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經玄義講記(19)
2010/03/07 11:02:15瀏覽416|回應0|推薦1

地藏經玄義講記(19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整理

【第七識,常時執取第八見分為內自我。】

  『第七識』的功能是執著,它執著第八識的『見分』,以此為我,執著從未間斷過。我的相是什麼?乃四大煩惱常相隨。

【我痴。我見。我慢。我愛。】

  痴是痴迷,「執取第八識見分為內自我」,就是迷。有『我痴』就生『我見』,有「我見」就生『我慢、我愛。』「愛』是貪愛。慢是瞋的一分,愛是貪,貪瞋痴三毒煩惱都在其中,此是三毒煩惱之根。從根本修,就是要把嗜欲、嗜好、愛欲斷除,從最難斷之處先下手。世人嗜欲、愛欲並不人人相同,自己要清楚,如果貪愛名重,就從名下手;貪愛色重,就從色下手;貪愛財重,就從財下手。嗜欲與愛欲不斷,就決定不能脫離輪迴。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我們出離六道輪迴的最大障礙,如果還有這些意念,就決定出不了六道。

【四惑常俱。染污意,染污真性故。遂使第八識,立含藏賴耶之名。】

  『四惑』就是「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是第七識的現象,所以是『染污意,染污真性故。遂使第八識,立含藏賴耶之名。』真實講第八賴耶識的體就是真如自性,何以稱為「阿賴耶識」?它被第七識污染了,方稱為阿賴耶識。真如本性怎麼可能被污染?古德將太陽比喻作真如自性,將雲彩比喻作末那識,末那就像雲彩把太陽遮住了。是否真的遮住?沒有。我們把假的當成真的,把真的忘掉了,所以沒有能力辨別真妄,真心、妄心分不清楚,無量劫來都把妄心當作真心,就是「我痴」。

  將身體當成自己,則是我見。修行人斷煩惱,第一要破身見。見思煩惱: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身見」排在第一位。真正覺悟的人懂得,身不是自己。身就像衣服一樣,是我所有的。捨身受身就像衣服破了,脫掉丟棄了一樣,沒有絲毫痛苦。世人貪生怕死,殊不知身不是自己。我們對於身體不能過分愛惜,但也不能故意糟蹋;愛惜是錯誤,糟蹋也是錯誤,一切順其自然,就得大自在。

  有「我」就有「慢」,我總比別人高,別人總不如我,此是慢。佛法教人斷煩惱,不斷煩惱不能出三界。我們要修平等心、謙下心,對待一切人謙虛卑下,破除我慢。佛家五體投地之禮節,以我最尊貴之頭,頂禮對方最卑下之足,其意即在破除我慢。

  『我愛』,「愛」是貪心,對於世出世法的真相不了解,不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而產生了貪愛。四大煩惱是根本煩惱,若不能拔除、不能控制,無論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即使念佛求生淨土,這四種煩惱要是不能控制,也會產生障礙。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處事待人接物,必須真正做到謙虛恭敬,與法相應。

【今觀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因緣體虛,諸法相妄。】

  《起信論》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即是迷,是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除;覺是本有,本有之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決定可以證得。我們從此處建立信心,從信心生起斷惑證真的大願。有信、有願,信願落實,就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就能證得因圓果滿。

【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我』,是佛陀自稱。諸法都是『因緣生』,不但十法界諸法是因緣生,一真法界的諸法也是因緣生。由此可知,不僅十法界一切諸法不可得,絕對不可以分別執著,而且一真法界的諸法也不可得,也不可以分別執著。所有一切法都是「緣生之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真法界也是唯識所變。一般學佛人只知道十法界是唯識所變,不知道一真法界也是唯識所變。如果不是唯識所變,一真法界哪會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是識變的。只有如來果地上識沒有了,純真無妄;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還是識變。無論在一真法界或是在十法界,乃至我們現前環境中,只要真正通達明瞭,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達事事無礙之境,「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我們現今學佛,不是不努力,不是不認真,而是不明教理,把方向搞錯了,是故不能達到目的。我們讀經、念佛、拜佛,散亂心不但未減少,而且年年月月都在增長,就是功夫用錯了。功夫真正得力,決定是分別執著愈來愈少,心地愈來愈清淨,愈來愈慈悲,愈來愈真實。是故我們要常常檢點自己,如果分別執著仍未減少,就要趕快回頭,找出並消除功夫不得力的因素,功夫自然就得力了。

