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09 22:49:34瀏覽1017|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43片_台南同義宮_99/09/18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誤謬,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這一次跟下一次我們可以把六祖壇經講完,剛好完整一套,希望各位能夠拿,要聽的CD、要看得DVD後面都有整套,假如各位前賢家裡沒有DVD的機器可看,也可以拿回去,因為這個可以當傳家寶。往後我們有機會拿到DVD的機器,拿到的時候沒有拿DVD的片子就不能看了。所以現在家裡沒有DVD的機器也可以拿。去年九月二十六日開課,到這一個月的九月二十五日剛好一年,剛好把六祖壇經講完。 我們今天講六祖壇經裡面神會奉侍六祖,奉侍六祖以後有機會問心中的疑問,所以各位手上都有一張神會奉侍六祖的時候,神會看大藏經,裡面有六次有疑問,之前我們曾經講過,因為各位手上沒有資料,所以大概有聽沒有懂。因為神會也是一方的領導者,所以神會問的問題不是很粗淺,可以深入的,所以後學特別從五燈會元第二卷42頁抄錄下來的。我們一般看景德傳燈錄跟五燈會元可能機會不多,裡面專門都是講禪宗的修持方法。因為我們講六祖壇經就是接近所有研究信心銘、心銘、永嘉大師證道歌、耳根圓通都有相關連,所以我們重點就是要明心見性,在這一種背景之下我們容易了解,所以我們就加入這一些專題、比較讓我們能了解領悟。各位對這一些我們多出來的講義,聽了以後有沒有心得?(有)。我們要了解,那一些我們用專題來講的話,不容易領會,那在六祖壇經裡面因為同一個背景,所以容易進入狀況,所以就在講六祖壇經的時候,把那一些比較能夠引導我們進入明心見性,能夠引導我們進入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內容來講述。我們現在來解說神會問的這六個問題,因為之前只有概略的講,並沒有詳細把內容闡釋出來。 ◎第一問:戒定慧,所用戒何物?定從何處修?慧因何處起?所見不通流。 這個戒定慧是蠻重要,我們有戒定慧才進入修道的軌道,有戒定慧以後,我們能夠有聞思修智慧都會產生,有了戒可以拒絕外染(凡塵的感染我們就可以減少)。 六祖答:「定即定其心,將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見自知深。」 【定即定其心】 問的時候是從戒先問,六祖回答從定先回答。我們心中要有定,心中有定以後,我們就容易處理事情,然後應對進退就頭頭是道,所以就講定就是定其心,把我們的真心都能夠很篤定的來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之前我們講信心銘的時候有一句「正信調直」(正確的相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所以我們從佛性本體產生定力,那個定力一出來,就是定其心,就整個都穩定,我們真心都整個能夠定下來。這個蠻重要,是從佛性本體產生,不是我們在凡塵有空閒的時候參禪打坐修來的定,參禪打坐修來的定很不容易成就、很容易破壞(難成易壞),可是從佛性出來的定,就不容易破壞,因為是從佛性直接生發,我們就是要培養。那要培養我們定力,還是要從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認識佛性本體,佛性本體認識了以後,我們把祂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這樣定力就愈來愈強,我們定力有了,智慧自然產生,有智慧了,定跟慧兩個互相幫助,定愈強慧愈多,慧愈多定愈強。 【將戒戒其行】 我們的行為之中、所有我們的心念一個接一個也是在行,我們用戒把心念能夠消化,讓心念不走入妄。各位平常的時候起不起妄心?我們大部分都會不知不覺起心動念,那起心動念就已經叫妄,已經不覺,不覺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妄,所以我們就已經沒有守戒。守戒以後就不起心動念。所以佛教一直在講渡化眾生,我們要了解,我們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眾緣而生)。各位前賢我們為什麼會起心動念?就是很多因緣聚會我們才起心動念,所以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所以我們渡化眾生要先渡自己的起心動念,自己的起心動念的眾生全部都渡盡了,成佛了!所以我們要先渡自己。各位渡自己了沒有?(有),有啊,真的都不起心動念了啊?所以以後我們念頭一來就要告訴自己:這個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念頭),要把這個念頭渡盡,讓念頭消失,這樣就渡化念頭,那個眾生就成佛了。這樣會嘛?(會),真的喔,很不容易喔!我們起心動念很容易,不知道說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所以沒有因緣我們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動念就已經落入眾生,要先把自己的眾生渡盡,讓我們心都清淨,就回到本性回來,這樣成佛就很容易。那我們念頭一直來的話,那六道輪迴就不絕(不會斷絕),絕對是六道輪迴,因為念頭就是業,我們已經造了業就是要受苦。 各位前賢什麼人起念頭?(佛性),嗯,就是佛性本體,不是頭殼、不是我們頭腦,我們都會錯覺以為是頭腦起念頭,頭腦不會起念頭。各位就可以看,假如一口氣不來,頭腦都還在,有沒有念頭?(沒有)沒有了啦!所以念頭不是我們頭腦生發,念頭是佛性本體生發,佛性本體才有辦法生發念頭,我們只要迴光返照,來返照自己生發念頭的動力,我們就可以抓到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認識佛性本體並不困難,跟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一樣的。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去認識佛性本體;然後我們去迴光返照看我們生發念頭的那一個動力,那個也是認識佛性本體的一個方法,這個是很敏銳的。所以能夠起心動念的就是佛性本體,可是我們都沒有回過頭來看怎麼樣起心動念,我們都進入念頭的內容,那進入念頭的內容煩惱就很多,就已經進入是非、進入煩惱。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迴光返照,反過來看生發念頭的那個動力,不要去注意念頭的內容,這樣就正確,一回過來了就看到佛性本體,很親切的。所以將戒戒其行,因為我們那個行為我們自己造了業,造了業自己要受苦,要解脫就是要了解真理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那我們怎麼樣不造業?就是要守戒律,不能做的就是不做,不做就不錯,沒有過錯沒有造業因,就不會接受果報。