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第40片_台南同義宮_99/08/28__心銘2
2016/07/09 07:17:00瀏覽529|回應0|推薦0

劉芳村講師_六祖壇經_40_台南同義宮_99/08/28__心銘2

(感謝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我們上個禮拜講到心銘,可能後學心裡面有點急,竟然會用跳的,我們這個禮拜重頭開始講。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

  法融禪師已經把我們的程度調的很高,已經到達佛菩薩的程度,所以只要我們這個心不起心動念,然後性也在正位,就是沒有落入凡塵、沒有落入現相,所以心性不生。所以這四個字講到我們的根源,講到我們不生不滅本體,已經是最高的一個程度,第一個心,只要我們不起心動念;第二個性,雖然我們現在落入凡塵有身體,可是我們的性並沒有生,我們身體不見,性也沒有滅,所以性沒有生滅。

  所以心性不生,何須知見,假如我們不起心動念,那都已經回歸到我們佛性的根源,所以這個時候全部都是正位,都是活菩薩,所以這個時候不需要知見。這樣懂意思嘛?(懂),所以已經很高的程度,所以知見都沒有,那沒有知見就是正知正見,所以我們假如起心動念那個都叫妄見,已經不正確了;那假如我們都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叫正念,就是我們佛性的本體。各位有沒有作這個功夫?假如晚上睡眠品質不好就可以用,一躺到床上以後,開始就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就睡著了,很好用的喔!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就可以作功夫,那我們只要肯萬緣都放下一念都不生,體會我們佛性本體的狀態、根源。

◎「本無一法,誰論熏鍊

  本來都沒有一法,所以本來都沒有一法的法,就是最高的法、最奧妙的、最殊勝的,全部都沒有。假如有法,那我們就有法執,那有執著就不會成就,所以本來都沒有。各位要了解到,本來全部的法都沒有,就是最殊勝,已經回歸到佛性本體,所以這個法是最奧妙。

  已經都沒有法了,那麼誰在討論熏鍊,熏鍊就是我們還沒成就,熏就是薰習,鍊就是修煉。那我們都還沒成就之前,各位前賢要不要薰習修煉?(要),就是要,我們只要肯薰習真理,那對我們來說幫助會很大,因為只要薰習真理我們的見解就正確。那現在凡塵萬教齊興,都蠻很亂的狀態之下,那假如我們沒有對真理不了解、不知道的話,很容易被誘惑、被誤導,拉我們走錯道路。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有空就可以多聽CD、多看DVD把真理很熟悉,就是已經都在腦海之中,保持我們清醒的頭腦,頭腦一清醒我們就不會迷惑,不迷惑我們就不會造罪,不造罪就沒有業因我們就不用受苦。所以凡塵的怎麼樣生活就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要自己來策劃掌握自己的生活,要薰習真理,然後要修煉,把佛性本來沒有的貪嗔癡,我們佛性沒有的那一些習慣性我們都把它去掉,這樣叫鍊(修煉)。

◎「往返無端,追尋不見

  就是我們在六道輪迴之中,往就是出生,返就是死掉,往返就是出生跟死掉;無端,不是說當人每一生每一世都當人,我們有時候會到三惡道、有時後會到天道,所以沒有固定的,看我們在凡塵怎麼作為,做的不好會到三惡道,對眾生有利益我們會去天道享福。

追尋不見,我們要追尋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是看不見,看不見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

◎「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就是順其自然,不落入我們有心的作為,我們只要都不落入有為的造作,有為的造作我們一切都不採取、不用,所以一切莫作。

  明寂自現,光明跟寂(寂滅,就是如如不動),我們光明寂滅佛性本體自然就呈現了。所以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都沒有落入有所作為,這樣的話佛性都會呈現,我們盡量不讓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當家作主,我們請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當家,各位有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啊?(有),六道輪迴久了,我們都是六根在當家,已經當家很久,所以現在我們要跟六根商量說:「六根你是屬於聽話的部份,是婢女跟奴才,要聽主人(佛性本體)的吩咐交待」,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就正確,不會造業。所以明寂自現,光明寂滅如如不動的佛性自己就會呈現。

◎「前際如空,知處迷宗

  前際就是顯現在眼前,際就是時間跟空間,顯現在眼前時間、空間全部都是空,三際心不可得,所有萬象都是因緣聚會,緣聚則生緣散就滅,所以前際全部都是空。

  知處迷宗,假如我們知道地方所在,就會迷昧宗旨。所以我們了解,處就是地方所在,那知道地方所在就是已經住相,住在形相才有地方所在,那我們已經有住的地方所在,就會迷昧我們的宗旨,我們要超越凡俗,凡俗都要超越,不要迷昧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分明照境,隨照冥蒙

  分明照境,就是要了了分明,就好像鏡子呈現一樣了了分明。

隨照冥蒙,照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寂就是佛性的不變之體,照就是佛性的隨緣之用,那我們隨著佛性的隨緣之用,不追求本體(不變之體沒有守住、啟發),這樣的話我們會冥蒙(冥就是黑暗,蒙就是朦朧),不知道方向。所以我們不要隨著佛性的功能作用去生活。

  因為我們現在在凡塵不變之體都還沒有很明確的啟發,所以祂還沒有很明確的來引導我們走正確的方向,所以我們會隨著佛性的功能作用在生活,那我們假如一直隨著功能作用的話,我們會黑暗冥蒙,會朦朧不知道怎麼樣走才是正確。

◎「一心有滯,諸法不通

  滯就是阻塞,水不通流、不流通了。我們心假如有停留在哪一個角度,因為我們在凡塵心的變化非常大,而且也都有住的角度;假如說出外覺得行不方便,我們就會想,欸,能力強還是弱?弱的話就買一部腳踏車來騎,稍微可以一點騎機車,稍微還再可以一點買一部汽車。我們心都會有所住,住在一個地方所在。我們心想什麼,那個都是住,心都是住。各位心有沒有住啊?哇,都不會回答。假如我們把我們整個心都無所住,無所住就是讓心能夠逍遙自在,不侷限在一個角度,這個是最理想的狀態,讓心都無所住,無所住以後心逍遙自在。

  可是「無所住」以後,還要「而生其心」,就是不要進入頑空,就是還要有主宰,心沒有所住,可是我們心中還有一個了了分明的主宰,那個主宰者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我們就不要讓心有阻塞,所以這邊講一心有滯,諸法不通。假如我們心已經住在一個侷限的範圍,那萬法已經就不通達了。

  所以上天對我們這邊很慈悲(此時外面正在下大雨),以前不是很缺水嗎?你看現在做什麼?(下雨),那為什麼知道?(佛性),所以各位都在作耳根圓通,你看我們周遭真的圓(很圓滿),不管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全部整個都在下雨,圓;然後又有牆壁,通;然後又聽的見聲音,常住,沒有下雨的時候我們聽到靜悄悄,有下雨聽到雨聲;所以圓、通、常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作用。我們是日用而不知,都已經日常在用了,都圓通、然後又常住,常住就是佛性的本體,才有辦法常住,所以我們本身就有。

