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18 20:35:44瀏覽404|回應0|推薦0 | |
淨空法師開示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九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 請掀開經本二百二十七面,最後兩行,請看經文。 經【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從這個地方看起,小科題目「明本無聖凡」。《金剛經》在後面愈講愈真實,因為愈來愈真實,我們凡夫之人愈來愈不容易體會。往下說的都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也就是諸法實相。請看註解: 【此釋無能度、無所度之所以然也。】 前面說過,不但佛在本經上講,大乘經上我們也常常看到有這樣的句子,「佛不度眾生」。佛為什麼不度眾生?本經上告訴我們:能度之人、所度之眾生,都是緣生之法,了不可得,那是從相上講的。從性上講,萬法平等,無有高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平等,從性上說的,也沒有能度跟所度。這個意思深,決定不可以錯會,不能夠誤會,這是《般若經》難講的地方,也是難懂的地方。可是學佛也不能不懂,實在說也不能不講,我們一定要細心、要謹慎,要微細的去體會去觀察。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一真法界、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同體之性之異名也。因其同體,故曰一如,故曰平等、無有高下。譬如金器多種,名相雖各各不同,無非金之異相異名,同體一如耳。】 事實真相的確很難懂,很難體會,可是後面這個比喻,從比喻當中我們能夠了解一個彷彿。前面這三句話,一真法界,什麼叫一真法界?就是一切諸佛;什麼叫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你說一切眾生也行,一切諸佛也行,一真法界也行,乃至於說十法界也行。明白的人怎麼說都行,不明白的人,怎麼說都迷惑顛倒,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愈講愈糊塗。明白的人,他知道是什麼?同體異名;同體是一樁事情,叫的名字不相同,是一樁事情。所以本經裡面說「如來者,諸法一如」,諸法一如就是如來,如來就是諸法一如。諸法一如的意思,大乘經、佛教經典一打開,第一句話「如是我聞」,如是什麼意思?如是就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經上不是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世尊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講些什麼?就是講這個,千經萬論沒有離開這個宗旨。 經義要是不容易體會,不容易體會是實實在在的,下面舉這個比喻好懂,古大德,隋唐時代的大德為我們講這樁事情,就用金跟金器來做比喻。金是體,可是器那就太多了,我們到銀樓裡面去看金器太多太多了。器多它的名就多,用一個名沒有辦法稱這種種差別的形相。譬如我們用黃金造一尊佛像,造一尊菩薩像,也造一個人像,也造一個小動物像,你會看到這是佛,阿彌陀佛,那是觀音菩薩,那是天人,那是小貓、小狗,名稱就不一樣了。其實明白人知道一樣都是金,不管你怎麼叫都是金,成分都一樣,重量都一樣,價值都一樣,一樁事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我們好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但是在實際理體當中,意思無限的深廣。 《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指什麼?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專一、獨一那就錯了,那就有差別了,不能說是沒有差別、無有高下;一是任一。我們以眼前的事實來說,這是一般人疏忽掉的,所謂是粗心大意。我們眼前的境界,有我們的身體在,有我們的生活環境,有許許多多的人物環繞著我們左右,我問你:這是一還是多?從相上講是多,從性上講是一,這麼複雜的現象從哪裡來的?現代有許許多多的科學家,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這些問題都找不到答案。雖然科學家提出種種假設、種種推測,但是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這些可以說是大問題,人生的大問題,近代科學家他們都提出來,古代的這些人有沒有提出來過?也提出來過。你們看宗教的經典,基督教的《新舊約》,每一個宗教的經典裡頭都有,可見得古人也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但是許多宗教家找不出一個答案,就想出一個很好的方法,想出一個上帝,這是上帝安排的,上帝造的,把上帝招牌打出來,什麼答案都圓滿了,都解決了。可是現代的科學家,不相信上帝的話,這個就麻煩大了。他們要找原因,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可是在佛法裡面,佛沒有說是上帝造的,佛沒有說是神明主宰的,佛也沒有說是他造的,沒有。佛給我們說這個現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佛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這是佛指出我們一個答案。 什麼人的心造?佛告訴你,就是你自己心造的。你能相信嗎?這個世界,這個地球,現在芸芸眾生環繞這周邊,都是我自己心造的,你能不能相信?也搖頭不敢承當,但是實實在在是你心造的。你要不相信可以做個實驗,你把眼睛閉起來,這世界就沒有了,張開來就現前了,那不是你自己造的嗎?