  我提出的修學綱領:「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此十句,每一句都具足其餘九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們才不至於產生誤會。誤會就生我慢,增上慢就現前,不肯腳踏實地,不肯老實修行。

【四明云:初約行者,直就一念觀於十界百界,千如妙法。雖即一念,千法宛然。全體即空,當處即假,仍非二邊,又即雙照。不可以一多說,安以有無思。若邊若中,皆莫能擬。於斯觀行位中,既深進入,則六七識,不執於我,得分別我法二空,轉成無漏。則見思染污麤垢先落。】

  四明,即四明尊者,天台宗祖師。『直就一念觀於十界百界』,我們現前做不到「一念」。「一念觀於十法界」,觀於百法界,就是用一念來面對宇宙人生。我們凡夫面對社會胡思亂想,千念萬念,妄想紛飛,這是造業。真正佛菩薩,真正有道行的人,面對社會,唯一念耳。一念是真心,胡思亂想是妄心。《彌陀經》講「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一心就能見到一真法界。四明尊者講得好,十法界、百法界、無量無邊法界,「千如妙法」,皆是宇宙人生之真相。

  『雖即一念,千法宛然』。佛菩薩用真心面對境界,境界宛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現在面前。『全體即空』,從體上講,十法界、百法千如,宇宙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林林總總,無量無邊一切諸法,體是空的,空即是真如自性。

  『當處即假』,「當處」乃講現相,現相是假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有。相剎那生滅,眾生迷在相續相中,不懂得生滅相的真實狀況,誤以為相續相是存在的。

  『仍非二邊』,「二邊」就是現代講的相對,凡是相對的都是二邊。我們凡夫生活在相對的境界。善惡是相對的、邪正是相對的、真妄是相對的、是非是相對的、人我是相對的、大小是相對的、長短是相對的,不一而足。有相對就決定不平等,有相對才有是非,有相對方有災難。我們要知道一切法體空相假,相對的念頭就沒有了。沒有相對就是一真法界、平等法界。

  離兩邊,『又即雙照』。「雙照」是對兩邊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又不起念頭,心如明鏡照物。諸佛菩薩的心如明鏡一般,清清楚楚,不落痕跡,胡來現胡,漢來現漢。我們若能用心如鏡,就是佛菩薩。

  『不可以一多說』,「一多」是相對的,是兩邊。『仍非二邊』,就是「不可以一多說」,沒有「一多」,就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淨宗祖師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沒有來去,沒有生滅。

  『安以有無思』,「有無」也是相對的,說有說無,都是分別執著。『若邊若中,皆莫能擬』,「擬」就是起心,以為此是中、那是邊。

  『於斯觀行位中』,「觀行位」,就是功夫得力。我們現今學佛,要知道自己只是在名字位中而已。「名字位」是有名無實,沒有入境界,觀念沒有改過來,念念還是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是故不能離開六道輪迴。

  十乘觀法,是上根人的修學。我們下根人,先用「五停心觀」的方法,將不善的念頭止住,修「五品觀法」,積功累德。「五停心」是斷惡,「五品」是修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然後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這是淨宗法門最低的水平,生凡聖同居土。只要肯修,人人都做得到。

  上根人的觀念就能與事實真相相應,『既深進入』,用一念來觀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六七二識,不執於我』,我見、我執破除了,「我」放下了,「我所」當然也放下。我與我所空了,天災人禍也沒有了。

  『我法二空』,證得人我空、法我空,知道一切萬法相假體空。『轉成無漏』,「無漏」就是清淨心現前了,最粗最重的污染見思煩惱斷除了。此是大乘菩薩,地位是第七信位。其斷煩惱的功夫等於小乘阿羅漢、辟支佛,然其智慧,高於阿羅漢、辟支佛。

【從是進觀。教化眾生。成不思議妙假,破塵沙無知。】

  『進』是不斷的精進。『教化眾生』,自己成就之後,利用此幻相身體,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開悟。佛菩薩住世,唯以教化為大事。

  『成不思議妙假,破塵沙無知。』「無知」就是無明。由此可知,如果只是自己修觀,只能斷見思煩惱。若想破塵沙惑、破無明,一定要化他。化他就是化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幫助自己斷塵沙惑,幫助自己破無明。菩薩如此熱心去教化眾生,不辭辛苦,其實菩薩是要破塵沙惑,要破無明惑。