  上個禮拜講「正信調直」,有沒有印象?(有),正信是什麼意思?正確相信叫正信;要相信什麼?相信我們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就是佛,所以相信我們本身就是佛。所以這個程度又把我們拉的很高了,肯不肯相信自己就是佛?(肯),信心都不足,都有一點怕怕,是嗎?自己會是佛嗎?會覺得還差的很遠(此時打雷),這個 上天給我們印可,說你說的對,我們本身就是佛。

  所以我們要了解,佛要向自身求,身外無佛。我們看所有這一些修證的活菩薩,那個都是要給我們效法,他們都已經成就了。那現在佛就在我們身上,我們時時刻刻要保持清淨的頭腦,就是要覺,所以佛都在,所以正信調直,正確的相信自己就是佛,然後要把我們彎彎曲曲的心調成直心,直心就是道場,就是我們佛性的整個場所。我們遇到什麼事情的第一個、第一義,那個就直心,不要加入自己的情緒、不要加入自己的意見,那正確的全部都呈現,我們就活在當下,當下都是真心佛性,所以不用再向外找,就在我們自身裡面。

◎「去來自爾,胡假推窮

  去就是講現象,身體已經滅了;來就是出生;自爾,它自己本來就這樣;那一方面在講我們佛性本來就非常活潑、非常逍遙自在,佛性要去要來都非常的自然而然,自己本身就是這樣。

  胡假推窮,我們為什麼要走入那一種推窮的(就是去推度,然後到達一個極點、到達終點,我們一直都在推度),就是本來都已經本身聚足整個佛性,可是我們都不敢承認,又胡亂的假設來推窮,推窮我們要追求佛的位階。

◎「生無生相,生照一同

  生,我們在凡塵已經出生了,出生是我們的業力把我們推到現相來,那我們佛性本體並沒有生,因為佛性本體沒有生,所以就沒有滅,佛性本體沒有生滅,我們身體才有生滅。生無生相,就是在講佛性本體沒有生相,所以也沒有滅相,沒有生沒有滅,是講佛性本體。那身體的生是眾緣聚會,很多因緣,我們造了業,跟父母親有緣然後才出生在凡塵。所以生是因緣聚會才有的,身體還要還給天地,因為身體就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眾緣借我們用的,沒有一個人不要還,一定要還,所以我們在還沒有還給天地之前,借假修真,我們借著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來修不生不滅真心佛性,那個真把祂修證出來,讓祂能夠主宰,了了分明,這樣我們就不枉費我們這一生,不然很快一生就過了,一轉眼一生就過去了,等到過去的時候我們回顧就會後悔說:「我們怎麼在有主宰能力的時候,不趕快借假修真,使自己的真心佛性整個呈現」。所以我們在現在的當下,每一天每一個時段就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時時刻刻覺性都在,都跟自己的自性佛在一起。

  生照一同,生就是我們落入凡塵;照就是佛性的功能作用。所以我們一落入凡塵以後跟佛性的功能作用都合在一起。

◎「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我們要使我們的心清淨,我們就進入無心用功。這個無心用功,各位前賢我們一直在講,說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那個六識就是我們日常在用的心,這個心我們都不要用,叫做無心。那我們已經無心了,這一些生滅的心(識心、認識的心)都不要,這一些心沒有了,無心了,那麼這一些都屬於妄,不真,因為都妄一直在變化,然後所有的妄都放下沒有了,妄盡真就顯,所以無心的心就是真心,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就是即心即佛的心。這樣了解嗎?還不很了解嗎?因為可能我們以往都沒有接近這個真理,沒有研究性理心法,所以會比較生疏,那我們要聽的很習慣以後,會把我們佛性本來有的,把它整個都啟發出來,那啟發出來以後,原來本來自己本性就俱足,本來就有、本來就已經是有了,所以我們要我們的心淨,欲得心淨無心用功。

  各位前賢,無心用功到底是有在用功、還是沒有?是有,很努力的喔,很努力才可以達到無心。因為我們識心(生滅的心)用的很習慣,要去掉它很不容易,我們不用功的話,識心去不掉,所以我們要用心把這一些生滅的心都能夠放下,能夠放下以後,無心的真心才會呈現。所以無心用功就是去掉我們的識心,去掉識心以後,我們的心就清淨。所以欲得心淨無心用功,比較深一點點,可是也不會太深,了解的話我們就會努力做。

◎「縱橫無照,最為微妙

  縱就是南北;橫就是東西;縱橫知道嗎?像我們台灣南北叫縱,東西叫橫。縱我們大部分都會講成常,橫就會講成緯,經跟緯,經是常,緯是橫,經、常就是不變之體;緯就是變而有常,所以經是常而不變,緯是變而有常。縱橫無照,就是不管東西南北,我們全部都不用佛性的功能作用。無照就是不用落入功能作用,那既然不要落入功能作用,當然就在不變之體之中,那不變之體我們能夠牢守的住,那個最為微妙,最微妙就是這一種狀態,這一種狀態要自己實踐、實際的做,那實際的做就會呈現這個最為微妙的不變之體佛性呈現。

◎「知法無知,無知知要

  我們知道佛法,知道殊勝的方法,知道這個法,所以後學都講,假如我們能夠見法,能夠見法就能夠見什麼?(佛),對!就是能夠見佛,所以法就是佛,佛法僧,佛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法就是我們般若妙智慧,僧就是我們行為,我們的行為就是僧。所以佛法僧三寶一體,是一體的。

  所以我們知法,已經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這個叫做知法。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然後無知,就是也要把這一種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放下,就進入無知,無知才會寬廣;有知的話,就是有能所,有能知、有所知,有能所就是生滅。有能所就是有四相,有四相就有變化,有變化就有生滅。我們無知就沒有能所,沒有能所就是沒有變化,就沒有生滅。所以知法無知,就是引導我們又向上一層,往更高的一方向前進。所以我們了解,法性非常深,我們愈追求就覺得說怎麼愈追求愈深,然後愈奧妙,一定要朝這個方向。不然我們被凡塵造化引誘,一生很快就過去了,就很可惜,所以我們一定要迴光返照來注意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

  無知知要,已經到達無知(到達無所不知的時候),那個法要我們都已經得到了,所以無知就知要,知道那個要法(重點所在),重點所在我們全部都很清楚了),所以無知知要。這樣知道意思嘛?真理的深度比較深,就比較生澀,然後外面雨又下的很大又很涼快,所以這個時候最容易進入朦朧的狀態(哈),所以只要一朦朧了,不會作夢、也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後學說盡量享受(哈哈)。

