真正的內容。就像世間的藝術一樣,世間藝術裡面,如果不充實哲學的內容,他的東西就不能做到盡善盡美。所以一幅畫、一首詩,或者一首曲,它裡面都有高度的哲學修養在其中,所以顯現出來的是真善美慧。 我們今天這些梵唄不錯,詞都是古人做的,唱出來的時候,因為心不清淨,所以唱出來的音也不清淨。心裡沒有達到證悟的境界,所以唱出來,靈感也沒有了,顯得俗不可耐,甚至於還不如基督教的聖詩那樣的能夠感人,這是佛教之衰。佛教的人才缺乏,缺乏真正修行人,我們要了解這一點,不是佛教沒有內容,不是佛教沒有真實的東西。 像繪畫的藝術,諸位如果到大陸上看看敦煌的壁畫,看看雲崗石窟,這些雕塑的藝術。最近在北京房山發現的石經,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代表作,諸位要有機會不妨去看一看。是整部的大藏經,比我們現在的大藏經內容還要豐富。因為晚期翻釋的經典,有些還沒有收到藏經,那裡都有,它都收進去了。是用這麼厚的石頭,像大長桌,一塊一塊的,兩面雕刻,全部大藏經雕刻出來,字有大姆指這麼大,字是非常之美,雕了四百年。你一看,實在講不亞於萬里長城,一共有幾萬塊石頭,最近被發現,是一部完整的,大概還沒有完全拿出來,它分藏在七個山洞裡,只開放了兩個。我們進去看的時候,歎為觀止,不能不佩服古人的用心,怕佛教經典遺失,用這個方法保存下來傳給後人,對待後世的子孫真正是盡到了責任。 佛教寺院的結構就像我們今天學校跟博物館合在一起,他是這一種教學法。我們現在是博物館跟學校分開了,不在一起,它是博物館跟學校在一塊,是這一種特殊的結構。所有的一切藝術都是高度教學的藝術,所以你不能夠把它看作一個單純的藝術品,它含著有很深的教育意義,有很高的靈性智慧,這是我們平常一般凡夫俗子看不出來的。譬如佛菩薩的造像,有很多人不了解,看到佛教這麼多的神像,以為這是低級宗教、泛神教,人家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哪裡搞得這麼亂七八糟的!他不知道佛教裡面所供養的諸佛菩薩不是神,是代表法門的。世間有無量無邊的事,有無量無邊的理,用一個形像、一種方法沒有辦法完全表達,所以用許許多多不同的藝術品來表達,它是這個意思,它是教育上的意思。所以這要認識清楚,它不是神教,真正搞清楚,你就不能不佩服了。 一切諸佛是代表我們的性德,就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佛是代表性德。所有一切菩薩、羅漢是代表修德,你不修,性德雖然有,不能夠顯現出來。換句話說,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顯現一定要靠修德。菩薩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門裡一般供養佛像,都是一佛二菩薩。這一尊佛代表本性,代表真如本性。菩薩代表從性起用。本性是空的,本性什麼都沒有,所以「萬法皆空」是講本體。講一切都有,這是講「起用」。體、相、用,「體」是空寂的,從體能夠現相,現相就有作用。菩薩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體」。 所以在《華嚴經》裡面佛不說法,本體當然沒有話說的。菩薩就說法了,菩薩起作用就有得說了,從相上有得講,從作用上有得講,從「本體」上一句話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本體不但不能講,念頭都沒有,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是從本體上說的。所以佛代表「體」,供一尊佛。 「用」,為什麼用兩尊?「用」可以分兩大類,無量無邊的相用分為兩大類,一個是知,一個是行,就是一個是解,一個是行。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的學說,就是從佛教裡來的。佛家講「解行相應」,他老人家把名字換一換,「知行合一」,他搞他的哲學去了,其實他的哲學完全從佛法裡頭脫胎過去的,這要知道。一個代表「解」,一個代表「行」,就是一個代表「理」,一個代表「事」。 通常我們供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代表本體。釋迦佛的兩邊,在一般是供養兩個羅漢,一個是阿難尊者,一個是迦葉尊者,這兩個人供在旁邊。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代表解,代表智慧。迦葉尊者代表實行,他是禪宗初祖,他代表實行。也有地方將釋迦牟尼佛供在中間,旁邊是文殊、普賢。文殊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賢菩薩代表行,一個代表解,一個代表行。換句話說,不管有多少,總而言之,不外乎「解、行」兩大類。淨土中供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代表「行」,大勢至菩薩智慧第一,代表「解」。所以佛像的供法都有意義的,不會供兩個佛三個菩薩,不是這樣供法的,一定是一佛二菩薩,所以你要知道它的意義。 