你能說不是你自己造的嗎?這個事實一般人很難懂,所以佛又用比喻,比喻叫夢境,來做比喻,與這個比較相似。每個人都曾經做過夢,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自己,也夢到很多很多人,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也有虛空、也有山河大地。夢從哪兒來的?這個我們比較容易了解,夢是我們下意識變現出來的;下意識就是心,心變現出來的。心在哪裡?不曉得。《楞嚴經》上,阿難尊者提出心的問題,世尊也不問他什麼真心、妄心,都不問,只要你承認有個心,管他真心、妄心,在哪裡?你把心找來我看看。阿難很聰明,我們找還找不到,他有辦法想了七個地方,我們想不出七處,他有辦法想出七處,都被世尊否定掉。心有沒有?真有。心在哪裡?實在講,無所不在。那個境界就是你心變的,不現相的時候,心無形無相,你不知道它在哪裡;但是它現出相出來,那就好辦了。譬如不作夢的時候,你心在哪裡真的找不到;一作夢的時候,找到了,在哪裡?夢境就是心,心變成了相。 佛經上講「全真即妄」,真的就是心,妄是境界,整個的心變成了境界。「全妄即真」,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夢境這個心能變自己,能變很多很多人,能變山河大地,能變虛空。我們今天講時間、空間,時空現在是科學家沒有解決的問題。時間、空間怎麼來的?有沒有開頭?有沒有終結?有沒有變化?這都是大問題。夢中的時間跟空間從哪裡來的?也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如果你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佛跟你講的,現前的山河大地、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你自己心裡變現的。因為你的心會現相,而且這個相會變,它為什麼會變?隨你的心的念頭在變;如果你念頭不變,那個相就不變。念頭會變,相就決定會變,所謂相隨心轉、境隨心轉、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就是這麼個道理。正因為這麼一個事實,所以佛在這個經上才教給我們無住生心,如果不是這一樁事,無住就好了,何必還要生心!就是你的心決定現相,相決定隨著你的念頭變,於是佛教我們生心。你生善心,這個境界就變得很善、很美;你生煩惱心,現的相就變得很劣、變得很粗,也叫你自己很不好受,道理在此地。你如果是純一清淨心,那就變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所以虛空法界,都是自己的心性變現之物,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這就好像金跟器的關係,我舉夢境當中的關係,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確確實實是自性變現之物。 我們有這麼多人在,也許有人問:這個境界是我一個人變的,還是我們大家一起變的?我再告訴你:一個人變的。那一個人呢?那個人是他一個人變的。他變的,跟我們為什麼相同?同分妄見。譬如我們現在這個講堂很明亮,亮的是燈光,哪一個燈光?這麼許許多多燈光,每一個燈光都遍佈,你在這裡分不出來,可是你熄掉一支燈光,它那個燈光就沒有了,就是這個道理。大家雖然是,我看你們,我變的;你看我,是你變現出來的,各個不相干。你要是不相信,這兩支燈光都開,光光互融,其實各個不相干;如果相干,這盞燈關掉,那個光流到它那邊,它不能熄掉。各個不相干!《楞嚴經》上講這個道理,講這個事實,講得很清楚,那很有味道,非常符合於現代的科學。現在的科學講地球物理、太空物理,《楞嚴經》上講這些東西。大講到虛空法界,小也講到電子、核子,也講到,講到粒子。無論是大是小,都是自性變現之物,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時空也是自性變現出。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無聖無凡,本來平等。所以佛說: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蓋度即無度,成即無成。所以又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此皆約性體平等義說也。】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佛依二諦說法,這種講法是依真諦,所謂依真諦就是依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我們凡夫沒有發現,沒有看到,諸佛菩薩看到事實真相。就事實真相上來說,哪有凡聖?有凡聖這是二法,不平等。所以佛法,什麼是佛法?把事實真相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就叫佛法;沒搞清楚、沒搞明白,就不是佛法,佛法的定義如是如是。清楚了、明白了,怎麼說都對,都不錯。說無佛、無眾生,對的,沒說錯!本來如此。說有佛、有眾生也對,也沒有說錯,現實的現相如此。一個是從體上說,一個是從相上說。如果沒有搞懂,怎麼說都錯,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把它坐實了,你不知道一切法無實無虛。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離開黃梅的時候,那個時候寺院裡面的大眾對他很不服氣,他把衣缽帶走了,那些人都想把衣缽搶回來。他跑到獵人隊去避難,避難十五年,時間不算短,十五年。以後,離開獵人隊到廣州,現在的光孝寺,聽到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印宗法師在南方,也是很了不起、很有名氣的法師,講經說法。那個寺的大殿旁邊有旗竿,竿上掛著幡,風吹著,風動、幡動。有人在爭論,有人說風動,有人說幡動,兩個爭論不休,他在旁邊插了一句話:「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不是風也不是幡,你的心在動。