  所以在整個我們佛性都呈現的時候,那個佛法的要領我們都已經掌握,就是已經把握我們自己最重要的、那個指揮我們視聽言動的佛性本體都呈現,這個是很重要,我們自家的主人翁已經都請出來了,之前我們都讓祂睡覺,我們還沒有啟發我們不生不滅佛性之前,我們都讓我們的佛性在睡覺,各位的佛性有沒有睡過覺?(有),還很迷昧喔,其實祂修養好都不會計較,因為我們六根很強,都搶著要當家作主,所以佛性退位都不見,那我們現在把祂請出來,讓佛性當家,這樣的話我們時時刻刻都跟主人翁在一起。

◎「將心守靜,猶未離病

  假如我們把我們的心來守這個靜(動靜是兩邊),那我們用心來守靜,變成只有注重一邊,注重一邊整個佛性本體沒有呈現,就便落入一邊而已,所以猶未離病,就表示我們還在病之中,我們眾生的毛病就是容易走入一邊。中道難行,所以後學對我們這邊發現:也不合上、也不合下,我們這邊不是發明要合中嗎?有沒有?(有),各位有沒有去實現都合中?二六時中,二六就是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兩個小時,所以二六時中就是等於整天二十四個小時,那二十四個小時時時刻刻都守住中道,中道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只要我們時時刻刻都守住我們佛性本體,就是在覺之中,那我們這個覺只要很久,就叫做覺者,覺者就是佛,那我們有沒有當覺者?沒有啊,還是只停留在二十四秒?還沒有進步啊?不過能夠停留二十四秒也不容易,我們就是從最基本的做起,迴光返照,把心收回來,守住那個覺,覺守住了,能夠守個二十四秒,不錯了,慢慢增加,增加到後來二六時中,全部都守的住,就變覺者,那個時候成就了,這樣快不快?都沒有把握,這個還沒想去做,想不想去做?(想),想的力道都還不夠強,所以只要一下課就忘了。所以要自己來證悟自己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才重要。

◎「生死忘懷,即是本性

  我們不要把生死抱在懷中,所以我們生死忘懷,只要我們啟發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然後我們整天都跟佛性在一起,然後做耳根圓通把佛性延伸到整個空間,讓整個空間都是佛性,這樣就變真空妙有,那真空妙有已經呈現我們這個身體的生死就不關緊要,身體的生死就還給天地,水火風土就還給天地沒有關係了。那假如我們沒有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又沒有把祂做耳根圓通延伸到整個空間,那我們生死就很重要,為什麼?因為我們會被業力推,我們造了善業推到天道去,做了惡業推到三惡道去,那不善不惡又推到人道來。所以我們了解,業力就是有力道推我們落入現相,看要在哪個現相去接受果報。那我們一有修證了以後,這個身體就無關緊要,還給天地就好,水火風土就還給天地,就全部都跟我們佛性沒有關聯了,很重要的喔!

  所以你看凡人社會人士只要一口氣不來他就很緊張,為什麼?沒有路可以走。我們現在四肢健全要走東往西都很自由,可是一口氣不來,四肢已經不能動了,那個時候的佛性又不修的話,要去哪裡啊?沒有路。所以我們看家屬就趕快請誦經團來誦經,經就是路徑,就是要走的路,告訴斷氣的人你要怎麼走,就是那個樣子。那我們在世的時候為什麼不好好的自己先把路鋪好呢?各位有沒有鋪路?(有),是舖巷子的路、還是普通道路、還是高速公路?我們舖什麼路啊?我們假如是修的很辛苦、很難,那個是高速公路,可是以後會走得很快;那假如我們都用很小的力道在做,那個是在修小巷道、小路;各位喜歡走大路、還是小路?(大路),真的嗎?大路要繞的很遠喔,小路比較快。不怕遠,還是走大馬路,是到則進非道則退。

   所以我們了解,生死忘懷,從我們懷中把生死都忘了,沒有修沒有啟發佛性,我們把生死忘了,那個業力它不會忘,它業力還是會推,把你推到現相去,這個告訴我們生死要忘懷,就是要跟我們講要趕快啟發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才可以不受生死的約束、不受生死左右。即是本性,已經走回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就是本性。

◎「至理無詮,非解非纏

  至理就是究竟圓滿的真理,究竟都很圓滿,那個叫至理。詮就是解說。無詮就是沒辦法解說。就是很高的程度,那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很高的程度,我們就是要本身去做、去行持才會了解至理無詮。

  非解非纏,不是解開也不是纏繞,我們在凡塵的生活都是自己綁住自己,我們有很多觀念不正確,不正確的時候就綁住我們自己,把手腳都綁起來了,觀念不正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就變成纏,我們圍繞在不合理的狀態之下叫纏;自由自在就是解開了;在我們本性之中(在究竟圓滿的佛性之中),祂非解非纏,沒有解開也沒有纏繞,本來就是自然而然呈現。所以我們要自己體會我們佛性的奧妙。

◎「靈通應物,常在目前

  靈通,只要我們肯時常都做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我們那個靈特別的靈敏,靈敏就會通,就會靈通,所以靈通就可以應物。所以在北部很多前賢都修到有功夫,就是修萬緣放下一念不生,然後今天會遇到什麼人、什麼事會呈現,都會事先知道,竟然在提重物的時候,會到達沒有重量,奧不奧妙?他在心裡面說:「佛性來,提,幫忙提」,就佛性在提,不是身體在提,我們身體提的話很重,那佛性幫忙提一下重量都不見了,奧不奧妙?聽起來好像卡通影片,是道親前賢跟後學說的,後學倒是提都還很重,不想麻煩佛性,因為我們都沒有好好照顧祂,在麻煩祂不好,所以都是自己身體做。我們了解,靈通就可以應物。

  那假如我們有一些功能顯現的時候(比較靈敏,第六感比較靈敏,而且也知道一些事情),各位前賢不要炫耀,因為炫耀喔,我們這個虛空之間有很多幽冥鬼魂、有很多魑魅魍魎、有很多凶神惡煞、有很多日月遊神、有很多山神土地,那假如我們炫耀,這一些看不見的無形都東西,他會來要求我們幫忙,這樣了解意思嘛?那我們有那個能力、有那個能耐來幫忙嗎?他為什麼不去求佛菩薩、為什麼求我們?所以就了解,佛菩薩不做那個事,他來求我們的話,我們更不可能有那個能力去做,所以被他一纏繞了,我們就糟糕了,吃不完兜著走,了解意思嘛?(了解),所以我們靈通了以後,自己知道就好,歡喜在心裡面,這樣就好了,這樣會不會?(會),不是甕肚(台語),而是要先保護自己,先讓自己修的程度更高一點,這個只是一個初步的效驗而已,慢慢的我們會有五眼六通,然後慢慢的我們可以遊戲神通,那個遊戲神通就不只有五眼六通,那個是超越的,整個天地之間水火風土我們都可以把它集合變成我們要的形相,你看是不是遊戲神通?那一定我們要努力,知道這個空中不空,空中有東西在,我們最基本的就是先把佛性跟空融合,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體會一真法界,體會如如不動的佛性本體,這樣的話就可以從根源慢慢延伸、慢慢發揮,愈來愈殊勝就會呈現。