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個部分,但是諸位要曉得,每一個部分都是究竟圓滿的,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釋迦牟尼佛都從名號上說的,諸佛菩薩都沒有名號,名號都是顯德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這是教我們對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對人。「牟尼」是清淨的意思,寂默就是清淨的意思。對自己是清淨。什麼人最有福?心清淨的人最有福。對人慈悲,對自己要求的是清淨,這是釋迦牟尼佛代表的,這是我們性德本來具足。像阿彌陀佛名號,這統統是梵音翻過來的,「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什麼無量?一切都無量,沒有一樣不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道力無量、壽命無量,樣樣都無量。無量的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要沒有壽命,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定要有壽命,所有一切無量才能真正得到享受。 這無量的無量,我們要怎樣才能夠真正獲得?無量就是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六祖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缺,什麼都有;「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就是無量的意思。用什麼方法得到這個無量?你就照觀音、勢至這兩個人的方法去修行就得到了,觀音教我們大慈大悲,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一心念佛。大勢至教我們「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一句佛號就能成就。但是單是一句佛號,就是小乘,加上觀音就變成大乘。觀音就是大慈大悲,對別人大慈大悲,對自己一句佛號專念,你就一定得到無量壽了。一定開發性德,無量無邊的功德統統都現前了。所以供佛是表這個意思,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代表佛教裡一種修行的方法,代表宇宙之間一種真理。 在佛教的建築方面,我們看到供佛的大殿,我們從外面看,它是兩層,裡面是一層,這都是有代表意義的。從外面看是真俗二諦,裡面告訴我們真俗不二、萬法一如。這意思就是說,外表是有差別,其實是一致的,其實沒有兩樣的,它代表這個意義。 另外我跟諸位簡單介紹(這一講,講不盡,時間很短,說不盡),我給諸位介紹一個天王殿。佛教正規的建築,一定是一進山門,你第一個見到的建築物就是天王殿。天王殿叫護法神,裡面供養四大天王,當中供養彌勒菩薩。天王殿是護法,護誰的法?護我們自己的法,也代表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入佛門來學佛,說明了學佛必須具備的條件。 你一進山門,第一眼看到的是彌勒佛。彌勒佛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你看他的樣子,笑咪咪的,這就是告訴你,你想學佛嗎?要笑臉迎人,不能發脾氣,發脾氣不能學佛,一定要歡歡喜喜。第二個,你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麼?什麼都能包容,不要跟任何人計較,所以他代表的,教給我們要生平等心,要成就喜悅相。對待任何一個人、任何事物,都要歡歡喜喜,心裡頭平平靜靜,不要跟任何人計較,這個條件才可以入佛門。所以他是面對著大門,你進來就告訴你,要像我這個條件才夠資格入佛門。 旁邊的四大天王是護法,分東、西、南、北,四大天王。東方天王代表的是負責任,他叫「持國天王」,「持」是保持,「國」是國家。你持家,這是主持一個家庭的事務,我們叫持家。你主持一個公司的事務,是總經理、董事長。主持一個國家的事務,是帝王、是總統。你要怎樣去做?一定要負責盡職。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都有他一份的職責,他能把自己本分的職責盡心盡力做到圓圓滿滿,這社會和諧,這國家一定富強。他教給我們這一樁事情,所以叫「持國天王」。 第二尊,南方叫「增長天王」。單單把我們職責之內的事情做得很好還不夠,還要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這個時代是永遠在進步。所以增長天王告訴我們,我們的德行要增長、品德要增長,我們的學問要增長,我們的智慧要增長,我們的才藝要增長,我們的能力要增長,我們的生活水準也要天天提升。