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10/14 15:00:58瀏覽601|回應0|推薦0 | |
劉芳村講師_道德經_第9片_台南同義宮_99/12/11 各位前賢大德道德經_視訊影音讀書會開始上課了 ◎課前先唱善歌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按佛規禮節跟著視訊上課,請起立跟劉講師問好,再坐下。 (感謝天恩師德公益分享感恩原創)
(感謝各位前賢們提供文字檔。文字僅供參考,若有錯誤,要以劉講師講課原音為主)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各位壇主各位前賢大家好,後學沾到天恩師德老前人前人大德,以及感謝各位前賢給後學機會學講。 上次有問到無極生太極生兩儀四相八卦相綜相錯,後學回去以後就把這整個過程寫下來,大家手上都有這張講義,從右邊看起。一個圓圈代表無極(○);太極就是無極中間有一點(☉);兩儀就是陰儀跟陽儀,一半黑一半白( ),白的有一點黑、黑的有一點白(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接著四相就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八卦就是乾三連(☰),坤六斷(☷)。各位有研究過易經嘛?我們這邊概略了解,天地形成以後,然後在凡塵整個,用形相把它描繪出來,就是這樣的變化。從八卦相綜相錯,上次有前賢問「相綜相錯是什麼樣的情形」,這張講義有寫,我們卦一形成以後,兩個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卦,相加叫相綜,顛倒過來叫相錯,一個卦延伸有八個,八個就八八六十四,後學把整個過程全部寫下來,因為後學以前在後天面有學過,現在不再去探討易經八卦。可是假如我們願意進入的話,我們會去可以自己做六十四個籤,很容易做,看是要紙做也可以,把它圈成一塊一塊,然後裡面寫號碼,或者寫八卦的卦也可以,不寫卦你就用符號代表,從一到六十四。若我們不想這樣做,我們也可以卜卦,就是拿一個銅板,然後我們坐在桌子,把銅板豎立,用手指彈一下讓銅板轉動,然後轉到銅板正面(頭)代表陽(–),反面代表陰(- -),因為一個卦有六個爻,卦要從最下一個爻算起,銅板彈第一次,看是得到陰或陽,然後記下來,然後這樣一直往上,到第六個爻為止(共六次)。那我們在卜卦的時候要虔誠,看我現在要問什麼問題,然後看它呈現的是哪個卦,就找講義裡面看是那一個卦。各位會看嘛?陽就是–,陰就是- -。看講義就知道,乾三連(☰),三條都是直線;坤六斷(☷),三橫線中間有斷掉。乾代表父親,坤代表母親。離中虛(☲),上面乾,中間坤,下面又乾,代表中離,中女。坎中滿(☵),代表中男。震仰盂(☳),代表長男(大兒子)。巽下斷(☴),代表長女。艮覆碗(☶),就是上面乾,下面兩個坤,叫做少男。兌上缺(☱),上面坤,底下兩個乾,叫做少女(最小的女兒),這樣八個是代表,然後把任兩個合起來就變一個卦。像第一個叫乾卦(☰☰),兩個乾(☰)合起來叫做乾卦,卦名叫乾。第二個,兩個坤(☷)合在一起叫坤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我們若是卜卦到六個都是–,叫做乾卦,乾卦就是天行健自強不息,代表很好的卦,很理想。會卜卦了沒? 要卜卦的時候,就要先想看我要問什麼事情,然後才開始拿一張紙、一枝筆在旁邊,你就開使用一個銅板,彈一下銅板讓它轉,看停止時候是哪一面朝上,有人頭朝上的話,就代表乾(–),你就畫一劃,這一劃是畫在最下面的,然後一直往上累積到第六個,這樣就形成一個卦,然後我們再來找看是那一卦,每一卦都會跟我們講事情。例如三十七卦就是家人,前面三十六卦叫明夷,明夷就是我們很努力打拼,打拼到受傷,受傷就會回到家人,回到家裡療養。所以都把整個變化,就在這個八卦裡面呈現,我們要問事情,有時候都拿不定主張,我們就用這個卜卦來了解我以後要怎麼樣努力,就可以從這個卦裡面給我們指示,例如卜卦到明夷,就是打拼過頭了,要稍微休息一下;若是去卜卦到第三十八卦睽,就是家道很窮,那時候家裡都沒錢,經濟來源比較有問題。再來第三十九卦,就是很困頓,遇到事情都不順,都很挫折;再來第四十卦,就慢慢一直解脫一直過去,困頓一直過去。第四十一卦,困頓的時候,之後必有所失。這都是在告訴我們整個天地之間的變化,我們人在氣數之中難免都受它影響,我們就可以從這些變化之中我們找到解決的方法。會了嘛?很容易喔,我們要有這整個六十四卦都出來,它是什麼意思全部都把它登出來,這才不容易。 【以下這段聽不清楚(09分17秒→11分53秒)】 例如,第二十四復卦(☷☳),上面全部都是坤,下面只有一個陽,這是代表一年之中,那個時候的節氣叫做冬至,一陽來復,慢慢的一直上去,二陽、三陽,一直到最上面全部都陽的話,就回到乾卦。要了解,我們先天乾坤,我們降落後天的時候,變成坎離(就是63卦跟64卦),先天的乾坤在後天叫坎離,這是它的變化,我們在先天的時候乾坤是純陽純陰,我們落入後天以後,先天已經失掉了,失掉以後,本來是乾(☰)變成離中虛(☲);本來坤(☷)變成坎中滿(☵),這就是我們落後天以後的卦。