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認識佛教  (第四集)「六和敬」「三學」「六度」
2012/04/10 08:56:55瀏覽1081|回應0|推薦0

認識佛教  (第四集)  1996/1/9  澳洲布里斯本  檔名:17-013-0004

諸位同修:大家好!《觀無量壽佛經》裡所說的「三福」,這三條非常重要。無論是修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缺少的,正如佛在經上所說的「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說得很清楚。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修行成佛的法門很多,但是都是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

有了這一個基礎,必須要知道,我們現在還沒成佛、還沒有離開這個世界,實在講,即使成佛了,也離不開眾生,佛要普度眾生,怎麼能離開眾生?假如要跟眾生相處,如何才能夠處的好、相處的和睦?佛給我們制定了六條的戒條,這個六條戒條,實在講,不僅僅是用在佛教團體當中,它可以普遍廣泛用在所有一切團體中。佛門裡面講「眾」,我們歸依三寶的時候,「歸依僧,眾中尊」。「眾」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社團、團體,大家在一塊聚會的時候,這個叫「眾」。

世出世間大大小小的團體,在我們這個一般社會上來講,最小的團體是家庭,家庭是個團體。大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也是一個團體。更大的,今天我們有聯合國這個組織,這就說明這一個世界是一個團體,是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個團體。

為什麼說這許許多多的團體當中,佛教團體是最尊、最貴的?因為世尊為佛教團體制定了六條戒律,團體當中每一個分子,都必須要遵守的,因此它在所有團體當中確實是最為尊貴,值得大眾尊敬,它是大眾的榜樣。

這六條戒律裡面,第一條就是「見和同解」,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建立共識。換句話說,這一個團體當中,任何一個分子必須要思想、見解,也就是想法、看法很接近,這才是一個和睦的基礎。如果每一個人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樣,大家在一起就免不了要有意見、免不了有衝突,這個團體就不能夠和睦了,所以把這個列在第一條。

當然「見和同解」這個「見」字,也有許許多多差別的標準。譬如,一個家庭,它以家庭興旺為目標,如果有這個共識,這個家庭就很美滿。如果是一個商業公司,它的目的是賺錢,只要大家能團結,都能夠賺更多的錢,這是他們的共識。由此可知,團體不一樣,標準就不相同。

佛門裡面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這個標準使我們感到釋迦牟尼佛的確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因為學佛的人,走進佛門了,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放下了,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來建立共識?釋迦牟尼佛如果給我們說:「你們都迷惑顛倒,見解錯誤,我是大智大覺,你們要依我的見解為見解。」這種說法,我們能不能服?當然有一部分承認佛是大聖人,圓滿智慧的人;還有一些人,覺得未必!我們讚歎佛的智慧德能,萬德萬能,有不少人聽到這一句話,這只是讚歎釋迦牟尼佛,並不是事實!那麼這樣的見解就有很大的差距,怎麼能夠建立共識?

所以世尊高明,他高在哪裡?我們只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看法統統都放下,那不就都平等了!這個方法的確高明。佛不說:「我的知見正確,你的知見不正確。」咱們把所有的知見統統放下,那就歸了一了,他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正是所謂「般若無知」,當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也就是沒有人請教他、沒有人問他,他心清淨,一念不生。每一個人的心都清淨,都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這個的確是共識。佛門團體的共識建立在這一個基礎上,這是讓我們聽了之後,真正佩服,誰也不跟誰走,誰也不牽著誰走。我們在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找不到,真的沒有第二家。以宗教來說,宗教還要跟著上帝走,你不能跟上帝平等。佛不叫你跟他走,這是我們最佩服的地方。

第二條戒律叫「戒和同修」。這個地方所講的戒,有廣義、有狹義。狹義的就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誡,一切經中所講的教訓,我們要明瞭、要遵守,這是狹義的講法。廣義的講法,就是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規矩、制度,乃至於包括我們這個世間一切的風俗習慣,我們都要遵守。特別是我們現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便捷、資訊的發達,我們活動的空間不限於自己一個國家,常常到其他國家去旅行,到一個地方一定要遵守這個地方的法律、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這樣我們才能夠跟當地人和睦相處,才受到當地人的歡迎、當地人的尊敬。尤其佛這一條戒律,我們看到非常實用,我們看到真正能夠生歡喜心。所以佛家講這個戒律,不是死板板的說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那個範圍就看得太窄小了。這個持戒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守法。守法就是持戒,守法的人沒有一個地方不歡迎,人人都歡迎,每一個國家政府都歡迎,所以持戒的真正意思是守法。

