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22 20:32:40瀏覽428|回應0|推薦1 | |
淨空法師開示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九十六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 請掀開經本二百三十四面,倒數第三行,從小註第十段看起。 【此段不說觀而說得者,是約修因證果說也。亦即約性相相得說也。性相不相得,不名證果。意顯若能不著於相,相亦何礙於性,故相得也。性是裏,相是表,約表裏言則非一。表是裏之表,裏是表之裏,合言之則性相非異也。】 我們看這一段的註解,經文不說觀,而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特別用這個字。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金剛經》每一字、每一句,都有很深的意思,因此我們讀誦研究,不能不細心,不能不留意。這一個字說明修行人確確實實有所得,不是沒有得,真的會成佛,會成菩薩,會成阿羅漢,不是沒有。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沒有超越六道,在這個世間裡面,我們修善因一定會得善果,造惡因一定有惡報。此地也將前面所說,能所皆空,可是因果不空,因為因果不空,他就有得;如果是沒有得,修因沒有果可證,那因果也就空了。諸位要曉得,因果決定不空。所以底下講,這是就修因證果而說的。可是在前面,不但是如來果地,即使連小乘須陀洹也不可得;那個不可得的意思,我們要明瞭,是證果的人他自己心裡若無其事,並不執著而已,不是他真的沒證果,他真的有證。須陀洹就是須陀洹,阿那含就是阿那含,他確實證得這個果位,但是他自己不著相。這是本經說得很詳細的地方。 說修因證果,也就是就「性相相得」而說。性相要是不相得,不相得和我們講的不相應是一個意思,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性相不相應,這個不叫證。我們今天的境界,就是性相不相應。為什麼我們性相不相應?對於這其中的理沒搞清楚,對於所有一切相狀的真相也沒搞清楚,所以我們在觀念上、思想上,種種看法上,性相不是一,它是二,這樣就不能證果,怎麼修也不能證果。實在講,修裡面關鍵的地方,就是要把我們這些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以往沒有接觸到佛法,沒有聽佛講過,實在講這些問題,的確只有世間極少數的聰明人,他們發現這個問題,感覺到有這個問題的存在。而絕大多數的人粗心大意,一天到晚忙著生活,沒想到還有這麼個問題存在;讀了佛經之後,才知道不但有這個問題存在,這還是一個很大、很嚴重的問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大問題。真相是「性有相無」,有無的標準,在佛法裡面所謂的,佛法講有,那就永恆不變,這是佛法說有的意思;佛法說「空」、說「無」、說「幻」,它的意思是說它會變,它不是永恆的。尤其我們在這個經裡面說過多少次,所有一切的現相都是剎那生滅的,既然剎那生滅,當然它不是永恆的,所以佛說它無,說它是幻,說它是假,意思在此地。 「意顯」,這個意思顯示出。「若能不著於相」,幻相無論它怎麼樣變化,只要你不執著它,你不去分別它,不去執著它,相不礙性,本來就不礙性。你執著是以為它妨礙性,這是我們一個錯覺,一種迷惑顛倒的想法,不是事實,事實上決定不相妨礙;不妨礙就相得,就相應。實際上說,即使我們執著,如果從事實真相上來講,它還是相應的,還是相得的,不過就是那個相得我們沒有見到。如果說我們妄想分別執著見不到事實真相,諸佛菩薩加持不加持我們,保佑不保佑我們?這個我們在大乘經裡面看多了,諸佛菩薩加持、保佑。甚至於你根本就不相信佛法,毀謗佛法,盡幹滅佛法之事,佛菩薩還是加持你,還是保佑你,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叫大慈大悲!那我們要問:佛菩薩為什麼要加持這些人?那個道理就是性相相得,就這麼個道理。我們沒有見到,沒有想到,實實在在原來就是相得的,原來就是無礙的。我們學佛修行修什麼?就是要把佛跟我們所講的,我們去把它證實,就如此而已。 底下這兩句實在講,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性是裏、是體;相是外表、是作用。如果從表裏來說,表裏不一樣,理事不一樣,我們凡夫就著了這個相,於是事實真相永遠見不到,不知道表是裏之表,裏是表之裏。表裏是一不是二,這就是不異;從表裏外表上來說,表裏不一;非一非異。這個地方說一個原則,說一個綱領,諸位必須要知道。大說到法界、說到三千大千世界,小講到微塵,這是從相上講,無論大小,無論簡繁,我們今天講一粒微塵,簡單,一個世界,繁雜,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這個原則是不一不異,涵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要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原理,有什麼用處?