這個戒律蠻重要啦,就是不能玩火,火一玩會自焚,所以不能玩火,要有戒律,將戒戒其行很重要。 我們粗的地方是行為,細的地方是念頭,我們粗的行為不做錯,細的念頭不起歹念,這樣我們戒就會做的很好。所以六祖對我們講,從自性之中戒,就不會有過錯,這個是從源頭來做,可是我們一般都會從現象來做。 【性中常慧照】 這個是講戒定慧的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性中常慧照,都有智慧來觀照,我們大部分都會精神外放,精神外放就是沒有用智慧來觀照,所以精神出去了,出去以後神不守舍,我們身體沒有主宰,主人不在,所以會有過錯,會有六賊來偷我們家寶。假如我們性中常慧照,我們就會守著很理想。 【自見自知深】 這個是針對神會問「所見不通流」。所見就是有能見、有所見。能見所見就不流通,就會阻塞。我們在凡塵要了解,要把能所雙泯,像上次提問,我們剛開始從有為(就是有能所),做到後來無為了(就是沒有能所),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是要了解這個理,當我們開始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生疏,那個時候能所很鮮明,可是只要我們得心應手,熟能生巧、很巧的時候能所雙泯(沒有能所)。 開始後學有講我們台灣有一個高僧跟達賴喇嘛在紐約對談,因為那個時候在美國紐約對談有五十幾個國家實況轉播,後學在馬路旁的電器行看電視實況轉播,我們台灣高僧一直在發表高論,達賴喇嘛就舉手, 我們台灣高僧就請達賴喇嘛說:「我可以問問題嘛?」 台灣高僧說:「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 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又舉手,台灣高僧又請他講, 達賴喇嘛說:「問題是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 各位就可以想像時間很短,很短的時間達賴喇嘛竟然不知道要問什麼。後學那個時候就看,這個真的是行家一出手。「等到我講完了,你再問」,我相啦,我講完了,我有能講的內容、有所講的那一些法,能講跟所講就是很鮮明,那個就是生滅,這個很細的,主持人也不懂這個內容、也不會判斷,就讓他們自己去發揮。然後達賴喇嘛第二次說:「等到你講完了,我都不知道要問什麼」,那個表現沒有三心,剛才要問的已經過去了,那個就是把握當下,我們了解到,沒有過去心、沒有未來心、沒有現在心,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當下眼前所現的這一念,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萬年前就是這個念,萬年以後還是這個念,高不高?(高),他把整個佛性都成現在眼前,所以那個不是記性好不好的問題,因為很多人都在馬上邊看,旁邊人講:「達賴喇嘛怎麼記性不好,一下子就忘記!」不是喔,那個是在講真理耶;然後達賴喇嘛舉手發問,旁邊人也講:「啊,達賴喇嘛打斷人家的話,不禮貌」,那個都不是喔,那個是很慈悲的動作,告訴我們真理就在當下,這個是很高的喔!你看我們台灣高僧是佛學博士,那達賴喇嘛是實際在帶領他們那邊要追求美滿的生活,我們要了解,那個修為都不簡單的。 我們在凡塵很容易落入名相,對很高的佛理我們都很少探討,假如各位前賢我們不解說的話,我們看到他們這樣,我們會知道意思嘛?真的是不知道,是在做什麼,不了解裡面有那麼多涵義在。那達賴喇嘛也沒解說,達賴喇嘛也沒有講話,就只有這樣就結束,沒有講話。所以看懂不懂就要看我們自己的修持。我們要了解到,那個要實際在生活之中來實現,很不容易耶,各位前賢,你不要有三心的話容不容易?(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不過我們要先了解真理,不要有過去心,已經過去了,假如以前被人家欺負我一直想又是二度傷害,以前很風光的時候又回不來,都不好,所以就不要去想,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有過去心;未來我們也不用策劃,為什麼?佛性當下俱足,策劃是我們身體現象要用的,我們佛性本體不用策劃,因為你的策劃趕不上變化,現象的變化很大,我們佛性不生不滅,沒有這一些東西,所以也不用未來心來策劃;然後也不用你去把握現在心,因為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已經兩秒了,又現在,又過去兩秒了,它住的住嘛?(不住),不住,所以三心沒有了,三心沒有就沒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三心四相沒有已經佛性圓滿,整個呈現在眼前,我們跟佛一樣。 假如我們有三心,我們被三世攝受,我們有過去心被過去世攝受(把我們拉走),我們有未來心被未來世攝受,我們有現在心被現在世攝受,三世都把我們吸走,我們就一定落入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先懂這個道理,我們有三心就被三世攝受,我們就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很苦的,我們人這麼殊勝都苦了,那何況是三惡道(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縱然我們能夠有一些福報行一些善事去天道,天道享福也有期限啊,享完了以後又落入三惡道,所以修證最好。 所以我們了解性理心法很重要,要明心見性,心明因果不昧(不迷昧因果),見性成佛無疑(絕對成佛),各位有信心沒有?(有),一定要有喔,要自己培養,自己本身就是佛,身外沒有佛,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佛,我們一定要很正確的相信,正信調直(正確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佛),然後把心調直,各位會調了嘛?因為我們的心就像小龍在走,我們不是有找方法了嘛?找到了沒?用什麼方法?就是用戒律。我們把心(彎彎曲曲的心意識)都不要用,我們用直心,直心從我們佛性直接發揮,那個叫直心,直心就是道場、就是我們佛性的場所,所以我們正信調直都直心呈現,都沒有彎彎曲曲,因為我們整個社會大部分都是勾心鬥角,都是用彎彎曲曲的心在應對,所以就造了很多業,就受了很多苦,我們在受苦的時候又耀武揚威,大家在受苦的時候都耀武揚威,是很可憐的。 所以追求真理明心見性是最重要,我們又求道了,又能夠遇到最上乘佛法,又實際能夠修,又很容易做,容不容易做?哇,感覺很困難嘛,我們乾道要努力了喔,都很沈重,負擔家計很重。