當時聽的人覺得他講得很高明,也都很佩服。印宗法師聽到了,講完經下來的時候接見他,向他請教,知道他是禪宗的六祖,才知道。於是就向他請教:「你在黃梅的時候,五祖忍和尚說禪定、解脫,怎麼講法?」他的回答高明:「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 我們在這裡看到無凡無聖,凡聖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哪來的凡聖?一個味道。跟你說有凡有聖,這是對初學人講的,對分別執著還沒有破的人講的,給你講許許多多的法相。菩薩,給你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哪有那麼多!「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惹了這麼一大堆?你要懂得佛說法的義趣,佛是用這麼許許多多話來誘導你,到最後誘到哪裡?誘導到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為什麼佛講這些東西,叫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佛跟你講這些法相名詞,你在這裡打妄想,比你一天到晚想是非人我、貪瞋痴高明多了。你妄想不能斷,佛就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誘導你,把你妄想誘導不要落在三惡道裡,不要落在輪迴裡還照打妄想;依著佛經打妄想,這個方法很妙、很高明。可是佛最後的目的,一定是要把你的妄想全部打掉,恢復到自性,這是他的終極目標。這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善巧方便。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佛教他的就簡單容易了,沒有這些囉嗦,單刀直入,那就很簡單。像《金剛經》都是對上根人說的,不是對中下人說的,沒說多少,果地上的境界完全都顯露出來。所以,我們要曉得佛說法的善巧。因此佛在經上一再的告訴我們,佛所說的法不能執著,因為所說一切法都是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你要想到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不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為什麼在一切法裡頭,看到不平等、有高下?因為我們不曉得它是緣生之法,也不知道它當體即空,誤以為真實,這樣才有高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懂了,這一段就好講。 無聖無凡,凡聖這個名詞是假定的,哪來的凡聖!什麼叫聖?明心見性就叫聖。什麼叫凡?無明煩惱蓋覆了本性,我們就叫他做凡。無明煩惱是真的嗎?不是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是真如本性,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覺本無」,不覺是無明、煩惱,本來沒有。本來沒有,哪來的凡聖?所以從自性上去看,確實沒有,凡聖都沒有,無聖無凡,本來平等。現在平不平等?給諸位說,現在的的確確是平等。現的相,這是十法界的相,佛、菩薩、聲聞、緣覺,底下六道眾生,這怎麼個平等法?它真平等。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平等?我們是迷在相上。就像剛才舉的這個例子,「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看到器,著了這個相,菩薩、佛、小貓、小狗、畜生,這不平等,相不平等。可是你仔細論論價值,黃金重量一樣,成色一樣,到外面去賣價錢相等,這怎麼不平等?平等的。從質上去看,它是平等,外面樣子不平等。既然體平等,相哪有不平等的道理?只要你不執著,就平等了。凡夫執著,你看看用黃金做一尊佛像,那還得了,天天在地下趴在那裡磕頭作揖。如果做一個小貓、小狗的像,他在那裡摸一摸,絕對不會給它磕頭的。不是一樣的東西嗎?著了相。 佛是見性不著相,於是十法界統統平等。無聖,不著佛菩薩的相;無凡,不著六道凡夫的相。他不著了,見相就是見性,十法界平等的,哪有不平等!為什麼佛菩薩不著相?為什麼我們會著相?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他們對事實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的色相,這些色相是什麼?都是從真性裡面現出來的。真性為什麼現這麼多差別相?差別乃是因果不同,所以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而已。剎那生滅不是真的生滅,真的是什麼?真的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為什麼要說生滅?生滅的意思是剎那變化,變化,不是真的生滅,相永遠不會滅。如果大家對意思一下會不過來,我們還得舉比喻。譬如金,我們一尊金的佛像,我們現在不想要這個佛像,我喜歡觀音菩薩,把這個佛像熔掉,再塑一個觀音菩薩的相。我們就講:佛像滅了,觀音菩薩像生了,其實金還是那個,你從那一塊金來講,它沒有生滅。甚至於我佛像不要了,你把它做一個金磚,是磚的相;你把它化成一糰,有一糰的相,它總都有相在,相決定不會滅,相會變。從變上講,我們叫它做生滅,其實不是真的有生滅,真的,真的是不生不滅。我們的身體,你要講真的,我們真的這個身體不生不滅。那個人會死;死了,你這個身也沒有滅。現在科學家懂得,身體是什麼?許許多多的細胞組織的,細胞是怎麼來的?細胞是很多原子組織的,原子是電子組織的,電子是粒子組織的。這個身體現在在,這個緣聚,聚起來它就在;散了,它就離開了。只是聚散這個形相在變化,其實這些物質沒有滅,哪有滅?沒有生滅。這是我們現代科學知道,物質不滅。