以這個基礎,這才講「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是生活在一個團體裡面,彼此互相沒有爭論。沒有意見,當然就沒有爭論,在一起修學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每一天都有進步,當然生歡喜心,所謂「法喜充滿」。

最後一條是「利和同均」。利,就是我們今天講物質生活。諸位要知道,僧團也是廣義的,並不完全指出家人。指出家人,那當然是僧團,但是它的意思不限於出家人。在家同修,如果你一家人都學佛、一家人都歸依了,你這一家就是個僧團,可見得僧團這個名詞用得非常廣泛。你如果是一個公司,從老闆到員工都修學佛法,你這個公司就是僧團。所以它這個團體的定義是非常非常之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只要遵守這六條戒律,就是一個僧團。

僧團裡面講求利要同均,同均不是說大家都一律平等。出家人可以說生活一律平等,在一個寺院裡面,從住持到裡面的清眾,物質生活待遇決定是平等的,沒有特權階級。假如你是一個公司行號,從老闆到員工,你的職員薪水當然不一樣。那這個平等怎麼講法?你應當得到的待遇。你能夠得到多少待遇,決定公平,這就是均等了。由此可知,佛法裡字字句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總而言之,它確確實實符合合情、合理、合法,這個就叫均等。這是六和敬。

佛教給我們與大眾相處,我們一定要遵守。即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團體,它們沒有修學「六和敬」,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依「六和敬」的精神去做,這是個佛弟子,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不能說別人不做,我們也可以不做了,那是講不通的。佛菩薩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最佳的典範,而我們學佛的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給沒有學佛的人,做一個好樣子,這個是佛法的精神。這就是自行化他,弘法利生。我們雖然沒有用言語去教化眾生,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行持、我們一舉一動讓別人看在心裡,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度化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必須要學習的。

第三個科目是「三學」。「三學」大家都知道,這是真正進入到佛法的課程。前面兩條是基礎,第一個「三福」,你看沒有學佛之前,先要修福報。沒有福,不能學佛!然後教你處事待人接物的這一些原則,你要遵守,這樣才能夠學佛。

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我們把他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大類。我們現在的佛教經典,在中國編成的稱為《大藏經》,《大藏經》裡面就分「經藏、律藏、論藏」三個部分。藏就像倉庫一樣,藏在那個地方。

佛經傳到中國來,最早是在後漢的時代,譯經的工作到唐宋的時候,大概已經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於是在宋朝就有人想起要把佛的經典重新分類,把它整理,這就是編成了《大藏經》。依照「經、律、論」把它分為這三大類,這些對中國的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明朝時代的《永樂大典》,清朝康熙年間編《圖書集成》,乾隆年間編的《四庫全書》,那種分類的構想,都從佛教裡面學去的,最初分類是從佛教分的。所以乾隆編中國《四庫全書》,就是從這個架構上來做這個工作。

經藏主要講的是禪定,講定學;律藏是講戒學,論藏是講慧,這就是「戒定慧」三學。你要說佛講這麼多經,內容講的是什麼?用這三個字來答覆決定沒錯,佛講戒、講定、講慧。這個戒學裡面,最要緊的是講規律、講秩序。地球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人事也必須要有秩序、要有規律,人才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如果失掉規律,世界大亂!縱然你今天有福報、有財富,古人常講「富而不樂」,你生活在恐怖之中,你沒有安全感!什麼原因?我們把秩序失掉了。戒學裡面給我們講解這個道理,為什麼有秩序?為什麼要遵守秩序?這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它講得很透徹;讀了之後,我們不能不服,覺得佛所講的是有道理的。實在講,戒定慧三學已經把這一樁事情很明顯的顯示出來了。

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智慧,前面說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求的是這個。智慧現前了,確確實實對於宇宙人生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所謂「全知全能」,這是讚美上帝的話。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個個人都是全知全能的。全知全能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知道現在、知道過去、知道未來,我們現在講這是神通,不可思議!佛告訴我們這是本能,你應該知道的。可是現在我們應該知道的,卻不知道了,我們的智慧德能失掉了。實在講,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只是恢復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能力而已。