要了解到,我們再怎麼樣苦的生活都不會苦過顏回,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沒有人可以忍受他的生活),回也不改其樂,他的快樂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都已經得道了,都已經進入修道的軌道,所以外境的榮辱都不在意,早死也是死,晚死也是死,我們把自性修好就好,把自性修的光明,讓祂恢復本來,這個要自己努力,別人幫不得,自己心地好不好自己知道,不好的一定要改,把它去掉,那個是要我們自己走入三惡道,自己心地好、你住相了,可以上天道享福,可是享福的時候又很驕傲,以後期限一到又落入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不追求,那是鼓勵社會人士行十善去天道,可是我們修道以後,我們是要回歸本位,是要回到每一個都是佛的本位,我們那個時候就可以千百億化身,就可以到達無量的佛世界,無量的佛世界我們都可以到達,而且是不可想像的,不只有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很小,四大部洲裡面的一個而已,我們四大部洲都沒有認識的透徹;假如我們能夠到北瞿蘆洲的話,人民的平均壽命是一千歲,我們有看過哪個地方的人民壽命是一千歲?沒有啊!我們倒是要努力修,我們可以看一看北瞿蘆洲是什麼樣子,我們也可以看一看東方琉璃世界是什麼樣子,我們凡塵的範圍都是太窄了,我們就是要擴展自己的心胸努力修持,修持的期間又很舒坦,各位前賢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修道的軌道,舒不舒坦?會不會晚上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北部前賢有跟後學說,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很快就睡著了,所以修那個法很好,他以前都是吃安眠藥才睡得著的,做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竟然很好睡,隔天起來精神很好。所以正確的方法我們是愈做愈快樂,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樣。假如我們方法不對了、錯誤了,我們就會唉聲嘆氣,假如自己是唉聲嘆氣的生活,就要檢討自己哪個地方出錯、哪個地方不對,要改過,愈快樂才是愈正確,修道是愈來愈快樂才是正確。 所見不通流,因為它有能見有所見,就是有生滅、有對待。六祖回答「自見自知深」,所以「所見不通流」跟「自見自知深」,各位有沒有嗅出那個味道?「所見不通流」就是已經心朝外(心向外去追求,有能見有所見),六祖的回答「自見自知深」,自見(就是從自己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自己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佛性本體,然後自己知道祂是深還是淺,是修的已經夠不夠程度了)。所見,精神外放;自見,已經迴光返照,已經回到本體回來,是不一樣。神會是一方的領導者,六祖是一代的祖師,所以他的問題絕對不是很普通的,一定有它深的地方。 第二問:「本無今有有何物?本有今無無何物?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六祖答:「前念惡業本無,後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後代人天不久。汝今正聽吾言,吾即本無今有。」 【本無今有有何物】 各位前賢我們從這一句話「本無今有」,我們一百年前有沒有我們?有啊,我們一百年前就生了啊?(沒有),就是本無;今有(現在有了),那有何物?這樣知道意思了嘛!我們從文字可以了解:「本無,一百年前沒有我;今有,現在有我;有何物?有身體。」 【本有今無無何物】 反過來,本來大家都有佛性,可是現在都沒有把祂呈現出來。我們從文字就可以了解,他已經在講這個。 【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 我們誦經就是要了解真理,所以我們會鼓勵誦經功德很大,那個誦經就是要鼓勵大家接近真理,經就是真理,我們來誦經就會接近真理,接近真理以後就會了解到真理裡面的涵義。那假如誦經又不知道、不見「有、無」的義理,就是對「有」跟對「無」完全都不知道。各位前賢這樣了解到「有」跟「無」嘛?大概又是朦朧了!我們要知道,有跟無,百年前沒有我,百年以後也沒有我,這個都是短暫的呈現。本來「有」的就是佛性,現在「沒有」就是我們沒有啟發祂、沒有運用,所以本有今無。有跟無蠻重要,我們一定要透徹了解。我們不造業的話,不落入凡塵,就沒有現相(沒有我們身體),這個是最理想,我們既然落入現相我們就要修,我們修道以後修證我們自己的佛性回歸到本來,把本來有的佛性已經呈現,本來沒有的業全部去掉,這樣有、無義理知道了嘛!神會說誦經不見有無義,真似騎驢更覓驢,我們騎驢然後再找驢,不知道我們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他問話裡面的涵義就已經有這個意思在。 【前念惡業本無】 我們有沒有前念?有啊?各位前賢這個蠻有意思,假如我們把前念當成有,請問這個什麼心?(過去心),對!我們剛講的就是過去心,所以前念跟惡業本來都沒有,所以我們不要去記在心上說:「說我過去有什麼、我過去有什麼」,那個全部都不要有,前念惡業本無(本來都沒有)。 【後念善生今有】 後念就是跟前念相對,就是我們接下來的那個念(就是知覺性),我們那個知覺性善生(就是從我們佛性本體生發的善),今有(現在有),所以我們要把握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知覺性。 【念念常行善行】 六祖很喜歡念念,念念就是一個念接一個念,各位前賢什麼念?(善念,惡念…答案不一),有善就有惡了啊,就兩邊了,所以念念就是無念(全部念都沒有)。讓我們整個都沒有起心動念,那個叫「念念相續」,就是不要起心動念,六祖很喜歡用「念念」來講我們保持那個覺性。 念念常行善行,就是我們生發的所有一切都是善,沒有惡。所以從前面的戒講下來,到這邊的念念常行善行,那個是字面上這樣表現出來,可是在我們心中裡面是沒有對待。 【後代人天不久】假如能夠念念常行善行,那我們這一生已經過去了,後代(就變成以後再呈現的時候),人天(人道跟天道),不久就可以進入善道。六祖講的沒有很高,是只講在我們六道裡面的天道跟人道,是善道。 【汝今正聽吾言】說現在神會正在聽六祖講話。 【吾即本無今有】我本來沒有,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本來就沒有;那現在出生有。這個比較文字表面意思,我們就可以懂。 第三問:「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六祖答:「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 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將生滅卻滅,將滅滅卻生】 我們要使它生出來的時候,它卻滅掉了;我們要滅掉的時候,滅卻生。我們要讓它生出來,它竟然不見;要讓它不見,它竟然生出來。以我們起心動念來講,「不要啦、不要起心動念(要讓它消失),可是它卻生出來了;那有時候真的遇到事情來了,要運用的時候,欸,怎麼我想不出來呢!要生的時候,它卻滅掉了。」 【不了生滅義,所見似聾盲】 不了生滅義,就是不完全了解生滅的義理,生滅的義理不知道;所見似聾盲,看到就好像聾子跟盲人。聾就是耳朵聽不見;盲就是眼睛看不見。就是耳朵聽不見眼睛也看不見。 