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7 09:08:43瀏覽126|回應0|推薦1 | |
認識佛教 (第二集) 諸位同修:昨天我們介紹過佛教是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教育,這是我們學佛必須首先要認識清楚的。明瞭佛法教學的目標之後,我們對於佛教的經典,看法就不一樣了。佛教的經典,可以說是在這個世間分量最大的叢書,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學說,包括宗教在內,典籍之豐富,沒有超過佛教的。 佛教這麼多的經典,它裡面到底說的是些什麼?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的人很多,讀經的人也很多,甚至於講經的人也很多。我曾經遇到一位講經的在家居士,講得也很有名氣,經常在許多大學學府裡面講解佛經。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問他,我說:「你現在所講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經論,整個《大藏經》究竟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他聽了之後,也想了很久,答不出來。他反過來問我,我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只說了一個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我叫他想一想,我說:「這個答案,你能不能滿意?」如果不知道佛經講的是什麼?我們對於佛的經典就無法理解,展開經本你會胡思亂想,愈想愈遠,愈想與我們的生活都不相關了,把它想成玄學去了。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無論經典的大小、淺深,字字句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然後才曉得歐陽竟無先生為我們說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這個話我們就會同意了,就能夠肯定他講得正確。所以經典字字句句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由此可知,佛法決定不迷信。 我們學佛從哪裡入門?這個很重要!從哪裡學起?昨天略略的為諸位同修說了一點,諸佛菩薩名號表法的意思,這個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學方法的圓滿,在我們佛門講的善巧方便,用現代的話就是高度的藝術境界。幾千年佛教教學,就已經走向藝術化。所有諸佛的名號、塑像,我們的造的諸佛像,都是代表我們的性德,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凡是菩薩名號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怎樣的修學,才能夠使我們的性德完全顯露出來,而在生活裡面得到受用。這樣看來,佛教育確確實實超過世間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我想你們自己都有親身的這個經歷、感受,我們曾經念過小學、中學、大學,學了許許多多的科目,畢業出來之後,有幾樣東西在生活上用得上?如果學的這些東西用不上,諸位想想,我們浪費多少時間,糟蹋多少精力,所學非所用!這種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決定不浪費我們一分鐘的時間、一秒鐘的時間,讓我們所學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這才是好教育,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法就能達到這個標準。 在中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法,我們以四大菩薩作代表,代表我們修學的次第,代表我們修學的境界。這四位菩薩雖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裡有圓融,這樣才真正叫圓滿。次第裡沒有圓融,圓融裡面沒有次第,這也不是最完備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裡有圓融,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沒有次第裡又有次第,像我們上這個高樓一樣,高樓有樓梯,樓梯是次第,除樓梯之外有電梯,電梯就沒有次第,同時具足,這個才圓滿,我們才安心!這個用來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這個樣子。 從次第上說,第一個是地藏菩薩,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地藏菩薩下手。此地的淨宗學會,最近買了一個會所,有了地。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土地、沒有場所,你什麼也辦不成。自己一個人,也要有個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塊地方能夠落腳,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薩他所代表的這個「地」是心地,「藏」是寶藏。我們知道,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離不開大地,我們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大地的物產,所以大地含藏無盡的寶藏,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教我們修學,首先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的真心本性裡面有無盡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裡面所含藏的,這是自己心性裡本來具足的。 雖然自性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我們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喪失掉了,變成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而佛給我們說,我們的智慧德能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個能力喪失了。