為什麼會失掉?迷失,佛告訴我們迷失掉了。迷的現象是什麼?迷是你心動。諸位要知道,佛法講迷、講覺,覺心是不動的,迷心是動的。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迷。所以佛教給我們,如何在一切境界裡面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本能就恢復了,這個境界就叫做定。

因此佛法講的法門很多,修行的法門很多。「修行」這兩個字的定義,也要把它搞清楚。行是行為,我們常講思想、見解、言語、動作,這都是行為。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你把這個統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正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戒、定。戒是形式的標準,定是心理的標準,真的標準。定是清淨心,所以外面標準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標準。為什麼?因為內在的標準才能達到我們修學的目標,開智慧!智慧是我們要求的東西,所以「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把這個標準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

慧裡面就是第一天跟諸位同修報告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在三學裡屬於慧學。要怎樣才能得到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定功,這個定功就是清淨心。清淨心的純度不相同,淺的得正覺,究竟圓滿的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在大乘經裡面跟我們講菩薩,從初發心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成佛,有五十二個階級,五十二個階級從哪裡說的?就是從定功,從清淨心的純度不相等,從這個地方分的。所以統統修的是清淨心,這個很重要,這是佛法的總綱領。總而言之,我們學佛要曉得自己修的是什麼;離開了規律,離開清淨心,就不是學佛了。不管你學的是哪個法門,你念佛也好、持戒也好、讀經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假如你要不遵守規矩,不得清淨心,那都是樣子,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雖然學,沒有效果!

好像學生在學校念書一樣,很用功,天天念書,每一次考試都不及格,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所以你的修學,不管修哪個法門,懂得規矩,能夠守規矩,能夠得清淨心,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一分清淨就得一分智慧,二分清淨就得二分智慧,真智慧是清淨心的起用。所以心不能有煩惱、不能有憂慮、不可以有牽掛,佛說那些都是妄想,害事!不能成就事。

世間有不少人認為,我要不天天在想主意,我怎麼能得富貴?以為他的那些富貴都是他的妄想得來的,這不是事實。他的富貴是前生修的,前生修的因,這一生得的果報。他不打妄想,富貴也來,不是打妄想打來的。他要沒有富貴的命,怎麼打妄想也打不來。你看打妄想的人多少,幾個人得富貴?這就證明富貴不是打妄想打得來的,不是你怎麼努力,你的錢能賺來的,沒這個道理。關於這一樁事情,諸位要細細念念《了凡四訓》,你就明白了。《了凡四訓》念一遍不行,我過去教人要一口氣念三百遍,印象深,仔細想一想有道理。你要修因,你才會得果報。

下面這個科目是「六度」。「六度」是跟你講修因,你得什麼果報。第一個給你講「布施」。布施的意思也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到哪個地方去捐一點錢,這就是布施了?不是的,這是無量布施裡的一種!實際上,六度是菩薩生活六大綱領,每一條裡面它的範圍都是涵蓋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全部的活動,我們要明白它的真實意思。

譬如,布施是講犧牲奉獻。除了我們用財可以布施,我們體力也是布施。你是一個家庭主婦,你每一天在家裡面整理你的家務事情,讓你一家人過得很舒適,你在行布施。不是學佛的人,覺得每一天做同樣的事情,洗衣燒飯累死了,天天覺得這個工作無聊,厭倦不堪!如果是學佛的人,每天是在行菩薩道,每天在修「六波羅蜜」,快樂無窮!同樣幹這些事情,念頭轉過來就不一樣了。你是在修布施波羅蜜,你是在供養你一家人;不但供養你一家人,你這一家做得整整齊齊,讓你的鄰居、親戚、朋友看,你是個模範家庭,影響他們,教化他們。可見得你做這一樁事情,不是利益一個眾生,是利益一切眾生。一個人是一切人的榜樣,我這個家是世界上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樣。你做生意,你的店是所有一切開店的人的榜樣,你的公司是所有天下公司的榜樣,這叫行菩薩道,普度眾生!你就曉得六波羅蜜它的境界是多麼廣,展開來盡虛空遍法界,不止這一個地球,地球太小了!你有這麼大的心量、有這樣大的眼光,這是大乘菩薩。

通常佛把這個意思歸納起來,所有一切布施,不外乎三大類,三大類就全部都包括了。第一個是財布施,財裡面包括內財、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內財是身體。我們每天身體做的這些勞作,做的這些工作是內財布施,利益別人,不是為自己,它所得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所以你有這麼多財富,從哪裡來的?你前世修的,你命中有的;你命裡沒有,想什麼樣的方法,也想不到!

