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09 22:43:24瀏覽344|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41片_台南同義宮_99/09/04__心銘3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台北又把我們所講的六祖壇經已經整理出來,用套子裝成像皮包一樣,比較小的包是DVD,比較大包的是CD,歡迎各位拿,放在後面兩邊箱子裝著。CD有七十九片,DVD有四十片,一包就可以全部帶回去,歡迎各位多拿,自己收藏或者給親朋好友,我們北部前賢說無限量供應,希望各位多拿,很方便攜帶,要看也很方便都順序。我們接著講心銘,我們講到「不斷貪淫,性空自離」。 上面一句「不斷貪淫,性空自離」,只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空性之中,自然就會離開貪、離開淫,性空自離,可以離開我們所有不好的習慣性。任運浮沈,任運就是任著我們佛性本體的運轉;浮沈就是隨順凡塵的所有一切,與張拙悟道偈「隨順世緣無罣礙」是一樣的意思。 ◎「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非古,見在非今」 這一段就全部講我們佛性本體非清非濁,非淺非深,本來祂當下就是存在,非古(古時候),所以這個就講要我們把握當下,只要我們都沒有三心(沒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沒有三心就沒有四相,沒有三心四相我們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呈現,那麼呈現在當下的時候,我們眼前一念就萬年,萬年就一念,各位有印象嗎?(有),這個都要聽的很熟,因為剛接觸的時候會覺的它很深。因為我們以往都沒有研究過不了解,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竟然有億萬年,不只有一萬年是億萬年,億萬年前我們現前的一念就已經在,億萬年後我們現前這一念還在,祂沒有變化,雖然我們身體不在了,可是我們那個現前的一念(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都在。那這一段在描繪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祂非清非濁,非淺非深,又本來非古,見在非今,我們看見祂顯現在眼前,但是不是落入今(不是落入現在)。 所以佛性非常的奧妙,佛性用語言來講的話就比較有一點偏差,可是我們沒有用語言來講,完全都沒辦法體會。所以我們講現在,因為現在不住(現在留不住,馬上就過去),所以沒有現在,那也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那三心都沒有,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所以我們有三心的話,我們會被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把我們攝受,那攝受我們就要進入六道輪迴;那假如三世都已經攝受我們不住,我們沒有三心,三世都沒辦法把我們攝受,那沒辦法攝受我們就不用進入六道輪迴。各位前賢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這蠻重要,到這個狀態都是很深的佛理,只要我們有三心,我們會不知不覺被三世攝受,那我們既然被三世攝受,就一定在六道輪迴之中,有過去世、有現在世、有未來世;那假如我們三心完全都沒有,那三世沒辦法攝受,我們就不用進入六道輪迴,就可以解脫。 是有一點深,只要我們用心,我們都會進入真理世界,真理世界就全部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這個是很重要,我們進入佛性本體以後,那個才叫真的真,已經修證;那我們修證以後可以脫離凡塵,三界都可以脫離,那我們不是說脫離三界就不能來,我們又可以發愿來,又可以變化來,可以千百億化身。所以我們佛性是非常的奧妙,可是我們平常都沒有去研究、沒有探討,所以不知道,那我們一研究了以後,慢慢的我們會把佛性的本體以及功能作用全部都呈現,那呈現了以後我們這一生沒有白來了,我們追求的方向非常正確。所以我們了解這一段見在非今,我們了了分明的佛性見在,可是祂不屬於現今(就是不屬於現在世)。 ◎「見在無住,見在本心」 見在,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在;可是無住,祂不會住在一個角度,不會住在一個形相; 見在本心,我們那個見就在我們的本心,所以後學一直強調,我們日常所用的心那個是識心、是生滅變化,那個不是我們真心,不是本心;我們的本心是把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的那個心全部放下,放下以後我們在講:「我已經都沒有心了」,那個已經全部都沒有心的心,叫做本心。那我們有生意念的心那個叫妄心。我們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產生六識,那個叫識心(我們認識的心),那認識的心都是生滅(生滅變化),那生滅變化,我們假如拿這個心來修道,它也一直在生滅變化,我們道就修不成,所以一定要把這個生滅的心去掉,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不生不滅的道。各位會背嗎?「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不生不滅的道」,一定要會背、會做喔!不能用生滅心來修道,我們用不生不滅的心來修道。那我們了解到,不生不滅的心就在我們當下,我們把萬緣都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那個就已經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各位找到了沒有?還很多人都沒找到嗎?還是沒有信心?信心都還不夠,縱然有找到也不敢肯定,所以回答的聲音都很小。 我們要了解到,對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假如肯定度增加了,那我們相信自己成佛的成份就加高,因為成佛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成佛。那假如我們沒有啟發不生不滅的真心,那成佛就沒有希望。這樣知道嗎?(知道),所以對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一定要認識、要啟發,然後要培養讓祂茁壯長大。不會很困難啊,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有空閒的時候就做萬緣放下然後一念不生,那個時候就是不生滅的真心,這樣有沒有簡單?(簡單),很簡單喔,只要萬緣都放下了一念都不生,那個就是我們常住真心,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一定要啟發、一定要認識,然後只要我們啟發了、認識了,然後我們培養,培養一段時間以後,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一段時間以後,就有般若妙智慧。