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2 08:56:29瀏覽740|回應0|推薦2 | |
地藏經玄義講記(14)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第四論不思議方便用者。準經。佛告地藏菩薩雲,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剛強眾生,令心調伏,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 『準經』,就是根據這部經典。此段是《地藏經》的經文。著重在「方便」二字,因其說「不思議方便為用」,此是本經的作用。下面引用的都是本經經文。 【又告四天王雲,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又告地藏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又雲,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又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地藏自雲,我亦百千方便,度脫是人等。故以方便,為今經之用也。】 『如是菩薩』,就是指地藏菩薩。此段經文總共講了六次方便,所以青蓮法師以方便,再加上不思議,即「不思議方便」為本經之力用,是有根據的。 『故以方便,為今經之用也。』「今經」就是本經,「方便」,即本經之用。下文以天臺教義來解釋。 一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巧用諸法,隨機利物。】 『方』是方法,『便』就是用。『巧用諸法,隨機利物』,此是方便。換言之,方便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最恰當、最合宜的方法。方法用得不恰當,有「方」就不「便」了。佛法講「契機」,契機就是方便。修學一定要契自己之機,修學方不費時耗神,且能有所成就。幫助大眾,教化眾生,亦復如是。 二曰:「方便者門也。」 【門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 『方便』,是指法門的意思。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方便門。「門」乃能通之意,通向希望達到的境地,是故佛家稱之為法門。方便是『權略』,「權」是善巧方便。由此可知,方便施設,可經由此門徑,證得真實,『為真實作門』。然門亦非真實。《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是使我們證得心性之門徑,如果我們執著佛法,就不能證得。 『真實得顯』,即是宗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淨土就是「理一心不亂」,密宗是「三密相應」,此「得顯」之意耳。『功由方便』,若無方便門,則無法證得。是故,法門是講經說法,長時間的薰修是方便,若無長時間的薰修,不能一門深入,真實是決定顯不出來的。真實在哪裡?就在當下。一真法界在哪裡?現實世界就是。何以不能證得?「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語將佛與眾生的差別道破。佛為何成佛住一真法界;眾生為何做眾生住五濁惡世?皆因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諸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也是我們修學的總原則、總綱領。若能斷一切執著,就證阿羅漢果;能放下一切分別,就是菩薩;再能把妄想斷盡,就成佛。其中最嚴重的是執著。是故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即是教我們放下執著。恆是無有窮盡,不是暫時的隨順,是永恆的隨順。 我們研究教理,念佛修行,若有分別執著,就是世間法。去掉分別執著,法法皆是佛法,無一法不是。宗門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源是什麼?源是自性,一念心性。左右逢源就是兩邊都見性,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所以法門就是教學,「功由方便」。教學若達不到效果,就不是佛法。無論任何法門,能夠達到佛法教學之效果者,無一法不是佛法。 佛法之教學,不重形式,而重實質。如本經所說的,地藏菩薩前生是婆羅門教的信徒,她聽佛教誨,依佛所教之理奉行,她證果了,但她並未捨棄婆羅門教。《華嚴經》中勝熱婆羅門,是婆羅門教的大師,他聽佛講經說法,開悟後行菩薩道,還是以婆羅門教長老的身分行菩薩道,佛並沒有令他捨棄婆羅門教!這就是現代所講的多元文化,「同不礙異,異不礙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此是真理,是事實真相。 三曰: 【方者,祕也。便者,妙也。】 『祕』,不是祕密,是深祕,理太深,事太廣,一般人無法理解,必須要長時間的教學薰修、參悟,逐漸才能理解。『便』是妙,『妙』是巧妙、善巧。 【妙達於方,即是真祕。前二釋並非今品意,後一釋正是今品之意。】 前面兩種解釋意思淺,第三種解釋才是本經之意。青蓮法師講的是不思議方便為用,所以此「祕」就是不思議之意,其作用無量的深廣。當然這三種意思,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經的真實作用,是第三種解釋。然顯示在形象上,是前面兩種意思。前兩種作用都從第三種作用而生的。前面講「巧用諸法,隨機利物」。我們接引一切大眾,很希望做到契機契理,而實際上做不到。我們也知道佛有無量法門,任何一門都能幫助人明心見性,「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而我們在一切法門裡依舊有高下、依舊有淺深,有很多的差別。其原因就是我們對第三種解釋『妙達於方』理解不透徹。若透徹理解,則法法皆圓融。 「妙達」,「達」是達到,妙達就是宗門的明心見性。「方」是祕,「祕」是自性;在有情分上是佛性,無情分上是法性。若能見性,當然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性才是真祕,真正的深祕。前面兩種,無論是自己修行,或者是教化眾生,都能真正做到善巧方便。自己修行有善巧,功夫得力,煩惱輕智慧長,法喜充滿。若不入此境界,生活總是憂患煩惱。一是充滿法喜,一是憂患重重,皆因迷悟之不同。 【亦可具足用彼三意。例如維摩所說,方等初開,故荊溪作進退之釋,容與取門祕之談。】 雖然說三意,實則一而三,三而一。後後深於前前。 『荊溪』,是天臺宗祖師。『進退之釋』,就是淺深的解釋。經典可以深講、可以淺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若不契入境界,就沒有辦法;入此境界講演就活潑活潑。平時與人談話,書信往來皆是講經。是故,學經教要在生活中學,進步就會很快。如果離開講台就不是講經、不是註經,學一輩子都成就不了。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上,與生活融成一片,如是則功夫焉有不得力之理!諸佛菩薩、祖師大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全都是佛法,與生活完全融成一片。 佛法是覺法,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學佛就是學習過覺正淨的生活。然而今天我們雖然學佛了,仍然過迷邪染的生活,苦惱不堪!菩薩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皆過覺悟的生活,享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帝王過的是大自在、大圓滿,乞丐過的亦是大自在、大圓滿。覺正淨是平等的生活,充滿了智慧、充滿了快樂,不可思議。 【今地藏亦然。雖主祕妙之談,必兼門法之說。】 地藏菩薩當然入此境界。本經句句都是大圓滿之境界。經文第一句就是「大圓滿光明雲」。佛放大光明雲,即將一切法都含攝其中,此正是「妙達於方」。十二句光明雲顯示出大圓滿。「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大圓滿是一,十二句是多。《地藏經》之義理、境界深廣無盡,字字句句皆是稱性之談。然而,經文並不深,不難理解,正是前面所講的法門方便,以很淺顯的言說,表達甚深無盡的義理,正顯示出本經之大用。 【三釋鹹具。庶括一經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 天臺家解釋方便的三個意思,本經完全具足。『庶括一經大意』,總括此經之大意。『何以言之。良由地藏大士,於塵點劫前,現身教化。隨機巧逗,法用偏宜。』「法」是法門,「宜」是恰當,運用得很恰當。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