雖然喪失,佛給我們說並不是真的失掉了,怎麼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覺悟了,這個智慧德能就又現前、又恢復了。迷了,迷的樣子是什麼?我們先不要探討迷的理論,為什麼迷的?那個講起來就很深了。迷的樣子是什麼?妄想是迷、分別是迷、執著是迷。我們現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的樣子。 覺的樣子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就是覺的樣子。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離念。我們人人都有個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有妄念的這個心叫妄心。那個心是真心,真心裡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離念的。我們學佛沒有別的,恢復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學第一個目標,是把我們心地的寶藏開發出來。 佛法不是向外求,這個大家千萬要記住,佛法向自性當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學稱為「內明」。印度在古時候,把這個學科也分類,不像現在分得這麼細,它分得簡單,分為五大科。而佛學、哲學這一類分為內明,這是向內心裡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啟發自性的教育,恢復本能的教育。《地藏經》上就是給我們宣說這個法門,告訴我們自己的心性裡面具足大圓滿。我相信許多同修念過《地藏經》,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你念《地藏經》好像念神話小說一樣。 佛的經典,從表面上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講事的,《地藏經》講事、《阿彌陀經》也講事,所以你看起來像看小說一樣,好像沒有什麼東西。但是這一種經最難講,事裡有道理,你不能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這些事情誰相信?反而這一種經典難講。另外一種講理的,像《金剛經》講理、《心經》講理,講理的我們反而好懂,很佩服。可是理裡面有事,如果不把事實說出來,這些道理的理都落空,都變成空理。這是我們研究、講解佛法的經論,不能不知道的。講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講理的地方,你要曉得這個理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地藏經》一開端,還沒有講到經文的時候,他先有放光現瑞,放「大光明雲」,這個就是表示全經教義的一種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這個智慧在哪裡?在我們自己心性之中。在一切經典裡面,佛常常用一個「雲」作比喻,比喻這一個事實真相。雲,你說它有,還是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看到天空雲彩一片一片,清清楚楚的,看得很清楚、很明瞭,它有!現在我們坐上飛機,飛到那上面有沒有?沒有了。所以,佛用「雲」這個字代表這一樁事情,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非有非無,這才是事實真相。你說它一定有,錯了,你看錯了。你說它一定沒有,你也看錯了。都叫迷! 我們今天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看作真有,這叫坐實,我們看錯了。所有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非有非無,這是真相。所以不可以說它這個是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說沒有,這個形相明明存在。你說它有,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一句話很不好懂。現代西方科學家懂,他們在現在非常進步的物理學裡發現,所有的物質,就像佛法裡面講的是因緣湊合的一個現象。緣湊合了,這個形相存在了。緣離開了,這個形相沒有了。科學家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佛給我們講「非有非無」這個說法,我們就能夠體會、就能夠懂得。 譬如這個毛巾,我們看到這個有,一面是有。佛給我們講它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它是緣湊合的。我們抓住這個線頭,一拉開的時候,拉遠了,它是一條線,線組合在這裡成一個毛巾。所以你把它拆開成一條線,巾的相沒有了。其實不拆的時候,你要把它看作一條線,哪來的毛巾?一切法皆是如此。 現在物理學分得很細,把一切物質分為分子、分為原子、分為電子、分為粒子,他從那裡去看,一切法非有。可是從整個大的形相上看,一切法非無。佛為了要把這個相說清楚、說明白,用「雲」來作比喻,代表一切萬法非有非無,才是事實真相。 因此佛教給我們生活的態度,在《金剛經》上講了一個大原則、總原則叫「無住生心」。「無住」是什麼?你不要認真、不要執著,都是假的。你認真執著,你錯了!所以教你「無住」,你這個心多自在!「無住」,簡單的講,我們心要清淨,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多快樂!你的心多清淨。這是「無住」的意思。 「生心」,你一定要生一個心,幫助一切眾生。我們生活在世間,不要為自己,為自己的圈子太小了,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活在世間為誰?為一切眾生。你說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宗族、為我的鄉里、為我的國家,那個範圍都太小了。你一個國家好,鄰近的國家不好,你也過不了好日子。我的國家好,希望每一個國家都好,天下才能太平,大家才能夠幸福。所以心量要大,眼光要遠,佛教我們生這個心。 「生心」是從現相上說,相有好醜、有善惡,在佛法裡面講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相。