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法布施是肯教別人,不吝嗇,不吝法。我知道的,別人想跟我學,我盡心盡力教導別人,所以法布施的果報得聰明智慧。

無畏布施的果報得健康長壽。什麼叫無畏?眾生有恐懼、有不安,你能夠安慰他,你能夠保護他,使他身心有安全感,這一類的協助叫做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

眾生財富他要,聰明他也要,健康長壽他也要,這是果報。果必有因,他要不修因,這個果報是得不到的。三種因都修,三種果報都圓滿,這是令人羨慕之人。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這三種果報統統具足的人不多,有很多人得大財富,自己並沒有聰明智慧,但是許許多多聰明人都要替他辦事,都聽他指揮。那麼多位聰明智慧的人,是前生修慧不修福,這個人是前生修福沒修慧。細細用佛法所說的這些道理、境界去觀察,雖然世間人的因因果果很複雜,但不難看出來,而後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過日子。

實在說,智慧比福報更重要。財富是福報,可是如何支配財富、如何運用財富是高度的智慧。如果沒有智慧,這一些財富給你,往往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自己還以為做了好多好多好事。其實不然,沒有智慧不能辨別真妄、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是非,甚至於連善惡利害都不能辨別,往往自己做錯了事情,不知道!這一些事,《了凡四訓》裡都講得很清楚,它講善與惡裡有真、有假、有半、有滿、有是、有非,說得很詳細。表面看它是善事,如果過個幾年它變質、變壞了,那這個善事不是真的、不是圓滿的。現在看到不是善事,過幾年是真正的好事,這是真善。所以善惡要看它的結果,不能看現前。現在善,未來還善,後來更善,這是大善。現在善,將來不善,這個事情不是真善。所以眼光要深要遠,古人常講:「防患於未然。」這是高度智慧,不是淺見的人能夠做得到的。

譬如現在許許多多國家,所行的社會福利政策。二次大戰之後,一些先進的國家發起社會福利政策,當時的人都讚歎,善的!最近我在新加坡,李光耀發表一篇文章登在報紙上,社會福利制度不善。他說當初他看到這個政策也歡喜,現在想一想,新加坡決定不可以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看到美國被福利政策拖垮了,法國拖垮了,許許多多施行福利政策的國家,因為有福利可以生活,大家可以不要工作了,讓老百姓學成懶散,國家收入不敷於支出,所以到最後國家財政一定被這個政策拖垮,這個現象就可悲。什麼人能看得這麼遠?所以這就不是一個好事情!必須要過了幾十年之後,毛病出來了,大家看到害怕了。害怕了,能不能廢止?沒有辦法廢止。人民已經得到利益了,政府想廢止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代一代的去拖,拖到最後,這個國家拖垮為止,沒有辦法挽救!

我們在美國住了不少年,美國現在的債務,到第三代的人都還不清,你說多可怕!二次大戰之初,它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所謂債權國,現在變成負債國。那個債怎麼負的?福利政策把它拖垮了。這是舉一個例子,說明善惡不是從表面上能看得出來的,你要往深處看、往遠處看,你才發現眼前是好,後頭後患無窮!所以沒有大智慧的人,他怎麼能看得到。

六波羅蜜裡面,就是菩薩生活這六個守則裡面,第二個是持戒。持戒是廣義的,裡面沒有狹義的,就是守法,要養成守法的觀念。佛的教訓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規章,乃至於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要遵守。這裡面有條文的,有沒有條文的(不成文的),都要遵守。

第三是忍辱,忍辱就是告訴我們,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成就,一定要有忍耐的能力。大的事業要大的耐心,小事要有小的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

忍為什麼要用辱?這個名詞是古時候這些翻經的法師特別為中國人翻的,梵文典籍裡面沒這個意思。我們中國古人、讀書人把「辱」看得很重。諸位念古書,也許聽說過,中國從前念書人,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今天講知識分子。知識分子殺頭沒關係,不可以侮辱。把這個「辱」看得這麼重,所以翻經的法師翻忍辱,辱都能忍了,還有什麼不能忍?都可以忍了,特別是為中國知識分子用的這麼一個字。就是告訴你,一定要能忍,忍人之不能忍,你才能夠成人之不能成,才能夠成大功、立大業。