底下就說了: 【若體會得,自能不取相,亦不取非相。】 我們先說這兩句,你真正明白通達了,你兩邊都不執著,兩邊都不取。相是外表,我們講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法相,你對於一切相不執著了。我們前面讀過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大類,把所有一切現象全都包括了,你不會執著。亦不取非法相,非法相是空,你也不會著空。空有兩邊都不會執著,這個好處利益太大,前面說過,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你到哪裡去了呢?你住在一真法界裡,這個層次就高,你跟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我們常講的法身大士,你跟他們是同一個境界。 【又行布施,又能圓融。】 布施是事相,佛菩薩他做些什麼?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佛菩薩完全是在做布施,六度統統是布施。布施裡面有三大類,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你要問,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面,他做些什麼?一個「布施」就統統包括盡了,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他做這個事情。布施不著空,又能圓融,圓融是不著有;如果著了有,就不圓融。也就是所謂行布施而不著相,我們常講三輪體空:不執著有我,我能施;也不執著有人,人接受我的布施,他不著這個相;也不執著我所施之物。這三方面都不執著,叫做三輪體空。所以他天天行布施,時時刻刻行布施,他的心清淨,心裡面真的若無其事,好像沒做事,這就是常說「作而無作」,作是行布施,無作是圓融,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要學這個。學這個的好處太大了!這個大的好處,我們的心量很小,不敢當!譬如說大福報來了,請你去作總統,「這個事情不行,我做不到,我不敢當。」實在講,這還是小事情。給你發一筆大財,財產一下來了幾千萬、幾億萬,這太多了,我接受不了。我們凡夫是這個,小小一點點就很滿足,這個不是大人物。學佛,佛的心要大,佛要辦的事是盡虛空遍法界,哪裡一點點就滿足?這是不可以的。所以行布要圓融,圓融要行布。行布就是有次第,無論什麼事情,有程序、有次第、有先後。這些實在講都在一個「緣」字,佛與大菩薩在六道、十界裡面現身說法,總在於緣。緣成熟了,他就現身;緣不成熟,他等待。實在說,此方的緣不成熟,他方緣成熟了,佛菩薩在虛空法界應化,可以講沒有一分一秒鐘是中斷的,永遠不中斷。 【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違自性。】 這是講你真正體會得了。中道就是剛才講了,三輪體空,這個是符合於中道。即使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也不違自性,這句話不好懂。為什麼說穿衣吃飯不違自性,你先要明瞭自性是什麼?自性是真心,穿衣吃飯也是真心,待人接物也是真心。我現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也用真心,那我是不是佛菩薩?我們現在講的真心,是自以為真心,其實不是真心,假的!我們的問題就是認假不認真,把妄心當作真心,這是我們無量劫來的修行不能證果,我們錯了,錯認了。世尊在《楞嚴經》裡面,對於這一樁事情提出嚴重的呵斥。佛還舉了一個例子,譬如蒸沙怎麼能煮成飯?沙不是飯的因,因果搞錯了,煮一鍋沙想把它煮成飯出來,哪有這個道理!我們是用的妄心,用妄心修行希望將來能證到佛果,就像煮沙作飯一樣,永遠不能成就。 這樣一來,真心在哪裡?真心是什麼樣子?能夠提出這個問題,這就開始覺悟了。你知道現在用的心是妄心,你想求真心。真心是什麼?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有妄念就不是真心。不但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世間人也明瞭。距離我們不算太遠,清朝末年 我們學佛學什麼?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學釋迦牟尼佛這一套本事,那叫真的學佛。在我們中國,諸位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的確確是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違自性。