所以般若妙智慧不是我們落入凡塵以後有身體學來的,而是我們佛性本體生發,(般若是梵文,拿我們中文字來填上去),那般若本身就是佛性俱備的智慧,是佛性本身俱備的,不是學的,我們學的都是叫聰明。聰明跟般若的意思不一樣,因為聰明都是不肯吃虧,那不肯吃虧我們在凡塵不好,不肯吃虧會把浩然正氣全部都用掉,因為想佔人便宜不肯吃虧;那般若是不同,般若從佛性發揮出來,那個是天地的真理,天地間的真理一生發,我們該怎麼做般若妙智慧會直接告訴我們,那個學不來的,要學的話「一定要萬緣放下」,凡塵都已經沒有了,般若才會生發,那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對真理的認識就透徹,就會很容易。 那假如我們對真理的認識不容易,那表示我們貪戀凡塵的程度太深,就是對凡塵有形有相的東西太在意了,然後想擁有財產、擁有有形有相的東西,那這樣的話,般若一定跟我們沒有緣,不會在我們身上呈現,所以我們要放下塵緣,凡塵的所有一切塵垢,我們都放下,放下以後般若才會生發,那有般若妙智慧我們對真理了解的程度,很自然而然就會呈現,那我們一了解真理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所以我們都解脫了,所以要解脫就是要自己努力,不是求外在的仙佛幫我們解脫,是我們自己從內心了解真理解脫。 所以見在本心,我們對自己的本心(就是真心、常住的真心)一定要認識、一定要啟發,這樣我們修起道來就很實在。 ◎「本來不存,本來即今」 本來不存,因為見在本心以後,怕我們住相(住在形相),所以後學時常講: 「我們住在形相就會產生煩惱、我們住在形相就有喜歡討厭、我們住在形相就有取捨,取捨就是行為,我們行為的取捨就是造業,業已經造了就要受苦。」會不會感覺說這些都已經聽過了?因為真理再怎麼講都不會變化,都是真理,所以後學都會一直反覆講,聽到後來的時候各位都會背了,後學講第一句,最後一句你都會背得出來,一定會聽的很熟,這個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這樣,真理不會變化。 所以我們最開始下手的時候,就要了解「形相是假的、事情也是假的」,它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它都不固定的,我們一知道形相都不固定的,我們就不用住相,那相都不住了我們不會產生煩惱,沒有煩惱了我們沒有喜歡討厭,沒有取捨不會造業,不用受苦,這樣就解脫。所以我們在凡塵為什麼有煩惱?就是因為我們住相(住在形相),事情來了我們住在事情的形相,這樣就有煩惱。那我們了解,形相都一直在無常變化,所以不要住,那不住了以後,我們心就自由自在,那心自由自在的話我們的思想領域就很寬廣,思想領域很寬廣以後,我們的作法就不會脫離真理,那只要我們都不離開真理,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所以這個都一定要知道。 本來即今,我們真心佛性就顯現在我們眼前,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是很靈敏的,只是我們日用不知道而已。 ◎「菩提本有,不須用守」 菩提就是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覺(覺性)。所以菩提本有,不須用守(就不用去守著我們那個菩提)。可是各位要了解,這個法融禪師是講說已經非常習慣以後,非常習慣以後…,各位前賢,我們吃飯的時候,要不要去守著吃飯?是不是肚子餓,很自然的我們盛著飯坐在餐桌上就會吃了,很自然而然。所以法融禪師的說法,就是我們對自己佛性的認識已經很透徹,時時刻刻都是用佛性、都是用菩提,所以菩提本來有,不用再去守。 因為嬰兒剛出生的時候,我們要一直教導,要教導他慢慢的會坐起來、慢慢會走路、慢慢會吃飯、慢慢會做事。所以開始的時候都一定要用心,那已經到很熟悉的時候,這一些都不用。所以不須用守,那個是已經非常熟悉的程度,對我們自己菩提、對我們自己的覺(佛性),都已經非常熟悉。 各位前賢,對自己的佛性熟不熟悉?(熟悉),真的很熟悉嘛?是熟悉我們佛性、還是習性?我們對自己的佛性很熟悉、還是對自己的習慣性很熟悉?(習慣性),所以各位就要了解,我們的習慣性是很熟悉,那佛性就不一定了,有一些習慣性並不符合佛性,我們佛性裡面有沒有貪瞋癡?(沒有),我們習性裡面有沒有貪瞋癡?(有),你看是不是差別很大?是差別很大。 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我們都會不知不覺的走入我們的習慣性(就是習性會呈現),所以我們開始修道的時候,就是要檢視一下我們這一些習慣性合不合真理,有很多的習慣性跟真理不相合,所以我們就要把跟真理不相合的習慣性去掉,我們習慣性裡面有情緒在,各位有沒有情緒?(有),不但有還很強烈,很強烈的情緒。那我們修道就不能用情緒,因為用情緒以後完全都不理會真理,跟真理已經不相應。所以只要人一落入情緒,你跟他講理都講不通,因為不可理喻,落入情緒都不可理喻,所以我們修道就是不能有情緒,一定都是要講真理,跟真理相符合。 我們要了解,我們佛性裡面沒有脾氣、也沒有毛病,可是我們習慣性裡面,有沒有?不但有還蠻多,我們就是要去掉這一些脾氣跟毛病,把它全部都去掉,因為那一些對我們有傷害,沒有幫助,我們不要它。然後我們啟發我們本有的佛性,都讓佛性發揮祂的功能作用。所以菩提本有,不須用守就是在講這個狀態,都已經呈現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 ◎「煩惱本無,不須用除」 煩惱本來就沒有。各位前賢,我們現在有沒有煩惱?我們都不敢講沒有,因為煩惱時時刻刻都會呈現。那我們了解,煩惱本來沒有的,那為什麼會有煩惱?那個叫因緣聚會,因緣聚會的東西變化無常,所以變化無常的東西我們不要住在裡面,所以煩惱本來沒有。那假如我們煩惱來了,就要了解這個是因緣聚會,很多因緣聚在一起讓我們煩惱,它不久就會變化、就會消失,所以在還沒消失、還沒有變化之前,我們就預先知道煩惱會變化、會消失,這樣的話煩惱的程度就不深,因為我們知道煩惱會變化,所以煩惱的程度一定不會很深。 可是現在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會想這個事情怎麼這麼煩,那要多久啊?我們會把它當成固定,所以煩惱會很深。那假如我們走入真理,用真理來分析,煩惱是因緣聚會才呈現讓我們煩惱,那煩惱也一樣一直在變化,所以一定有緣散的時候,那因緣消失了,散掉了,是不是煩惱也去掉了,那中間那個煩惱是不是多出來的?(是),就是多餘的,煩惱都是多餘的。我們的煩惱對事情都沒有幫助,所以我們了解,煩惱的來就是我們已經缺少清醒的頭腦,頭腦已經不夠清醒,不夠清醒的時候我們會被事相(事情形相)迷惑,當事情形相迷惑我們的時候,我們就是要用清醒的頭腦來處理,這個時候最好用般若,可是假如還沒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來思索,思索這個事情是怎麼最理想狀態,它一定會過去,那我怎麼處理一定有一個剛好的角度,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採取上上策,不會採取下策。 那假如我們沒有培養,處理事情的時候糊里糊塗的,那一定是不會最好,那個答案自己也不會滿意;那假如我們真的進入修道軌道,凡事都有理在(事情裡面都有真理),那我們從真理的角度來解決事情,這樣就會很理想,所以要培養。 我們已經進入第十二個月,這一個月到達月底的時候,我們就整整一年,各位就可以回想,一年前跟現在(約一年後),我們的心變化大不大?