第四是精進。進是進步,精是精純,純而不雜,不是雜進,不是亂進,是精進,天天求進步,可見得佛法的教育不會落伍。說佛法舊了,佛法是幾千年以前的東西了,這個觀念你就看錯了。佛法是萬古常新,它天天求進步,永遠在時代的前端,永遠帶著時代走。不會說它跟著時代走,那就錯了。這個精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如果認識不清,你就不能算是一個學佛的佛弟子,你在佛法裡根本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它永遠是新的,永遠是我們生活指導的原理原則。無論是哪一個時代,無論是哪一個地區,它所說的原理原則確確實實超越時空,這是我們稱之為經典,永恆不變的真理。

第五個是禪定。有進步,然後才能達到禪定。而這個禪定跟我們一般講修學的禪定,意思完全不同。它這個禪定是自己,就是我們現在講自己胸有主宰,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個叫定,叫禪定。它這個禪定是這麼說法的,不是叫你每天盤腿面壁去修定,不是這個意思。也正是《金剛經》後面兩句話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現在這個世界科技發達,日新月異,叫人看了眼花瞭亂,你看了之後「如如不動」,絕不被它所動搖,這是你有功夫,你有主宰,這叫有定。看這些東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我不知道,我樣樣都知道,這叫智慧,這個就是六波羅蜜裡面的般若波羅蜜,你有智慧,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我們買一個電冰箱,這一個電冰箱好好的用、好好的保養,至少可以用十年。這十年當中,電冰箱的進步變化很多,我天天看到,我要不要再去換一個新的?不需要了,我家的還可以用、還好好的,這就是你有定功,你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不至於看到這個新的,我這個舊了,人家來看到好像我很寒酸,不好意思,趕緊去換一個新的,那你就被外面境界迷了。你沒有智慧,你也沒有定功,你被迷了,你的日子當然不好過。為什麼?你收入的那些錢,都被製造這些日新月異東西的那些人騙去了。

佛法講魔,哪是魔?這些東西就是魔,五花八門都是魔,來折磨你,來引誘你,讓你動心,讓你去買他的東西,讓你把所有賺來的錢統統供養、奉獻給他,那叫魔境。有智慧的人,如如不動。我穿得暖,吃得飽,住的房子不要大。我常講房子大了是替房子做奴隸,好辛苦!所以房子愈小愈好,生活才自在。有智慧的人,生活快樂、幸福、美滿,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過神仙生活。哪裡像世間人過得這麼辛苦!佛教導我們的,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

最後一個科目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那是達到究竟圓滿了。普賢菩薩跟其他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這一類的人心量廣大,他起心動念都是為一切眾生著想,他沒有想自己、也沒有想家庭,也沒有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他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心量就大了,大到真正圓滿。這樣大的心量,他所修的一切行,都叫大行。

你們念《無量壽經》,念了很多遍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修普賢行,每一個人的心量、眼光的遠大跟阿彌陀佛一樣,跟阿彌陀佛看齊,那個行持就叫普賢行。

我們再談到佛法修學的層次、程序,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信、解、行、證」。第一你要有信心,如果對佛法沒有信心,你就不能接受。可是對佛法要產生信心,實在講,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世出世間法裡常講緣分,佛法裡面講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這個事情就難了。我們仔細想一想,這個話的確很有道理。

我在年輕的時候,在學校念書的時代,在那個時候社會上破除迷信,大家都把佛法看成迷信,所以我們從小的觀念裡面,這個東西是迷信,沒有法子接受。佛教表現在外面的樣子,也真的是迷信。臺灣因為地方小,大陸上幾位法師到了臺灣,常常有講經說法,在大陸上沒有。到以後我們才明瞭,大陸上能夠講經說法的法師,大概不到十幾個,國家那麼大,幅員那麼大,只有在幾個大都市裡面才有法師講經。

像我們住在農村裡面,小縣市裡,從來沒有聽說過有講經的,只聽到說和尚念經,沒有聽說過有講經的,所以表現的都是度死人,這個寺院他們跟死人往來,都跟他們發生關係,好像跟活人沒什麼關係;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年輕的時候走教堂,走基督教教堂,還聽聽牧師講講道,有的時候聽說還滿有道理,反而佛法還不如他們。所以我在年輕的時候對於基督教、伊斯蘭教很嚮往,我在伊斯蘭教裡一年,在基督教裡兩年,但是佛教裡面是決定不能接受。