我們有聽過抽坎(☵)填離(☲),抽坎填離就是要後天返回到先天,讓我們後天回到先天,把坎(☵)中間那個陽(–)拿到下面坤那個地方,讓它回歸正位;把坎中滿(☵)中間那個(–)拿到乾的那個地方,整個就恢復到原來的乾;坤又讓它回到離中虛那個地方,這樣就整個都是坤,又回復到先天。 在我們實際方面來說,我們的心屬於火,離中虛屬於心火,坎中滿屬於腎水,我捫心火都往上炎,水都往下流,就這樣一直離開,火一直往上炎、水一直往下流,我們人就會死掉。現在我們把心火往下壓(就是降伏我們的妄想心),把所有的心火(所有的不滿)都壓下來,壓下來下面來烹飪我們腎水,我們的腎水被火烹,水變成氣(水乾了會變成氣),氣會輪轉我們全身,全身精氣神就充足,所以叫抽坎填離,這就是我們修持的功夫。 假如我們沒有修的話,我們心火很容易上炎,就是很容易生氣,各位容不容易生氣?沒有生氣,最理想的就是不要生氣,生氣於事無補,對事情都沒有幫助。我們把氣往下壓,心火都下降;心火下降以後,我們腎水自然都被心水蒸發,就不會往下流,這樣我們全身的精氣神就充足了,所以那個叫抽坎填離,就是要把後天返回先天。這樣會嘛?都不會降伏我們心火嘛?這個對我們有幫助,後學才把它整個寫下來,拿回去放著,當有些自己不知道要怎麼辦時候,可以卜卦,這就是卜卦裡面的內容。有到去寺廟抽籤過嘛?我們也可以做成64支籤的形狀也可以(64卦),一下子抽出來,就不用卜卦那麼多次,不然我們要卜卦六次,卦象才會出來,這樣我們一抽,卦就出來,然後家裡有神明或是有佛堂的話,就可以卜筮看看,看是不是這支籤要給我的指示,這樣就可以了,就不用到外面去問,這個對大家有幫助,後學就把它寫下來。 我們有鼓勵大家聽金剛經的CD,我們有再寄一百套下來,因為大家都很踴躍的拿,後學顧忌到外地的前賢道親,光聽你說我們要到哪裡去拿,所以就請這邊前賢把這邊的地址跟電話寫下來,只要我們有看到DVD,知道地址電話,就可以向這邊要。這邊有金剛經的CD、六祖壇經DVD、MP3、CD,還有書本:道德經講義、金剛經講義、張拙秀才悟道偈,如是我聞,還有講課之中很多資料,要的話都可以到這邊來拿,向台南同義宮要,這邊很樂意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大家都有換過書,因為上次看那本藍色的裡面影印的不正確,後學以前曾經把金剛經、道德經、心經、四書、大學、中庸都用背的,雖然沒有唸書可是對這方面倒是很努力的要去研究性理心法,因為長時間的接觸,所以可以把那些性理心法融入日常生活,後學鼓勵大家都把我們真心佛性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整個呈現,所以在北部講金剛經的時候,各位聽就可以了解好像在閒聊的方式,有沒有?(有),那個感覺:「我在講,別人也跟隨著我講」,就是問的很踴躍,只要他心中有一點疑問馬上就問,要了解,追求的心都是很踴躍,我們了解到真理以後真的要去實行把它實踐,這樣真理就可以整個在我們身上呈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已經在真理世界,等於是在佛世界裡面了,這是很理想的,我們要勉勵自己來做,畢竟這是不容易,我們六道輪迴太久,習性很強,我們要改變習性都很不容易,我們先了解真理,對真理都了解了,然後我們看看我們習性哪個地方跟真理不合,不合的地方我們就可以把它改過,那些不合真理的習慣性都去掉,叫做去脾氣改毛病。我們有沒有脾氣毛病?(有),因為都是輪迴太久了而不知道,不知道那些脾氣毛病來源,各位前賢,我們脾氣毛病怎麼來的?現在找不到原因了,當時是怎麼起頭的都找不到原因,可是我們從研究真理的角度來看都是我們住相,住相以後才有脾氣毛病。 假如我們對形相了解,形相的形成是緣聚則生(因緣聚會才形成的),緣散就滅。假如我們知道形相都是假的,我們就不會住相,不會住相就沒有煩惱,各位有沒有煩惱?(有),我們煩惱從哪裡來?我們煩惱從住相而來,不住相就沒有煩惱。各位就回想一下,是不是住相?最容易體會的就是被罵,我們被罵過嘛?然後我們住在被罵的內容,生不生氣?(生氣),絕對生氣。那被罵的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假的),那我們為什麼為了假的要生氣,這樣我們聰明還是笨?(笨),罵人者聰明還是笨?所以我們一研究就很有意思,人家罵你:「你很像豬」,我們就去想像那隻豬,我好像那隻豬,氣就生起來了。所以我們就是住相(住在形相)才會生氣。假如我們了解罵人者就是修養不夠才會罵人,修養不夠罵人,會不會造業?(會),造業要不要受苦?(要),那這樣他可憐嘛?(可憐),我們要不要對他生氣?(不用),不用了喔,他很可憐。這樣是不是不一樣了?(是),他在罵我們,我們還笑的很,因為他在幫我們消業,說「你業很多,我幫你消一些業」,你說「好好,很高興」,有沒有這樣?不容易做到!我們要學,出口會罵人就是修養不好,那會造口業。本來他很有福,因為他罵人,「福」都被「罵」用光了,所以福都不見了。