  所以靈通應物,常在目前,就會顯現在我們眼前,所以我們眼前就具備了萬萬年,眼前就具備了所有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我們都一直講,只要我們不要有三心,那不要有三心,三世就攝受我們不住。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管好壞都讓它過去;未來也不用策劃,因為那個是身體才用的,佛性不用;現在不住,我們說現在,現在又過去了,現在,現在又過去了,它留不住,所以沒有三心。沒有過去心了,過去世攝受我們不住;沒有未來心,未來世攝受我們不住;沒有現在心,現在世攝受我們不住;那三世都不攝受,我們是不是自由了;我們被三世攝受,是不是要六道輪迴?(對),所以我們就要從我們的心做起,不要有三心,只要我們有三心,我們都被三世攝受,那被三世攝受我們就要六道輪迴。各位前賢六道輪迴好不好?(不好),那個太不好玩了,都要受苦,去天道也不好,那個都不好,我們還是回歸本位當佛菩薩最好,就是要修證,把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修證。

  所以我們可以靈通應物以後,常在目前,就顯現在我們眼前,所以我們眼前,活在我們當下的每一個現相之中,就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各位知道嗎?就是不要有三心,很不容易喔!我們活在當下真的很不容易,都會想以前、都會想未來、會想現在,所以三心很容易呈現,結果又被三世攝受,結果又落入六道輪迴,那麼熟悉,所以我們要走出來,就是真的要有恆心毅力,要認識真理:「說我不要被三世攝受,我要把佛性就整個呈現在眼前」,所以眼前呈現的一念,就已經萬萬年、億萬年,萬年一念,一念萬年。

  我們之前也講過:「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十世怎麼算?就表示各位都有內涵了,知道怎麼算。十世就是三世之中各有三世,加起就九世,又顯現在眼前一念,又是一世,就是十世。那「十世古今,不離當念」,萬年前、萬年以後,都不離開我們當下眼前這一念,所以這一念就俱備萬萬年,祂沒有生也沒有滅,那我們就是要活在眼前當下的每一念,這樣就正確了,就已經可以回歸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就顯現在當下。先了解然後再慢慢去實現,這個要做到是很不容易,因為我們顯現在眼前的一念都參雜很多雜質,有沒有?(有),都很多影響到我們眼前這一念的呈現,所以那個我們慢慢把它摒除:「說那一些對我都有妨礙沒有幫助,那我把這一些妨礙我眼前呈現這一念的那一些障礙物都去掉」,那我們一直都去掉了以後,真的呈現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本體,就在我們當下的每一刻。

◎「目前無物,無物宛然

  就是顯現在我們眼前非常靈通的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顯現在眼前,可是目前無物,就是沒有東西。各位前賢,我們眼前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嗎?上個禮拜我們有講,我們看到我們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叫見法,那見到這個法也就叫見佛,那見到佛原來就是自己本身。所以目前無物,就是在講這個,顯現在眼前那個佛性本體是沒有形相,了解意思嘛?(了解),其實各位是給後學面子,才會回答了解,才不會都沒有人回應。所以這個都是很生澀的真理,我們一定要一聽再聽,那聽了很熟以後我們會進入,進入了以後就不會覺得深,就是因為不了解才會覺得深,等到我們了解了以後,也不深很淺,像後學這個從13歲小孩子開始就參禪築基,坐的很像樣喔,因為小孩子骨頭軟,坐雙盤坐的很端莊,坐到後天廟有十七年,求道以後又經過十三年,加起來三十年都在追求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三十年耶,後學說有夠笨,笨不笨?追求三十年才呈現,啊!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原來「了了分明的知覺性」就是我們在追求的。

  所以開始講課的第一天,不是說兩個小時就可以,還記不記得?(記得),那我們已經幾個小時?那個時候也講,六祖的話連兩個小時都不用,六祖都知道、都了了分明。所以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要進入涅槃,把娑婆世界的眾生交給地藏王菩薩,然後地藏王菩薩就直接轉世來教導眾生,所以六祖就是地藏王菩薩來轉世,來轉世直接來教導比較快,不然叫我照顧要怎麼照顧?活菩薩都不捨眾生,可是我們眾生都不在意,都不覺得性命很可貴,沒有那種感覺。

    所以地藏王菩薩已經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交待,所以地藏王菩薩說我不能不做,這個工作我一定要做,我一定要來教導眾生怎麼樣成就,所以就來轉世了,一呈現就來教導我們,那我們也正在研究,剛好十一個月,我們研究到今天剛好十一個月,很快喔,一轉眼很快十一個月過去了,回想一下喔,跟我們還沒上課之前有沒有差別?(有),有沒有很大?最起碼我們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成佛,不像以前說希望成佛,那個是差別很大,我們從自己本身了解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很親切的去摸到祂、很親切的啟發祂,然後培養讓祂茁壯長大,這個都是在我自己本身可以做的,而且又可以成就的,只要我們都肯用心,真理一了解了,只怕不了解,了解了以後一定會促成我們去實踐,不了解就沒辦法;那了解以後,一定會在內心裡面跟你一直講:「做做做!一定要做!一定要做!」那不了解就沒辦法,要怎麼做,不了解就不會做;了解了以後內心會一直有聲音促成我們實踐實踐,一定要做,那只要我們肯落入實踐去修持,就一定功效呈現,絕對有。所以顯現在我們目前沒有形相、無物的佛性本體,就是那麼親切、那麼實在的我們可以去掌握祂,所以目前無物。

  無物宛然,物就是東西,雖然是沒有形相、沒有東西形相,可是祂整個全部都在;宛然就是不缺,全部都很圓滿的呈現,所以無物宛然。

◎「不勞智鑒,體自虛玄

  不用勞勞碌路我們智慧去鑑定,祂整個都已經呈現,都是我們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所以不勞智鑒。

  體自虛玄,佛性本體祂自己本身虛(就是沒有形相);玄就是奧妙,很玄妙,我們都可以體會。

◎「念起念滅,前後無別

  我們念頭來了、念頭去了,念頭的起滅,前跟後沒有分別。所以這個時候法融禪師講是讓我們在生活之中了解,我們很容易有這個念頭,那麼前念後念、念起念滅,我們時時刻刻都不知不覺,都不知道;那法融禪師跟我們講,說前後無別,就是前念跟後念沒有分別,那為什麼要落入前念後念沒有分別?因為它都是不實在的、虛幻的,都不要去住的,所以讓我們知道念起念滅都是虛幻。