往上面去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下面則有六道。六道的相從哪裡來的?你的心裡面變現出來的。誰是六道十法界的主人?自己是的,不是外面的,這是佛在大乘經常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心想關係太大。 佛在《華嚴經》上講宇宙人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決定是有,相決定不會消滅,這個要知道。相不會消滅的,但是相會變。不會滅是真的,但它是會變。為什麼會變?因為你有念頭就會變,想什麼變什麼,你想佛就變佛,想菩薩就變菩薩。 今天世界變成這種動亂,原因在哪裡?因為大家想的是貪瞋痴,都想貪、都想瞋恨、都想愚痴,這個世界就動亂了,不堪設想了。一切法從心想生,「生心」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佛教我們不要生輪迴心、不要去生六道心。生什麼心最好?生成佛的心。 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將來就成阿彌陀佛。成別的佛不好嗎?別的佛比不上阿彌陀佛。佛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佛佛平等,為什麼阿彌陀佛比較特殊?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第一」,經上稱讚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去作阿彌陀佛,不作別的佛。作別的佛,不是佛中之王,將來要是見到釋迦牟尼佛,知道有阿彌陀佛,你會怨他,「釋迦牟尼佛,你為什麼不教我念阿彌陀佛?你教我念別的佛,你不夠意思,你對不起我」,確實是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裡面看到的。《阿彌陀經》六方佛那一段就是的,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是佛當中的究竟、是佛當中的大圓滿,你看這個多有意思。 我知道一切法裡第一殊勝的,我不告訴你,告訴你第二第三的,我對不起你。雖然現在你不曉得,總有一天你會明瞭的,總有一天會見面的,那個見面就難為情了。我今天把第一法門告訴你,你不接受,到後來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再碰到我,你也沒有話說。「唉!當初沒有聽你的,走了這麼多冤枉路,我很慚愧」。不是我對不起你,是你自己猶豫懷疑,不能接受,把路走錯了。 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慈悲」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超過父母,超過親人。他給我們的東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能接受,再給你第二等的,再給你第三等的。諸佛菩薩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他的態度、方式必然如此。 心性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地藏經》上只用了十句話來表示,也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歸納為十大類,便於教學。每一類裡面實在講都是無量無邊,像你們現在所讀的《無量壽經》,經題一開端,「佛說大乘無量壽」,那個「壽」是無量裡面的一種,作為代表。你不要看到無量壽,以為只有壽命無量,其他都沒有了,不是的,樣樣都無量。樣樣無量說不清楚,用一個壽命來作代表很有意義,在所有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譬如,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技術、無量的能力、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房地產,你沒有壽命,你短命,你所有一切無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無量裡要以壽命為第一。你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你都享受到了,你都得受用。所以壽命在一切無量裡面叫第一,排順序排在第一。經上用無量壽來作代表,絕對不是這一種,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這個就是十大類,樣樣都是無量。 第一個是大圓滿總說,後面九種是別說。在第一句是「大圓滿」,大圓滿就是絲毫欠缺都沒有。就像禪宗,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說明他的心得。他只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沒想到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一切具足,一樣都不欠缺!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大圓滿的意思。另外九條是別說,都是屬於綱領。 其次是慈悲。這個十句都叫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由此可知,慈悲是本性裡本來具足的,這個不是學來的,是天生的。中國古代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一個小孩遇到危險地方,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一定會伸手把他拉過來。為什麼?惻隱之心是天性,本性裡本來具足的。 我們今天對於一切眾生,這種慈悲心為什麼沒有了?因為起了個妄想,裡面產生了利害得失。一個念頭起來,於自己有沒有利?有利才幹,沒有利就不幹。他起了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把天性失掉了。佛法教我們斷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恢復自性。我們本來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護,一樣的關懷。諸位冷靜想一想,你說這種人生多美!我們理想當中,常常想「真、善、美」。佛法教給我們確實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們的性德,我們本來具足的;現在這三個都失掉了。 