所以我們也不能罵人,我們罵人的話我們的福都被用光光了。我們有罵過人沒有?(有),還有啊!為什麼會罵人啊?(不滿),為什麼不滿啊?看人家不順眼。 所以林語堂就講:『對面都是知心友,兩旁既無礙眼人』,我們要學這個樣子,我們對面都是知心的朋友,兩旁都沒有礙眼(妨礙我們眼睛的)人,你看那個生活是不是不一樣,滿臉春風了。我們很怨恨也是一天,我們滿臉春風也是一天,我們要選擇那一個?(滿臉春風),就是選擇快樂一點,自己好也給別人好。所以要了解,我們有權柄,很主觀的,要了解真理,真理一了解以後,凡塵事都虛幻不實在,所以凡塵事都不用擱在心上,不要為凡塵事煩惱,這個馬上一轉就過了,我們一生也很快就過了,為了這些事我們去用心,我們用錯心了,我們要全部把心放在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上面,就是要在這上面努力,讓我們一眼閉下來時候,道路很寬廣,到處都可以走東往西,不像社會人士兩眼一閉以後,沒有路可以走了就很緊張,要去哪,沒地方可去、沒路可走,所以我們現在修道就是一定要努力的蓋一些高速公路,蓋好以後,兩眼一閉走東往西馬上就到,看你要到哪裡就到哪裡,各位有在蓋了沒有?(有),要蓋很快的高速公路,處處都可以通理天,要努力,蓋起來是比較辛苦,可是通車以後就很逍遙自在,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 我們研究第十五章不盈章,盈就是滿,要了解,謙受益滿招損,你謙虛就得到利益,你自滿大家都討厭,討不討厭自滿的人?(討厭),所以我們就不要讓人討厭。自滿、自以為是、驕傲,那個都不好,我們就不要做這個事。所以不盈,不要滿,要留一點空間讓我們能夠成長。 ◎第十五章不盈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古之善為士者」 古之善為士者就是古時候善為士,「士」,士農工商,士就是知識份子,士就是他的志跟行高超,知識份子比較能夠了解到整個真理,整個道理都會了解,所以我們就是一直努力研究。以老子那時候,就是全部所學的都對自己有用,不是說像我們現在所學的就是要去賺錢,要一張文憑然後以後賺錢容易,我們重心已經不對了。以前學的時候是要對自己本身有實際的利益、有實際的幫助,所以所學的都是從我們本性去學,學下來對自己對眾生都很有幫助。所以老子才講「古之善為士」,善為士就是要對自己了解到真理,也引導別人讓他們走入了解真理的世界,那個叫善為士。要了解,在凡塵人都分成很多種類,有的一直在追求凡塵物質的享受、有的在追求感官的享受,有比較少的人想利益眾生、想幫助眾生能夠修道成佛,這比較少數。可是要了解,人生的選擇最有價值就是自己能夠追求真理、也能夠夠幫助眾生來追求真理,自己能夠成佛也幫助眾生成佛,這個才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們朝這個方向。因為成仙作佛以後就不用受苦,尤其我們年歲大的就會感受到人在凡塵真的是受苦,有沒有?(有),很苦喔,苦湯喝不完,都是真的苦,年紀輕輕的都還不知道,年歲大了就會知道人生很苦,我們就是要脫離這個苦海,這個苦無量無邊,苦講不完。 所以後學都講「苦不了」死掉了(哈~),所以我們的苦可以解脫了,對不對?不想解脫啊?都沒反應咧!那我們一定要修道,修道就可以解脫苦海、可以離開苦海。要了解,我們只要努力來修,我們已經都得道了,受到明師授記(一指點了)就可以脫離苦海,只要努力就有份回歸本位、成仙作佛,只要我們時時刻刻都把這個擱在心上,都能夠記得,這樣來做就最有價值,到一口氣不來都不會後悔。不然我們投入別的行業、別的追求,到最後的時候兩眼一閉、一口氣不來,一定後悔:「唉,我都完了,短短的一生都走錯方向了,追錯、搭錯車」,各位有沒有搭錯車?(沒有),嗯,我們搭的車剛好是最正確的往無極理天,所以各位就是要努力,往最有價值的方向前進。 「微妙玄通」 善為士底下老子就講,他能夠具備「微妙玄通」,這個微就是我們道心微妙難見,人心危殆不安,我們用人心還是用道心?(道心),真的嘛?道心是很微妙難見,道心很隱微(就是都看不到,很微,微到看不到,可是祂在),就是我們的良心。後學都時常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們秉著良心就是道,按照良心來做事就是德,所做的事那麼多都是德,維持不變叫經,所以我們可以把道德經都帶在身上,有沒有帶啊?(有)。只是感到心不安的絕對不要想,不要說做,想都不要想,這樣我們就不會造業,因為我們都有非分之想,就是有僥倖的心,「僥倖」講成台灣話很難聽,「唉呦,ㄏㄧㄠ ㄏㄧㄥ」,接著下一句「失德」,僥倖就失德,所以不要有僥倖的心。我們僥倖的心沒有了,都很踏實一步一腳印,非常誠懇,很誠心的在生活,這樣我們的人生都是正面,很有意義的,所以「微」很難去把祂啟發出來,道心微妙難見,人心危殆不安。我們用人心的話,一定危殆不安,都不能安穩,所以不要用人心。我們一直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什麼心?(佛心),就是道心,微妙難見的道心見到了沒?