  各位前賢,念頭誰生出來的?(佛性),很不錯,就是佛性本體生發。所以我們要了解,不要討厭念頭,就是我們要感謝念頭讓我們認識佛性,有辦法生念頭出來就是佛性本體。所以起心動念誰呢?那個就是佛性本體,佛性本體在起心動念。那我們能夠了解起心動念就是佛性本體,這樣要認識佛性本體容不容易?(容易),很容易喔,就是起念頭那個。那我們現在重點就是要回過來看「起念頭那個佛性本體」,不要被我們「念頭的內容」拉走了。

  我們起心動念念頭都有內容,那我們都會跟著內容走,這樣夠不夠聰明?(不夠),那要不要做聰明一點?(要),所以回過來看:「哪個在生念頭?」就是佛性本體,原來佛性本體這麼親切就在我身上,一直生念頭出來讓我知道,這樣就不管生出來念頭的內容。因為我們走入念頭的內容就會煩惱,一定的啦,起心動念以後,那個內容一定會促成我們煩惱,那我們就不要去管念頭的內容,我們回過頭來管「誰生出來的」,這樣會不會?(會),要做喔,要實際的做,看看哪個生出念頭來,那能夠生出念頭有沒有形相?(沒有),我們都以為我們念頭是頭腦生出來的,不是喔,是佛性生出來的,沒有形相的佛性生發念頭,我們差別是在走入念頭的內容,那現在不要走入念頭的內容,我們反過來看生出念頭的佛性本體。所以這樣念起念滅前後就無別了。

◎「後念不生,前念自絕

  我們後念不生,前念自己就不見了。所以我們都是一念接一念,一直綿延不絕,都一直生發。所以我們不要學那個道親講:「頭腦都已經生出來了,不用很可惜」,會不會這樣?(不會),不會啦!頭腦雖然生出來沒錯,可是我們了解,那個是眾緣聚會借我們用的,要還給天地的,不是我們可以主宰,不是說頭腦已經生出來就永遠常在,不會喔,會很快就消滅了,不見了,可以說百年以後,各位前賢我們誰還在?再經過一百年以後,現在民國九十九年,在民國199年的時候我們誰還在?(佛性),都不在了喔,有夠夭壽,都很短命,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很短的時間裡面,好好的運用。我們要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要好好運用,使我們整個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呈現,這樣就是好好的用。所以後念不生,前念自絕就沒有了。

◎「三世無物,無心無佛

  三世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那三世都無物(都沒有東西),因為所以東西形相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就滅,都是虛幻不實在的,所以三世都無物,沒有東西。

  無心無佛,也沒有心也沒有佛,就已經回歸到正位(就是本位),全部都不用名稱來說了。這樣了解意思嘛?是很沈重嘛?因為法融禪師都跟我們講原始狀態,就是最高的程度,所以我們就是要體會。

◎「眾生無心,依無心出,分別凡聖

  眾生是眾緣積聚而現的生相叫做眾生,所以本性本不生,所以本性就沒有滅,所生滅是眾緣積聚而生的,那眾緣積聚而生的緣聚生緣散滅那個就不要管它,所以眾生無心,全部都是無心,所以不要有妄想心就歸入無心,無心就是真心,無心就是道,道就是無心,那個心就是佛,就已經在佛的本位,所以依無心出,我們按照無心然後出現在凡塵,一出現在凡塵以後,就有分別凡跟聖,凡人追求都是有形有相的財產,聖人所追求就是佛性能夠恢復光明,能夠渡化眾生,都可以脫離苦海,所以凡聖的差別就在這裡。

  我們要知道,我們在凡塵追求物質的享受,那個也都是身體在享受,佛性有沒有享受?(沒有),有時候我們物質太富裕了,佛性反而很鬱悶(就是不快樂),所以孔老夫子講吃粗飯,睡覺用手臂來當枕頭,這樣快樂在其中,那個不義的富貴於我如浮雲;那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顏回生活那麼困苦,為什麼那麼快樂?各位前賢,顏回為什麼那麼快樂?是裝給我們看的嗎?不是喔,若假裝的短時間可以,長時間都不行,所以顏回心裡面一定有所本,顏回心裡面有所依賴,那顏回依賴什麼呢?我們看儒家思想,就是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就是這樣,顏回得到一善,這個一就是道,顏回已經得到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所以他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不動,不管現象是坎坷、現象是富裕,他都不影響,所以我們要了解,聖賢對外境都不引進到內心。所以我們就會看到以往留下來所說的「定」:「貧賤不移、富貴不淫、威武不屈、泰山崩於前,刀鋸加於鑊,不動聲色」,這個就是定,很大的定力,那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定力?就是因為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理上,完全都不在現象上面,所以定力才自然而然呈現。

  那我們跟聖人也是一樣的,看我們肯不肯做,肯做的話就把外境整個都摒除,全心全意就是追求能夠回歸正位,就是成仙作佛,各位有沒有這個心啊?(有),是希望呢、還是真正的想達到?(真正的想達到),喔,對!我們了解,凡塵一落入現相都是要受苦,我們可以回歸本位以後,已經進入沒有形相的佛性本體,可以千百億化身,要來不是不能來,不用煩惱說一修道以後,哇,天地都沒人了,會不會這樣?不會。我們了解,在我們人類之前是用化身的,不是胎生,是化身(變化而來),而且也不用吃飯,在天上飛,這個記載在阿含經裡面,後學還特別抄錄出來,會飛喔,那為什麼我們後來飛不起來?因為貪,貪什麼?因為地生長很甘甜的飲料,我們就貪吃,一吃了以後身體重,結果就飛不起來,那因為化身以後有男、有女,就互相對看,看到有意思了,看到有意思以後化身就變胎生,知道意思嘛?那因為看到有意思,才蓋房子,不然以前沒有房子,知道嗎?都沒聽過喔,各位要看阿含經(大藏經的第一冊裡面有記載),就了解以前我們還是化身來的,是因為我們真如不守自性,才變呈現在這個樣子,然後壽命很長有八萬四千歲,那心愈來愈壞,壽命愈來愈短,地生長的東西會養生可是也會害生,就變成我們的壽命愈來愈短,往後再經過一段長時間以後,我們人的壽命會更短,然後我們人的身高會很矮(差不多手肘的高),在凡塵能夠活的壽命才十歲,十歲就死掉了,女孩子生下來五個月就結婚,因為十歲就死掉了,然後已經苦到極點,心就轉變要行善,然後行善以後,壽命慢慢增加,增加到八萬四千歲,所以等到八萬四千歲的時候,我們老祖師就下生了,那個時候女孩子五百歲出嫁(五百歲才嫁人),各位前賢,假如我們現在五百歲才嫁人會變什麼?因為證悟到佛以後無所不知,所以那個時候就問釋迦牟尼佛我們人類無始以來的過程,佛就講,然後講到我們往後,所以要了解,我們之前有莊嚴劫,我們現在叫賢劫,以後還有星宿劫,一個劫都有一千位佛,那現在賢劫到釋迦牟尼佛第四位,我們彌勒祖師第五位,還有九百九十五位,一位時間都很久,是不是時間沒完沒了?非常長,我們要不要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都受苦?(不要),所以不要的話就要努力修。