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他說法,看到他的生活,看到他的行持,他做到了,做得很像釋迦牟尼佛。實在講,《壇經》是他的語錄,我們就把他當佛看待,把他的語錄尊稱為經,稱它作經。就是因為他事事皆合中道,法法不違自性;其他祖師大德他們的註疏,我們都稱語錄,沒有稱經,唯獨六祖的語錄,我們稱它為經。所以這就是,能大師能夠學到,我們為什麼學不到?其實能大師之後,也有不少人學到了。哪些人?近代的虛雲老和尚,他學到了;印光大師他學到了。我們從《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去看,從虛老和尚的年譜裡面去看,他們學到了。換句話說,大家容易了解,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對了。用真心與諸佛菩薩完全相應,真的是此地所說的,又有行布,又有圓融,《華嚴經》上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再看底下這一段: 【前說觀,是約因說。明修因不可取相,不可修有漏之福。】 諸位要記住,著相就是有漏,著相修一切功德,都變成有漏的福德,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可以誤會的。以為我們積功累德修得還不錯,哪裡曉得全是有漏福德。為什麼是有漏福德?你是有漏心修的,漏是什麼?漏是煩惱的代名詞,這個意思是說,你本性裡頭原來有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煩惱把它漏掉了;好像一個器皿一樣,我們拿個杯子,杯子盛水,水可以飲用,杯子底下有個小洞,雖然裝進水,它慢慢就漏掉了、漏光了,把你的功德法財統統漏掉了,用它來比喻煩惱。只要你有煩惱,你修什麼樣的功德,都變成有漏的福德。這就是說,學佛為什麼首先教你斷煩惱,斷煩惱之後你才成為法器,法器也是我們佛門裡面的術語,你才成個器;換句話說,你才有資格接受佛的大法,才能夠修學,才能夠成就。如果你還有煩惱,你不是法器,這個話說得很重。四弘誓願裡面,一開端第一願是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那是發願,發願之後要起行,我們要真幹!幹從哪裡幹起?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才有資格學法門。為什麼?學了會開悟,煩惱沒有斷,學法門不能開悟。不能開悟變成什麼?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法門裡面如果滲透煩惱進去,就是邪知邪見,增長邪見。 古時候善知識教學生非常嚴格,一定先教你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讓你學法門。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那是最高的標準,不是普通標準,實在講我們做不到。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斷見思煩惱,斷塵沙煩惱,還要破一品無明;換句話說,是圓教初住菩薩,他不是凡夫。圓初住叫發心住,《金剛經》上講的,他真正發菩提心,斷煩惱的標準在此地,這個時候有資格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到哪裡學?去參學,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到最後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什麼?那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佛去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四弘誓願次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過去講《華嚴》時候曾經說過,一部《華嚴經》是什麼?就是四弘誓願,這是我們修學真實的榜樣。你怎麼發心,怎樣去斷煩惱,怎麼學法門,怎麼成佛道,《華嚴經》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今天說實實在在的話,煩惱都沒斷,所修一切的善全是有漏之福,這個要知道,那麼在我們就沒有法子把它變成功德了,這樣我們看起來也很悲哀。實在講有辦法,有什麼辦法?把我們所修一切的善業,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有漏的善都變成無漏的功德,這個方法妙!除這個方法之外,我們沒有第二個方法。佛的經典雖然多,千經萬論裡面找不到第二個方法。如何能把有漏之福變成無漏的功德,只有這麼一個辦法,這是世尊教給我們的。 如何轉變?念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日常生活裡面,斷惡修善,在工作當中,待人接物之處,要知道斷惡修善;不但一切惡的事要斷,一切惡的念頭都要斷。