所以它只是在變,佛法講得清楚,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變就是因果的關係。所以我們在前面講過,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假的,都是剎那生滅了不可得,唯獨因果是真的,因果不空。所以佛才教給我們無住要生心,生心的道理在此地。這個理事非常之深,非常的複雜,我們也只能說一個大概。了解事實真相,這幾句話就都懂了。 「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佛度一切眾生從來沒有居功過,「我度了多少眾生!」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沒有這個念頭?我們在《金剛經》前面看到,佛度一切眾生,心裡乾乾淨淨若無其事,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的心清淨。我們講心清淨,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都是從相上說的。這個地方是從理上講,是從性體上說,哪有佛道可成?無非是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而已,放得乾乾淨淨,我們就給他起個名字,叫他做佛,成佛了。其實成個什麼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而已。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就叫他做凡夫,凡聖原來是這麼一樁事情。佛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教導他修行證果,眾生覺悟了,也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他成佛了。是佛度他成佛的嗎?不是!是他自己放下的,他成佛了。眾生怎麼成佛的?自覺、自悟、自度,自己成佛的,佛沒度他。這是昨天跟諸位說過了,佛只是做一個增上緣而已,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都是本身具足的,佛哪裡度眾生?佛不度眾生。 「度即無度,成即無成。」這些話,底下還有一句,「平等真法界」,真就是一真,前面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證的;換句話說,佛菩薩的生活環境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怎樣證得?心平等就證得。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面前,我們並沒離開,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是在一起的。雖在一起,我們今天見六道,沒有見到一真法界。原因在哪裡?我們那個心不對。這個東西還要用比喻說,譬如我們現在電視機家家都有,新加坡多少個電視臺我不曉得,假定說十個,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的電波都遍佈在同一個空間,十法界,你撥哪一個頻道,這個法界現前了,就這麼個意思。十個電視臺的頻道都在你那個按鈕上,看你怎麼撥法,撥哪一個,哪一個現前。你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此地,如果我們頻道撥對了,眼前展現出來的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頻道是平等心。心要怎麼平等?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就平等了,有妄想不平等,有分別不平等,有執著不平等,你就見不到如來他們那個生活環境。我們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諸佛如來生活的環境,我們馬上就見到,就得到了,這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所以叫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是識變的,就是你妄想分別執著變的。妄想分別執著怎麼會變成佛法界?你打佛的妄想就變佛法界,打菩薩的妄想就變菩薩法界,都是妄想;連佛也不想了,佛的妄想都斷掉了,一真法界。因此釋迦牟尼佛很對得起我們,教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佛法也不能執著,也要放下,幫助你到一真法界。如果你所有一切都放下了,佛法不能放下,換句話說,你在十法界,住在佛菩薩法界裡頭,你永遠不能到一真法界。這是很對得起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告訴我們佛說法也是因緣所生,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統統是從性體上來說的,這是約真諦而說,確確實實是一切法的真相。 【發心菩薩,通達此義。應以無能、無所、無法、無我之心,修一切善法,乃能如是而證也。】 發心菩薩,是指發無上菩提心而說的。就像本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發心菩薩。這樣的菩薩非常難得!這樣的菩薩,一定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換句話說,他發這樣的大心,一切諸佛如來都要幫助他成佛,他發的是成佛的心。那要真發才行,嘴皮上發,心裡頭沒有,那個不行,那個得不到諸佛如來的加持,要真心。你真正發這個心,你要通達此義。這個此義是什麼?近處講就是無佛、無眾生,無聖、無凡,這從近處說,你要懂得這個道理;從遠處來講,本經自始至終所說的道理,你要明瞭,你要通達。因為本經所說,就是為發無上菩提心,想成圓滿究竟佛果之人而說的,佛的對象是對他們說的。通達此義是解悟,我們講開悟了,他明白了,應該要怎樣才能夠圓滿成佛,他懂得。