    所以詐騙集團我們不要去參與,不要去騙人,我們要實實在在的把自己佛性培養的光明,回歸本位以後,不管現相經過幾億萬年我們都如如不動,所以我們一回歸到本際(本來的地方所在,那個如如不動),是可以的,願不願意啊?(願意),回歸到本際,如如不動很理想的,那不是說回去之後就不能來,你想要就可以來,不只有娑婆世界,我們這個是南贍部洲,我們可以到北俱蘆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都可以去,而且又可以超越四大部洲,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南方寶佛世界,都可以去,非常寬廣,非常大,我們佛世界非常寬廣,不只有太陽系,所以我們生長在南贍部洲很窄,這個地方不大。我們說世界很大,其實不大,很窄。依無心出,分別凡聖,有凡人聖人。

◎「煩惱轉盛

  我們有分別心以後,煩惱就會轉的很盛。各位在生活之中,現在的煩惱多不多?愈修道是愈多,還是愈修道煩惱愈少?(煩惱愈少),我們要認識根源,煩惱從哪裡來?(佛性,住相,…答案不一),從住相,我們的煩惱從住相來,只要我們不住相煩惱就消失,所以相引起我們煩惱,那所有的相虛幻不實在,都是因緣聚會才呈現,都是假的,我們不要在假的裡面煩惱,相都已經變化了,我們的煩惱都還沒變化,所以這個煩惱還真的很笨,聰明還是笨?(),笨的人不會煩惱啊,所以煩惱的人都是聰明,都是很聰明才會煩惱。

◎「計校乖常求真背正

  假如我們落入計較,就跟常道(真理)相違背,乖就是乖竄,就是違背的意思。各位生活之中有沒有計較?(有),都會有啦,只是大跟小的差別而已,有大的計較跟小的計較,那只要我們落入計較就違背真理。

  假如我們落入求真,我們現在就已經在真之中,那我們再求真就違背正(就跟真理相違背)。我們看張拙秀才悟道偈:「趨向真如亦是邪」,因為本身就在真如之中,那你還要再趨向真如,是不是已經頭上安頭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當下就是真,所以不用再求真,一求真以後就背正(違背真理)。

◎「雙泯對治,湛然明淨

  雙泯對治,就是我們兩邊要泯滅,就是雙泯,就是不要有兩邊的對待,我們跟人相處很容易進入兩邊,不是喜歡就是討厭,那我們把喜歡討厭都去掉,不要喜歡、也不要討厭,就是平常心,會不會做?(會),蠻難的喔,喜歡就喜歡,討厭就討厭,要他不喜歡不討厭還不容易,是不是這樣?所以還是要從真理着手,因為喜歡討厭是我們情緒的表現,那我們情緒表現出來有違背到我喜歡的,我就討厭;那順從我喜歡的,我就很高興;那就有取捨,既然落入取捨,我們又造業了,造業就要受苦,所以要不要去掉?(要),把兩邊都去掉,所以不要落入喜歡討厭,都是假的,凡塵一切事都是假的,所以我們雙泯對治,就是不要有對治的情緒出現,都把情緒泯滅去掉,沒有了就好,都全部沒有了,我們心不走入兩邊對待,就不用對治。

  湛然明淨,湛然就回歸到最原始狀態;明淨,光明清淨,可以回到我們本來,不生不滅佛性本體的湛然常寂,然後光明清淨。

◎「不須功巧,守嬰兒行

  不須功巧,不用功夫來修,不用我們巧手來做。守嬰兒行,各位前賢,嬰兒他怎麼做?嬰兒有沒有分別心?(沒有),嬰兒會不會講話?(不會),嬰兒會不會做事?(不會),所以守嬰兒行,就也不會講話、也不會起心動念、也不會做事、也不會惹是非、也不會分別心,這樣了解嗎?(了解),我們容不容易做?(不容易),還真的不容易,最大的就是分別心,嬰兒他沒有分別心,我們愈長愈大以後分別心才出來,分別心一出來我們煩惱就跟著來了,所以嬰兒沒有煩惱、也不會講話。

  所以我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都是講話來,我們在凡塵本來都是接受福報,那因為嘴巴太輕易講話,把福報都享受完了。所以當我們聽周遭人在講話,然後聽聽他講話的內容,會覺得說「你那個都不用講,講了都沒用」,有沒有那個感覺?喔,各位都修養非常好,因為不聽人家講話,人家講話跟我無關,我不要聽,這個要修養耶,對不對?要不要?(要),還真的是要修養。

  可是有時候你坐在車上,就坐在你隔壁在講手機…,有一次後學從桃園坐國光客運到台中要去買大藏經,然後從桃園上車要到台中,在後學隔壁的一位男生,那個時候手機費用是算秒的,一秒鐘多少錢,他竟然從桃園講到台中,厲不厲害?(厲害),因為正在戀愛。所以講的話,後學說真的是可以都不用講,說十句有十一句都廢話,可是戀愛的時候就很喜歡講廢話,沒用的話很喜歡講。所以後學在想說,你若把這些錢來救濟貧窮人,那不知道多高興,那不少錢耶,那個要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那個時候還算秒的,不像現在打手機很便宜,以前很貴。

  所以我們要守嬰兒行,就是嬰兒都沒有分別心,也不會亂講話,也不會行持錯誤(就是不會走錯路了,因為嬰兒不會走,所以不會走錯路)。這個嬰兒行還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說我們要守嬰兒行。

◎「惺惺了知,見網轉彌

  惺惺了知,就是我們不要落入有為,只要我們都在佛性本體之中,祂了了分明,整個知覺性會呈現。那假如我們的見很寬廣,我們的見好像網一樣,這樣就轉彌,就會把我們整個知覺性掩蓋,整個都沒有清醒的頭腦。

◎「寂寂無見,暗室不移

  寂寂無見,我們能夠進入到寂寂(寂滅),到達如如不動那個寂滅,無見(沒有我們的妄見);暗室不移,就是不管明跟暗都不移動我們的見解,那個見解性就是很篤定,就是我們的正知正見非常清楚的呈現。所以寂寂無見非常重要,那個就是佛知佛見,就是我們正確的認知。暗室不移,在暗室裡面也不轉移我們這個佛知佛見。

◎「惺惺無妄,寂寂明亮

  惺惺無妄,這個就是表示我們那個了了分明的佛性本體沒有妄,就是全部都是真,所以我們要在真裡面討生活。寂寂明亮,這個時候上句寂寂無見,底下就寂寂明亮,那個又是佛性本體很光明很亮麗,整個都呈現。