我們的煩惱沒斷,分別執著沒斷,所以這個統統都是有漏的善福。但是我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斷惡我要做,修善我也要做,做了之後,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拿我們種種的善業,統統迴向淨土,莊嚴佛淨土,這就是轉的方法,把有漏之福轉變成無漏功德的方法。 這個地方說,前面說觀,觀三十二相;這個地方講得,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講得,得是從果上講的。知證果不廢相,佛證果了,確確實實現的身相跟我們不一樣,佛就是跟我們在一起,現的這個身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的好相,殊勝莊嚴。他為什麼有這麼多好相?前面說了,累世的善行,累世的福德,福報不是一生一世修的,生生世世的修積。這種人很了不起,生生世世的修積,一定要很大的耐心、毅力。修福而不享福,那個福就愈修愈大,愈修愈殊勝。可是我們人只知道這一生,不曉得前生,真的生生世世修嗎?新加坡有許多道場,有沒有拜過水懺?假如拜過水懺,《水懺》裡面講的悟達國師,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他出家修行,死了以後又得人身,又出家修行,十世,十世高僧,到第十世還出家。因為福報太大,出家人也有大福報,做皇帝的老師,做了國師,做皇帝老師也不簡單,過去生中十世的修行,哪裡是偶然的,世出世間法裡頭決定沒有偶然的。你這一世覺得不滿意,就怨天尤人,那怎麼能成功!你不曉得,就是以我們人世間現前社會來看,在家、出家的,出家有很多大和尚,有大福報的,你要是明瞭佛法你就知道,累劫所修,不是一世的,一世不可能。世間不要說是作帝王,做一個部長都要修好幾世,都不是一世修得來的。一世修的,做個小鄉鎮長、科長、科員差不多,這是我們在佛法裡面看到的,做個縣市長都不是一世修的。才知道世間的富貴都是很多世的累積,連出家人得我們今天講的名利、供養、名望,也都是多生多劫的修積。如果他要享受,那這一生就享完了,就沒有了。雖然有名望、有利養,不接受,他來世就更大了。 有名譽、有利養而不接受的,像虛雲老和尚。他在中國、外國,提起來沒有人不尊敬,他得到大家的尊敬,自己若無其事,並沒有覺得自己了不起,平易近人!生活還是過得那麼清苦,沒有講求一定吃飯要多少菜,要怎麼樣子,沒有!決定沒有講求。你看印光老法師,這就是世世修行,福報現前不受,給別人去受。虛老和尚一生建道場,我們在年譜裡面看到的,建道場,修復道場,哪個道場年久失修了,他去化緣,把那個道場修好,請一個有修行的出家人去當住持,他就離開了;再沒有牽掛了,不說那個道場是我建的,沒有!再不牽掛了!建好了,你看人家建道場,為佛法、為眾生,不為自己。印光老法師一生印經,他皈依的信徒多,太多了,所有一切的供養都拿去印經書,修法布施,我們得到他的恩惠就很大很大。我們在初學學佛的時候,許多的參考資料、古德的註疏,都是印光老法師印的,蘇州弘化社的。自己的生活依舊是那麼樣的清苦,這就是福報現前不享,我們要學。 你能把這些事情看出來了,是智慧;你真肯向這些善知識去學,那叫大福報,真正有福,你是福慧雙修;決不是眼前名聞利養的受用,那就壞了。因為享福,給諸位說,沒有不造業,那個造業太可怕!《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是十世高僧,皇帝供養他一個沈香寶座,他還迷了,還動了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個念頭一動,冤家債主貼上身,害了人面瘡,幾乎送了命,不容易!這是說明世間人的福報,都不是一生一世修得來的,享福很容易,很容易就把它享盡。好像儲蓄一樣,一點一滴去攢錢,很不容易,好多年才攢一筆錢,要花,兩天就花光了。諸佛菩薩的高明處在哪裡?他只是攢積,永遠不花。花在哪裡?給一切眾生去花,自己永遠不花。所以到果報上,就現出無比的依正莊嚴,成了佛那個是性德完全顯現。法藏比丘成佛,示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毘盧遮那成佛示現的是華藏世界。人家最後得這個果報,得這個果報是不是他求的?沒有。永遠沒有求享受,永遠沒有一個貪圖享受的意念,自自然然現出這樣殊勝莊嚴不可思議的果報。我們學佛連這一點道理都不懂,這樣的事實都不曉得,我們的佛叫白學了。 修福這一段特別提示我們,不要忘了修福,修福重要!怎麼修福?不捨己怎麼可以利人?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說得也很有道理,世間人說的,不是我們出家人說的。他說,吃別人不願意吃的食物,當然不好吃,好吃誰不喜歡吃!別人不願吃的就不好吃。吃別人不願意吃的食物、穿別人不願意穿的衣服、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什麼事?利益眾生的事情,這是人家不願意做的。