剛開始的時候,後學還記得:「我們是研究就多久?我們都很忙耶!」有沒有?是要研究多久?各位前賢我們要研究多久?希望研究多久?後學一直稱讚我們南部比北部理想,因為在北部要聽的懂,都一定要差不多要兩年,兩年的時間才對真理聽的懂,可是我們這邊還沒一年,很多都聽懂了,尤其我們在講耳根圓通的時候,不是大部分都懂了嘛?竟然沒人回應(哈哈)。我們可以回想,我們第一次講耳根圓通的時候,那個時候好像鴨子聽雷(台語,聽不懂的意思),因為後學不會講,所以沒辦法使各位聽懂。後學說沒關係,我們放著,我們之後再來講,第二次再講的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可以接收了,講是一樣啊,講義也是那一張啊,都沒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在我們的心,我們心那個時候完全都沒有接受真理的薰陶,所以完全都不知道,可是當我們一段時間以後,已經知道、稍微一點了解了,再來聽的話可以懂了,可以懂可以進入我們內心的世界,那一進入我們內心世界跟真理相應,那麼跟真理相應我們真正的踏上修道軌道,才真的叫修道人。 各位現在承不承認自己是修道人?(承認),所以我們不是只有沾一個名而已,是真正的修道人,把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修的非常光明圓滿,真正的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這邊因為剛好都是同時開始,所以進步就容易。那後學在北部講課就是有的聽了很久,有的剛新來的,這樣的話講的時候很不容易,聽久的不能講淺,剛來的不能講深:「你聽了很久,你還講這個,那都太淺了我都聽過了,他坐不住;那剛來的,你講那麼深,你是在講什麼,我不來了」,北部就是有這一種現象。那我們這邊是剛好,大家同時開始聽的,同時的時候會互相激勵:「我們是同時聽的,你怎麼知道那麼多,我怎麼不知道」,輸人毋輸陣,有沒有這樣?所以就容易進步,我們容易同時互相激勵,那不懂的話,後學鼓勵有時間可以看就看DVD,沒時間看就用聽mp3或CD,我們都無限量供應,都歡迎各位拿。那現在更好,一包一包都整套的,你要研究的話就拿一套給你,就可以很長的時間都深入法性。 那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對我們來講,這一生是最有價值,絕對不會後悔,一定會非常高興,後學都說冬天睡覺蓋著棉被都偷笑,都一定偷笑,太好了!太殊勝了!現在各位晚上睡覺的時候蓋被單,是要偷笑還是偷哭?大概都沒有啦!翻來覆去而已,那沒有翻來覆去的話要作功夫,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睡著了!不用吃安眠藥,北部前賢對後學講,以前都去大醫院拿安眠藥,他都吃安眠藥才睡得著,現在竟然作這個功夫這麼好,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睡著了,比安眠藥還好用,所以以後各位睡不著覺趕快作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保證睡著了,明天起來精神很好,頭腦很清醒。因為後學以前曾經作試驗,就是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不要有一個念頭,看看明天起來會什麼樣子,很清醒很舒服。 然後隔了一段時間以後,另外一個試驗,晚上不睡一直想,想東想西胡思亂想,看看明天早上起來會什麼現象,各位前賢會什麼現象?頭很痛,咯咯叫,後學很喜歡自己試驗,實驗以後後學知道那個結果,所以後學講出來就有力道,所以為什麼會經過這麼久的時間,三十年才摸出來佛性本體,夠笨的,就是因為後學試驗試驗,人家講的後學不喜歡不苟同(就是不是這樣),那後學要自己試驗啊,那自己試驗以後原來這麼簡單,所以那個時候就開始一直講很喜歡講,見到人就講,後來不行,會被人家誤會你神經有毛病,所以才收斂一點,要聽才說,不聽就不說,所以那個時候我們第一堂課才會講:「你坐著兩個小時,後學把三十年的經驗都傳給你,你就省下三十年的摸索」,不是很好的事嘛!就是很好,不用摸索三十年。 所以各位要了解,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三十年的經驗累積下來的。所以那個「萬緣都放下」,前賢會說:我萬緣放下還有怎樣…,那就是你還沒有放下啊,那再還有怎樣,那個就是緣,那你要放到什麼都沒有,那個才真正的是萬緣放下。那你萬緣放下的時候,那個時候呈現的就是「無心的心、就是真心、就是常住、就是佛性本體」,你看這經過三十年摸索出來的。然後後學也沒有要求各位什麼,就一下子在第一堂課就講出來,第一堂課就跟我們講最好的:「就是你萬緣放下,你一念不生」,你到達你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呈現,你那個法喜的程度,各位前賢,可以不用睡覺,我們陽都充滿了,陰沒有了都充滿陽,所以都不用睡覺,那種高興:「原來我們有這個東西在,什麼東西?不生不滅真心佛性本體」,就是成佛的原因,就是這個,這樣有沒有親切。我們一定要抓到祂,所以在生活之中,你有空閒你就做萬緣放下,記得啊:「有什麼來的,那個都是緣,都要放下,全部都沒有了,才正確」,這樣知道嗎?(知道),就是因為在想說回去一定沒有努力做,所以才會一再叮嚀交待:「一定要做、一定要做」。做了以後,你會自己本身感覺到你的變化,萬緣放下了一念不生,然後接下的生活,內心不一樣,外表形相不一樣,我們跟人應對進退不一樣,全部都不一樣,整個都變化,所以我們以往喜歡跟人計較,你在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以後,你想要計較…都會覺得說不用,多餘的,有沒有這樣啊?欸!沒有感應(哈哈),做的還不夠,所以才沒有那一些形相呈現出來。 只要我們對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認識愈深入,那我們對凡塵事就愈不計較愈看淡,這樣才是正確。那因為各位都還沒有那個樣子,所以後學在想一定是沒有努力做,才會一再叮嚀交待:「要做、要做」,這個道是要實踐的,不是光聽而已,光聽的收穫就不大。然後你開始真的努力的「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你周遭親朋好友一定會感受到你的變化,當他感受到你的變化:「咦~你怎麼變這麼多、怎麼這麼好」,那你就跟他講:「我就是有求道、在修道」,是不是光明正大?(對)。我們回想一下我們給社會的觀感都不怎麼理想,人家都會嗤之以鼻,所以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活佛老師掌道盤一直要我們成仙作佛,我們哪一個弟子體會老師的心意?沒有啊,老師辛辛苦苦,我們都在…,我們怎麼樣生活啊?一天過一天,所以要努力,我們這一生最有價值的就是已經求道了。 那求道已經授記可以成仙作佛,看我們要不要?願不願意成佛?(願意),這個倒是還可以,聲音大一點了。因為凡塵畢竟太苦了,只要有形相都是苦,都要在形相之中受苦,我們就是要了解,一透徹認識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以後,我們再回頭來看我們以往所有的一切作為,我們都會覺得真的都是塵垢(凡塵的污垢),我們都會覺得沒有價值,各位前賢會覺得自己活的很有價值嗎,有沒有?(有)。