◎「萬象常真,森羅一相

  萬象,所有凡塵的萬象都是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所呈現,所以它是常(常住)又是真,所以萬象常真,這個表示世間相常住,世間相雖然變化無常,可是世間相的來源都是佛性本體生發出來,生發出來以後雖然又滅了,可是它是變而有常又會呈現,所以萬象常真,萬象都是真常、都是真的。

  森羅一相,森羅就是非常多的形相都在一起,然後就把它歸入到一相。各位前賢,一相是什麼相?就是無(無相),一相就是無相,所以森羅一相就是無相,雖然萬相都很多,可是都是因緣聚會,都是假的、都是無相,無相才是常、才是真,所以森羅一相。

  我們也講萬法皆空,那後面要接一句「空性即是佛性」,不是萬法皆空嘛,我們萬法皆空以後都不接,下面就沒有文字,結果那個萬法皆空都變成頑空(變成什麼都沒有,那就斷滅);那我們「萬法皆空」下面接「空性即是佛性」。所以森羅一相就是沒有相,那沒有相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不容易喔,從文字不容易了解意思,所以以往的修持禪師都是投入非常長的時間再鑽研真理,所以一講出來的話一個字就代表很多意思,那也是要引導我們走入真理的世界,我們只要走入真理世界就可以回歸到本位,不然我們在凡塵都離我們正位很遠,都千差萬別,差的太遠。所以在西元0年到1000年之間的所有禪師,他們都投入非常多生多世都是在研究真理,所以一講出來以後,他們都是要引導以後沒有那麼多時間來研究的人,能夠實際的得到利益,不要經過那麼多的摸索時間。

  像後學剛來第一次講這個三十年太久了,我們哪有時間去耗掉那麼長的三十年,兩個小時就好了,努力聽兩個小時把三十年的經歷經過全部都吸收,這樣快不快?很快嘛!所以我們就直接指點出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把佛性本體體會出來,用不生不滅的心修不生不滅的道,這個是三十年累積下來的耶!後學都一直想真笨,三十年,所以要不要學啊?(要),就是要學,你真的晚上睡不著覺,馬上做馬上睡著了,好不好用?很好用,那你肯努力做,一段時間不是靈通嘛,我們真的靈通,那個第六感特別靈敏,然後可以慢慢進入到達真空妙有,可以進入真理世界,就可以一步步的可以深入了,那一定要有一個下手的地方啊,要怎麼下手?「萬緣放下一念不生」。

  所以上個禮拜最後一個問題問:「萬緣放下」,你想到有什麼那個都是沒有放下,一定要全部都放下,全部都放下真才會呈現,你還有什麼感覺,那個還是緣,那個還不行,一定也要放下,「全部什麼都沒了」那個才真正的妄盡真顯,真都已經呈現了。所以到達森羅一相的時候,就無相,無相萬法皆空,空性即是佛性,佛性呈現。

◎「去來坐立,一切莫執

  去來坐立,就是我們在凡塵的行住坐臥,一切莫執(就是不要執著、固執)。我們在凡塵可以說,只要落入身體就會有執,各位有沒有固執?(固執),我們都會有固執,而且各位前賢,假如你看到對方眉毛的中間,假如有橫紋,他的固執程度是超越很多很大,所以你要改變他的心念那是比登天還難,像後學這樣(劉講師比自己眉毛中間),固不固執?很固執,對,就是很固執,不過我們要了解到,我們要擇善固執,固執也時候要用啊,那不要選擇惡固執就好了,要擇善固執。那我們一看到對方跟我們交接的人,這裡都很平(指眉毛上方),他就沒有固執,所以很容易跟他溝通;然後看他眼睛又大大的,人中又寬寬的,他心地就很寬廣,你若佔他便宜,他也笑笑著,他都不會計較;那假如是相反的話,那我們講話就要小心一點,連在講話都不能去欺負他,他會把你記得牢牢的,會記仇啊!這個就是呈現現相,那我們在相之中也稍微知道一點,這樣的話,我們渡人就比較容易一點。

◎「決定無方,誰為出入

  決定無方,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所在,我們佛性本身很寬廣,所以我們決定就不要讓它落入一個地方所在,一落入地方所在,我們就沒有回到本體了,也就沒有逍遙自在,所以決定無方。

  誰為出入,什麼人在出入。我們了解,出入都是我們有造業了,然後才有那個呈現出,修證才有入。所以出入,誰在出入,我們了解我們在凡塵是自己的心主宰。

◎「無合無散,不遲不疾

   業跟我們無合(不會合在一起),可是只要我們有造了業,它也無散(不會消失),所以無合無散。這個跟我們在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是一樣的,不增不減、無合無散,都是在講我們佛性的本體狀態。

  不遲不疾,遲就是很慢,疾就是很快,也不很慢、也不很快。所以快跟慢是我們的觀點(我們自己每一個人所看的角度);快慢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心裡面的情緒反射。

◎「明寂自然,不可言及

  明就是光明,寂就是如如不動;所以明就是有佛性隨緣之用的功能,寂就是不變之體;不變之體曰寂,隨緣之用曰照,照就光明,所以明就是照,就是佛性的隨緣之用,寂就是不變之體,我們明寂自然,就自然回到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回來。

  不可言及,就是我們用語言來說的話,沒有辦法說到,祂很深,要講的話沒辦法用語言到達,所以不可言及。

◎「心無異心,不斷貪淫

  心無異心,心不要有異心,異心就是不一樣,不一樣就是有很多。

  不斷貪淫,為什麼不斷貪淫?我們要了解,貪淫的性本來就是空,那我們只要不住相,不住相以後就沒有那一些貪淫的事。我們要了解貪淫的性跟空性是一樣的,那假如我們有要斷貪淫的那個心,表示我們對真理的認識還不透徹,所以我們了解,這邊心沒有兩個心、沒有不一樣的心,然後也不斷貪淫。

◎「性空自離,任運浮沈

  只要我們進入不生不滅的佛性,那佛性本來就沒有形相,是空,只要我們進入佛性的空,那自然就離開形相的貪、形相的淫,都已經自然都離開了。

剩下約15分鐘提問題

   【問】後學有至少三次和朋友說話,當時並沒有在作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或耳根圓通,忽然有幾秒鐘恍惚狀況發生,可以聽到朋友說話聲音,可是覺得好像隔了一層,聲音聽起來和平常不恍惚時不太一樣,感覺後學和朋友兩個在不同世界,後學覺得自己像透明氣球要漂浮,膝蓋以下不屬於後學的,兩肢腳就像兩根木頭釘在地上,很擔心身體不支倒地,心想是不是貧血,可是抽血檢查沒有貧血,請問這是什麼問題?