這就是自己;自己刻苦、節儉,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做大人物,真正是大人物。在我們佛法,那他是真正修福。我們佛門當中也常說,「佛氏門中好修福!」可別修錯了。佛門裡面修福是有的,但是修錯的也不少!你要有智慧,要仔細去觀察真佛還是假佛,真的佛那個福報就大了。 今天還有一個同修問我,建道場福報大,提供給很多人在那裡學佛,我說那個福報當然大。但是你要曉得,真正修行才有福。如果不是真正修行,哪裡來的福報!那沒有福報。什麼叫真正修行?古代的寺院庵堂跟現在不一樣,古代寺院庵堂真的是修學的道場,修學場所。一般是二時講經、二時修持。二時是多長的時間?經本裡面講的是晝夜六時,晝夜是六時,一時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二時是八小時。每天聽經八個鐘點,上午、下午上課。行門裡面大概不外乎兩類:一個是參禪,一個是念佛。所以道場有講堂、有禪堂、有念佛堂。喜歡參禪的清晨四個小時,晚上四個小時。當中休息的時間,什麼時間?夜晚十點鐘到兩點鐘,你去睡覺的四個小時。半夜兩點鐘要起床、要用功,那叫做道場,所以他成就快。換句話說,你想打妄想沒有時間,你想講一句閒話,也沒有時間,不讓你有空閒的時間去打妄想,去雜心閒話,那叫做道場。現在我們道場沒有了,所以你記住,建道場觀察觀察那裡頭有沒有道? 今天居士林這個道場,一天才講兩小時的經,從前是八小時,你才講兩小時,那打了多少折扣,不夠標準。實在講,夠標準最低限度要打對折才勉強過得去,對折是一天要四小時。所以希望同修,如果真正有福報,沒有福報也是沒有法子,這個福報也是累劫所修,你要覺悟,「我建立一個道場,不管大小,一天講經四小時」,我們統統打對折。修持也是四小時,也就是早課兩個小時念佛,晚課兩個小時念佛。一天念四個鐘點的佛,聽講四個鐘點的經,一天這個道場有八個小時,才勉勉強強可以說這是個道場。如果真這樣做,給諸位說,你是今天世界的第一家,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因為現在這個世間已沒有,你是第一家,只有你一家,那諸佛菩薩不保佑你,保佑誰?居士林有一樁事情是全世界第一家,供齋,什麼人到這兒吃飯都不要錢,一天三餐,一年到頭,世界第一家,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有些道場也發這個心,但是七天,它在法會上七天,它不是天天供,不是一年到頭的。所以這是世界第一家。如果它也能夠再做到:這個道場每天念佛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那了不起,那新加坡是佛國,修福要這個修法。 每天講經四個小時不容易,你請一個法師,身體受不了,可以聘請幾位法師,住在這個地方輪流講。每天兩個人講就可以,三個人講也行。這真正修福,懂得什麼叫做道場。在這個道場裡面,那就真修福了,你出錢出力,福不唐捐,真修福了。如果有這麼大的地方,這裡頭沒有講經,也沒有人修行,這是有廟無道,古人也說「不能興教」,這個對佛教毫無利益,一點好處都沒有。希望大家在這個地方留意,認真朝這個目標去設想,朝這個目標去做,大家就真正有福了。現在整個世界都動亂,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明白這個道理,知其所以然;換句話說,動亂當中,我們這個地區不亂,能不能做到?能。大家修福,這個地區就不會受到別的地方的干擾。大多數的人修福能轉共業,要真修,真正肯犧牲自己,犧牲自己的享受,來建立一個如法的道場。這裡說, 【證果不廢相,修因亦不廢相。】 修因一定在事相上修。 【亦廣修福德,但不可取著耳。】 如果取相、著相,那就是有漏的福報,是三界有漏福報。不取相、不著相,這是無漏的功德,無漏的功德能幫助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地方要跟諸位提示一下,不著相好懂,什麼叫不取相?我們講得簡單一點,不取相就是不攀緣。譬如我剛才跟諸位提起的,大家能夠建立這樣一個如法的道場,實實在在講,建這麼一個道場並不困難。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要不要到處化緣去求人?不要。你只有這個心、這個願,大家都有這個心、都有這個願,自然就成就,這就是我們講的隨緣而不攀緣。我要想建這麼一個道場,我能做得到,我在新加坡向你們化個緣,我相信搞一個道場不難。我為什麼不做?攀緣!這是違背佛陀的教誨,我們不能做出這個樣子給後人看,「看!某法師他到處去化緣。」我們不能做這個,做這個不如不做,因為影響力非常非常不好。如果有人找到我的話,我願意做,那樣好做,我不是攀緣的。我在台灣的道場,在美國的道場,跟現在澳洲的道場,我都沒有動個念頭說是要搞一個道場,它自然來了,要找我,那我只好去了,明天就要去。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你們找我,我講話就方便,你們大家會聽;你不聽,我就走路了,我決不要你這個道場,我決不留戀這個道場。我教給你的,你相信、肯聽,我很歡喜,我住在這裡;你不肯聽、不歡喜,我馬上就走,我自在!