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育茫點
2009/01/06 09:51:17瀏覽489|回應1|推薦2

  台灣有句諺語:「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時。」的確,人在年少輕狂、瀟灑不拘的歲月中,再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有天竟會為了個小生命牽腸掛肚吧!其實,當你面對稚幼的嬰孩時,常會發覺,自己容易被他們的天真無邪所牽引著,會願意付出一切,盡力去保護他們、為他們承擔許多事。不過,將他們教育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使他們可以獨立的在社會上盡其才能、發揮所長,是不是遠比一味的呵護來的重要;但是他們的未來,是一個無法預知的世界,到底要怎麼教育他,才能讓他具備足夠的能力,去面對瞬息萬變的將來,而避免受到傷害或遇上不幸呢?教育下一代,常會有道德立場與現實情況的衝突;那麼該如何抉擇呢?

  曾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裡,和一位中醫師談過教育的問題,他的觀念及態度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當時他說:「別跟我談仁義道德那一套,我的兒子不需要知道那些東西,我只想把我兒子教得很聰明,讓他以後不會受騙就好了。」他說自己曾經被很信任的人騙過;所以他不要他兒子重蹈覆轍。接著他又說:「你想想,仁義道德在現今的社會可以做什麼?一個飽讀詩書,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可以為了一支手機而動手搶劫,你要叫我去相信什麼叫良心?什麼叫道德?鬼扯嘛!」我反駁說:「那是特例嘛!又不是每個大學生都會為了手機去搶劫,像我就不會啊!」他卻說:「你沒有這樣做是因為你不敢。」我應答道:「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而是做不做的問題。一個人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都是清楚明白的顯示,那是不對的行為;所以,良心會阻止我們做出違背正義之事。你想想,中國人五千年來所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他打斷我的話說道:「如果儒家思想的主張是真理的話;那麼何以中國人的歷史要以血淚寫成呢?如果儒家的治國理念是對的;為什麼每一個朝代的皇帝,大多數從小就受儒家教育,可真正的盛世用手指頭數都數得出來?如果儒家的處世之道是高明的;那麼何以謹守其行的人,多半不容於世呢?你告訴我,中國五千年的光陰不夠長嗎?;但是結果呢?自己心裡非常清楚,只是願不願意承認罷了。你還要跟我說什麼嗎?」

  那次之後,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因為不敢呢?還是不為呢?」我多次嘗試剖析自己的心去尋求答案;然而,終無法像魯迅那麼深刻的「抉心自食,欲知其本味」,唯一確定的是,不敢與不為之間的差別。若是不敢的話,其原因是怕被抓,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怕被罰而不去做,屬於消極的、被動的侷限;若是不為的話,其原因是做了會受到內心的苛責,這是良知的覺醒,屬於積極的、主動的制約。在未曾深思之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屬「不為」的,至少我希望是這樣的。如果真是這樣,表示從小受仁義道德之教,就顯得很重要。是不是呢?我從來都肯定幼教的道德培養很重要,直到聽了一件事。

  有位老師在課堂上舉例,她說她兒子的學校規定,放學時必須將椅子放進桌子下;但是她兒子生性糊塗,常因忘記將椅子放好而受罰。有天,她兒子放學回家時,很高興的告訴她說:「媽媽,媽媽,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耶!」於是她問:「什麼好事啊!」兒子說:「我今天很早到學校去,看見有好多位同學都忘了將椅子放好;所以,我趁著都還沒有人來的時候,幫他們將椅子通通放進去。」在她還沒有回應時,她兒子突然又很失意的說:「可是為什麼以前都沒有人幫我放椅子呢?」老師當然給她兒子做了正面的機會教育。

  綜合以上兩事件,有沒有發覺其中出現了問題呢?想想,中醫師的兒子很聰明,卻沒有道德觀念,如果老師的兒子碰上中醫師的兒子時,會有什麼事發生呢?一個是善用計謀,一個是總以真誠待人,當兩者之間有了利益或生死交關之事時……,相信大多數人想到的結果是一樣的了。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就存在著些許的矛盾。我曾問過一位母親:「你教孩子,以誠信、仁義、敦厚、禮讓、廉潔……等教之,有沒有替他想過,在他將來所處的大環境裡,有沒有他生存的空間呢?比方說:如果有一天,你兒子在工作崗位上,因正直、清廉,而受到同事或上司的排擠或陷害,那時,你會不會對自己所給他的教育,感到後悔呢?會不會認為自己教錯了他呢?還是反過來為兒子感到驕傲呢?」那位母親回答說:「我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耶!」可以請各位想一想上述的情況嗎?請別回應的太快,因為那種偉大的情操,是很容易說的,只是實際上……,大家明白,聖賢父母非常人啊!深入的思考之後,才會得到真正的激盪。這使我聯想到另一件事。

  「孔曰成仁,孟云取義;因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這是文天祥臨死前寫於腰帶上的一段話。這條路是他自己選的,有著「俯仰天地而無愧、刀刃臨頭唯一笑」的豪氣,這是不是像孔子所云:「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其實,這句話本是孔子稱贊伯夷、叔齊的;所以,後來二人餓死首陽山,也算是死得其所嘛!因為求仁義之路是自擇的,而忠君之義名也確實烙印人心。為仁義而死,是無怨無悔的,這感覺上像是一種信仰,是不是?不管怎麼說,以此論點使人知道,漢朝的李固是死得其所,現代的尹清楓也是死得其所……。反正,仁義之士,常遭陷害,縱觀古今,層出不窮。遭遇悲慘的下場也甘之如飴,怨不得誰。

  現在回到原先的問題,以一位「正常」母親的立場來談,自己的孩子為了仁義而冤死時,真能無怨嗎?以人情來看,似乎不太可能吧!若然如此,現在你在教育孩子,到底會如何抉擇呢?還是堅持本來的態度嗎?抑或趕快改變原先的方式,效法那位中醫師呢?是不是感到很為難?這是正常的,因為違背自己所認定的仁義道德,而教導自己所不恥權謀詭計,的確很難。而且,你是做不到呢?還是不想做呢?這個思考空間,就留給讀者自己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itaych&aid=2539803

 回應文章

東方行雲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呵呵~
2009/01/06 10:09

有人選擇走仁義的路,有人選擇走利己的路,

仁義是什麼呢?利己又是什麼呢?

其實只是生命學習的過程而已。

我們不需如佛家一般談來世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但中醫師到年老時,

他當年對子女所做的教育決定,將會有所顯應。

是對?是錯?其實並不重要。

三狂(anitaych) 於 2009-05-05 21:47 回覆:
或者係咁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