哇,又是不相應,要努力,只要你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道心就呈現,我們用那種自己本來就有的良心(那個就是道心),用那個來應對凡塵的萬事萬物,這樣我們不造業,不造業就不受苦。要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我們一直行善布施,那我們這些事自己接受的就是福報,不用很勞苦就有錢可以用。假如我們都是很吝嗇(一毛錢打二十四個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要了解,好不起來,都很坎坷,生活之中時常都踢到鐵板,所以自作自受,我們怎麼做就怎麼結果。所以我們就是要對我們佛性了解、要啟發,這個「微」已經都呈現了。 「妙」,就是不可思議,我們佛性奧妙到不可思議。所以之前我們講怎麼來體會不可思議,我們「不著有、不著空、不著亦有亦空、不著非有非空」,什麼狀態?(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我們佛性本體,所以「妙」就是我們佛性本體,很奧妙的,祂具備了非常多,雖然沒有形相但可以呈現萬相。 「玄」,就是很幽遠(幽暗深遠),就是看不到,很奧妙很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通」,就是沒有障礙,各位都通了沒有?(通了),嗯,這麼好啊!都沒有障礙,不會阻塞了。要了解,我們在凡塵時時刻刻都會有阻塞,都會被堵住。有時候想的方面不通、有時候做的方面不通、有時候跟人交往,交往的地方不通,那全部都通了就是已經跟真理都相應,跟真理相應就全部都通了。所以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深不可識」 深不可識,非常深遠。要了解,能夠到達我們佛性本體發揮出來,祂是深不可識,非常的有涵養,涵養非常深,表現就是利益眾生,不自私自利的,都是利益眾生。我們所追求的方向要訂在這方面。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老子說因為祂深的太…整個都不呈現在這凡塵,因為太深了,所以我們都沒辦法去認識,勉強的把祂形容出來,老子說把這個「古之善為士者」是勉強把祂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 豫就是事前準備;豫兮若冬涉川,冬天的河川已經結冰,可是結冰冰層還很薄,我們走在上面一定要非常小心,你若是稍微大力一走(踏),冰層就會破,冰層破了我們人就會沉下去,沉下去再浮上來的時候,上面都是冰塊,我們就浮不上來,就會死在水裡,所以在走的時候就要謹慎小心。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在凡塵,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是要謹慎小心,處理的不好,我們就好像踩在很薄的冰層上面,一破了,就沉下去了,就一失人身萬劫難復。這個有點像顏回,顏回居陋巷簞食瓢飲,顏回很重視「得一善拳拳服膺,終身弗失」,顏回就是能夠做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處理事情的時候都不敢大意,這告訴我們「事來則應」,事情到的時候,你要去應對,應對的時候有一個剛剛好的角度,那個角度去做,就是「常有以觀其徼」那個徼,徼就是竅妙,這個剛好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要處理事情都要處理的剛好。就像我們搭車,我們坐公車一定有個目的地,不能還沒到站就下車,那就糟糕了,還要走很遠;也不能超過了,你才下車,那就要往回走;一定要剛剛好,我們想要的那一站下車,那個就是徼(剛剛好)。假如我們看到人家在講悄悄話,那個「徼」,你就要趕快避開;人家不想要讓別人聽到,而你還一直把耳朵拉過去要聽,那個就不符合「徼」。所以竅,就是處理的要剛好符合中道,那個就是好像「豫兮若冬涉川」,這樣會嘛! 因為我們在凡塵一定會遇到事情,我們怎麼處理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你處理的不好,事情就會變得很大,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會變怎麼樣?又會變很多事情出來,不應該講而我們講了一大堆,會怎樣?煩惱就來了。各位有沒有愈見過?某某人假如都不講話都沒事,一講話了就雞飛狗跳,所以那個就沒有觀「徼」,沒有事前準備,沒有戰戰兢兢。要了解,我們做的不符合角度就是造業,我們做的剛剛好都沒有業。這個就是我們要體會,實際能夠在生活之中把它呈現,都有一個剛好的角度。像我們現在騎車、開車,行人要過馬路,是不是可以讓行人先過?(是),這樣就都沒事了。若是行人要趕路、開車的人也要趕,會不會出事?(會),就會出事,所以有時候不爭一時,我們要爭千秋。