【將生滅卻滅,令人不執性】 我們要生發的時候,欸,滅卻滅(卻把我們想生的滅掉),這樣的話令我們不執著,不執著我們在凡塵固執的個性,我們在凡塵都很執著,所以六祖講那一種情形之下,就是讓我們不執著我們自己那個性分。 【將滅滅卻生,令人心離境】 將滅(我們要滅掉,它卻產生),這個情形就是要我們人能夠心離境,就是心不要住在境,心住在境就是住相,住相就煩惱,住相以後我們的處理方式就不正確,跟真理不相應了。 【未即離二邊,自除生滅病】 未即離二邊,我們沒有離開兩邊(離開生跟離開滅);自除生滅病,我們自己要除掉生滅的病。生滅是一直變化,一直生滅一直變化,所以我們就不要住相。這一個我們比較能夠理解。 第四問:「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六祖答:「聽法頓中漸,悟法漸中頓。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先頓而後漸,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 頓就是頓悟;漸就是漸修。是要先頓而後漸,還是要先漸而後頓;不悟頓漸人,心裏常迷悶(心裡面常常都會迷悶)。 【聽法頓中漸】頓就是馬上了解;頓中漸,我們聽受佛法的時候,就是在頓裡面還有義理在,你就要漸漸的去了解。 【悟法漸中頓】 悟法的時候,領悟佛法,從漸中要有那個頓。所以他就講它不是固定的,能夠領悟就在我們用心久了以後,那個契機一到就會呈現。 【修行頓中漸,證果漸中頓】 修行的時候要頓中漸;證果漸中頓。所以頓漸,六祖全部都把它包含。 【頓漸是常因,悟中不迷悶】 頓漸是常因(常住的因),悟中不迷悶(只要領悟了就不會迷悶)。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要一直推崇頓法,也不要一直住在漸法。所以頓跟漸都是由我們自己本身去體會,體會到,耶,頓;慢慢體會不到用,他用漸;漸跟頓在我們心中醞釀,它時時刻刻交叉會呈現。所以頓漸是常因(是常住的因),我們有頓的時候,也有漸的時候。所以我們不要固執,不要住在一個景裡面,畫地為牢。 第五問:「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後初,何生為正。」 六祖答:「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先定後慧,先慧後定】是先定呢,還是先慧呢。 【定慧後初】後跟初就是它排在後面、還是排在前面; 【何生為正】是定先生、還是慧先生,哪一個生才是正確。 【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常生清淨心,定中而有慧(我們常生清淨心的時候,定中就有智慧)。 【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於境上無心,我們在看得見的環境景相,就是不要住在境的上面;慧中有定。 【定慧等無先,雙修自心正】 定慧等無先,就是定慧平等,沒有先沒有後;雙修自心正,就是定也修、慧也修,它自然心就正確。我們定多人會昏沉,慧多人會輕狂。知道這個意思嘛?我們定太多,慧不夠,定力太強智慧不夠,我們人會昏昏沉沉的;假如慧太多,定不夠,我們人表現很輕佻輕狂,就是很隨便,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要定慧平均。因為六祖都會把定慧平均,那我們在修持的過程,戒定慧有它一定的過程,要從戒,我們在凡塵生活戒律很重要,我們沒有戒律的話,我們感染的塵垢就會很深,我們有戒律了,感染的塵垢就不多,那感染凡塵的塵垢不多,我們心就清淨,心一清淨以後,定力就有。所以從戒產生定,定力有了以後,我們智慧就產生,那有智慧會幫助定力,定力又會幫助智慧,到後來定慧才均等。 所以要知道說的角度,六祖是已經到達究竟了,到達究竟的角度來講,定慧均等;那假如我們在凡塵要開始修的時候,一定要先從戒入手,我們要守戒律,不該想的就不能想,把它列入戒律,一想了就犯戒,你都不想,這樣的話壞的念頭已經全部去掉,全部去掉那個惡因沒有了,惡因沒有再接下來都是善。所以我們要先有戒,念頭先處理好了,再來行為,行為就容易,我們那個行為一定是我們精神在指揮,這樣戒都很理想的時候,定就有,定力一有了,我們處理事情輕重緩急分的很清楚,這樣做起事情就井然有序。所以六祖講的角度已經修到究竟的時候,定慧均等。 第六問:「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六祖答:「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先佛而後法,先法而後佛,佛法本根源,起從何處出】 這個蠻重要的,我們對這一題要用一點心。 【說即先佛而後法,聽即先法而後佛】 說即先佛而後法,在說的時候(講經說法),先佛然後後來才講法;聽即先法而後佛,我們聽就是先接受佛法,然後修,修證到成佛。 【若論佛法本根源,一切眾生心裏出】 若論佛法本根源,佛法從哪裡出來。 一切眾生心裏出,所有的佛法都從我們眾生的心裡出來。各位要記住啊,佛法在我們心裡,就在我們本身。 因為後學覺得這一段對我們很有幫助,所以把它抄錄下來。 ◎我們打開六組壇經第八十七頁。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一日(有一天),六祖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就是把所有的學道者、徒弟集合起來對他們講;神會出曰,神會就出來講,是諸佛之本源,六祖所講的這個內容就是諸佛的本源,神會之佛性,就是神會的佛性。了解這個意思嗎?我們佛性本體就是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這樣懂嗎?認識自己佛性嗎?(知道),所以神會真得很喜歡出頭,六祖已經都講沒有名字了,神會就講諸佛的本源,又講那個就是我的佛性(神會講他自己,那個就是我的佛性);師曰(六祖就講),向汝道,已經跟你講了,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所以這個就是一個印可印證,你講的就是對、正確,那個就是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個知解宗徒,茆蓋頭就是有一點成就,我們台語講「有一點草可以蓋頭」,就是早期用稻草蓋在屋頂,老一輩可能還會知道,用稻草蓋在屋頂。我們了解,以往的聖賢住的房子都是這個樣子,聖賢住的房子都很簡陋,因為我們現在都住在鋼筋水泥的房子裡面且又是高樓,所以我們的心跟天的心有隔閡;那用很簡陋的稻草蓋在屋頂,我們人的心跟天的心就相通,所以神動就天隨,神動就是我們動念頭,天隨就是天理都跟著,只要動念頭天理都跟著,這樣就可以成聖賢了;那我們現在住在鋼筋水泥的裡面,尤其在大樓底下,我們拿收音機到大樓底下就沒有聲音了,那表示我們的心跟外面的已經隔離,沒有通透了,像我們搭車經過山洞聽收音機就沒有聲音,要出山洞聲音才會出來,那個就是被建築物隔離了,隔離了以後人心跟天心不通,所以現在就很多都住在高樓大廈,身體都是人,可是心…都是什麼心?