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這一段講的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改往修來,洒心易行」,是教我們求的方法。求要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應;若不合理、不合法的求,自然不能滿其所願。怎樣才如理如法?「改往修來」是如法,「洒心易行」是如理。過去壞的習慣、壞的習氣都改正過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修來」;「來」是將來;未來的,我要認真來修,這是從事上講。 「洒心易行」是從理上說。「洒」是洗刷。心有煩惱、妄想、執著這些污穢之物,要洗得乾乾淨淨,恢復到清淨心。「行」是行為,身有殺盜淫,口有妄語、兩舌等種種不善的行為;「易」是轉換。心不清淨,念頭不清淨,思想不清淨,見解不清淨,我們用「阿彌陀佛」,用信願持名的方法,就是洒心易行;用斷惡修善的方法,就是改往修來。 「自然感降,所願輒得」,果能如實而行,自然感應道交,滿其所願。所以,學佛一定要如理如法,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只要能如法修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是一定之理。俗話亦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五六、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佛」是指佛教育,「行」是實行、推行。「佛所行處」是指佛教育推行的地方,實行的處所。「邑」是城市,「丘聚」是村莊、鄉鎮。大至一國,小至一個村莊,真正奉行佛的教誨,無不蒙受佛陀的教化。使接受佛教育者,轉化氣質,化惡為善,化染成淨,轉邪歸正,這是推行佛教育的成果。 「天下和順」。「和」是和睦,「順」是順而不逆。「順」具體而言,是人人明理、順理,人人守法、順法,社會自然祥和。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這四句是指天時、地利、人和都現前了。 現在全世界所發生的天然災害愈來愈多,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災害從哪裡來的?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指人心,依報是指環境。人心好,風調雨順;人心不好,災難頻頻。所以,能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必定能感得「日月清明,風雨以時」。 我們在歷史上讀到,從前凡是國家有大災難時,皇帝都要齋戒素食,認真反省「我有何過失?何以會遭這樣的大難?」在遇到災難的時候,反省思過,努力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希望回轉天意。這很有道理,絕對不是迷信,非常合理。 因此,人人能夠接受佛的教學,依教修行,洒心易行,自自然然天下和順。人和之後,才能得到天和,大自然也和順,「日月清明」。 蓮池大師在世時,有一年杭州乾旱,杭州太守請蓮池大師為杭州百姓祈雨。蓮池大師說:「我不會求雨!我只會念佛。」但是既然為了大眾而求,也不能不盡心。於是蓮池大師拿著木魚,帶著信眾,至田邊念「阿彌陀佛」。正所謂是「有誠則靈」,心地清淨誠懇,自然感應。果然大師走到哪裡,雨就下到哪裡。這就是真正依佛教誨修學所得之殊勝利益,也是最好的佐證。 「國豐民安」。「豐」是物產豐富;衣食足,老百姓身心安穩,自在歡樂。 「兵戈無用」,沒有戰爭。 「崇德興仁」。「崇」是崇尚、遵從,「德」是道德。「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都推崇道德,人人守法守禮,社會當然祥和。 「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這是從人事上必須要做到的幾個條件,才能夠真正得到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富強。「禮」,互相尊重,彼此忍讓,社會治安自然好,所謂「夜不閉戶」。「無有怨枉」是司法審判公正。 「強不凌弱」。「強」是說無論在地位、財富、學術上,都能夠彼此尊重。 「各得其所」,每個人都能各如其分。 <續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