【進破無明,俱生我法永不起得,成無生忍。】

  再把境界往上提升,就『破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俱生我法』二執,永遠不會再起,就得『無生忍』。《仁王經》說,七地得下品無生忍,八地得中品無生忍,九地得上品無生忍。無生忍再上去,就是寂滅忍。十地菩薩是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寂滅忍,如來果位是上品寂滅忍。

【無功用道,任運流入。即捨賴耶之號,別受清淨之名。】

  此時即轉八識成四智。「俱生我法」二執斷除,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如果我們想在這一生中真正有成就,就一定要知道世間所有一切都是假的,不再爭,不再執著,不再有成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清淨。

【然破惑顯性,功由六識。】

  修行功夫能夠得力,能斷煩惱,能明心見性,功歸第六意識。我們現前錯用了第六意識,一天到晚打妄想,分別法相,分別是非人我、分別利害得失、搞貪瞋痴慢,錯用了意識!若能分別法性,分別宇宙人生之真相,就是正用。十乘觀法就是教導我們正用意識。

【四明指為近而復要,為事理解行之本。】

  『要』是重要,要用得正,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為事理解行之本』,對於理事,真正能夠理解,第六意識是根本。我們業障很重,會受外面環境影響,所以境緣不能不選擇,連聖人亦不疏忽。「孟母三遷」,就是為孟子選擇一個長成的好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會影響我們的思惟、情緒、精神。是故從前修行人,住「阿蘭若」。  

【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

  此是兩個比喻。砍樹從根上砍,就輕而易舉。若從枝枝葉葉去砍,就麻煩了。又如治病,針剛好紮到穴位上,就非常有效。就是說若能正用第六意識,就如伐樹找到根、針灸紮到穴道一樣。

【此即十乘中初觀不思議境,名從行觀也。】

  『十乘觀』,分上中下三根。『從行觀』,是一種修行方法。下面「托事附法」,即第二種觀法,是從事相上作觀,比「從行觀」淺且容易。

【若夫托事附法,即托總題地藏本願人法而觀之。今先觀菩薩人者。以行人瞻禮地藏之際。供養華香之時。不表觀法,何以用心。】

  表法有二:一是從人作觀,一是從法上作觀。先說人,『以行人瞻禮地藏之際,供養華香之時。不表觀法,何以用心。』如果只拜佛,供養佛菩薩,自己心行沒有改變,焉能得力。此種供養是修福,真正好處得不到。

【今準。佛說八大菩薩曼陀羅經。於如來前,觀地藏菩薩,頭冠瓔珞,面貌熙怡,寂然愍念一切有情。左手安臍下托缽。右手復合掌向下。大指捻頭指,作慰安一切眾生想。】

  『準』是依據。我們依據《佛說八大菩薩曼陀羅經》所說:「於如來前,觀地藏菩薩,頭冠瓔珞,面貌熙怡,寂然愍念一切有情。」此是教導我們,供奉佛菩薩形像真實的意義。

  『左手安臍下托缽。右手復合掌向下。大指撚頭指,作慰安一切眾生想。』此是《佛說八大菩薩曼陀羅經》的句子。下面是解釋:

【釋曰:頭,即一切種智。冠,即毘盧法性。瓔珞。表總持四陀羅尼。一法。二義。三咒術。四忍。】

  『頭』代表「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自性本具究竟圓滿的智慧。『冠,即毘盧法性。』「冠』是戴在頭上的,冠代表「毘盧法性」,「毘盧法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毘盧是毘盧遮那,亦即法身,意為遍一切處。遍一切時、遍一切處,是我們的自性,或稱真如本性。『瓔珞』,是裝飾品。『表總持四陀羅尼』,四種總持。下面註解是『一法,二義,三咒術,四忍。』此是教導我們佩帶瓔珞表法的義趣。「陀羅尼」是總綱領,我們將宇宙人生的一切理論掌握到了,諸法就掌握到了。『義』是理論、義理;『咒術』是方法;『忍』就是無生法忍,真實受用,也都掌握了。『以表種智,從法性而成,故能總持一切法門也。』總持就是掌握到原理原則。「種智」是「從法性而成」。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網站首頁>淨空法師報恩講堂>佛陀教育雜誌Vol. 273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rongsh&aid=383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