懂得,要不修沒用處,解悟,你理解了,你做不到,沒用處! 底下要教你去做,你應該怎麼做法?把這幾個原則抓住,守住這個原則,你去生活去過日子,照樣你做你的工作,無論你是哪一個行業,決定不礙事,一樣一天到晚去應酬,只要守住這個原則,你就能成佛了。這幾個原則:「無能、無所」,你心裡頭不能有能所的念頭;「無法、無我」,法我是講執著。諸位要曉得,能所是無明,我法是煩惱。無能無所、無法無我,就是我們講的,你要離煩惱障,要離所知障。能所是所知障,諸法跟我是煩惱障,你要破二障。二障在哪裡破?生活上,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就在這些地方,要真正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只要你做到無能無所、無法無我;換句話說,拿《金剛經》前面的句子,只要你真正能夠做到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論你做什麼事都是善法,你穿衣是善法,吃飯也是善法,沒有一樣不是善法。如果你有人、有我、有眾生、有壽者,你念《金剛經》都不是善法,沒有一樣是善法。為什麼?你還當凡夫,你出不了三界,你不能夠明心見性,哪裡叫善?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什麼叫做一切善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你想想看,就沒有一樣不是善法。而行善法,修一切善法,是這麼一回事情,這樣你就能證得。如是而證,證什麼?一真法界,明心見性。 【聖之成聖,凡之成凡。】 這一段我們從相上講。前面你看,你要怎樣去理解、要怎樣去修,這個原則都說出來了。聖人之所以成聖,凡人所以成凡, 【正由於一有念,一無念。】 差別就在此地。諸佛菩薩無念,六道凡夫有念,有念是凡夫,有什麼念?我、人、眾生、壽者,這是佛把所有一切的念歸納成這四大類。所有一切眾生的念頭、妄想,總不超過這個四大類,只要你有念,你就是凡夫,無念就是佛菩薩。 【起念,便有高下。】 你因為有念,六道有高下;天最高,人其次,再畜生、餓鬼,地獄最下,有念就有高下。再往上去,四聖也有高下,佛最高,菩薩其次,緣覺、聲聞又其次,有念才有高下。佛給我們講,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有高下,五十一個位次。他為什麼有五十一個位次?因為他有念,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是他的念,他那個妄念沒有斷乾淨。那一品微細的妄念要是斷掉了,放下捨掉了,他就成佛,那就完全是無念。為什麼說菩薩有這麼多階位?為什麼講十法界?念有染有淨,念有輕有重,於是才有這些高下的現象,這個不平等。十法界不平等,六道當然就更不平等。會修的人,要在極不平等裡面修他的平等心,極不清淨的環境裡面去修清淨心,這個人叫會修。 【古德云:但驀直行去。】 這是古大德常常教誡學人、指點學人的。 【驀直的意思,絕無瞻顧之意。】 絕無瞻顧是沒有顧慮、沒有懷疑,毫不考慮,一直去就行了。禪宗裡面常常用這句話。 【只要明瞭道理,認準方向,便一直行去。】 這叫真精進。我們平常講精進,什麼叫精進?這個是真精進。此地說得很容易,實際上太難!道理你明白了沒有?方向到底在哪裡?你如果理不明,方向搞不清楚,盲修瞎練那個不行。今天說老實話,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一個宗派都有問題,問題在什麼地方?理不明,方向不清楚,修學無從下手,這是實實在在話。今天有很多人喜歡參禪,什麼叫禪,他不知道。古人還有個野狐禪,他現在連野狐禪都比不上,你說可悲不可悲?什麼叫禪不知道,真的是盲修瞎練。不是墮在妄想裡面,就墮在無明裡面,功夫不得力,精神光陰浪費了,這真正是可惜。 唯獨念佛這個法門容易,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是驀直行去。你理論懂也好,不懂也沒關係,如果你想真正得利益,真正得好處,你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準沒錯!經要不要聽?不要聽了。你聽經幹什麼?為什麼叫你來聽經?是因為你還不老實,你還不肯死心塌地念佛,這才叫你來聽經。我講《金剛經》開端的時候跟大家說過,為什麼講《金剛經》,因為你們念佛不老實,不肯放下。為什麼不肯放下?沒看破。《金剛經》的目的在哪裡?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你就老實了,你就肯一直去,那才能成功。所以真正用功,真正想成就的人,諸佛護念,龍天保佑,你不會遇到災難的;災難落在面前,也沒有你的分,你有佛菩薩保佑,你不需要找個地方去避難。你還想找個地方去避難,諸位想想看,你一定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那你一定要遭難。你什麼時候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還有什麼難?沒有了。所有的災難都消除了,都沒有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用功,回家用功就好了;念佛,一個人念就行了。過去我們要講大家在一起共修,共修有共修的因緣,有共修的條件。古時候那個因緣不錯,行!現在因緣不好。現在共修人多,嘰嘰喳喳的,張家長、李家短,這哪裡叫共修?如果說那是共修的話,修六道輪迴,不是修西方淨土。西方淨土是修清淨心,跟那麼多人在一起,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嘴巴裡說的,都是雜心閒話,心怎麼能靜得下來!不說話,你們打佛七止語,你不說話,你眼睛還會看見,你心裡還會打妄想,只是不說而已,你還是不清淨。 所以現在真正修行,說老實話,回家去念佛去,一個人修。一個人,有的時候精神提不起來,依眾靠眾,古人所謂怕自己懶惰懈怠,所以大家在一塊兒修行,彼此互相勉勵;看到人念佛,自己不念不好意思,共修的意義在此地。現在變質了,現在這個好處沒有了,在一塊反而麻煩。自己精神提不起來,怎麼辦?現在有辦法,有念佛機、有錄音帶,這個可靠,它不會給你找麻煩。