你看佛門不落伍,佛門真的是講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它不是跟著時代走,它是領導時代走。怎樣才能夠把這兩樁事情做得很圓滿?後面兩尊天王教給我們方法。 「西方廣目」,叫我們多看;「北方多聞」,叫我們多聽。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成就根本的學問,行萬里路就是今天講的觀光、旅遊、考察,到處去看看。看看別人的優點,我們採納;別人的缺點,我們改進。我們能夠「捨人之短,取人之長」,來建造自己的社會、建造自己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國家了。這叫真正的護法,所以它代表這個意思。這些塑像放在那裡,實際上是給我們上課的。你要懂得,一看就曉得,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應當要這樣做法,所以佛教裡頭面哪有迷信! 四大天王手上都拿著有道具,道具也是表法的。所以諸位以後看到佛像,你就會曉得它含的什麼意思,這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東方天王手上拿的琵琶(彈琴的樂器),這代表什麼意思?代表凡是做事情不可以操之過急,像彈琴一樣。琴的弦鬆了,彈不響;緊了,它就斷掉了,告訴我們做事情要知道中道,不能過,也不能不及。所以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它代表這個意思。我們負責盡職,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要做太過頭了,也不能做不及,這就非常圓滿。 南方天王是代表「日新又新」,代表增長的。手上拿的是劍,這個劍叫智慧之劍。我們中國人講「快刀斬亂麻」,慧劍斷煩腦,取這個意思,所以它代表智慧,寶劍代表智慧。 西方廣目天王的身上纏著是一條龍,有的時候是一條蛇,蛇跟龍都是一樣的意思,代表什麼?代表變化,龍是代表變化,我們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這是代表這一個現實的社會、這個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變化無常,變化多端,你要統統把它看清楚,你才能夠應付它,所以表這個意思。 北方天王手上拿一把傘,傘是遮蓋,千變萬化的世界,種種染污,傘是蓋,要防止,不要被染污,取這個意思。你看廣學多聞裡頭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要不受染污,要對於現實社會完全能夠理解,你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來應付,會做到盡善盡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天王殿教我們這些的,不是神明,燒幾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就大錯特錯了。 所以你才曉得佛教寺院沒有一樣不是教學。就是供具,佛前面供一杯水,供一杯水幹什麼的?表法的。這一杯水供在這裡,水是乾淨的、清淨的,代表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一樣靜,代表這個意思。看到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這個一樣,它取這個意思。供花,花代表因,開花後頭就結果,花代表六度萬行。供養的水果,水果不是供給佛菩薩吃的,是教我們看到果,我們希望得什麼樣的果報,就應該要修什麼樣的因。所以一切設施處處是提醒自己,佛菩薩也不聞這個,也不吃這個,什麼都不要。燈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沒有一樣不是教育。 現在學佛的人,對這些東西,你問他,統統不知道。你為什麼要燒香?你為什麼要供這些東西?都不知道,所以統統都變成迷信。社會上說我們學佛的人迷信,說我們學佛的人都是神經病,他說得沒錯,我們真沒搞清楚。搞清楚了,你跟他講清楚了,他也要學。我在大陸跟他們講清楚了,他們也要學,他們說:這麼好的東西,我們不曉得。真的是好東西,所以不認識它很可惜。 總而言之,佛法是以真實的智慧、無量的大覺,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真實的利益、真正的快樂,這是離苦得樂。佛以無盡的悲心教化一切眾生。自古至今,無論是顯教,無論是密宗,就是不管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我們看看佛教史,每一個朝代,依照這些理論方法修行的人,成果非常殊勝,這不是假的。這一代是衰了,衰了是因為大家把佛教迷失了,真正的佛教不知道了,所以成果我們看起來就比較少了。凡是真正成就的人,無不是如理如法。 末法時期,眾生業障比較重,所以念佛法門特別的殊勝、方便。