所以我們開始研究性理心法明心見性,以後的生活就是要過的非常有價值,最起碼我們自己認為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很充實、都過的很快樂,就好像在天堂一樣,要學顏回,顏回的環境很困苦,住在違章建築裡面,簞食瓢飲(沒得吃沒得喝),人不堪其憂(所有人都沒辦法忍受他的那種物質生活),可是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為什麼那麼快樂?就是他完全的明心見性,身體早晚都要還給天地,我們哪一個人說不還,不行,都要還,早晚還都是還。 像老前人對後學講:「你把天元佛院照顧好,你出去天元佛院也是死,你在這裡也是死,註定都要死,所以你把這裡照顧好就好」,那時候老前人是對後學這樣講,後學是沒回答,點點頭而已。可是現在想一想,後學也沒把佛院照顧好啊,所以凡塵事變化無常,所以有時候你想待,人家就不讓你待,你也待不住,所以凡塵的事隨緣就好,隨順世緣,然後我們有理想就要努力去完成它。所以那個時候老前人時常說我們都是辦一段(一個人要辦一段),老前人說他辦的那一段已經差不多了,那後學也在想後學也差不多了,可是三十年累積下來很不甘願帶入棺材裡面,所以說這個雖然是很簡單,可是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不知道的時候就是不知道,再怎麼樣就是不知道,全省從南到北所有寺廟,後學都鑽進去找看看有沒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竟然讓後學找到一句話出來:「天下的烏鴉…」,找到這一句話出來,我們要了解,不知道的時候就是不知道,我們沒辦法啊,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所以研究性理心法,你假如聽不懂,你對講的人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你不用說」,那講的人一聽你的話,他就知道你聽不懂,所以這個假不來。 明心見性的東西假不來的,不懂就是不懂,你講出來的話就已經告訴人家你到什麼程度,所以各位前賢以後要惜言如金(愛惜我們的語言好像金子一樣),因為你講出來人家就知道你修道什麼程度,所以要沉默是金,惜言如金也是金,沉默是金也是金,語言都要當成金子,講要符合真理,真理也是金子,所以在凡塵沒有用的話就不用講,講出來都是跟真理相符合的,這樣的話我們一生就會很有價值,最起碼在自己的認知上活的很有價值,不會說我都白來了,不會這一生白白浪費,一天的時候要有一天的功夫:「要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體會我們那個佛性本體,當我們一體會了,我們要了解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所有整個虛空都是我們真心佛性,都是真空、都是妙有,都是佛性本體,這麼寬廣,可是我們現在都把祂侷限在我們身上,小小地範圍而已,很窄。 假如我們能夠體會佛性的如如不動(真如),後學用照相機的原理來講,我們佛性是如如不動充塞整個虛空,像後學住在基隆,基隆有後學如如不動的佛性,後學到台南,台南有後學如如不動的佛性,不管後學到哪裡,後學佛性都有都在,後學不用從基隆帶來,這裡台南就有後學如如不動的佛性。所以縱然我們到外國去,外國也一樣有我們如如不動的佛性,非常寬廣,可是我們都不認是,我們要投入時間來認識真如(真就是不假,如就是如如不動),因為我們如如不動,有如如不動不動的真心佛性,所以我們看萬相才看的清清楚楚。我們都知道玩照相機,你按快門的時候鏡頭絕對不能晃動,你稍微一點點晃動,你洗出來的相片模糊不清,所以都是不能動才會清晰;那我們的佛性一樣,不能動,你看的才會清晰,這樣了解意思嘛?(了解)。我們如如不動的真心佛性充塞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我們在講耳根圓通的時候,上天很慈悲下大雨又打雷,讓我們能夠體會原來耳根圓通就是這樣,有沒有?(有),所以上天對我們很慈悲。然後我們一修明心見性,上天又很慈悲把水都帶來,我們不缺水了,台南缺不缺水?(不缺),這個叫做心變化,然後天地跟著變化。以前會缺水,現在不會了,就是我們的心已經都變化,然後上天把我們照顧的很好,各位可能都不會去想到這個跟我的心有什麼關係,要了解到,天心隨著人心在轉,我們人心都很壞的時候,天災就來。我們人心很好的時候,災難都消失。因為我們受到法語滋潤,心裡面高興,外面的形相也讓我們日用不缺,理不理想?(理想),很理想喔! 所以我們的心影響到整個天地的變化,所以要啟發佛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可是我們認識都不深不夠,我們現在就是要用一點心來認識,都用一點心,認識了以後,我們可以愈追愈深入,深入到我們的法性,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是很深的、很寬廣,一到虛空以後,不只有我們現在住的地球,祂超出了,又到整個太陽系,祂又超出了,到整個宇宙,所以無量的佛世界都有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在,可是我們都不認識不知道,都不會把祂好好啟發來用,我們現在就是要研究要了解,明心見性,見性就可以成佛。 所以這句「煩惱本無,不須用除」,就是煩惱本來沒有,所以以後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就要告訴自己「本來都沒有」,為什麼會有煩惱,本來都沒有。這樣的話煩惱就不會很深,然後事情一直在無常變化,很快就過去了,那真的是本來就沒有,煩惱就離我們遠去了。 ◎「靈知自照,萬法歸如」 靈知,靈敏的知道,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的靈知(靈敏的知覺性);自照,就是能夠迴光返照,照我們自己。 萬法歸如,凡塵的萬法,這個法包羅萬象,不管是形相、不管是事情、不管是我們心想的,全部都叫法。那我們知道萬法皆空(萬法歸到最後都是空,所以萬法皆空),空性即是佛性,我們一般都缺少後面這一句,都只有講萬法皆空,沒有接下來說空性即是佛性,就缺少講這一句話,然後讓我們萬法皆空都變成頑空,卻變成什麼都沒有,變成空亡了。 那假如我們知道萬法皆空,空了以後歸入到佛性,所以空性即是佛性,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很踏實,所以萬法歸如,歸到如如不動,歸到真如,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我們了解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那一假一切假,那真跟假差別在哪裡?真就是不會變化,沒有形相,有形相會變化都是假。 所以我們開始修的時候,要知道形相一直變化,所以形相都是假的,不要住相,所以我們身體的形相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聚會借我們用,我們都要還給天地,然後我們佛性是沒有形相,我們身體的水火風土沒有知覺性,可是現在形成我們身體的時候,身體有知覺性;然後佛性沒有形相,在我們身體的時候有形相,就變成一半一半。那我們注重形相就是注重水火風土,那個叫假,一假一切假;那我們注重佛性了,叫做真,一真一切真。我們現在是注重佛性、還是身體?(佛性),是真的嗎?(真的),我們在外面跟人應對進退,都是注重佛性嗎?