特別是現在念佛的錄音機,還有隨身聽,你帶上耳機,你在家裡一天到晚念佛,你看,又不妨礙工作,又不妨礙別人,家裡人別人不念,你也不妨礙他。如果你的妄想多,你就把聲音開大,大的時候,外面什麼都聽不見,比念佛堂好!大聲把妄想壓住,把妄想伏住。心很清淨,可以開小一點,或者是照顧別的事情,聲音小一點,還能夠聽得到外面聲音;不想聽外面聲音,聲音就開大一點,好極了,比什麼都好。現在利用這些科學工具,自己真正用功確實得力,這個比打精進佛七好太多了。你一天到晚念,真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修一切善法,你一天到晚在工作都是善法,都是幫助別人,都是利益大眾,自己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裡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說這個方法多好! 我學佛四十多年了,這四十多年當中,我所看的、所接觸的、所感受的,我覺得小道場比大道場好。人愈多愈複雜,麻煩事情愈多,所以道場要小,愈小愈好,人愈少愈好。諸位想想,我們淨土宗古來的祖師慧遠大師,他是東晉時候的人,最初第一個念佛堂在江西廬山建的。那個時候他的同修算不少,一百二十三個人,這叫道場,不是隨隨便便人來就可以。遠公大師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很有名氣的人,謝靈運,這個諸位在歷史上讀到的,他的文章寫得好。謝靈運曾經到廬山拜訪遠公大師,想參加他的蓮社,不答應,拒絕他,不讓他參加。你看遠公念佛堂,進去不是那麼容易的,想來念佛就來念,哪有那麼容易!要保持一個清淨的環境,你心清不清淨?你心不清淨,你不要來。謝靈運為什麼被拒絕?心不清淨,喜歡寫文章,喜歡作詩,滿腦袋這些東西,打妄想,文人的習氣太重了,會影響大家的清淨心,遠公拒絕他。陶淵明,我們慧遠大師就很歡迎他,但是陶淵明沒有參加,沒有參加蓮社。一百二十三個人。我們在《西方確指》裡面看到,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十二個人。 在現在這個時代裡,很值得我們去反省,很值得我們去研究的。諸位自己仔細去想想,人少好,小道場固定的這麼多人,真正用功。人少、道場小,開銷少好維持,不要拉信徒,拉信徒想方法找錢來養道場,諸位想想那是什麼道?想盡方法去拉信徒,甚至於不擇手段,你想想看他是什麼心?貪瞋痴慢。他是什麼道?三惡道。那個道場是三惡道,這不是佛道,不是菩薩道。佛道是平等心,菩薩道是六度心。現在道場很多,你要看清楚它是哪一道,糊裡糊塗走進去,可不得了!如果它是地獄道,那個麻煩就大了!一定要認識清楚。我跟大家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所以你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道場在你家裡,不在別的地方,一個念佛的隨身聽,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之道,要懂得這些。 【轉凡不轉凡,成聖不成聖,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掛念。如此,便與道相應,與性相應,速能成就。否則反不能成也。】 我剛才說了這一大堆,好像與這幾句也有關係。真正修行人,要把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放下。佛在經上教給我們轉凡成聖,法相宗教給我們轉識成智,淨土宗裡面教給我們一心不亂,這些說說算了,不要去理會它。如果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決定有障礙。念佛的同修求什麼?求一心不亂。念了幾個月,念了一、兩年,跑來找我:「法師!我念了這麼久,為什麼還得不到一心不亂?」我聽了之後就告訴他,我說:「你這一生都不會得到一心不亂。」他聽了就很茫然。我說我跟你講真話,你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你因為有一個一心不亂的心障礙了你,你得不到。怎樣才能得到一心不亂?把那個一心不亂的念頭拿掉,你就一心不亂了。你心裡頭放個一心不亂,你怎麼會得到?永遠得不到!《金剛經》佛講「法尚應捨」,你為什麼不捨?聽明白了,知道了,知道之後要捨掉,不能執著,教給你老實念就行了,自自然然就到一心不亂,求不得!一求就壞了。所以你修行有一個念頭,我要轉凡成聖,我要轉識成智,你永遠落在事相裡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這一生沒指望了。這個道理、這些事實,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要真正把障礙排除掉,真正放下。 所以轉凡不轉凡、成聖不成聖、一心不一心,一概不要去理它,這是佛法邊的事。世間法邊上的事情呢?一切生死利害等等,不要掛在心上。你家庭裡面的事情,你工作裡面的事情,人與人當中這些事情,複雜得不得了。學佛的人應該怎麼樣面對它?統統放下,沒事!你把這些事情掛在心上,壞了!要知道世出世間法都是業因果報,這個人跟我很好,過去結的善緣、好緣,但是要知道,緣有盡的時候,緣盡他走了,好!沒事了,走了。遇到一個惡人來纏繞,也是緣分,也有盡的時候。緣聚緣散,聚也好,散也好,不放在心上。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心裡頭若無其事,我們那一句佛號才念得好。我今天想求西方極樂世界,只抓住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想管。現在人得失的觀念很重。今天發財了,得很多錢,若無其事,與念佛不相干。今天輸了錢,輸了幾百萬,沒事,若無其事,不相干。我生也沒帶來,死也不帶去,你要真能放得下,你這一句佛號才念得好,佛號念好了,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世出世間法都不受干擾!佛在這個經末後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切人事物的相,不取是什麼?