到臺灣之後,我想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先生跟我上課,最後這個單元是佛經哲學,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才恍然大悟,佛教裡有這麼好的東西,可惜沒有人知道。實在講,連出家的法師也沒說過。出家的法師來學佛、來念佛,為什麼學佛?為什麼念佛?說不出來。怎麼能教一個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很糟糕!很頑固!如何能接受?所以我接受方先生教導之後,才知道佛門裡面有寶,有好東西!可是這個好東西,出家人說不出來,我們只有到寺院去找經典來讀,非常非常的可惜!以後才聽聽法師們講經,可見得這個緣太難太難了。發現到有這麼好的東西。沒有發現,那就無所謂了。既然發現,我們得到受用了,如果不能把佛法發揚光大、不能把佛法好好的宣傳,我們覺得很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很對不起遺留下這麼多的典籍,所以這樣才激發一個心,要真正來發心弘揚。

所以我自己是學會講經以後才出家的,我一出家就講經,在講臺上到今年三十八年了,幾乎沒有中斷過。一個星期至少七次,多的時候有二、三十次,一天講三次,講過一段時期。這是覺得我們有使命感,應當把什麼是佛法要說出來,要叫大家來,大家要知道。

所以第一個我們對老師要相信,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會騙我們,相信歷代的祖師大德代代承傳是真實的。但是單單信不夠,一定要求解。佛法不像基督教,信了就可以得救。佛法信了,不行!信你可以入門,不能得救。要解,要理解,正確的理解,圓滿的理解。解了以後要行,行是要做到,把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這叫行。什麼叫證?在生活當中,證實佛講的道理、講的教訓沒錯,證明我從前所信的,證明從前我所理解的,是這麼個意思。「信解行證」跟前面講的義趣一樣,有次第,有圓融,它才圓滿。

第二、這個修學。古時候的規矩比我們現在好,這是第一天跟諸位講的「師承」,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中國古代的師承,應用在傳統的文化,應用在佛法的修學是決定正確的,決定能夠達到教學的目標,我們佛門講「修行證果」,它確實能夠達到。可是師承在現代已經沒有了。我算是非常幸運,還沾到了一點的邊緣,大概從我以後就斷掉了、就沒有了。我還沾到一點邊緣,非常的幸運!

什麼叫師承?跟一個老師學。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哲學,遇到方東美先生,我對他非常尊敬,我想跟他學。那個時候我在工作,只希望在工作多餘的時間裡面去旁聽他的課。他在臺灣大學教哲學,我想到學校聽他的課,寫了一封信請求他,我還寫了一篇文章送給他看。他回了我的信,要我到他家裡去見面、面談;談了以後,他不讓我到學校去。他告訴我,四十年前的學校跟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學校跟四十年前比,那就變化太大了,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他說你要到學校來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講這一句話,就是涼水澆頭,沒指望!我聽了心裡很難過。到最後他老人家很慈悲,他說這樣好了,你每一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小時課。所以我的哲學是在他家小客廳、小圓桌,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這樣傳授的。當時我不明瞭,學了佛以後,才知道這叫師承。

他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他要防止污染,現在講環保。我到學校去,一定會認識很多老師,一定會認識很多同學,一接觸常常交談的時候,心裡就被污染了。所以他要單獨教,只聽他一個人的;換句話說,他一個人之外的,任何一個人我沒機會接觸。看的書,只有他一個人指導的,這是他對學生的愛護,真正得利益!聽兩個老師,你就會打妄想,他們兩個人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麻煩就來了。三個老師講的,三叉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無所適從,到最後決定一無所成。一個老師走一條路,這真正是慈悲。所以我對他非常非常感謝,學生對老師要百分之百的依從。

我從方先生那個地方知道佛法的好處,認識佛法了、相信佛法了。當我研究佛經的時候,算是運氣很好,看佛經一個月,就有一個朋友給我介紹認識了章嘉大師,這是密宗的大德,真正有學問、有道德。這個老人,那個時候大概六十一、二歲的樣子,我那時候二十六歲。章嘉大師也是跟方先生一樣,每一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他知道我讀經,每一個星期見一次面,提出問題他給我解答。他教給我一些修學的要領,我的佛學根基是章嘉大師奠定的。我跟他三年,一個老師。