剛好相反,佛性都不見,我們跟人應對交際的時候,佛性都不見,見到的時候都是身體,所以都是現象,那個叫一假一切假,都不真。然後真的就是我們的心,可是心看不見啊,沒有形相。各位前賢,心看得見嗎?(看不見),沒有形相看不見,可是可以體會、可以領悟出來,人家那個不好的心一呈現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可不可以知道人家心已經起那個歹念?(可以),是可以知道的喔,人家是真誠的心、還是虛偽的心,我們是可以知道的。所以自己要訓練,你走入真理世界再來看凡塵,凡塵的一切逃不過你的眼睛,你眼睛一看了你就知道事情的真相,所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所以萬法歸如,歸入真如(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無歸無受,絕觀忘守」 我們說萬法歸如,歸到真如,可是在現象之中,它沒有說歸在那裡,也沒有如去接受,全部都沒有,所以那是一個說法,就是講的讓我們知道,在現象之中全部都沒有,沒有來也沒有去,形相都是假的。然後無歸無受,沒有歸到真如,真如也沒有接受,可是已經都恢復到本來。 絕觀,我們已經到達目標、到達目的地,就是把我們作觀的功夫都去掉,不用作觀覺觀了;忘守,因為已經到達目標以後,不用去守,好像我們過河要用竹筏,當我們到達對岸的時候,竹筏就不用去守住它(不要竹筏工具了)。 ◎「四德不生,三身本有」 四德就是常樂我淨,就是已經恢復到我們這個本性。常,常住的;樂,很快樂,沒有痛苦的,沒有對待的快樂;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淨,就是清淨。常樂我淨到達四德,那個是成就以後全部都有常樂我淨。然後四德我們不在心中裡面產生,四德不生,祂自然都具備,全部都在。 三身本有,三身就是我們法身、報身、化身。我們要了解我們有法身、有果報身、有現象的化身。在我們行為之中,法身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報身就是我們現在呈現的般若妙智慧;化身就是我們的行為,我們一個行為就是一個化身;所以三身我們本來就有,有法身、報身、化身。然後三身我們又可以進入自體的三寶,佛法僧,佛身法身與僧;佛就是佛性本體;法就是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我們做出來的行為);三身本有(本來就有),每一個都有,不只修持的,就是我們眾生也一樣有三身。 ◎「六根對境,分別非識」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著外面的境(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然後能夠了了分明的那個分別(分別就是了了分明)。我們要了解六根對境,那個能夠了了分明的那個不是識,各位前賢,不是識是什麼?就是要啟發各位思索的能力。這邊法融禪師講,我們六根對境都會有了了分明,那我們平常都是用我們識心(認識的心),可是這邊法融禪師已經把識心去掉(不是用識心),那不用識心就是我們真心。所以這邊「六根對境,分別非識」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看文字,很容易被文字誤導(錯誤的引導),我們要了解它的語意,禪師講出來到底是在講什麼重點(就是禪師是在講什麼要去了解),他既然說我們六根對境,能夠清楚的分別,可是不是我們識心,那這個就是在講常住真心。 各位要知道,我們在講識心(妄心),我們是怎麼樣的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才叫妄心。那個起心動念是誰?誰在起心動念?就是佛性。各位前賢我們要知道,我們能夠生發意念就是佛性本體,所以各位要迴光返照:「生出意念,誰在生出意念?」就是佛性本體,你有佛性本體才生出意念。各位前賢不要想說:「你有頭腦,是頭腦在想的」,不是喔!你看我們一口氣斷了,頭腦還在,頭腦有辦法起心動念嘛?沒辦法喔,所以我們要了解起心動念就是佛性本體,所以只要我們迴光返照不要去管念頭的內容,我們迴光返照「怎麼樣可以生念」,那個「可以生念」的就是佛性的本體,很容易喔,很容易認識我們佛性本體,只要起心動念,那個在起心動念就是佛性本體,很容易對不對! 可是我們在日常用的時候,沒有迴光返照,沒有在注意起心動念的源頭,我們都是起心動念在那個念頭裡面的內容我們很注意,我們已經進入念頭的內容去行為了,所以差就差在這裡,很小。我們起心動念了,然後我們從念頭裡面就是在跟人交際應對了,就是全部在那個念頭的內容裡面,沒有回過來看誰有辦法起心動念,所以我們迴光返照就很重要,我們應對凡塵的萬事千差萬別,應付不完的,那我們一迴光返照,佛性就是單一(就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只要一迴光返照以後,就已經認識到自己佛性本體了。那只要我們一進入到起心動念的內容,那你去應付凡塵的事應付不完,做不完的,做的完嘛?欸,這個不相應!凡塵事我們做不完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不要被我們的念頭拉著到處走,所以一定要回過來看到那個生發念頭的是誰,我們回過來看生發念頭,原來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所以只要一回來就到清淨彼岸了嘛!回頭是岸!到清淨彼岸了,所以不要去管外面的凡塵事,一迴光返照我就已經到達清淨彼岸,我就已經成佛了,可是我們都不願意做,願不願意做啊?(願意),喔!這個回答還蠻快耶! 所以以後各位前賢,只要你起心動念你就要注意喔,不能被那一些念頭拉走,我一定要迴光返照,回來看看誰生發念頭,我照顧那個生發念頭就好,那個念頭內容我都不去重視它,這樣我們修就容易了,就已經抓到根源。老前人時常講:「摸到根的成仙作佛,摸不到根的瞎修行」,各位摸到根了沒?(摸到了),摸到了就可以成仙作佛,我們都可以相信自己了,從內心產生相信的程度:「真的我們是摸到根了,可以成仙作佛」,那摸不到根的瞎修行。所以很重要的:「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才是正確,一定要了解真理所在。 ◎「一心無妄,萬緣調直」 一心就是常住真心,都不進入妄,妄的我們都不用,生滅變化的識心,我們認識它知道就好了,不住在那一些妄心裡面。 萬緣調直,所有萬緣我們都把它調到直心。像我們上上個禮拜第一句「正信調直」,正信是正確的相信,相信什麼?相信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不是信到外面去,是相信自己,正確相信自己;調直,跟這個萬緣條直是一樣,就是把它調到直心,不要調到生滅心。我們在凡塵我們的心都是彎彎曲曲,有沒有看過小龍?牠有沒有直的時候?(沒有),都是彎彎曲曲,就好像我們凡人的心,我們的心都沒有直心,都是彎彎曲曲,而且都蠻厲害,勾心鬥角,那個心都是彎彎曲曲沒有直心,所以我們要修到就是要調直,把直心能夠調出來,那個直心就是道場,道就是佛性,道場就是佛性的場所,很寬廣,所以我們只要進入直心就進入道場,直心就是道場、直心就是我們佛性的地方所在,佛性整個呈現就在直心,所以我們就是要用直心,我們應對的第一義那個就是直心,我們萬緣要調直,調到直心回來,不要彎彎曲曲,一彎曲了事情就很多,一直心都沒事。所以只要落入凡塵的現象就千差萬別。 ◎「心性本齊,同居不携」 心跟性本來就相等齊,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可是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心跟性有不同的角度,所以才用不同的文字,心、性本來都是一樣(本齊)。 同居,心跟性本來就同居(同時居住在一起);可是不攜,不是說心攜性或是性攜心,沒有說心牽性、性牽心,它本來就是一個東西,是一樣的東西用不同的文字來表現。 ◎「無生順物,隨處幽棲」 無生,就是我們不要產生我們自己有所作為的心;順物,順著物,順著這個東西,把這個東西好好的運用。我們在凡塵很不容易,我們都有自己的一些有所作為的主張,我們一落入有所作為主張,已經就產生很多的事出來,很多意念一出來以後,那個物你就不管,就不會去順著物把那個物引導到讓我們眾生運用的很理想。 隨處,就是隨著地方所在;幽棲,幽就是幽隱,不很明顯,棲就是安住。就是隨處幽棲,就是我們能夠隨遇而安,不管什麼樣的現象之下,我們心都能夠調整得很理想,就不會有對外境的不滿,這個很重要。 尤其在生活之中,我們就是要了解,假如很多我們落入自己的企圖、有所作為,那就會產生很多事情,不必要的事情都會發生。我們隨處幽棲,隨遇而安,不管什麼現象之下,我們都會過的很理想,而且會引導所有眾生走入真理世界。 ◎「覺由不覺,即覺無覺」 法融禪師把這個文字運用的蠻奧妙,說「覺由不覺」,我們覺性都在,可是我們都不知道。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已經不覺產生的時候,才了解到這個佛性的存在;就是我們可以在所有我們的知覺性之下(我們在我們自己的知覺性之下),我們會變成無知無覺,然後當我們起心動念、當我們已經進入不覺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啊,原來覺,剛才那個就是」,這樣懂意思嘛?(劉講師此時點點頭),所以各位都很誠實,不知道,確實這個不容易體會。要知道我們起心動念容易,要我們保持這個覺是非常不容易,那假如我們可以真正的進入全部都是覺的狀態之下,那麼那個時候我們用文字來形容,叫做「無知無覺」,可是「無知無覺」背後的意思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覺」,這樣我們在來看這一句,懂不懂意思了?還是有一點深,還不了解。我們了解,要到達那個覺是非常的不容易。那我們說我都有、我已經都覺了,這個是在一邊(兩邊的一邊,覺、不覺剛好是兩邊);那我們假如都進入全部都是覺的時候,它已經是一體,一體沒有互相對待,已經是一體了,在一體的時候,我們用文字來說,那個叫「無知無覺」,因為沒有能知沒有所知、沒有能覺沒有所覺,有能所就有四相。 後學都講有能所就有四相,那延伸:「我能看,就有所看,能所是對待,能看所看;那你能看的不是一個定點,它一定是差別叢生,叫眾生相;然後我們又連續的一直看,叫壽者相;所以能看的就是我相,所看的就是人相,所看的差別叢生就做眾生相,然後你連續不斷地看叫壽者相,是不是四相出來?那由哪裡出來?由能所出來。」 然後我們在凡塵什麼時候不用能所?我能聽、我能做、我能說、我能吃、我能睡,有沒有所?在不在能所裡面?我們要修到全部都是覺,容不容易?目標真的很高喔!所以讓我們先了解,我們把能所雙泯(就是消失),沒有能沒有所,我們現在有能看有所看,然後我們把能看所看合在一起(能跟所合在一起),變成心跟境一如(境也就是我的心,我們心也就是境,心跟境已經合在一起,沒有能所),各位以前也都聽過:「心境一如,不犯思惟,但不馳散,積之歲月,而不心開,未知有也。」好像又蠻生疏的,這個因為是蠻高的一個程度,已經到達絕對體,到達一體的狀態,那個是蠻深的,那後學現在先講一下,讓各位都有一下印象,然後我們慢慢在朝這個方向來努力的時候,就會很容易都了解那個整個內容狀態,所以先知道到一下。 「覺」已經沒有能所,沒有能所的時候是已經非常高的程度,那我們要到達就是要經過一些修持的功夫:「努力的把我們在生活之中,我們很強烈的能所先把它去掉」,強烈的能所各位知道嗎? 譬如說:「會啦,這個我來做,這個我會!」這個就是很強烈的能所,那個內心裡面多少都有希望人家稱讚;然後你說「這個我應該做」,是不是不一樣了?有一點不一樣了喔!後學都比喻,我們家門口街道很髒掃一掃,那個掃一掃的心態,左鄰右舍都對著你稱讚,你就很洋洋得意,就有能所,就是希望人家稱讚。那假如是我居家門口,我很喜歡乾淨,「這個是我應該做的事」,我要把它掃乾淨,就沒有能所,差別就在這裡喔!很微細的,心裡面的變化,你希望人家稱讚的,能所很強烈;你想這個是我份內應該做的事,就沒有能所,那我們在生活之中就去做這一些事,這個我應該做我就來做,沒有能所,這樣習慣以後,能所就消失,那消失的時候你就能夠體會到「一體沒有分別」。 即覺無覺,就是即覺裡面無覺,最高程度了以後,因為有覺表示有能有所,那無覺就沒有能所了。 ◎「得失兩邊,誰論好惡」 這個得跟失就變成兩邊,我們在凡塵大概得失的心都很濃厚,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得失很濃厚,我們老的特別快。假如我們得失都不在意,那個不會變化,你再經過一、二十年,人家見到你說,你怎麼一、二十年都沒老,那表示你沒有得失的心;那假如才經過兩、三個月,喔!你怎麼老的這麼快,那表示他心裡面的得失很濃厚,各位前賢我們得失濃不濃厚?(不濃厚),對嘛!後學都看到各位都很年輕,所以得失都不在意,倒是我們乾道要努力了,得失心都很濃厚。得失是兩邊,都是假的。得,我們一口氣不來也帶不走;那失掉的時候,就想說我生也沒有帶來,都不用悲傷,那得也不用高興,你得到很多,全世界的財產你都得到了,一口氣不來了,都是別人的,所以得有什麼高興,沒有高興的地方,那失也不用悲傷,反正我生也沒有帶來。我們生的時候帶什麼來?(業),哈~,我們什麼也沒帶來喔,所以失掉就不用悲傷,所以來跟去都雙手空空,那我們會在凡塵出生都是業把我們推來,是希望說我們是乘愿而來,有愿要渡化眾生。 誰論好惡,好跟不好主權都在自己的心中,好不好我們自己心裡面知道,縱然外人很稱讚,可是我們自己心地沒有那麼好的話,那也不值得高興。那假如別人一直再講話,可是我們都覺得沒有虧欠,那也沒有悲傷的地方。所以沒有誰在論好惡,都是我們自己本身要主宰。 ◎「一切有為,本無造作」 凡塵所有一切的這一些有為,它本來就沒有造作,所以都是虛幻不實在,都是假的。凡塵事都虛幻不實,都是一直變化、無常變化。 ◎「知心不心,無病無藥」 知心不心,知道我們的心,不稱為它是心。無病無藥,我們心沒有病,也不用用藥。這個心病是沒有藥醫喔,真藥是醫假病,真病就是心病,真病是沒有藥醫。所以只要我們心一生病了,那個真的是沒辦法。各位前賢,知道心為什麼會生病嘛?就是因為我們的觀念不正確的時候,不過有時候像男女間戀愛的時候,我們說他們觀念不正確嘛,好像也不對喔?那個時候那個心,生不生病?好像也不對喔?不談這個(哈哈)。無病無藥,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沒有病、也不用藥。 ◎「迷時捨事,悟罷非異」 迷時捨事,我們迷昧的時候捨掉事情。這個捨掉事情的時候,我們還沒對真理了解透徹,所以我們把事情:「好吧,我把事情都放下,全部都放下」,這樣以為自己是很聰明的狀態,可是那個時候要了解到,還是在迷昧之中,為什麼?因為我們處理事情,事來則應事去則靜,要有一個真理依靠、依賴。 悟罷非異,我們領悟了以後,原來我們捨掉的事跟我們沒有捨掉的事是一樣的,並沒有不同,所以完全都在我們心的差別。 ◎「本無可取,今何用棄」 本無可取,本來凡塵的所有所有一切都不可取,沒有我們能夠取得來的,所以現在不用去掉它。 ◎「謂有魔興,言空象備」 假如我們有魔這個心,很興盛找到我們來了,我們了解現在的年輕真的都是著魔(著那個上網),他一上網了以後連睡覺都不睡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要能夠運用萬物,不要被萬物運用;那假如上網已經能夠控制我們的生活作息,這樣就不正常,我們已經被物控制,是我們要控制物、還是要被物控制?(控制物),對!我們有主宰有主權,佛性本體有主權,你要能夠判斷,說這個事我應該用多少時間,要上網可以,我應該用多少時間,到達哪一個程度。不要整個都被它佔據了,就整個都離不開,連晚上睡覺都不睡。所以很多年輕人會把身體搞壞。晚上不睡覺,第一個開始就是我們尿酸尿毒,到後來要洗腎。我們要知道,我們尿酸的指數是3.6到7.2,一般都是3到7這個平常值,若超過的話,我們的腎就會尿酸,再不醫治的話,就尿毒,再不醫治的話死掉了,尿毒的時候我們要洗腎。 所以現在年輕人尿酸指數大概都到15了,已經超過一倍,很危險了,真的再不自己控制一下,那個以後真的要洗腎,洗腎很苦,腎臟功能已經都沒有作用了,所以我們不要被外在的東西控制,我們要能夠主宰,佛性啟發來主宰我們身體的視聽言動,身體全部都聽佛性的話,所以按照我們這樣研究以後就知道,我們身體要聽佛性的話,真的要努力一段時間。各位身體聽佛性的話嘛?都不敢回應,都把身體看的很重,佛性就不管祂。沒有說佛性命令我們怎麼樣,我們就去做怎麼樣,還沒到這個程度,有沒有?(沒有),沒有喔,還很誠實還沒到那個程度,所以啟發佛性的工作還需要加強。這個佛性命令我們做什麼就去做,不會造業啦!可是身體命令我們做什麼就去做,那個不行啦,那個業會造很多,要拉我們到地獄去,所以才會講:「地獄無門,你自己撞進來,天堂有路你不走」,我們講都會講,會不會講?(會),那會不會做?(不會)。 所以我們研究了以後,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佛性要我們做什麼時候,我們就去實行,這樣身體慢慢的會習慣,晚上睡覺時間一到,佛性告訴我們:「睡覺囉!」,就開始關燈睡覺!早上五、六點,「起床喔!」,我們就起床,佛性這樣指揮身體,身體都聽話,自然久了都會很理想。那假如我們身體都很賴皮,佛性說:「起床喔!」,曖睏再等一下,再多睡一下,然後晚上到了,佛性說:「睡覺喔!」電視還很好看,那就糟糕!我們佛性真的很委屈,佛性修養很好,佛性不會發脾氣,真的是修養夠好,只要你身體跟佛性爭,佛性絕對讓身體,很無奈喔!所以我們研究就是知道真理好,那聽到好了以後,再接下來就是要做,那啟發佛性了,都好不容易認識了、好不容易啟發了,要不要聽佛性的話?(要),就是要聽佛性的話,這樣我們這一生才沒有白來。不然很快一轉眼,都不知道還有幾個五十年,我們講久一點,我們講一百年以後我們都不在了,所以一百年也很短,一下子就過去了,所以還是努力修,現在因為還沒有全部都是佛性主宰的時候,不努力修會來不及。 言空,就是不要有講話;象備,形相我們都具備。這樣的話,我們能夠了解所有的一切魔心,都是從我們識心產生,那識心產生這一些都不真、都是假的,我們從不講話了(言空了)、不語言了,然後形相都在都沒有變化,那這個樣子的時候,魔再怎麼興都有辦法拉我們,所以會拉我們還是我們的妄心、還是我們識心,我們識心才會拉我們,才會著魔。那假如我們已經言空了(不講語言了),然後象備,所有形相都具備,那這個時候,魔沒有辦法,沒有著力點,魔拉我們不走。 ◎「莫滅凡情」 法融禪師對我們說莫滅凡情,就是凡塵的這一些凡情我們不要去消滅它,它還是在,只是我們已經超越這一些凡情。 ◎「唯教息意,意無心滅」 唯有叫我們把意念息滅,我們生滅的意念、很強的意念、我們想做什麼的意念,我們全部都把它息滅。我們有行為一定都有意念來,都是先想然後才做, 那我們把所有的想都去掉了,就沒有行為在後面了。所以我們就把所有的意念(要促成我們行為的意念),全部都息滅。 意無心滅,已經沒有意了,然後心就滅了(我們妄想心就滅了)。意沒有了,那個引誘你進入一直想上網那個意沒有了,那你要上網的心就滅了。所以真理畢竟是要靠我們認識以後去行持,那我們不肯聽真理的話,那吃虧的一定是自己。所以真理會救我們的。 ◎「心無行絕」 心無行絕,心已經沒有了,那個行為就沒有。 ◎「不用證空,自然明徹」 不用證空,不必我們來證悟那個空,自然明徹。我們不要來證悟我們的空性,可是空性很自然的都了解,都徹底知道。 ◎「滅盡生死,冥心入理」 我們在凡塵要了解都經過無量的生死,我們生發意念的生,意念下一個來,前一個死掉,所以念頭也一樣在生死裡面,那我們把這一些所有的生死都滅盡,對佛性已經徹底都啟發了解,然後我們身體的形相已經不關緊要,生死跟佛性已經沒有相關;我們還沒啟發佛性的時候,身體跟我們生死是關係很大,因為業會把我們推來凡塵現相(就是生,一定會出生);那我們一啟發佛性以後,佛性跟虛空融合,身體就變成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就跟我們佛性無關了,所以生死無關緊要。 我們要了解,我們一追求性理心法明心見性,然後我們已經把心性跟虛空融會,融會了以後,身體的生死、身體這個物質已經就不重要;沒有啟發我們佛性,這個身體就很重要,因為我們要到天堂、到地獄,都是我們這個身體所造的業再決定,所以身體就很重要。那我們已經啟發以後,就無關僅要了,已經全部都超越,超越所有的現相,這個很理想,所以後學都鼓勵,我們專心已經都全部進入佛性本體,以後我們這個身體的生死都無關緊要,已經都不在意了。那假如我們沒有,那就很在意。 所以各位前賢,假如我們不執著的話,就不會當鬼(我們若不固執就不會當鬼)。因為固執才會當鬼,所以你看假如我們有祖先,一過世了以後,還會回來跟我們託夢說:你要燒一些金紙給我。那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燒金紙給他有用嘛?他假如可以收到的話,那子孫勤勞一點多燒金紙,讓他在地獄裡面可以開銀行,所以那個沒有用,那個就是固執,一種執著。我們知道凡塵的形相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身體也都是假的,什麼都是假的,那幹嘛去愛那個銀紙做什麼,就不會了,所以研究非常重要。 ◎剩下約15分發問。 【問】:劉講師有提到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要從24秒增加到4小時、8小時、甚至24小時,請問上班族如何在一天可以做這麼多小時?是不是專心做事一念不生即可?可是上班在做事,也不是外緣嘛?有位前賢說,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要先入定,若是如此才對,4小時、8小時、甚至24小時,對上班族來說豈能達成,不太可能在公司入定這麼多小時,什麼是入定? 劉講師答:各位前賢因為這個修道是很活潑啦!講出來以後不是一個固定法,很活潑的那個修道方式,那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在我們生活之中,大部份我們八個小時上班,八個小時睡覺,八個小時作一些有的沒有的事啦!所以我們在這一些所有的三八制裡面,有空閒的時候,只要有空閒然後心又沒有事罣礙,這個時候就可以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而且各位要了解到我們最重要是要去體會,體會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一個方式一個方法,一個讓我們認識自己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一個方法,當然我們不用這個方法也可以,只是這個方法比較容易,我們不一定要整天的時間。 