所以這個事來則應我們就是要戰戰兢兢,要應到合乎中道。 「猶兮若畏四鄰」 「猶」,有「道」的意思、有「謀略」的意思,有「如」的意思,有「同」的意思,所以意思蠻多,後學覺得在這邊用「謀略」的意思來解說。若畏四鄰,害怕我們鄰居,等於是大學裡面所說:「十目所示,十手所指,其嚴乎」,很嚴,十個眼睛在看我們,十隻手指在指我們,這個就是慎獨的功夫,我們謹慎「我們獨處的時候,都要很謹慎」,所以有那麼多的眼睛在監視。好像現在各個城市都有監視器,北部滿滿的天空都是監視器,都在間是。要了解,我們在凡塵一舉一動都有人在監視(都有人在看),所以我們就要很謹慎自己獨處的時候。「慎獨」的解說,從文字就是獨處的時候;可是在真理方面來講,慎獨就是獨一無二,獨一無二是什麼?(佛性),嗯,就是不生不滅的佛性獨一無二,所以要謹慎、慎獨。 四書裡面:「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就是小人平常住在家裡,做的都亂來,什麼都要做(無所不至),看到君子以後,他才覺得自己做的不好,把他的不好都掩藏掩蓋,把他好的一直推廣出來;別人在看我們,好像看到肺肝然,看到肺、看到肝(就是看的很清楚),你這樣做都沒效。我們是小人還是大人?人已經得道,已經點玄得道,已經得到這個一,人得到一叫做什麼?(大),對啦,我們都是大人了,縱然是小孩子得道也叫大人,都不敢承認喔!難道要當小人嘛?我們都是大人了,我們都得一、得道了。要了解,大人就是君子、就是善為士者。我們要把自己佛性整個都呈現表現出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很謹慎,慎獨就是很謹慎獨一無二的佛性,都不能讓祂沾到污垢,這樣就是「若畏四鄰」,鄰居都在看我的動作。所以第二句就是慎獨的功夫,很謹慎自己佛性都不沾惹污垢,不被凡塵五顏六色染的不像樣,我們有沒有染色?佛性有沒有染的五顏六色?都很清白了嘛?還正在努力之中,正在漂白,有沒有正在漂白?(有),很努力喔,嗯,很努力在漂白。 要了解,在生活之中把那些不好的念頭全部都去掉,這樣就是已經在漂白了。那些不好的都不要,因為念頭來我們就會去做,我都沒有不好的念頭,就不會去做不好的事,心都是非常的善良,都會幫助人家,是不是整個白都回來了?佛性都恢復光明。這樣就了解,我們整個家庭關係都改善了,各位修道以後家庭的關係有沒有改善?(有),大不大?家人對我們有沒有埋怨?家人最親,我們要照顧他們,要疼愛要互相能夠幫助,要了解,都互相會影響。我們從最微細的地方去做去觀照,然後去愛護,這樣家人會感到生活的很快樂,所以家人下班或放學,都會趕快回家。不像現在很多人,一放學、一下班了,流連在外不想回家,辛辛苦苦把身體都拖回來了,心都還在外面,對不對?這個要回應好像不好回應喔,說對也不是,要說不對但好像又是。要了解,我們可以做的更好的,可是我們沒有做,要知道時間不等人的,你現在沒做你就失掉一個機會,你現在做了「你努力的關心你家人、關心你的長輩晚輩,這樣你就會得到安慰」,最起碼晚上躺下來睡覺很放心。那現在躺下來睡覺有沒有很放心?(有),有是有,聲勢不夠大,就是做的不夠好,可以更好的。我們可以追求更完美的生活,會活的很有意思,每天都很高興,要使晚輩小孩子抱著你說:「媽媽謝謝妳」,有沒有?大概沒有,沒人回應!男士也是一樣,要晚輩說:「爸爸感謝您,你這麼辛苦賺錢」,有沒有啊?是可以做的,我們可以做的很好,各位要努力,朝這個善的方向,完美的方向去進行。 「儼兮其若客」 這是說我們的外表,要我們到達「儼」,就是君子之間,我們在外表形相表現出來的,就好像在作客人。後學都講我們對客人都很客氣,可是對家人都大小聲,一點禮貌都沒有。對家人一點禮貌都沒有,對客人就恭恭敬敬,有沒有?又不好回應,是有一點這種現象,「客人來,我們若沒有禮貌對待人家,對不起;家人就不用,家人就不用這樣客客氣氣對待他」,我們觀念不正確。老前人時常講,父母親從小就一直請我們吃三餐;朋友若請我們吃一頓,我們就趕快要想回報,趕快急著想要在回請一頓;父母請我們吃這麼多餐,從小孩子開始一直請我們吃,吃到長大,我們都沒有那種心要趕快回報,都沒有想要趕快回報回請父母」,有沒有?因為後學在老前人身邊時常聽到老前人講這個,「請你吃這麼久了,你有沒有想要回請一餐?」有沒有啊?有沒有說「你坐在那邊,我來煮給你吃;或者請父母到餐館吃一餐」?父母請你吃了千千萬萬的一餐,你連一餐都沒有回請,於真理不合。合不合?(不合),要不要請?(要),所以我們就是要回請,才符合真理。有些我們真的是沒聽到,後學不在老前人身邊也不知道這個,好像父母給小孩吃是應該的,小孩若給父母吃好像有點:「你生了那麼多個,又不是只有我而已」,會計較。父母養育小孩,再多的小孩,父母都不會計較,每個都照顧得到,每個小孩都有得吃。 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一定要回饋,也是讓我們的長輩都能夠感到心很安慰,這樣我們做人才成功,人道才齊全。以後我們都是要坐在供桌上的,對不對?才一個回應耶,我們這麼多人都不想坐供桌上啊?要了解,只要你為眾生打拼,眾生就會紀念,就會把你供奉在供桌上。雖然我們不追求,可是自然而然就會,只要你做了關心眾生、利益眾生,自然眾生就會紀念你。