我們講衣冠底下就變禽獸,不知不覺我們都變人心作用,所以現在為什麼那麼多人為非作歹,就是因為人心跟天心隔離,被外界生活影響;假如我們是住在大樓沒辦法要生活,我們有空閒的時候就跟大自然在一起,跟大自然在一起很容易跟天心相通,所以原住民都比較豪放,他們就是因為時時刻刻都跟大自然在一起,因為我們生活環境不可能都是那個樣子,所以我們就盡量找時間有空閒的時候就不要躲在家裡,你躲的太久會憂鬱症,那個不好,我們要跟大自然在一起跟天心相通。 所以這邊茆蓋頭就是有一點成就,六祖跟神會講這樣你以後有成就的話,也只成個知解宗徒,就是能夠知道了解,要開創就比較沒那麼容易簡單。我們要了解,真正要把佛性很深的法性發揮真的很不容易,我們就是要深入要了解,要先能夠知道整個真理所在,然後又能夠深入法性,這樣發揮出來可以利益眾生,可以自己回歸本位。這邊講神會就到這裡。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師見諸宗難問,六祖看到所有各宗門宗派宗別艱難的問題,各門各派都有艱澀困難的問題;咸起惡心(咸就是全部),全部都起很討厭的心,怎麼都這麼深我都不會,我們會不會這樣?(不會),「吼,怎麼那麼深我都不會!」不會啦,我們就是有心要追求,這個深我們都有辦法把它解開,不相應啊?解不開啊?然後六祖就把他們都多集座下,就是把他們都召集來在自己身邊,然後愍而謂曰,可憐他們然後跟他們講,我們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各位前賢,這個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叫做萬緣放下,知道了嗎?(知道了),都不要有善念也不要有惡念,全部都除掉,盡除(全部除掉)叫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無名可名,這一種狀態沒有名稱可以說;名於自性,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叫自性,我們從開始的第一堂課就已經講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自性就呈現,六祖就明確的講出來,我們善念惡念應當盡除,這個時候就叫自性,很清楚的,後學都沒有騙各位,真的真心相待的。無二之性,我們自性沒有二,是一個絕對的,是一;是名實性,實相之性,實就是不虛、就是不會變、不生不滅才叫做實;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在我們不生不滅真心佛性上面來建立一切教門,從我們自性來建立一切的方法,讓我們都回歸到自性,只要我們能夠回歸到自性你用什麼方法都可以,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我們成就,要我們成仙作佛,我們自己就是要努力,不要心外放,把心收回來就正確了,已經跟自性(自性佛)在一起,自己本身就是佛。 言下便須自見,就在言下(言語之下),我們應該要自己見到,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自性呈現,我們自己見到,見到了沒?(見到了),好像有見到,但沒有力道,有一點懷疑,覺得說是嗎?有一點點懷疑說是嘛?好像說哪有這麼便宜,這樣已經就能夠見性,所以不要懷疑,我們懷疑就沒有力道了,一懷疑就會顛倒,顛倒就放逸,放逸就慳貪嫉妒,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能懷疑,一懷疑整個負面的都跑出來,所以就是要篤定,要正信調直,這很重要。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這個是我們講了蠻久才回到這個地方。 我們準備在下禮拜就把六祖壇經講完,後面第十品蠻長,現在不趕快講一點我們可能又講不完,講不完整套的DVD、CD、MP3不好收拾,假如我們九月二十六日開課,九月二十五日結束就很圓滿,又剛好整套可以傳家寶,以後你後代子孫就可以跟他講你要看要修就可以成佛,可以傳家,所以現在家裡沒有DVD沒有關係,帶回去放著,放著給下一代看,也可以拿給親朋好友,因為很多後學看了這麼多怎麼都沒有人拿,所以你拿多一點,尤其屏東潮州帶個幾箱回去。 ◎護法品第九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幾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神龍元年上元日,神龍元年剛好西元七百年,我們現在是西元2010年;則天、中宗詔云,武則天很好佛法,我們一般的印象跟那個她實際有落差,則天就是武則天,可是武則天權柄蠻大,中宗是皇帝;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皇帝講朕,請慧安跟神秀這兩個法師請到皇宮供養;萬幾之暇,就是處理國家的事情,還有空暇的時候每究一乘,就很喜歡研究佛乘佛法;二師推讓云,這兩位就推讓說,南方有能禪師(就是講六祖慧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就是在傳授五祖的衣法;傳佛心印,那個是正確的正宗的傳佛心印;可請彼問,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另外有看景德傳燈錄跟五燈會元,它裡面也有記載,就是因為慧能本身長相生的不怎麼樣,慧能說我到皇宮去,那一些文武百官一定被我考倒,所以六祖不去,六祖就寫信給神秀說你長的比較標緻又比較高,生相好看(外表很好看),就請神秀到皇宮裡面去接受供養,真的神秀有去且慧安也有到皇宮去。 所以我們了解,真正領悟者不會有心結,也不會有利益糾葛,所以六祖還是請神秀去,六祖說你(神秀)去的話可以教導他們,他們都會肯聽;那我(六祖)去的話,光看到我(六祖)這個形相就倒了很多人了(連講都不用講光看到我這個形相就考倒很多人了),所以六祖就寫信拜託神秀到皇宮去,這個是不記載在這裡,因為在正式的傳承裡面沒有,那個是另外的;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請迎,願師慈念,速赴上京,趕快能夠到京城去教導他們。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就是表示我(六祖)身體生病了,在這個樹林比較簡陋的地方養病生活,不願意到皇宮裡面去。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薛簡就講京城禪德皆云,在皇宮裡面文武百官很多都有在修,尤其那個時代對修道很重視;欲得會道,他們都講要能夠領會這個道;必須坐禪習定,一定要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假如不因為坐禪得到禪定,然後才可以解脫;假如不經過這樣的過程,絕對沒辦法成就;未審師所說法如何,不知道六祖所說的法是怎麼樣。 六祖就講道由心悟(道從心裡面領悟),豈在坐也,所以各位前賢要了解,道在心悟,豈在坐也。前面六祖有講過「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這邊又明確的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所以這個道不是參禪打坐可以得來的,是要我們的心去領悟,各位就可以了解,我們這一年來是不是全部都在講心?