「大智慧光明雲」,我們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今天我們的智跟能都失掉了。這個失,剛才講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那就不是自性本具的。迷失了,雖有,你不會用,不起作用了。所以破迷開悟之後,作用就現前,就起作用。 「大般若光明雲」,智慧跟般若,有時候是一個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如果智慧跟般若兩個都提出來,那就不是一個意思。般若講的是根本智,智慧講的是後得智。根本智跟後得智這是佛學的名詞,用現在的話說,一個是智慧之體(本體),一個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的本體我們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們叫它作智慧。所以智慧跟般若兩個名詞合起來說,就是有體有用的意思。般若之體是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像一棵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般若是智慧的本體,就是智慧的根本;而智慧的作用,就是枝葉花果。 現代人極端的聰明,昨天跟諸位說了,佛不能不承認他覺,覺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認他作正覺。為什麼?正覺,他是真有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正覺,雖然聰明絕頂,在佛門裡面講,他沒有智慧,他沒有智慧的根本,當然他也就沒有智慧的枝葉花果,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現的,我們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他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本性裡面的真實智慧,他不是的,他沒有見性,差別在這個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經》裡面說得好,如果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裡。中國古大德把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所講的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講《華嚴經》。《華嚴經》是佛在定中講的,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定中說的。我們一般人看不見,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在那裡講經。所以現在泰國的小乘、斯里蘭卡的小乘,不承認大乘佛法,所謂「大乘非佛說」。他們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講過大乘佛法,特別是《華嚴經》根本就不能接受。 佛講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說的,二七是十四天。參加這個法會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去聽經,別人沒法子!你說那個人作夢,我們有沒有能力進入他的夢中境界去?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就參加不了他的法會。所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參與華嚴法會。這是佛說的第一部大經,裡面內容所講的是佛所親證的真實圓滿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圓圓滿滿的全部說出來了,這是《華嚴經》。 《華嚴經》說完,釋迦牟尼佛清楚世間人不能參與,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不但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聽也聽不到。這才從定中起來,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講《阿含》。《阿含》是小乘經,從基本的東西講起,就像現在辦學校,先辦小學。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明瞭《華嚴》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境界,真實美妙的人生,他教我們了解這個。可是我們不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養,辦小學,《阿含》十二年。然後再辦《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學,《方等》八年。《方等》以後,就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學,這個時間最長,二十二年。最後《法華》是八年,總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諸位想一想,《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當中一半的時間講般若,這就明瞭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經》裡面,這二十二年我們把它總結起來、總歸納起來,般若講的是什麼?「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大般若光明雲」,無知!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雲」。不起作用的時候,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心要像鏡子一樣,心要像水一樣。 你看我們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們家裡有個佛堂,在現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燒香,房子很低,屋裡面污染,別人聞到也很難過,可以不燒香,也可以不點燈,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水。 