這邊講「儼兮其若客」,就好像我們作客人一樣,不只有對待客人禮貌才全部都具足,我們對待所有親人、所有接觸的人,都一樣要像客人一樣對待,我們本身也是要做到彬彬有禮,就是文跟質都相配合,這樣真正的能夠到達非常充實的內涵,有內容。現在很多人都沒有朝這個方向努力,所以就很粗淺。看起來就沒有讓人很能夠欣賞,我們要在這方面多用點心,只要我們用上心了,我們就可以做到,不管是對家人也好、對親朋好友也好、對所有跟我們接觸的人也好,都要到達能夠利益眾生的程度。 「渙兮若冰之將釋」 渙就是散亂,就是已經都不見了,這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有,過去的就已經過去了,不要在把它拉回來。冰,原來就是水,結成冰以後就會有障礙,假如我們又使冰返回到水的話,就恢復原態。鐵達尼為什麼會沈船?就是撞冰山,冰是不是水?(是),撞水會不會沉?(不會)。所以了解,我們形成意念以後,水就結成冰,我們把所有意念都消失以後,冰又回到水。要知道我們在很多現象,所住的住相,就是讓水結成冰,結成冰就有障礙,有障礙以後我們處處都不通,阻塞不通流,但水就會通流。我們把這些固執、那些跟真理不合的全部都去掉,不住相,這樣所有的冰都返回到水了,回到本來。冰已經都消失以後,沒有結冰了,就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就通達,通達就回到本體回來,我們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心的跡象完全都沒有了,都不用我們機智,不勾心鬥角,冰都已經消失了,回到水的本位。 「敦兮其若樸」 敦就是敦厚、樸實。敦厚就是大家都按照自己的本性,很純樸的。要了解,我們本來本性都很純樸,可是落入凡塵,我們就被凡塵感染,變成沒有那麼敦厚,沒有原來的狀態,慢慢改變,人心就出來,人心一用我們就會自私自利,就會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樣就會喪失了。所以我們要恢復到純樸的原木狀態,朴就是木之未散(木還沒做成傢俱,還沒散),就是形容我們的本性沒有經過雕琢,就是沒有經過那些刻意的、我們要用私心的這方面來,完全都按照它的本質發揮。所以樸實就是我們在凡塵很重要的一個生活態度,我們用真誠來待人,這個才會久。假如我們用利害跟人家交接,很快就會發生摩擦;我們用誠心待人,人家都會體會,他也不會用那種機智來對待我們。所以「以誠待人」是最理想,我們在凡塵就是抱著「誠」,誠天之道,天道都是很誠,後學都講白天黑夜、春夏秋冬,你若種匏就生匏,種菜瓜就生就生,誠不誠?(誠),很誠,所以我們就學天地的誠,我們誠心待人,人家會不會誠心待我們?(會),一樣回報也是誠心,人以真誠來相處是最理想,都不會有事,這樣生活就會很如意。 「曠兮其若谷」 曠就是空曠、開闊,非常的空曠開闊,就是我們的器量非常的寬宏大量、非常有肚量,肚量很大。各位前賢我們現在肚量大不大?(大),大到像我們老祖師這樣子嘛?後學在北部聽一個前賢講,我們人的肚量「雞仔腸鳥啊肚」,雞的腸胃大不大?(不大),鳥的腸胃大不大?(不大),我們人的假如跟雞、鳥一樣的腸胃怎麼辦?就很難生活。要了解,肚量大我們才有福,沒有肚量就沒有福。有肚量你才能夠接受福報,沒有肚量就不能夠接受。所以我們在凡塵一定要培養肚量,就是不管人家怎樣不合理待我,我都能夠容納的下來,不管橫逆、不順的,我們一樣都能容納可以接受,這樣的話培養我們有很大的容量,容量愈大就愈跟天地相合。天地之間,現在有很多為非作歹的壞人,天地有沒有把他們趕出去?(沒有),也讓他們住,所以了解,要學天地的大肚能容,容得下正的,連不正的我們也容納的下,所以就朝這麼方面去努力,培養大肚量,肚量愈大我們生活愈寬廣愈高興,愈能夠克服萬難。假如我們肚量小,一點點就卡住了,卡住了我們生活就不如意,不如意煩惱就來,煩惱來了生活就不好過,是不是自找麻煩?(是)。我們就培養大肚能容,別人講「543一米籃(就是很多有的、沒的事情)」,很多事,都不怎麼理想,可是我們都不要去在意它、不管它,全部都能夠容納的下來,這樣的話我們培養大肚量,這樣的話能夠愈接近真理,我們愈接近真理,回到本位就愈容易。所以曠兮其若谷,就好像空谷一樣那麼大的涵量,整個都空空,能夠容納非常多。 「渾兮其若濁」 渾就是整個都很濁。知道意思嘛?假如水跟土攪混在一起會變成什麼?(濁),很濁。渾,就是很濁,整個都很濁。這就是和光同塵,就是我們入聖,進入聖人的第一步了,要回凡,就是把聖人隱藏起來顯現跟凡人一樣。就是把我們知道的很多,把它隱藏不炫耀,然後表現出來跟人都一樣,沒有什麼不同,都相同,雖然內心自己知道,自己那個涵量、修持是完全不一樣,可是表現出來都跟大家一樣。渾兮其若濁,好像很混濁,是和光同塵,這樣才可以渡化眾生,不然假如你自以為是,高高在上,人家要不要你在一起?(不要),一定不會,看了就討厭,討不討厭?不討厭啊?要了解,我們入聖(進入聖人的第一步了),心性已經到達了,到達以後,入聖要回凡,回到凡塵來,跟凡人相同,因為現在群居社會,大家都是在一起生活。 