劉講師答:這個美國道親很有意思,他不研究為什麼轉世當老虎?還要研究老虎一直在吃肉,我們在凡塵假如說都要坑人的,都要吃人的那個會轉世去當老虎,所以我們在凡塵就會遇到這一種現象,有一些人就是喜歡吃人坑人,那個他這一生身體不見了壽命到了,那轉世以後到畜生道去了,就會轉世成老虎。

   那剛才講的現象就是跟朋友在講話之中,會又恍惚的現象產生,那個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做功夫,雖然我們說並沒有在做那個功夫,可是在我們腦海之中他自己本身已經在做,它會呈現一些功效,所以各位前賢在我們發清口願那個燒表文的時候,我們都非常注重,所以那個都已經進入我們那個淺意識,那進入淺意識連我們睡覺,連我們作夢不可以,不能吃葷的,各位有沒有這個經驗,那個就是我們很努力重點,清口了看得很重,重視它,那假如說我們在修持也一樣,對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也非常重視,它一樣進入淺意識,進入淺意識以後我們並沒有在想,在做,可是它自然在淺意識裡面會有動作,會有那一些功效呈現,所以那個恍惚的狀態,我們就是了解到恍惚的狀態,就是不進入兩邊!

   所以後學都講打瞌睡不可能做夢,打瞌睡不可能起心動念,所以那個叫朦朧狀態,那朦朧狀態就是我們沒有固執兩邊,就是沒有想對,想錯,沒有,都沒有,那一種是最符合中道,所以在那個最符合中道時候呈現,呈現我們不是想像可以知道的一些事情,那個是屬於我們修持的功夫,修持裡面它呈現,我們要知道雖然有功效呈現,可是也不要住相,因為住相以後我們會被相妨礙,要再進步就不容易啦!所以我們可以把它放下,所以在日常生活之中要重視那個心理,因為心理的狀態會影響到生理,所以後學才有講那個希特勒抓那個戰俘,各位有沒有聽進去啊?他被冰刀一割了以後並沒有流血,他為什麼會死掉?就是因為他的生機已經沒有,它自己一直告訴自己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就是這樣就死掉了,所以那個心理影響到生理,像那個美國小鎮那個流氓他也一樣,那個心理你一直全心全意照顧你的身體,你一點點小毛病你就看得非常大,被心理的影響一樣他也死掉,所以心理重要,我們就是要健全我們的心理。

   那心裡要怎麼健全?就是要對真理透徹認識,認識真理,那所有身體呈現的現象我們不要太在意,我們太在意的話一方面妨礙我們進步,一方面我們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因為我們住在相以後假如說有一些幽冥鬼魂,它想藉著它(住相),利用它傳達一些訊息,那我們假如說被它一纏繞那糟糕了,我們都不知道什麼狀況?那個狀況一來了都不清楚了,所以對自己要篤定,篤定的時候就是你的神守攝,你的精神都守住你佛性不生不滅的佛性本體,你都守住了那個幽冥鬼魂是沒辦法的,它沒辦法侵入到你身邊來圍繞你,沒有辦法纏繞你,所以我們在修持的狀態有一些要讓它進入淺意識,一些我們要看清的,不要住相的我們要去掉。

    【問】:請問劉講師觀惡言是功德要歡喜心甘願受,倘若道場有人亂罵人、理念不清,甚至於動盪道場不安,大家仍然要歡喜心甘願受、不言不語感謝消冤解孽嘛?是否會助紂為孽,讓不講理的人更猖狂無理,誰又來維持正義與道場真正和諧呢?

劉講師答:,謝謝!這個說的非常正確,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觀惡言是功德,永嘉大師祂是針對的觀惡言是功德,惡言是針對我喔!而不是對大眾,那我去看他罵我不好的話,那個惡言,因為我們不起對待心啦!那不起對待心的時候你就會消掉你的罪業,然後真正的累積功德,那我們要了解到凡塵的正義,凡塵的浩然正氣它都在,我們不是要做一個不明理的修道人,當然不會說人家引起滔天大浪的災難,我們還很歡喜心甘願受,那個不可以的。

   我們該出力的時候還是要出力,所以那個都可以用生命,不愛惜生命維護正義,那個都是正確,所以我們要了解法無定法沒有固定啦!那個講的角度我們一定要透徹知道,那假如說會引起人家那一些不好的觀感,不好的作為,那我們有能力的時候要去阻擋,要分析,要跟他講明,不是說要一味的去忍受,不是那個樣子。

   那針對我們本身的是個人的事,那個才歡喜心甘願受,那假如說關係到眾人的話那我們就要處理了,那個處理的就是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我們要有那一種浩然正氣,所以不要把那一種歡喜心甘願受用錯地方,為什麼?因為我們要知道我們在應對凡塵事的時候,假如說用真理來應對那不用歡喜心甘願受,本來你就是要去還債,你一定要正常來做,那我們在講歡喜心甘願受事不合理的對我,針對著我的,那個要瞭解說那個絕對有因果,才會針對著我而不是眾人,是只有我一個人,那個時候你才要培養歡喜心甘願受,要了掉這個業,就是你之前或前前世對他不合理的事,你已經做了,現在它反報過來,那你要歡喜心甘願受才可以了掉這個業,是這樣子的,而不是說針對眾人的事我們不聞不問,那樣我們當人那人格就不健全了。

   還有問題嗎?有疑就必問一問就容易進步啦!像昨天有人問說:我們呼吸從玄關進出,各位有聽過這個修持方法嗎?(),那還蠻普遍的,那我們就是要了解呼吸經過玄關,跟我們那數息法它是不一樣的,法門不一樣,那前賢他兩個問題同時問,那我說那個呼吸通過玄關是我們六道輪迴太久,那個正門關了很久,所以都是汙垢啦!那我們現在把那個門清一清,走得很習慣,那這樣我們一進出ㄟ這樣就沒有問題了,那個是這個角度。

   那數息法是我們的心散漫,就是我們在凡塵我們的神,精神不容易集中,那個數息法就是要訓念我們那個專一,就是不要神分散,我們現在都會以為同時做很多事是很了不起,各位前賢那個不對喔!你同時做很多事那個叫神散,你的精神都分散,那個不好那個對我們有傷害沒有幫助,所以做的時候就是要專一,要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要專一那個才是正確的,所以那個數息法就是讓我們散亂的心能夠回來,能夠集中,那我們心一集中以後容易解決事情,這樣才是正確啦!所以我們可以體會我們的心有時候想東,有時候想西那個就叫散,神散,那我們不要,不要有這一種情形因為這個會傷害,傷害到我們佛性本體。超過一分鐘了下課!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布施。

引用:

1.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2.https://onedrive.live.com/?cid=93f6cb7e149d1059&id=93F6CB7E149D1059%21105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ngel95168620&aid=6535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