不執著,一切都隨其自然這就好,根本沒事,何必一定斤斤計較,死都不肯放下?那是自找麻煩。沒人害你,自己害自己,沒人害你,沒有人逼迫你,自生煩惱,自己迷惑顛倒,你能怪誰?所以這地方,末後一句「概不掛念」,決定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不放在心上,你能這樣做,就與道相應。道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這是道。「與性相應」,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什麼?是道之體,清淨平等覺的本體就是真如自性,與這個相應。「速能成就」,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你就很快可以得到。你得到這個,你才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問題,沒有一樣你不通達,沒有一樣你不能解決。「否則反不能成也」,否則是只要你有一絲毫的牽掛,你就不能成就。無論是世法、是佛法,心裡頭沒有真正放下,還有牽掛,那就不行,一定要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頭不能有一物,心要空,心要淨。心本來是淨的,本來是定的、不動的,本來沒有東西,你不能把它放一個東西在裡頭,《壇經》上說的「本來無一物」。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後半段跟前半段義趣大大不相同,前半段須菩提尊者答覆的多半是「不也世尊」,多半是這種語氣;後半段他的語氣變了,「如是如是」。後半段是講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完全是從法身大士果地上的境界來說的。 【問意謂,可以觀想有相之應身,即是觀想無相之法身否。】 法身就是真如本性,這個意思就是說,可不可以從相上去見性?意思就是這個意思,看法相就是法性。 【一個有相,一個無相。】 法性是無相的,法相是有相。有相的相,是從無相的性變現出來的,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明瞭。 【若執以為可,未免取相,而有著相之過。】 不能執著有,執著「可以」,那就變成著相。 【若執以為不可,未免滅相,而有墮空之過。】 這兩邊都有過失,過失從哪裡產生的?諸位要記住,著,著就有過失,如果不著,說可也行,說不可也行,都沒有過失。由此可知,過失生在執著,若執,你執著以為可,執著是病;執著以為不可,毛病還是在執著。 【試看長老所答,可以增長見地不少。】 增長見地就是增長智慧,我們一般世間人講增長見識,有這個意思在。他這裡答的:「如是如是」。 【如是句,實非應諾之辭,乃是說理。】 我們看到這個字的樣子,往往是依文解義,「如是如是」,那就對,是可以,我們不是這個解釋嗎?這個解釋就把意思完全搞錯了,不是這個意思。《金剛經》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我們要不小心看這個句子,準會把它講錯,意思會錯了。他答的「如是如是」,不是我們想像那種肯定這種字句,不是這個意思,這是說理,這裡面含著有理。 【如者,諸法如義。是者,一切皆是。】 這兩個字的意思深。我們前面講了好多次,講了好多個小時,就是說這兩個字的意思。如果是諸法如義,那就是了,那就都是了,沒錯!所以它的意思, 【意顯惟如則皆是,不如則皆非。】 先把這個前提說出來。 【此明法法皆是緣生】 法法皆如。 【不執著緣生相,而會歸一如性。】 這是前面一個如是的意思。 【則法法雖皆緣生,亦即法法皆是佛法。】 這就是一切皆是的意思。這一段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大家就更容易明瞭。如果你把性相,性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理體、本體,就像我們作夢一樣,能現夢境的那個心是體;變現出夢境,那是相。性跟相不一樣,性看不見,所以叫它做空;但是這個空不當作「無」講。一般人說到空,空什麼都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它有,有為什麼說它空?你看不見,你聽不到,你也摸不到,不但摸不到,想都想不到;換句話說,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達不到,它確實存在,無處不在。因為六根都達不到,叫它做空;它真有,它能現相。在夢中現出境界相,我們講它能現相。你要是把這些道理事實統統都搞清楚了,那麼相就是性,相是性變現出來的;器就是金,那就對了。這就惟如皆是。如果你執著性不是相、相不是性,那就皆非,你都錯了;對性你也看錯了,對相你也看錯了,你說是說非統統都錯,一切皆非。明瞭通達了,一切皆是。 【法法雖皆緣生,亦即法法皆是佛法。】 佛法,什麼叫佛法?真相通達明瞭就叫佛法。佛是覺的意思,你能夠真正明瞭一切法都是緣生,那一切法怎麼不是佛法!你確實都明瞭、都清楚,知道一切法都是緣生,你決不會執著一切法。為什麼你不會執著?因為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在這個經上前面講得很好,我們凡夫能執著的,能執著的是心,能執著,能執著的三心不可得,這是告訴你,能執著是空,當體即空;所執著的一切法、人事物,那是剎那生滅業果相續的相,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俱空,能所都了不可得。你要是真的把這個真相搞清楚了,哪一法不是佛法!樣樣都覺悟了。 【兩稱之者,令人當重視如字。】 如是如是,如是兩稱特別加強語氣。佛經一開端,如是我聞,第一字就是如,「如」是什麼意思?如的真正意思,就是諸法一如、諸法如義,你懂得「如」了,就一切皆是。一切經裡頭「如是」,用《金剛經》這兩句話,真的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諸法如義,一切法皆是佛法,世尊所說一切經都是發明這個道理,都是說明這個事實。