(是),性理心法全部都在講心性,都是從心領悟、從心來做,各位從心了沒有?(有),還是從舊?要從心來做、從心領悟,那個才是正確,我們不要用在外表形相去裝模作樣,一定要從心領悟。 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各位前賢如來是誰?(佛性),對,對!正確,如來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是我們自己本身,假如我們講「如來若坐若臥,就是行邪道」,各位前賢如來怎麼樣的形相?(無形無相),如來沒有形相,祂盡虛空徧法界,就是我們的法身,我們法身就是我們如來,我們一定要正確認識。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沒有來也沒有去,我們的佛性盡虛空徧法界,沒有來也沒有去,既然說沒有來也沒有去,當下已經就圓滿。我們生從何來?才剛講完就不會回應,無所從來啊!我們百年後去哪裡?(無所去),嗯,亦無所去,沒有來沒有去,就是常住(常住就是真心),真心常住,就是我們法身,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一定要了解喔,都當下圓滿,不缺一毫的,一點點都不缺,會缺的就是我們心生出來的,各位的心圓滿了沒?(沒有),哪個地方缺欠了? 所以一定要薰習真理,我們真理要一直反覆的薰習,要一直聽,聽到很熟悉,說我們法身盡虛空徧法界,然後常住不遷,祂沒有遷變、沒有生滅,祂是當下圓滿具足,假如我們一直這樣告訴自己的話,然後正信調直就可以達到;假如我們不聽的話,就「是嘛?這是我嘛?」就懷疑了,懷疑就產生顛倒,顛倒就產生放逸,放逸就產生慳貪嫉妒,所以一懷疑了就顛倒,一顛倒就放逸,一放逸就無明,一無明了就慳貪嫉妒,你看我們負面的都跑出來了、都懷疑。之前我們有講,有位老人家放東西放到已經忘記放在哪裡了,看到隔壁的小孩,就一直誤會:「吼,一定是那個小孩子偷我的東西,愈看就愈像,那個小偷的臉都出來了」,等到他東西一發現以後,是我自己忘記放在這裡的,這個時候再來看那個小孩:「怎麼小偷的臉都不見了,好可愛喔」,你看我們的心一產生懷疑以後,整個臉都變化,我們看人會不會這樣?(會),對,都是會這樣,我們都是主觀意識很強,認為人家怎麼樣就把他定位,定位了「就愈看愈像」,當我們瞭解到自己不對的時候,再來看對方「欸,怎麼都不一樣了」,我們自己會慚愧。 所以凡塵不能有懷疑,尤其我們修道一定要誠,很誠心、誠實的對待人、誠懇的做事,呂祖師告訴我們三個字「誠、恆、堅」,誠心、恆心、堅心,一定成就的,怎麼會不成就,絕對成就!所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沒有來沒有去就做如來,如來都沒有來去,是常住真心、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一定要自己相信,相信了沒?(相信),這一次比較有力道了,相信了。 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我們了解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無生無滅,那個就是如來的清淨禪,已經就在禪定之中了,不用再坐,已經就清淨了;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諸法就是很多的法,所有萬法全部都是空寂,都虛幻不實在的,我們都知道了,這個叫如來清淨坐。所以在凡塵我們應對萬事萬物,知道它都是虛幻不實在,我們要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樣就是如來清淨坐,一定要這樣來行持;究竟無證,豈況坐耶,到究竟就是最頂點的時候,無證,為什麼?因為回歸本位,我們本來就有,佛性本來就是這樣,所以不用坐。我們坐,後學也不是說反對,你假如整天都很累了,坐一坐恢復疲勞也好,不過躺下來萬緣放下更快,那個恢復的更快。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薛簡就講弟子回京,主上必問,武則天跟中宗皇帝一定會問我;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心要就是我們很重要的心法要點,我們也是要抓到心法的要點;傳奏兩宮,就是武則天跟中宗皇帝;及京城學道者,指文武百官;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一燈可以點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暗的明的全部都光明了;明明無盡,這樣他的比喻也是蠻理想。六祖就講道無明暗,道沒有明也沒有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有明就沒有暗,有暗就沒有明,所以明暗是代謝之義。 之前我們有講,釋迦牟尼佛問舍利佛:「千年暗室」,暗室已經千年了,我不願意離開;佛問舍利佛,它可不可以做到?能做到嘛?舍利佛說只要你一點燈,暗一定要離開,千年暗室雖然住了一千年,它(暗)不得不離開,各位前賢暗跑去哪裡?所以這個接下來問題就很有意思,好,既然你燈一點了,暗不得不跑,那暗跑去哪裡啊?他卻不知道跑去哪!所以那個叫去無去處;一點燈明了,明從哪裡來?又是來無來處。所以這個真理「來無來處,去無去處」就是常住不遷,常住不遷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明暗都沒有關系,明我們佛性也在,暗我們佛性也在,祂不受明暗的影響,時時刻刻我們佛性都在,我們要了解佛性不受外境的影響,佛性是常住的不會變化;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相對待立下來的名稱,所以落入文字名相都是虛幻都是假的,都不真;故淨名經云,淨名經就是維摩詰經,維摩詰經裡面有講「法無有比」,就是法不能相比,各位前賢我們在凡塵假如落入相比的時候,我們的煩惱很多,譬如這個夫妻跟夫妻之間相比,「你看人家夫妻感情那麼好,那為什麼你都不對我好一點」,就落入相比,所以我們不能相比,這個法無有比,一落入比較,小孩子也一樣,「你看人家都念第一名,你為什麼念最後一名」,這下子小孩可憐了,所以不能比,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生活,要讓它自由發揮,所以法無有比,無相待故,就是沒有互相對待(法沒有互相對待),就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沒有互相對待,佛性有沒有對待?(沒有),凡塵的現象有對待,佛性沒有對待,所以法無有比,這個法就是佛性本體。 薛簡就講「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這個是我們一般社會人士的觀念,都是這個樣子。六祖就講煩惱即是菩提,六祖把根源指點出來,這個煩惱誰生發出來?(佛性),佛性,所以佛性能夠生發煩惱,佛性就能夠生發菩提,所以煩惱即是菩提。