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這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應如何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行為非常之多,總括而言不外「身、口、意」三大類。這一段就是教導我們從「身、口、意」,來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 「當自端心」。「自」,說明修行這件事,別人幫不上忙,而是要自己努力克制,方能收到效果。「心」是意業、念頭、思想,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佛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端」是端正,心有不正,要立刻修正過來,令心地光明正大,這是學佛之開始。從事相而言,真正學佛人心地純善,一生所作的行業,無一而不可告訴他人。中國古代司馬光就是很好的榜樣,司馬光自小誠實,一生無事不可告人言,這是他心地端正,正大光明,無絲毫隱私。但是佛在此地講的「端心」,境界更高,是講清淨心。惡染污心地,善也染污心地,善惡俱染污,所以善業生三善道,惡業墮三惡道;總而言之,出不了六道輪迴。唯有清淨心方能超越三界,以清淨心做主宰,身口意三業無一而不清淨。心正直了,六根自然皆得其正。 「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是講身的行為,是從身相上講的。初學之人,外面的境界相會影響內心,所以佛教導初學從戒律、威儀下手,漸漸培養清淨心、真誠心。心真正清淨了,耳、目、口、舌、身自然都端正了。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淨」是指心,「潔」是指身,心要清淨,身體要清潔,這是總綱領。這是講修身的標準,教我們在起心動念之處,要時時檢點,使身心淨潔。什麼樣的心是清淨心?沒有妄念,心就清淨了。修身的標準是要清潔,清潔就是沒有垢穢、污染。 此地講的善,非善惡之善,乃指本性本來無善無惡,清淨心中亦無善惡,方為真善。儒家講:「止於至善」,至善即本性。身心離開相對就得大自在,得真正的清淨端直。 「勿隨嗜欲」。「嗜」是嗜好,「欲」是欲望。如果我們的嗜好、貪欲不能夠捨離,身體洗得再乾淨,不名清淨。 「不犯諸惡」。「諸惡」簡單言之就是十惡,身犯殺、盜、淫,口犯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意有貪、瞋、痴。不犯諸惡,修十善,遵行五戒,就與十善相應。 「言色當和」,「言色」是表情,與人相處,表情要溫和,言語柔和。《論語》云:「禮之用,和為貴」。俗話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和睦,家必定興旺;道場和睦,正法住世;國家朝野和睦,國家一定富強;世界人民都能和睦相處,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和」很重要!從哪裡做起?從自身做起,言語要柔和,言色要溫和。 「身行當專」,此句尤其重要,如果我們要想成就,無論是世法、佛法都要專精。學得很多很雜,精神、力量、時間就分散了,所以菩薩修學六大綱領講要「精進」,精就是專精,進是進步,唯有專精方能成就。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是講風度、儀表。「安定」是指心,心情安定。「徐為」是穩重,「徐」也當作慢,不急躁,這是應當要學習的。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我們現前社會所呈現的就是匆促急躁。從前人學業、事業、道業不成就還會後悔,現在人不知道後悔,他認為自己沒有過錯;沒有過錯,當然他就不後悔了。 佛法的教訓,我們要好好冷靜想想,自己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哪一天不在犯過失?只是自己不知道這些過失而已,若能知道自己的過失、毛病就是覺悟,能把自己的毛病、過失修正過來就是修行。
<續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