後學說: 24秒增加到24小時那個是一個勉勵啦!勉勵說我們只要有空閒的時間,不要把那一些空閒時間浪費掉,不要去做一些無謂的事,不要講一些無謂的話,把那個時間我們拿來做功夫,就是能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只要我們肯確實做,能夠體會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那個真心已經呈現就可以了,縱然我們也沒有長時間做也沒關係,最重要是我們一定要體會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因為那個沒有變化的真心一定要自己體會,一定要在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的狀態真心祂才會呈現,那個呈現以後已經叫認識,那認識以後再有空閒我們把祂培養,培養也一樣,看我們的時間,看我們心情,假如說有時間心情又好,那你培養的時間就會很理想,那很理想的狀態之中那個做的時間,它可以抵很長的時間,所以重點都在心啦!那個不在於幾個小時,幾個小時?也不是說要入定以後才做萬緣放下,不是的,主要在我們每一行,每一業只要你有空閒,只要你心沒事你就可以做,做萬緣放下真的都一念不生,然後要去體會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那個就是我們佛性本體,『那個就是成佛的重要因素』,重要的因我們可以抓到我們就可以成就,體會了以後一定要再培養,因為培養以後才有般若妙智慧,有有般若妙智慧,了以後對真理的融入比較容易進入,容易進入真理世界,真理認識我們的行為我們就會很簡單了,都會從有般若妙智慧,來告訴我們。 【問】:劉講師有提到我們的真心佛性充塞於虛空,所以不要到基隆去把佛性帶到台南,倘若後學沒有去過紐西蘭、泰國等國家,請問後學的真心佛性是否也充塞於這些國家的虛空,照理講應該是,可是如何證明? 劉講師答:這個要如何證明就是人到那裏去了,那個就是你確實,你到那邊以後ㄟ看到什麼都是了了分明,然後到那邊以後聽到他們講的話聽不懂就是不懂,那個盡虛空遍法界那一個就是非常的廣泛啦!不只有是地球祂超出太陽系,超出月亮,超出太陽,超出我們五大行星,超出我們所有知道的一切,所以我們要知道說我們佛性本體非常寬廣,寬廣到整個宇宙虛空,所以有研究佛經的話祂有無量的佛世界,那個就是整個在虛空之中,假如說我們有稍微探討的話,我們所面臨的地球人的形象也大概是這個樣子,這個五六呎,六七呎高,那假如說進入佛世界祂們描繪都是六七丈高,那邊佛世界的人,我們是不可想像啦!一丈就不得了了對不對?祂有六七丈,六七丈的高那個人啊!那個佛世界。 所以那個維摩詰經裡面祂到佛世界去借那個座椅, 那個座椅,各位假如有看那個維摩詰經就知道爬不上去,要坐坐不上去,你看那個人有多高,所以我們要了解到我們那個知識很窄,那個範圍不寬廣,那個外面的佛世界非常寬廣,所以祂一描繪出來我們都不敢想像,那個神通第一的目犍蓮,他要試驗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音聲可以到達多遠?所以他就用它的神通一直延伸,一直延伸,延伸到一個佛世界,那個目犍蓮竟然變成我們凡塵看到的一條蟲,在他們的腰帶,那一個佛世界要用手去打,那一個講經說法的佛說:不能打、不能打,那個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蓮,然後祂就問目犍蓮說你到這裡來做什麼? 他說:他要試驗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聲音可以傳到多遠?祂說:你用人的頭腦要來測試佛的能力你測不到的啦!趕快回去,他剛才那一個打下去你就完蛋了,所以我們不矮五六尺,對不對?目犍蓮那個時候還高一點,竟然到他們佛世界在皮帶上面是一條蟲那麼大,是不是他們的人高的不得了,所以我們就了解這個只是描繪出來這樣而已,那我們沒有去的不知道,沒有看到的還很多。 所以那個知識有限,所以我們了解到我們用有限的生命,來追求無限的知識那個很危險,追不到,為什麼壽命沒有那長,我們要利用我們可以修證的生命趕快修證,修證以後,你證悟本性以後你要到佛世界去,你可以自由的去,那個才叫真正有機會我們到別的佛世界,所以不能用我們凡塵很狹隘的知識來想像,這樣可以嗎? 【問】:後學想請問那個張拙秀才悟道偈裡面,最後一句「生死涅槃等空華」裡面的「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是什麼意思? 劉講師答:好好請坐,那個張拙秀才悟道偈裡面,講到最後一句「生死涅槃等空華」,生死就是我們凡人的生死,涅槃就是進入佛的不生不滅佛的領域,所以生死跟那個涅槃它兩個是相對,假如說沒有生死就不用涅槃,所以那個生死跟那個涅槃都是空中的華啦!都不實在,所以我們就是要了解到因為我們在凡塵修持,開始努力的時候要先了解萬象都是假的,萬象都是假我們不住相,不住相以後我們進入佛性,進入佛性了以後我們了解到整個輪廓,整個狀態,整個功能作用全部都知道,那知道了以後我們再回來,回來的時候ㄟ我們要了解說:『有性必現相』有性才會現象,那所有的相都有性,所以這個時候那個所有的形象我們就不用破壞,那個時候『法住法位』,所有的法都安住在它的本位,法都住法位,然後『世間相常住』,世間相都沒有變化。 所以我們聽到有一些前賢會講說我們還沒有修道的時候,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對不對?然後努力修道以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後等到修證了以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有沒有聽過?(有)所以這個第一階段就是住相,住相了所以看到山看到水,所以我們要到各地去觀光,那個就是住相,那第二個階段我們都努力在修道一切都是假的,都是假的我們都不用追求,就不用說去追求外在的這一些形象,可是我們修到已經知道這個真理所在了,真理所在你全部知道以後ㄟ他有性必現象,所有的相都有性在,所以我們會說萬法皆空,萬法會走到那個空的程度,那空性就是佛性,那個空支撐著所有的萬象存在,所以『虛空無相不拒絕諸相發揮』,有沒有?(有)虛空沒有形象,可是你要呈現的時候虛空都不拒絕。 像說我們蓋同義宮本來也是一塊空地蓋起來,那空地不會拒絕說:你不可以蓋房子這個地方是我的,有沒有?不會,對不對?所以虛空沒有相,不拒絕所有相全部出來,這樣了解意思嗎?所以那個法住法位它有相,因為就是有性,有性它就現象,現在我們要了解到我們是注重性呢?還是注重相?(性),那我們注重性的話全部都在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了,那我們住相的話那相都是假的,這樣了解嗎?(了解),所以到後來的時候你看到所有形象,那一些形象都是真心佛性啦! 我們不是有說經緯嗎?經是常而不變,緯是變而有常。那凡塵的萬象它一直在變,可是它在變之中它也有常態,就是有佛性本體你才能夠有現象,沒有佛性本體相它就顯現不出來,所以山河大地也是我們的真心佛性,這樣懂了嗎?(懂)是有一點深啦!那往後我們會慢慢的來講對這個會更了解,所以後學就鼓勵我們都有寄那個DVD大概有一百套CD大概有84套,我們往後還會繼續寄過來,所以鼓勵各位拿整套,六祖壇經整套都帶回去很方便。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