念佛的殊勝,就是它簡單容易,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也不需要任何儀式。無論什麼人,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所以這一個法門在近代成就的人特別多。 我們在台灣,台灣這個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這四十年當中,我最保守的估計,一點不會誇張的,真正依念佛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至少有五百人,這了不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去成佛了。這麼小的地方,這麼多人去,真正是寶島。大陸上那麼大的地方,那麼多的人,我們看到寬律法師寫了一本《近代往生傳》(這個本子我們也寄到美國來了,我是在新加坡得到這個本子,在台灣大量的翻印流通),他能夠知道在大陸上念佛往生的,大概有一百多人,當然不知道的一定還有,一定還有漏掉的。這是講淨宗成就的殊勝。 淨宗成就,諸位一定要記住,這特別提醒諸位同修,五經一論,這是理論的依據。經典上明白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重要的方法。只要依據理論,掌握方法,我們沒有不成就的,這是說修行果德的殊勝。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迷、邪、染,這是惡業,這是本來沒有的。佛性、正知,這是本,是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把它斷掉。因此我們就明瞭,罪業是迷是邪,是本來沒有的,罪業一定可以消除。佛道是本有的,佛道一定可以證得。這是我們在理論上找到了根據,業障確實可以消除。 所以我們必須把心中的舊習,這些不好的習氣,就用一句阿彌陀佛,要用苦行來堅定我們的志向;用真誠,我們這個佛號就念得懇切了。念的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得念佛三昧,也就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到那個時候,身心自在,萬境如如,這是功夫現前成就。 往生西方,實在講,不但古人,今人也有,自在往生。什麼叫自在?想哪一天去就哪一天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也不妨礙,這叫自在。人家能夠得到,我們為什麼得不到?不是我們得不到,是我們的功夫不夠。也許大家要問了:要念多久,功夫才夠?我老實告訴你,這是根據古來的經驗,許許多多的人,三年就夠了,就自在了,那個時候,你住在這個世間不害怕,心安理得。如果遇到第三次大戰,原子彈在頭上爆發,你笑咪咪的:嗨!我到極樂世界去了。不受苦,不驚不怖,真得自在了。這才是經上講的「惠予眾生真實之利」。 歐陽竟無大師說「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正面教學有利益了,就用正面的;反面教學有好處,就用反面的,所以教學手段上是變化多端。可以用正,可以用反,可以用順境,也可以用逆境,但是它只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利益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打罵也是教學的手段,像禪宗的棒喝,這是我們要曉得,那叫真正慈悲。一切虛妄、感情、迷惑、執著,這統統都不是佛法,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這一次在邁阿密的講座,我沒有啟講《地藏經》。今年我們在美國有兩個道埸新成立,新道場成立,我的習慣都是講《地藏經》,因為我們有了地,有了地要講求心地的建設,所以要從《地藏經》學起。在每一個地方統統講《地藏經》,到此地來,為什麼忽然變了?因為他會翻釋,我在每一個地方都沒有人翻釋,他會翻釋。所以想起來,「認識佛教」對於初機很重要,很多同修對佛教的觀念都錯誤了。過去雖然講得不詳細(「認識佛教」是在媽祖廟講的,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所以講得很簡單),這一次還是那個大綱,我詳細給諸位介紹,讓他翻譯整理出來,將來有一份英文的《認識佛教》,有一份中文的《認識佛教》,我們把它印行,廣泛的流通,幫助初學,把對於佛教的錯誤觀念糾正過來。所以這一次到此地來講這一個題目,原因就在此地。《地藏經》因為講了很多遍,將來那一邊的錄音帶都可以寄到此地來,也都供養諸位,不會讓諸位感到失望的。 這一次雖然是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實在是言未盡意,這裡面的意思太多、太圓滿了,還是說不盡,但是比上一次在媽祖廟詳細多了。我們這一門課就到此地圓滿結束,希望諸位同修都能夠歡喜。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