沒有一絲毫牽掛,沒有一絲毫留戀。你有牽掛、有留戀,西方極樂世界沒分,那就真正可惜了。這個地方樣樣能捨,西方極樂世界才有分。所以要真正能捨,真正為佛,真正為眾生,這是有智慧、有福德。底下一段說: 【修福不修慧,不能得無上菩提果。此節文切誡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 這是一小段,我們先看這一段,了解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的深義。千萬不要以為,修福不修慧,這些人很多,修福不修慧的人很多,不能得無上菩提果,他從來也不想得無上菩提果,剛才講的心量小,只想得眼前的福報,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家裡平安,他都求這個。他哪裡求證果,他沒求!可是有一些現在講是少數,不是多數,修慧不修福,以為這個樣子可以證果,這個觀念錯了。這一段經文裡頭,世尊切誡莫作不修福得菩提之念,沒這個道理。前面說過,成佛,佛叫二足尊,福慧圓滿,有福沒有慧不能成佛,有慧沒有福也不能成佛,一定要兩樣都具足,兩樣都圓滿。這才知道為什麼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都在修福。慧在哪裡修?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可見得福慧雙修,福慧等修,平等的,慧跟福沒有分開。著相那就沒有慧,那就修福不修慧;不著相是福慧雙修,這個要知道。底下說: 【修慧不修福,亦不能得無上菩提果。】 意思都顯示出來了。 【前偈中明見性不應取相,此明見性亦非廢相。合而觀之,已將理、性、事、修,以及性相非一、非異、行布、圓融,之因因果果,說得細密之至矣。】 在《金剛經》的經文裡面,如果沒有古德為我們詳細的解說,像這些地方在經文當中,我們確確實實很難看出來,念經都馬馬虎虎混過去,不知道字字句句裡含著這麼深的意思在。我們把前面的偈子跟這個經文合起來看,顯示經裡面講理事,理跟性是一,理就是性,性就是理;事即是修,修即是事。但是這裡頭還是有個差別,所以才分開來講。理淺,性就深了。「事」是指的事相,無論真妄、邪正、善惡都是事,「修」,那就斷惡修善,修離不開事,就在事上斷惡修善。以及性相非一、非異,這個深,這個意思深,確確實實說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的確是非一非異。非一是講從現相上來說,如果我們講體相用,相與作用千變萬化,無量無邊,非一;非異是講它的性,講它的理,它的性、它的理是一個。能現萬法的是真如本性,是一;能變一切萬法的是識,不是別的,法相宗講唯識,唯獨識是真有,其他的都是假的,「識能變,性能現」,這是講非異。 「行布」是次第,無論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謂是有規矩、有先後、有方法、有次第。雖然在這些次第當中,它裡頭還有圓融,這就非常不可思議!次第裡頭有圓融,圓融裡面有次第。為什麼?次第裡頭不著相就圓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就圓融了。如果在次第當中,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圓融。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的身相,示現的生活;工作,他的工作是講經說法。他這個身與他的報身,與他的法身,一樣不一樣?一樣的。他那個身就是報身,就是法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為什麼?不執著。法身不執著,前面講報身也不執著,應化身也不執著,統統不執著,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們今天不行,執著,分別執著,堅固的執著。我們自性也有三身,為什麼不能證得?就是把這個業報之身堅固執著了,所以自己自性的三身不能圓融,道理在此地。這是說明行布裡面,如何能夠得到圓融,圓融裡面又現出次第,為了教化眾生,十法界一切眾生,應以什麼身度,他就現什麼身,那叫圓融裡面現行布,行布裡面不礙圓融,這叫得大自在。所以這因因果果,說得非常的細密,非常詳細,非常精密。 【相與非相,福與非福,兩邊不著,為正觀念也。】 在修觀的時候要注意,觀,諸位要記住,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法、看法這叫觀念;觀念錯了,完全看錯了,完全想錯了,這個我們要承認。有一些人死不承認,認為他自己看得很正確,想得很正確,比別人都高明,其實全想錯了,全看錯了。依什麼標準來修正?依《金剛般若》,諸位要知道《金剛般若》上的標準,是如來果地上的標準,絕對的標準,決定不錯,這是真實的標準。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諸位應當能夠想到,當年高僧向印度以外傳法,那是四面八方,到處都弘傳,並不是特別喜歡中國,不是的。