所以這兩稱是教我們重視這個如字。 【必其能如】 能如就是對於如的意思通達明瞭,然後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是這個意思。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在三十二相裡,確確實實就見到如來的報身、法身。正是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從一法裡頭能夠見一切法的法性,能夠通達一切法的法相,可見這個意思的確很深。 【若領會得性相一如。既不滅相,亦不執相。則觀三十二相應身,即是觀如來法身也。意顯既一如矣,觀相即是觀性。】 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在中國過去宗門裡面,這個境界特別明顯。開悟的人,見了性的人,老師常常勘驗他,就是測驗。禪宗裡面像《五燈會元》、《傳燈錄》,這些記載都是學生開悟、見性了,老師考試測驗的記錄。其中問答,在那時候的考試,用現在的話來講都是口試,沒有筆試,不要寫文章的,這一問一答,老師就曉得學生是不是真的開悟了,真正開悟也要請老師印證,所以那是考試的記錄。他們一問一答,我們都聽不懂,不曉得他們說的是什麼話,聽不出他的意思。如果你要懂得「一如」,懂得「皆是」,《禪宗語錄》你聽起來就很有味道。如果你要是不懂的話,你聽不出來,好像所問非所答,問的話也奇奇怪怪,答的話是莫名其妙,你有這種感觸。實在講,宗門裡面的機鋒,就是測驗問答的這些語句,最原始的大概就是《金剛經》上。《金剛經》上,釋迦牟尼佛跟須菩提一問一答,如果沒有註解,沒有詳細說明,我們看起來也看不懂,也是所答非所問。再看底下這段: 經【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經義都在科題上,所以科題非常重要,它就是解釋經文的,為我們點明這一段經文的意思。這一科,就是這一大段,「約性相明非一異」,非一非異就是不一不異。前面這一段總顯如義,註解裡面就詳細發明這個道理。第二段,前面是總說,別遣情執。佛法所謂是覺法;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凡夫為什麼不覺?就是有情執,有這個東西就不會覺悟。如果你要真正求覺悟,必須把情執放下,這是最難放下的。為什麼難?無始劫來的習氣太深太深。所以有一些根利的人,一聽佛法他懂了,他明白了,也知道這個東西不好,可是就是放不下;好像不忍心放下,不好意思放下,這還是迷,還是惑,還是迷!在這種狀況之下,釋迦牟尼佛只好再說,再給你,再給你講了四十九年,給你講了二十二年般若。由此可知,放下是真難真難!不能不一而再、再而三,千百遍的重複,就是這個情執太深太深了。這是從遣取相明非一,從這方面來說,還是叫我們放下;遣就是叫我們放下,叫我們捨離,從取相這方面來說。所以佛舉這例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他是不是如來?須菩提答覆: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我們看註解: 【佛之言此,正因初發心修觀者,無明分毫未破,方在業識之中。若聞一如皆是、是法平等之說,不揣分量,遽謂觀相即是觀性。不知所觀者,正是識而非性也。一切學人應於此中細細勘驗。】 佛看學人,看學生,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有聽明白的,少數,太少太少。多數都是把意思聽錯了,自己把意思聽錯了,並不知道自己錯,還以為自己聽清楚、聽明白了,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不但現在很多,釋迦牟尼佛在世,當時這個情形就不少。我們正是此地所說的初發心修觀者,好在我們還沒有依般若來修觀,依般若修觀就很麻煩。我們今天是用念佛的方法,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修觀;觀是觀念,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我們觀念錯誤了,把觀念修正過來叫修觀,我們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觀念是正確的,所以念佛也是修觀。如果說念佛不是修觀,他對於念佛法門不了解,不但對於念佛法門不了解,他對於一般大乘佛法他也不了解。初發心修行人,無明沒破,無明沒破我們都是在業識範圍之內,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我們所有一切的行為,都是心意識在做主宰,相宗裡面所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六道眾生、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換句話說,你沒破無明,破一品無明,那就見法身、證法身,那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樣的人才是《金剛經》的當機者,《金剛般若》標準在此地。他們真正是萬法一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法身大士,不是我們境界。我們今天在《金剛經》上,也聽到這個話,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法身大士說的;我們聽了,我們聽了以為自己聽懂了,我們也來學學,不揣摩揣摩自己的分量,以為見相就是見性,人家見相是見性沒錯,一點都沒錯;我們見相還是見相,決定沒有見性,要懂得這個道理,確確實實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要在這裡頭留意,要細心去勘察,不能搞錯。錯了,不是佛錯,佛沒有說錯,經沒有記載錯,我們把意思會錯了。意思會錯了,麻煩很大,很容易墮在惡取空,你修行的方向就錯了。後來的結果當然就錯了,正是所謂「差之毫釐,謬之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