供水是什麼意思?「大般若光明雲」,表這個意思。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樣的平等,不起波浪。這就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薩喝的。你說我供一杯淨水敬佛菩薩,那就錯了,不是的;是給我們自己看的。我們看到這一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要像水一樣平等,它代表這個意思。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用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他教學的藝術。不必用言語,不必用文字,讓你看到這個能夠會心,體會在心。關於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後面我們還會再給大家報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裡求?先求無知。中國古時候跟佛法的教學,許許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謀而合,足見中國古聖先賢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子、孟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他們教學的理論方法許多地方是相同的,這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雖然沒見過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無知。不像現在的學校,現在這個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聖賢。古時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聖賢。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樣。 諸位要是讀《禮記》,你看中國古時候的小學,兒童七歲上學。上學就跟老師,不跟父母了。在那個時代,大概每一個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現在我們用西洋的曆法,星期天放假。中國古時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過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時學生要跟老師。老師教什麼?教生活教育。教學生灑掃應對,教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樣奉侍父母,怎麼樣跟兄弟姊妹相處,所以它是屬於生活的教育。從小就培養他,他懂孝悌。 在學術上面,教他什麼?就是教他無知,教他讀書。讀書是只教他讀誦,不講解意思。像《四書》、《五經》這一類的書,老師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一段。教你背,背熟了,還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為什麼背的遍數這麼多?你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是第一個意思。這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意思,小孩沒事叫他做,他也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麻煩、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沒有了。所以老師用這種方法,叫你背書,背書就不打妄想了。用這個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讓他心得到清淨,這個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無知。 用這種方法來培養他,從七歲大概到十二歲,這是古時候的教育。所有要讀的書,他統統都背過。什麼意思,不懂!他沒有妄想。古時候的教育,小學到大學,當中沒有中學。十三歲就可以讀太學了,從前叫太學,沒有中學、大學的名詞。太學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大學。到那個學校念書,就是求智慧,求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你看前面這一段教育是教你無知,後面那個教育,無所不知!上太學,太學裡面的老師講解,你從前所念過的那些書,現在由老師給你講解,同學們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做這工作。所以古人讀書樂,快樂!到太學念書的時候,不要拿書本。不像現在念書,書包裡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憐,好沈重的負擔。 古時候讀太學不要書本,學生從小個個都背過的,講起哪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每一個人都知道、都清楚,他還要書本幹什麼!所以你說那種研究討論多快樂,引經據典,隨便提到哪裡,大家都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參考資料,找半天還找不到!那個時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說到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你就不能不佩服我們中國人有科學的頭腦。無論是抄寫、無論是刻版來印書,中國的書籍沒有標點符號,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它是標準的。無論哪一家,你抄書也好,你印書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所以,第幾頁、第幾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本子,全國統一都一樣。不像現在印的書,一行多少字,一頁多少行,沒有一定的。