為什麼四面八方去傳播,而在中國生根?在中國茁壯開花結果,反而勝過、超過了印度。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中國人能接受,中國人謙虛,古時候的中國人。現在的中國人不見得謙虛,古時候的中國人謙虛,都是受儒家的教育、道家的教育,都能夠自卑而尊人。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大家一聽很有道理,很歡喜就接受了,不是偏愛中國人。 諸佛菩薩在這兩千年當中,在中國應化示現的也特別之多,其他的國家地區裡頭沒見過。像我們熟知的,幾乎佛門裡大家都知道的,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阿彌陀佛的化身;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釋迦牟尼佛再來的;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我們現在塑彌勒菩薩,都塑布袋和尚的相;最近的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佛菩薩在中國示現應化太多太多了,許多身分沒有露出來,我們不知道,這幾個是身分暴露了,我們才曉得;暴露的少,沒有暴露的多。這是我們中國人真正有福,我們中國列祖列宗積的德行,這是積功累德的感召。就是說我們要曉得自己觀念錯誤,然後才能接受,依照佛的經典來修正。錯在哪裡?錯在執著,錯在分別。佛教給我們於一切法,對於佛法也不例外,「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世法、佛法,我們要不要用它?要。我們生活在其中,我們用它,我們接觸它,我們天天也在做,就是不能執著。執著是凡夫,不執著是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我們吃飯,我們是凡夫執著,佛菩薩也吃飯,他不執著;他不執著,他跟法性相應,他不違自性,吃飯不違自性,吃飯事事符合中道。我們吃飯要挑揀,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這個味道好,那個味道不好,分別執著,我們搞這些。我們穿衣也執著,他穿衣不執著。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人家不分別、不執著,我們是樣樣分別、樣樣執著,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除此之外,沒有不同的地方。《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也就是這一樁事情。「相與非相,福與非福」,兩邊都要清楚,都要明瞭,都有用處,不能執著,兩邊不住,這才是佛菩薩的觀念,就是佛知見,佛之知見。 【若但取一邊,即非正觀正念。】 你執著一邊錯了,執著兩邊當然就更錯了。大概大多數的凡夫執著有,少數的凡夫執著空,執著有的在三界裡面欲界、色界,在這兩界輪迴;執著空的就到無色界,無色界空。執有、執空都出不了三界,脫不了輪迴,這叫做凡夫。空有兩邊不執著,這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下面說: 【三十二相不應取,可知具足相亦不應取。】 三十二相是佛的應身,具足相是佛的報身,我們明瞭,應身的相不能著,報身的相當然也不能著。 【具足相不應滅,可知三十二相亦不應滅。】 有一些人誤會了,一定要滅相才見性,錯了,相怎麼能滅得掉?相只有變化,決定沒有消滅的。前面經文上說的,具足相不能滅、不應滅,那三十二相當然也不應滅。這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所有一切現相,不要存一個「我要把它滅掉」這個念頭,不需要。為什麼?不妨礙。對我們修行證果不妨礙,對我們生活也不妨礙,對我們弘法利生還是不妨礙。既然一切都不妨礙,你要滅它幹什麼? 【分而說之者,但為便於顯明非一非異之義耳。】 把取相、滅相分開來講,顯示不一不異的道理,就是非一非異的真相。從相用上講非一,從理體上講非異,分開來看、分開來說,意思特別的明顯。這是說明佛為什麼要這個說法。 【當知具足相,是由福慧雙修來。修福時不著相,便是慧也。因此,乃能成具足相,得無上菩提。】 我們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大家都會修了。怎麼個修法?修福不著相,這裡面就有慧。前面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就詳細的報告過。無住就是不執著,是智慧;生心是修福,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福慧雙修,理事圓融。事上沒有離開我們日常生活,真的穿衣吃飯,一天到晚點點滴滴,我們所作所為的,在這裡面斷惡修善。什麼是惡?自利的就是惡,利他的就是善。無論做什麼,都想到別人得利益,照顧別人。