所以我們在這個角度一定要知道,煩惱即是菩提是從根源來講;假如我們眾生把生出來的煩惱,然後已經進入煩惱的內容,那個不是菩提了,那個是惡法,因為我們一進入到煩惱的內容我們就會去行為,去行為的時候一定造業,造業就要受苦。在講「煩惱即是菩提」是講生發煩惱的根源,根源是佛性本體,我們要了解不能落入現象,落入煩惱的內容(我們生發念頭的內容),那個內容,我們按照內容去做絕對不行,是惡法。要知道喔,不能死在文字底下,不要以後看到人家已經住在煩惱的現象裡面且住的蠻嚴重,你還跟他講「煩惱即是菩提」,那個叫做不識實務;無二無別,煩惱跟菩提無二,就是一,就是已經講到佛性;若以智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六祖就講用智慧來破煩惱這樣就是二乘(即是小乘),就是我們凡塵修的很窄,是小乘佛法,不是高的佛法,就是一般凡人的見解;羊鹿等機,羊拖車跟鹿拖車有沒有辦法載很多東西嘛?若我們人坐在上面,它拖的動嘛?(拖不動),所以就要牛車來拖,白牛車來拖更理想,所以白 牛車就是形容我們能夠渡化眾生,可以渡化眾生到佛地。上智大根,悉不如是,上智大根不是這個樣子。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薛簡就講如何是大乘見解,什麼樣才叫大乘的見解;六祖就講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明跟無明就兩邊,凡夫已經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就是明的性跟無明的性,沒有二,是一,所以相(形相)跟性是差很大,像我們凡人有乾道跟坤道就是相,然後我們性都是一樣(乾道的性跟坤道的性是一樣的)。假如問觀世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在我們中國就會講是女的,在印度就會講是男的,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都不是都是,因為祂可以呈現男的、可以呈現女的。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性是一個絕對,現相就有相對,相是虛幻不實在變化無常,可是性是不生不滅不會變化的。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沒有二,性就是實相之性,實相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我們每一個都有實相。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我們凡人處在凡人狀態之中(就是形相是凡人),可是我們的實相之性不減(沒有減少);在賢聖而不增,在已經證悟的賢聖他不增加,所以不增不減,我們一般都會想說佛很高,我們眾生很低,都會高推聖境自居卑屈,會不會?(會),一般都會,我們了解「我們本身就是佛」,這樣激勵我們自己、激發我們自己努力的恢復我們自性的光明,這樣就回歸本位。 住煩惱而不亂,實相之性住在煩惱但是不亂,因為知道煩惱都是假的不真;居禪定而不寂,住在禪定之中不落入寂滅,就是不會進入如如不動;不斷不常,我們實相之性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在中間及其內外,就是沒有內外、沒有中間;不生不滅,性相如如,性跟相都如如不動;常住不遷,常住不遷就是我們實相之性、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名之曰道,這樣就叫道,所以很寬廣。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薛簡就講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薛簡說六祖所講的不生不滅跟外道講的好像一樣;六祖就回答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所以外道的說法比較著重現相,在現相來講。那在道之中著重在沒有形相,所以沒有形相我們就了解,像我們所造的業沒有形相可是很實際的,會推我們到凡塵來接受果報,所以我們現在在凡塵都是在接受果報,是我們以前所造的業,現在接受這個環境來折磨,各位受不受環境折磨?要不要去忍受?還要心甘情願喔,不甘願也要受,我們在凡塵一切都是業力的呈現,那個無可奈何,像我們上次所講我們要報怨行,有沒有聽進去了?(有),就是針對我而來的那一些不合理的現象,那個就是我們以前不合理對待人,現在不合理對待我,所以我們就是要歡喜心甘願受把業了掉,了掉以後他走他的路,我們走我們的路,互不相關,就不會再一生坎坷。假如不甘願,不甘願也要處理,處理了以後我們會再遇到,因為業沒有了,所以第二次我們還是再處理,心裡又不甘願,是不是沒完沒了?(是),那一生之中就完蛋了,怎麼樣過怎麼樣都不會如意。假如我們歡喜心甘願受,不如意的事就愈來愈少,過得就會很理想,我們一定要自己努力。 我說(六祖就講)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我們的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本來就無生,今亦不滅,所以我們現在所生的這個身體是眾緣積聚而現的身相借我們用,我們現在的身體是眾緣積聚(很多因緣聚會在一起)借我們用,我們用到一個時間以後都要還給天地,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用,都要還的,所以這個眾緣而生(緣聚則生緣散就滅了),這個生滅是身體的現相,我們的佛性不生,所以也不滅。我們的佛性不會生也不會滅,不生不滅,所生所滅是我們身體,身體是藉著天地的物質,所以我們在凡塵出生就是很多因緣,我們自己本身造的業、跟父母結的緣,然後就在凡塵現相,一生出來以後我們就要去了業,把業全部了光了我們就恢復本位,可是我們在了業的當下我們又再造業,所以就沒完沒了。本來我們只有欠一點點(起心動念一點點,差不多欠五角),我們到凡塵要來還五角,結果還到現在差不多欠五億,欠了太多賴皮都不要還,天地之間容不得你賴皮,你欠多少就是要還多少,除非我們研究真理:「了即業障本來空」,了=透徹了解真理,沒有業沒有障,這樣全部都不用還了,這個最殊勝的;「未了還須還宿債」,沒有了解真理你就要去還債,所以後學都一直強調「縱經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我們要知道不能做的就是不能做,用戒律把它戒掉,全部都不犯,好的我們做了以後又不記在腦海,把它拋入虛空進入法性,這樣就能深植德本。 假如我們做好事都記得牢牢的,會變福報,福報來好不好?(不好),不好啊?我們在凡塵不是都追求福報嘛?比較來講,我們接受福報的話,以現象來講是很很享福,可是各位前賢我們在現象享福的時候,造業是最快,你看現在有錢講話會大聲會驕傲,那你看他以後要做什麼?轉世當在天上飛的候鳥,因為他很高傲啊,我們要拿望眼鏡去看,那小的驕傲就轉世當小鳥,這比較容易看到,這個比較多。 我們修道就是不能有驕傲,驕傲造業,造業就要受苦,我們不造那個業,所以我們的佛性沒有生,生的是我們的身體現象,我們沒有修的話,我們主宰不了我們的佛性本體,那沒有辦法主宰會變成怎麼樣?