三年之後章嘉大師圓寂了。我沒有法子,再去找一個老師,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到臺中,找李炳南老居士,我跟李老師十年。第一次跟李老師見面,他就問我:「你以前跟哪些人學?學了一些什麼東西?」我很單純只跟一個,而李老師對章嘉大師非常佩服。雖然跟他一個人,也不行!李老師提出條件,你要想跟我學,從今天起,只可以聽我一個人講經說法;除我講經說法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一律不准聽。第二個,你看書,無論看什麼書,不經過我的同意不准看。第三個條件就更苛刻,你以前跟章嘉大師學的,我不承認、否定,要在這個地方從頭學起。

我想像這個老師非常苛刻,很厲害,最後想一想還是接受他的條件,做他的學生。這樣他就告訴我,他說:「我這個三條有期限的,只有五年。」要我遵守五年。而且很客氣的告訴我,他說:「我的能力可以教你五年。」這是師承,現在到哪裡去找這個老師?什麼學生肯接受這些條件?我沾到這個邊緣,我接受了。他提出來,我就接受了。接受之後大概到半年,真的得利益、得好處,所以才覺悟到,從前方老師、章嘉大師對待我都非常真誠慈悲,愛護備至,防止邪知邪見,讓我走一條正路。這個在李老師那個地方得到結果。

在李老師的會下,我深深感受到這個教學的好處、利益。他老人家要求我遵守五年,我延長了五年,我遵守十年,十年絕對不違背他的規矩。十年之後,的確比較成熟了,特別在講臺上能夠表現得出來,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早年講經要準備,很充分的準備。十年之後,從來沒有預備了,從來沒有講稿了。所以現在要有人請我去講演,叫我寫講稿,我絕對不去,我沒有這個習慣,我沒有講稿,而且還習慣臨時出題目、臨時限時間。出個題目叫我講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我一定一分鐘、一秒鐘不會差,到時候我的東西講完了。講經也是的,從來也沒有準備,十年以後沒有了,這是得力於師承的邊緣。這種古老的教學方法,比現代科學的教學法高明多了!

我勸大家「一門深入」,一部《無量壽經》先念三千遍,用意何在?三千遍念下來,你的心定了。念經就是持戒,念到心清淨,心清淨自然開智慧,那個時候你聽經,一聽就開悟,就懂!如果你的心不清淨,妄想、雜念很多,諸佛菩薩來講經,你也不會開悟。道理在此地。

還有一個常識的問題,學佛的同修必須要知道,那就是佛法教學的藝術。這一種傳統的教學法(藝術),老師對學生絕對負責任,對學生非常重視,誘導他得定,誘導他開悟。而老師的確高明,有智慧,有手段,他指出你一條破迷開悟的道路。但是你要是不聽話、不接受,那就沒有法子了。一定要合作,老師怎麼教,你就怎麼學,這樣才能成功,這個是教學的藝術。

除此之外,可以說佛在兩千年之前,所有一切教學都達到最高的藝術,像佛門的梵音(音樂),可惜佛門的梵音也失傳了,不是現在我們聽到的唱念;現在聽的唱念,你仔細去聽,雜亂無章!我們在古籍裡、書本裡面看到,古時候的人聽到這個梵音心清淨,所以梵音能夠淨化身心,這是音樂,用這個來達到「戒定慧」三學。用美術、用雕塑,你看佛法的造像,佛的像、菩薩的像、羅漢的像、天神的像,它是表法的,它是教學的,我們今天把它當作神明去看待,你說糟糕不糟糕!錯到哪裡去了。

我們舉一個最普通的例子,譬如你進入一個寺院,寺院就是從前的學校,佛教的學校。為什麼要建築宮殿式的?因為中國古時候的老百姓,心目當中最敬仰的是帝王,帝王所居住的是宮殿,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地方也建築宮殿的形式,是這麼個道理,稱之為「寺」。在漢朝時候,寺是政府辦公的機構、名稱,現在把它變成廟了,這個意思錯了!它是政府辦事的機關,佛教這個寺就是佛陀教育,它裡面主要的工作是傳播佛教教育,佛寺就像是佛教教育部一樣。後漢以後,中國變成雙重教育。儒家的教育,這是國家採取的,以孔孟為主。首相下面六個部裡面有禮部,禮部是國家的教育。寺是直接歸皇帝管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就的長官叫卿,九卿。