在家裡面我照顧這一家人,這是修福,這個道理前面講得很詳細。你一家好,一家上軌道,你是這個世界第一家庭,給別人做好樣子,是一個家的典型,一個家的模範,這就是普度眾生,這是善。只為一家人利益,連鄰居都沒有考慮到,這是惡。諸位要曉得,善跟惡不在事,事上沒有,在心;一念自私的心就是惡,一念利益眾生的心就是善。 譬如我們剛才舉例講一個道場,你這一個道場,做得像樣、如法,不僅僅是你的這一個道場,剛才講了,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一切善神都保佑你,你要曉得,你這一個如法的道場,會叫整個世界所有道場把你當作榜樣,都要照你這個樣子學,你這個影響力就太大太大,這叫普度眾生。所以學佛的人,我一個人要做一切人的好樣子、好榜樣,像佛一樣,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是給一切人做好榜樣。佛菩薩示現居士身,他有一個家庭,他的家一定是每一個家庭的好榜樣;佛菩薩示現一個商人,做個商主,《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今天講的企業家,公司行號的大老闆,他做所有一切商界的榜樣,所有一切商人的模範,那就是菩薩。諸佛菩薩示現在各行各業之中,目的是什麼?就是給那一個行業做樣子,做個好樣子,做典型,這叫普度眾生。決不是每一個學佛的人都要出家,不是這樣的。甚至於菩薩示現在那個行業裡面,從來也沒有看到他拜過佛,沒有看到他學過佛,他的的確確是佛菩薩;他只教化那個行業,他沒有講來教化佛教。你在事相上看不出,但是你仔細觀察他的精神、做法,跟佛在經上講的完全相應。這是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然後才曉得自己怎麼個修法。 相貌,這說得很明顯,福慧雙修修來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相貌好,都希望自己身體好,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駐,能不能做到?能。怎樣做到?福慧雙修。記住!慧就是不著相,慧就是清淨心,福是利益一切眾生。沒有大智慧不能修大福報,大福報是要大智慧的人,大智慧是他肯放下,沒有大智慧放不下。放不下,他很有錢,很有地位,他前生多少世累積下來的果報,這麼一回事情。他這一生糊塗,福報現前,享福享糊塗了,是這麼一回事情。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就是福慧雙修,這樣能夠成就具足相。你想得相好光明,決定能得到;你想得無上菩提,也一定可以得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是這一科的總結,經文雖然不多,意思也非常非常的深,非常的廣。 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我們看註解: 【這一節經文,正是說明前面一科標示切誡意思之所以然。】 上面一句說「作是念」,上句明「作是念」之所以然;何以故下,後半句,說「莫作是念」之所以然。把前面一段的經義,到這個地方就更加明顯,我們只把這個意思說出來。 佛叫著須菩提尊者,凡是叫著名字,下面都是重要的開示,叫名字提醒他特別注意。汝若作是念,「若」是假設,如果你有這麼一個念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這正是尊者在開經前面所說的話,「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發這個大心的人說諸法斷滅,當然這是沒有這回事情,這是假設的。前面講「作是念」,作什麼念?就是作這個念頭,說諸法斷滅相。實在說有這個錯誤觀念的人不是沒有;如果沒有,佛何必說?真的有!實在講現代這些科學家,他們發現的就近似斷滅相。一切法不生,但是要曉得,一切法也不滅,它不生那就好像斷滅,後頭有不滅,是相續相;就在相續相裡面看錯了,看到那個相變了,以為它斷滅了。譬如擺在我們眼前的,我們看這個人死了,就以為斷滅,其實他不是死了,他是一個轉變,他變到另外一個境界去了。相會變不會滅,他變成另外一個相,我們就叫這個相死了,那個相生了,這個相滅了,我們就會產生這種錯覺。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不是正觀。所以告誡他「莫作是念」,你不能這個說法。底下說,「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發無上菩提是覺悟的人,他是正覺覺悟的人,哪裡會把事實真相看錯?怎麼又會說錯?他沒看錯,當然他就不會說錯;說錯了,是看錯了,是真正誤會了。意思到這裡,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這一段的意思很長,也很深、很廣。今天就講到此地。 金剛經講義節要 作者 淨空法師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