會被業力推,業力推我們到哪裡就到哪裡現相,我們台灣話講「過身」就很傳神,過一個身,那我們要過什麼身?我們要回歸本位,不過身了,不管過什麼身都不理想。我們盡虛空徧法界,走入我們法身。所以本自無生,今亦不滅,這是真理所在跟外道不同,外倒是講現象,這個是講真理,所以六祖就講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各位前賢這個「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就是萬緣放下,是不是都一直在強調萬緣放下,後學講的沒錯,絕對是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才得入心體,已經進入清淨的心體,就回歸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湛然常寂,那個是佛性的原始狀態,我們佛性的原始狀態叫做湛然常寂,然後感而遂通,我們會到本位了湛然常寂,然後妙用恒沙,我們能夠回歸到本體以後,佛性修證以後的佛性的功能作用就妙用恆沙,一粒沙有一個作用,非常多的功能作用我們都可以把祂發揮出來,可以利益眾生。你們怎麼都在看時鐘呢,是急著要走還是急著要問問題,是想中秋節快到了嘛?我們再講一下,不然怕下禮拜講不完。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就是回到皇宮;表奏師語,就是用奏表跟武則天跟中宗皇帝報告;其年 ◎剩下約十分鐘,提問問題 【問】:閉著眼睛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不知何故老是有遇到一道籬笆浮現眼前,最近則一片天空浮現眼前,請問這樣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可以嘛? 劉講師答:這個你的妄想心太濃厚,做法是對,可是不要去注意那一些相,你去注意籬笆你去注意天空就已經是緣,攀緣,這個攀緣跟萬緣放下相違背,所以一定要放下再放下,看到什麼都放下才叫萬緣放下!。 【問】:佛性是污染即不得,修證即不無,若是寫修「證」即不無,應該是不對吧,因為佛性原本很正,清淨具足、不生不滅、不動搖,而且能生萬法,不需要修證,因為凡人都不認識自家佛性,所以要修持這部啟發祂,只有識心其性不符合真心佛性,才需要修證,請問佛性不需要修證對嘛? 劉講師答:他這個觀念應該要把它融會啦!佛性本身是染不得,為什麼?因為佛性本身沒有形象,沒有形象就像虛空我們要把它染,畫上彩色怎麼畫都畫不上去,所以那個佛性本體是染汙染不得,那為什麼說修證即不無呢?因為我們既然落入凡塵有形有相就是有業,那既然有業就是佛性已經沾惹汙垢,那我們就是要把這一些汙垢去掉,所以修證即不無。 修證就是修我們的脾氣毛病,我們在凡塵所有一切不合真理的我們都要修的,所以我們那個習慣性佛性裡面都沒有,可是我們已經養成這一種習慣性,尤其最不容易修的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眾生,眾緣而生的念頭,我們念頭是非常多,他假如說可以了解到佛性是光明的,那起不起心動念?沒有念頭了嗎?真正的到了沒有念頭才可以真正修復到自己佛性的光明,我們要了解到修到愈高程度,那個修證就愈困難,那粗淺的行為那個都容易,我們要不為非作歹那個都是很容易,那個要到心裡面的做工夫,你不要起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無明就是造業,既然有念就有業,有念就有眾生,自己的眾生沒有渡盡成不了佛的。 【問】:劉講師說修道人是超越現象,請問各種流行性疫苗是否都應該要去打預防針,要殺死禽流感、流行感冒、沒有體力等,太多針都要注射了,把這麼多死掉的細菌注入身體,何況這些疫苗大都是長期研究驗證產品,再說感染也都是有因果關係,所以修道人是否該打各種流行病預防針?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到不要鑽牛角尖,我們修道是愈簡單愈自然愈好,當我們台灣發生SARS的時候,那個時候後學七天一個禮拜有七個地方要講課,一出門坐車都要寫單子,只要我們那個車上有人SARS我們都要閉關,所以後學就寫了一大疊準備上車就給司機,那個時候也沒有打什麼預防針也沒有什麼吃藥,一方面我們不是那麼自以為是,可是一方面也不要太逃避自然法則,也不要自找麻煩,不需要就不需要,不要說什麼都去打預防針,一打了就有事了,不要自找麻煩,修道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接近我們親近的佛性。 【問】:後學回去有看劉講師所解說的「如是我聞」資料,最後面有一些名詞,後學因為很少接觸到,想請教劉講師它分別提到有「空觀」、「假觀」、「中觀」,後學想問「中觀」是不是我們中道觀? 劉講師答:對。 【問】:空觀是什麼? 劉講師答:空關就是全部關照我們佛性本體,那假關就是我們凡塵的一些假現象,所以那個空關就叫真諦,假關叫做俗諦,凡俗,那個中觀就是把它綜合,真觀跟假觀合起來我們去處理,我們也不偏倚佛性本體也不偏倚社會現象,我們把兩個合起來應對,是真正的中道,都不偏一邊,兩邊的,空觀是真諦全部都是佛性本體,假觀是俗諦全部都是凡塵現象,中觀剛好是中道,中諦。 還有剩下兩分半鐘,還有問題嘛?我們修道要了解,在我們現象之下盡量從心地去作工夫,我們的心地很重要,「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定要記得住萬緣放下,假如我們能夠進入到性分之中,連在睡覺作夢的時候都會告訴自己萬緣放下、萬緣放下,那個睡夢之中呈現的語言,也是一樣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已經就進入我們的『淺意識』,我們進入淺意識做出來的工夫,我們會進步的很快,而且只要你做這個工夫,你早上一清醒過來精神飽滿,絕對會非常舒服,很多的疾病都會消失,所以會很理想。 【問】:後學在工作可以聽mp3,可是我們工作是要專心的做,那麼聽mp3是不是會分心,那這樣可不可行? 劉講師答:最理想的時候是專一,工作的時候專一工作,休息的時候專一休息,然後我們聽真理的時候專心聽,後學發現聽真理的時候倒是吹眠很好睡,本來睡不著的一聽就睡著了,假如說在工作的時候在聽那樣會分心,這樣對我們有傷害沒有幫助,所以不要做這個事。專一就是專一,工作就是工作,這樣容易修,雖然你沒有在聽可是你在工作已經就在修道了。 【問】 :後學剛剛聽到您說沒有因緣不會起心動念,這個因緣是業的因緣,還是在相的上面? 劉講師答:我們要了解這個起心動念,一定是我們周遭有經過的事情,已經映入我們眼簾,然後耳朵又聽到聲響,然後心裡面以前有經過的事很多聚會,眾緣聚會在一起讓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 眾緣積聚然後產生念頭,它不是單一的,那個單一的還好一點,就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那個一定是幻想世界,那個跟我們的起心動念有一點差別,幻想世界濃厚他容易寫文章,那我們起心動念他是在凡塵處理事情,所以那個來源的角度不同。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