我們沒有種稻穀,我們可以有飯吃、有米吃;我們沒有織布,我們可以有衣服穿;沒有織鞋子,可以有鞋子穿。所以我們要感恩,要不要?(要),會想說:「我花錢去買的」,要了解,有時候沒有這些東西,那你有錢要做什麼?沒有米、沒有衣服,所以這些東西都沒有人在製造,那你有錢要做什麼?你有錢買不到東西。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真的是過的非常如意,要什麼就有什麼,都很方便,這麼好的環境要不要修道?(要),要不要努力?(要),要努力喔!不然,假如我們身壞命終,跑到非洲去出生,有辦法修道嘛?沒辦法,為什麼?拼三餐就來不及了,三餐都沒得吃了,那要修道。所以現在我們這麼好的環境一定要努力修,可以主宰自己,佛性本身出來發揮祂的權柄,都讓佛性指揮,視聽言動全部都是佛性在指揮,這樣就最理想了,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各位前賢,現在我們是哪個在指揮?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在指揮,沒有啟發佛性出來指揮。我們要啟發佛性主人翁,主人就是我們的良心,我們都有良心,這個良心就是主人,我們要讓主人來指揮,會嘛?我們現在有讓祂指揮嘛?有沒有?可能正在商量,正在跟六根商量說:「眼睛你不要隨便亂看、耳朵不要亂聽、鼻子不要去聞好吃的、嘴巴不要亂講、身體不要亂摸、意念不要亂想」,正在跟六根妥協,有沒有在妥協啊?沒有啊?你不這樣去轉變的話,我們那個業就沒辦法停止,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鼻子喜歡聞、嘴巴喜歡吃、身體喜歡摸、意念喜歡想,那都是要拉我們去地獄,不要讓它拉走,一拉走了:「好啦,走得很熟了,再來」,要不要?不要喔,去三惡道不好玩,不要去。不要去的話我們現在就要請主人出來指揮視聽言動,所有的一切都請主人來作主,這樣會嘛?要做喔,一定要請主人出來當家,讓祂作主。 所以在凡塵遇到所有的外緣,不能做的,主人跟你這樣講,你就不要做了,就不要再去用心了;可以做的,不管對自己有損害你也要去做,聽主人的話就不會造業、就不會受苦了。假如我們都一直聽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體、意念,糟糕,那又走回老路,又是造業連連,既然造了業就一定要受苦,受苦的時候就埋怨:「怎麼不是別人,怎麼又是我」,享福的時候,希望說:「怎麼不是我,又是別人在享福」,受苦的時候,「怎麼是我在受苦,不是別人在受苦」,我們都有這個心。 所以我們要從源頭入手,受福的人為什麼受福?就是因為他布施,他幫助眾生,所以他有福報,他受福了;受苦的人,因為我們造的因都是為自己自私自利,所以才受苦。我們現在就把它改變,在生活之中就可以改變它,一改變它以後,我們整個遭遇就不同。心念改變,我們行為就改變,行為改變我們整個現象都改變,整個生活就很理想了,要朝這個方向努力,這個對我們幫助大不大?(大),很大喔,所以要研究性理心法,對我們幫助都很大。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 孰能濁以止,就是我們在這種污濁、混濁的現象之中,我們都了解到真理,停止所有的造業,業我們都不造了。濁,為什麼會濁?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真理,迷惑,然後迷惑,起惑就造業,因業就受苦。 「孰」就是誰的意思,誰能夠濁於止,把這些所有的污濁都停止了,都不做這些造業的事;「靜之徐清」,靜靜了以後,慢慢(徐)就會到達清,清水現前,污泥就下沉了,這樣我們就可以回到佛性本體回來。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能夠整個安心下來,然後安心久了,我們人都有一種懈怠的心會產生(就是都不想變化),那什麼人能夠安於久,然後動之徐生,就是慢慢的使我們那種生機又能夠生發。所以要了解,不起心動念,因為起心動念是妄,妄的我們不要,就是能夠安於久以後,讓我們的生機就能夠生發出來。 我們凡人都一有種苟安的心態(就是不想去變化),不想變化的時候,要了解,相是不能常住,都會有所改變,我們就不要住在那種不變的現相之中,我們要進入我們不生不滅清淨佛性本體,所以要恢復回來,就是不能住在我們日常生活很安逸的那個現象裡面。 「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此道就是微妙玄通之道,我們能夠保此道的話,不欲盈,就是不希望它到達整個都充滿、已經盈滿。要了解,老子講「物狀則勞」,物已經到頂點以後,它就會走下坡。假如我們已經到達滿,滿的時候你再加進去就會溢出來。有位大學的教授去請問高僧,高僧看到教哲學的大學教授來了,然後高僧就端茶壺茶杯出來倒茶,待客之道,然後高僧就一直倒茶,茶杯倒滿了以後高僧沒有停止又一直倒,教哲學的大學教授就講:「好了、好了,滿了」,高僧用這個動作在告訴他問題,各位有沒有聽出來?