你要不找哪一個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麼地方出版的,你就查不到。從前是統一的。所以中國古書、線裝書,行路是統一的,只要是線裝書,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樣,這是科學的頭腦。 所以太學裡面老師教書,不一定是在教室裡,多半是遊山玩水。一個老師,大概十幾個學生,學生伺候老師,「有事弟子服其勞」,準備些酒菜,有小車,推著老師遊山玩水,走到哪裡講到哪裡,去旅行;玩了三個月、四個月回來,這個課程上完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它那個旅遊不一定是玩,裡面有觀光考察。講到哪些地方,實地帶你去看,真的是長學問、長智慧!我們在古書裡頭,看到古代的教育方式非常羨慕,確確實實這是現代教育不能跟它相比的,它真的是美,真快樂!成就你的無所不知。 所以在太學裡面讀了幾年,參加國家的考試,那個時候高等考試,最高的是國家的考試,考取了叫進士,進士是學位,這是國家的高考,及格的時候,這個學位稱進士。 在一般人差不多拿到舉人的學位,舉人是次一等,第二等,是省考的。省,像現在省教育廳主持的考試,考取的時候稱為舉人。國家主辦的考試,考取了稱為進士。那個時候叫功名,我們現在叫及格。考試及格了,政府就可以分發你到地方政府去做縣市長,所以我們在古籍裡面所看到的,有很多不滿二十歲,他考取了,他也當個縣市長,也辦得有聲有色。 現在未滿二十歲是小孩。那個時候他就能作父母官,不但管行政,還管司法。在一個地方上,他是最高的法官,審判案子。人家有根本智與後得智,不要看他年輕,他確實有智慧、有能力。這是中國古時候的教育。 佛法教育也是如此。無論在家出家學佛,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五年跟一個老師,專門接受一個老師的教導叫五年學戒。你五年跟一個老師,你走的是一個路、一個方向,你容易成就。佛法的成就,昨天跟諸位說了,清淨心。 跟一個老師心容易清淨,兩個老師兩個說法,聽了之後你會懷疑,到底哪個講得對。三個老師三個講法,你的老師愈多就愈糟糕,就愈麻煩了。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求學跟一個老師,決定不能同時跟兩個老師,你走的是一個路子,老師對於學生要負絕對的責任,學生學不成功是老師教學的失敗,這是決定不可以的,所以老師對於學生要負完全責任。可是學生對老師一定要依教奉行,密切的配合才能成就。學生不聽話,再好的老師,沒有法子教。所以學生一定要聽話,老師要負他一生成敗的責任。 不像現在的老師,現在的老師對學生不負責任的。實在講是負不了責任,你認真教的時候,學生要打老師,這還得了!你要懲罰學生,家長去按鈴告狀,這麻煩大了。所以現在作老師很苦,不能教學生。我也當了不少年的老師,深深了解這個環境,沒有法子教導。如果我們把古今過去這些教學稍稍明瞭,我們對於佛法這種方式,自然就感到佩服了。 智慧的後面是「大三昧光明雲」,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是真正的快樂、自在、幸福、美滿;不正常的享受,裡面有苦、有樂、有憂、有喜。「苦樂憂喜」不正常,所以那裡面有煩惱;正常享受裡只有樂,沒有苦,沒有煩惱。這是佛學的名詞叫三昧,「大三昧光明雲」。由此可知,佛法裡教我們什麼?教我們在生活當中得到正常的享受。 「大吉祥光明雲」,所謂吉祥,就是所做的一切事合情合理合法,這叫作吉祥。一絲毫沒有違背,不違背情理法,面面俱到,面面圓滿。這是心地裡本來具足的。 「大福德光明雲」,我們中國人常講「五福」,五福裡面第一個是有財富,我們的物質生活不缺乏,有財富。第二個是富貴,在社會上有地位,貴是有地位,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乃至於到最後是壽考,壽是長壽,考是好死,死的時候走得很好,走的時候沒有痛苦,心地很清楚、很明瞭,不迷惑、不顛倒,知道自己到哪裡去,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走,這個好!在五福裡面來講,這一個福是最大的福報。因為你走得很好,你的來生比這一生更好。你們想想看,哪一個聰明的人,頭腦清醒的人,願意去作餓鬼、去作畜生、去下地獄。沒有一個人肯幹!凡是到三惡道去的時候,都是迷惑顛倒去的,走的時候糊裡糊塗,人事不省,那是最可怕的。 一個人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縱然不學佛,他不墮三惡道,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人要能走得好,要積德、要行善,這是真實的果報。念佛往生西方淨土,見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 最近兩年當中,我們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見到往生至少有七個人往生有瑞相,這些助念的人都看到了,走得非常吉祥,這是真正有福。預知時至,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告訴大家佛來接引了,這個事情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人在世間很短促,這個一定要覺悟。我們在世間,你說能住多少年,那你叫打妄想。「黃泉路上無老少」,你知道你能再過多少天?聰明人、警覺性高的人,心裡都有準備,這個世間我們是住旅館而已,不是家鄉,只住幾天而已。 看到一個身體很健康的人,忽然走了。我聽說上海玉佛寺的住持真禪法師,前兩年到過你們這個地方,真禪身體很好,明暘法師身體倒不好,病兮兮的,我感覺他恐怕沒有多久了。沒想到真禪過世了,而明暘還好好的,想不到!人命無常,不要看到身體很健康,說不定兩天就走了,不能不提高警覺,認真的念佛,求生淨土。 求生淨土,你得的是無量壽。跟諸位說,生淨土的人他沒有死,他走的時候,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告訴大家:「佛來接我了,我跟佛去了。」他哪裡是死了?活著走的,臭皮囊不要了、丟下了。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不是死了再去的;死了就沒法子了,活著去的。福報大的,就是身體很好的、功夫不錯的,很清楚的告訴你:「佛來接引我,我跟佛去了。」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福報差一點,業障重一點的人,臨終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他,他嘴巴想要跟你講話,已經沒有聲音了。你看他嘴唇在動,我們以為他跟著我們念佛,其實不是,他是告訴我們佛來接引了,想跟我們講,沒有聲音了。