佛教到中國來之後,那個時候由鴻臚寺接待,鴻臚寺就相當現在的外交部,接待這些外來的賓客。以後我們中國要把他常留在中國了,不讓他走了,怎麼辦?鴻臚寺不能長期接待,所以就另設一個寺,於是皇帝下面就變成十個寺了。這個寺叫什麼名稱?那時白馬馱經,從西域把佛經、佛像馱到中國來,你從這裡看,中國人心的厚道,白馬的功勞我們不能忘記牠,這個寺就叫白馬寺,中國第一個佛寺。所以它是佛教教育的機構,它不是神廟,必須要搞清楚、搞明白。

寺的大殿就是禮堂,當中供的是佛像。你看我們佛像,一尊佛兩尊菩薩。為什麼不供兩尊佛?不供多幾尊菩薩?一定是一尊佛兩尊菩薩。佛代表自性本體,代表這個意思。佛代表我們真心本性,兩位菩薩代表我們自性裡面的德能,分為兩大類,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我們一般供釋迦牟尼佛,兩邊是文殊、普賢,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行門),一個是解,一個是行,知行合一,表這個意思。西方三聖當中,阿彌陀佛代表自性的本體,觀音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這兩位菩薩就代表具足了,不要第三者。它是表法的意思,這個要知道。不是神明,他是教學,讓你看到佛像,就知道它教給你什麼東西。

釋迦牟尼這個名稱就是佛教教學,現階段的教學方針。因為我們世間人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佛教教學的方針是仁慈,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第二,一切眾生心不清淨,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貪瞋痴慢,所以名號裡有牟尼,牟尼就是清淨心的意思。可見得佛菩薩哪來的名號?名號就是現階段的教學方針。任何人在這個地方成佛,他的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為什麼?針對我們眾生的毛病,對症下藥,是這麼個意思。每一尊菩薩、每一尊佛都代表甚深教學的義趣,你懂得之後,一看就行了,不要說話,佛法的教學,你就圓圓滿滿得到了。

我們舉一個明顯的例子,通常我們進入寺院,山門第一個建築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叫護法神,護誰?護自己。如何保護自己?他教我們這個。你看看這個名字就曉得了,第一位是東方持國天王,他代表負責盡職。我們在社會上,無論你在哪個工作崗位,你要盡你的本分,盡你的職責,這就對了。人人能夠盡分盡職,社會怎麼會不繁榮?怎麼會不興旺?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代表負責任。第二位是南方天王增長代表進步,日新又新,不斷在求進步。不是說我事情做好了就沒事了,不可以,還要求發展,還要求進步。第三位是廣目天王,教我們多看。第四位是多聞天王,教我們多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要能把你自己的工作做好,要想你自己天天在進步,多看多聽,他表這個意思。所以你要懂得了,你就曉得多有味道!

他們手上拿的都有道具,道具有意義的。你看持國天王叫你負責盡職,他手上拿著琵琶,琵琶代表什麼?調節樂器,代表一切都要適中,弦不能太緊,緊了就斷了,鬆了就不響了,要調得適中,就是你處事待人接物要講求中道,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他表這個意思。南方增長代表進步,手上拿的是劍,寶劍、智慧之劍,你沒有智慧,你就不能進步,你要求進步,先要有智慧,所以劍是代表智慧。西方天王廣目叫你多看,他手上拿的一條龍,或者一條蛇,這代表什麼?龍蛇都是變化的,代表變化多端,這個社會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變化多端,你要仔細觀察,他代表變化。手裡拿著一個珠子,掌握變化裡的不變,你把原理原則抓住,你才能控制這個龍蛇,它有這個味道在。北方天王多聞,拿的是傘蓋。大家都曉得,傘蓋是防止污染,在複雜的社會裡,保護你身心清淨,不要被污染。現在都把他當作神明看待,你說冤枉不冤枉!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

當中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滿面笑容,肚皮很大,代表什麼?代表歡喜心,見到任何一個人,要笑臉常開,對人要笑臉常開,肚皮大能包容,表這個意思。生歡喜心,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一個佛弟子處事待人接物要有容量,要對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你看這第一個建築物,上這麼一堂課。所以佛門的藝術真是太美太美了,你要是瞭解的時候,你不能不佩服得五體投地。哪裡像現在的寺廟,香煙薰得烏煙瘴氣的,叫人看的感慨萬千!好,這時間也到了,我們明天見。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631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