那也是真的走了,真正往生了。 所以往生是活著去的,往生是不死!我常常講大乘佛法不老、不病、不死,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只要懂得道理理論、懂得方法,這是我們決定求得到的。你違背了理論、違背了這個方法,那你就錯了。這個方法自古以來,菩薩大德們都說「希有難逢」!我們今天能夠遇到,非常幸運,確實希有難逢。遇到了之後要珍惜,要認真努力,決定不能錯過。這是講大福德,念佛是大福德。 「大功德光明雲」,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是功夫,德是成就。譬如,持戒有功,得定了,定是德。戒是功,定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了,智慧是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那個戒不算功;戒沒有功,戒算福,那就是福德了。功德裡面一定有福,福德裡未必有功,這是我們學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 佛門常常勸你們要修功德,什麼是功德?到外面去捐幾個錢,以為就是功德了。錯了!那哪裡是功,有什麼功?那個沒有功,那是福。你在寺院庵堂做一點慈善事業,那是福報、福德,那是修福,不是功;功是功夫。 我們念佛要念到自己心地清淨,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統統都念掉了,這個念佛有功。為什麼?我們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德!你才有德。念佛念得再多,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還是煩惱重重,那個念佛功都沒有。功沒有,算什麼?福,他修了福。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功德一定是講求清淨心、平等心,這是功德。功德是向內求的,不是向外的。 一般人觀念當中的布施、供養是福德,不是功德。大乘了義經典裡面所講的布施供養是功德,裡面也包含著福德。但是這一些如果要不細講,你不懂。譬如,《金剛經》上講布施,那個布施不是叫你拿一點錢財到寺院裡面去布施,不是這個意思。那個布施是講你全部的生活。換句話說,諸佛菩薩他的整個生活,就是為一切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最好的模範,那就是布施。他做出一個好樣子來給你看,教你跟他學習,你看那個布施的範圍多廣多大,那是功德。 《金剛經》的發起,跟一般經不一樣,也跟《地藏經》不一樣。《地藏經》一發起,前面十種大光明雲。《金剛經》的發起,是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去托缽,著衣持缽,就是穿衣吃飯。穿衣吃飯給我們做個樣子,做一個什麼樣子?覺而不迷。我們穿衣吃飯,迷而不覺。我們穿衣吃飯,苦!佛菩薩穿衣吃飯,樂!他在穿衣吃飯裡覺悟,他不迷!他表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 我們讀《金剛經》的人很多,有沒有看出來?沒看出來。為什麼沒看出來?心太粗了,粗心大意,沒看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讚歎說:「希有,世尊。」讚歎太希有了,把這樣深、這樣圓滿的教化,表現在穿衣吃飯上,實在是希有!什麼叫覺?保持心地清淨是覺,保持圓滿的智慧這是覺。我們穿衣吃飯,迷惑!吃飯要講求色香味,這就迷了,起心動念起了煩惱。穿衣服要挑款式、要挑料子,這就是迷惑顛倒,就起了煩惱。生活上起了喜、怒、哀、樂、愛、惡、欲,動七情五欲,生煩惱! 而佛菩薩穿衣吃飯生活,心地永遠清淨,一個妄念也不生,這就高明了。所以他們過日子隨緣,樣樣都好,樣樣都自在。我們要固執、要執著,樣樣都不自在。今天帶個金剛鑽很漂亮,明天說不行,這個鑽太小了,還要搞個大的,不自在!你說你的日子過得多苦!死了以後還要搞輪迴,更苦!這就是不懂得生活。 佛菩薩表現給我們看,你看他怎麼工作的?他怎樣處事待人接物?他教給我們全部都是生活教育,字字句句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沒有一個字跟我們生活是脫節的。佛法怎麼能不學?不能不學。所以這叫功德,這叫布施。《金剛經》裡叫布施是這個意思,佛菩薩給我們作模範、作樣子、作典型。我們作佛的學生,我們應當作沒有學佛人的樣子,我們要做給他看,我們要做他的好樣子,這才是佛弟子。 我們怎麼跟佛學?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些教訓,我們要細細去讀。首先要理解它,充分的了解,然後我們要在生活上做到,生活上做到了,真得自在了,真正得幸福,真正快樂無比!剛才說過了,人生很短,何必跟自己過不去,何必自己過得那麼辛苦,不快快樂樂的過一生?苦樂都在你自己一心,不是別人給你的,不是環境給你的,環境影響不了你。你自己應該在環境當中做得了主宰,當得了家!大經上常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凡夫可憐,被環境所轉,受環境的影響,這個很苦,這是迷惑顛倒。覺悟的人,環境不能影響他,自己可以影響環境。自己影響環境,換句話說,就是自己造命運,自己主宰命運;不是命運主宰我,我主宰命運。這一些全都是事實,都是我們自己能夠做得到的,都在佛法經論之中。經典真的是要細講,要仔細的聽,要認真的學習,不能講錯了。但是現在講錯的人很多,那真叫胡造謠言,迷惑眾生,欺騙大眾。現在這種事情很多,我們要有慧眼能夠辨別。 後面是「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這個講到末後統統都是性德。歸是回頭,我們從一切錯誤的地方回過頭來,我們要找個依靠,先依靠諸佛菩薩,然後依靠自性。所以依靠諸佛菩薩是暫時的,時間不長。因為我們現在自性還不曉得,先依靠老師,不認識路,我依靠一個認識路的人跟他走。我認識路了,我不靠他了,我就自己走了,我還可以帶別人。沒有認識路的時候,跟一個認識路的人。諸佛菩薩是過來人,認識路,先跟他、依他。到自己真正理解、體會、得到受用了,你自自然然讚歎,讚歎就是宣揚,把大乘佛法的好處、功德、利益廣泛的介紹給一切大眾,這叫「大讚歎光明雲」。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讚歎一切眾生自性圓滿的功德。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只講到此地,明天我們續講。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