(有),高僧的意思就是你充滿了自己的見解,你要來問佛理,我要跟你講,我講得都已經流出去了,你沒有辦法接受。所以高僧就用這個動作,一直倒一直流出去外面,所以高僧就不用講。就是告訴大學教授你的心已經充滿你的見解,這樣的話就已經到達頂點了,要再有什麼好的理,你都接受不來。所以我們要謙受益,不能盈滿,一盈滿了就招損。 各位有聽金剛經裡面的CD,後學也有講說,釋迦牟尼佛要開始講經說法,都有告誡要「諦聽」,那就是有去聽的人,他充滿他自己的見解、他自己的意見,然後坐在會場,釋迦牟尼佛就不講話,因為有人有他自己的見解,所以沒有「諦聽」。目犍連神通第一,就趕快入定去找看看會場哪一個心中有自己的見解,然後目犍連就趕快起來把他抓出來,從他的領子抓起來拉到會場外面,為什麼?因為你自己已經充滿你自己的見解,佛就不講,因為佛講沒有用,你聽不進去,所以佛不講。我們大概沒有這個功夫,都不會知道你心中到底有沒有自己的見解。 不過我們從這個典故裡面知道,我們要去接受人家在講的時候,我們要先把自己的心能夠放開,自己的見解都撇開,聽聽人家怎麼講,符不符合真理,這樣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接受。所以像這樣就了解,我們真的不能自滿,不要自以為是,有時候我們知道的角度並不透徹、不寬廣,別人一講出來以後,我們能夠去接受、去消化,這樣對我們幫助就會很大。所以「保此道者不欲盈」,要有那個涵量 ,所以微妙玄通就是我們要去追求的。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就只有不盈,才能夠弊不新成。能弊,弊就是舊的、不很美觀的。新成,我們都喜新厭舊。老子的意思就是我們不要去追求那種新奇的事物,因為我們能夠守住弊的、不好看的,我們內心之中看不見的那個內涵,我們品格高超、人格很健全,這個都是看不見,這個都是弊的(舊的),不是新的,我們能弊就是能夠守住這些自己的人格健全、品行高超,然後不追求外面新奇的事物,因為那個都是變化,雖然現在出來是新的,一段時間以後就變舊的,所以那種新奇、標新立異,我們追求性理心法的都不去標榜,不標新立異,因為那個都不會長久,會長久就是我們講不美觀的,外面看不見看不到的那種我們內在的,我們就要追求。 所以這章不盈張,就是不滿。要了解,我們不驕傲、不自以為是、不滿,就可以接收很多新的道理進來,這是我們大家互相勉勵。接著講復命章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復命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就是萬緣放下。虛就是真空無物(沒有東西)。致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要造其極,要努力去做,做到它的頂點。極就是頂點,頂尖的地方叫極,已經最高、到最頂點了。所以我們在講「萬緣放下」,就是這三個字(致虛極)。致虛,我們努力達到虛(真空無相,沒有形相)。虛,就是已經到達把「我們凡塵的所有這些外物、那些妄」,全部都已經放盡了,致虛到極點,已經全部都沒有,所有的妄全部都沒有,致虛到極。守靜篤就是一念不生,「靜」就是一念不生,「守」就是專一不二,專一不二的到達一念不生,「篤」就是篤實,實實在在的到達那個程度。所以「致虛極,守靜篤」,致虛就是我們努力的到達真空,然後無物(都沒有東西),這樣會做嘛?我們只是把它連起來,我們之前講「萬緣放下」,並沒有講到老子講的致虛極守靜篤。致虛就是天之道,守靜就是地之道,天地的道。 天不致虛的話,則萬物氣質不實,所以致虛就是造物的樞紐。守靜,假如地不守靜的話,地的生機不有(不會生),所以守靜就是我們品彙的根柢,所有的萬物為什麼會生生不息?就是因為地守靜。天地之間,有這個虛跟靜,所以日月星辰成象于天,水火土石成體于地,象動於上,萬物生焉,體交於下,故萬物成焉。因為有這個虛靜,所以整個天地的奧妙都呈現。我們不是說「以前講六祖壇經比較聽不懂,現在講道德經比較聽得懂了」,不是這樣嘛?怎麼今天看起來…,懂不懂?今天看起來「啊你在講什麼…」,看那個表現就是這樣「啊你在講什麼…」,好像我講我的,你坐在那邊是坐你的,沒有交集,有沒有交集?(有)。後學就是希望跟各位都能夠打成一片,能夠進入我們不生不滅佛性本體,能夠在生活之中整個都呈現,真的從我們自己本身能夠改變,從我們自己本身修持,從我們自己本身可以到達成仙作佛,然後影響到我們周遭親朋好友,這樣整個社會就很理想,把娑婆世界變成蓮花邦,真的實現。可不可能?(能),對啦,這樣回答才對,才有朝氣。不然我講的…你講的我都聽不懂,聽不懂要講喔,要問。 你看金剛經裡面,後學在講,別人也一直搶進來講,有沒有?(有),你看他們問的很熱烈,「你等一下再講,我先問」,你聽到後面,那個問題更多,整個一堂課講下來經文都沒講,都全部在問問題,從上課到下課的時間全部都是在問問題而沒有講課,很多都是這樣。我們這邊有沒有問題?都沒有。我們再講一下,不然還剩下半個小時。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我們在致虛守靜,整個天地的道都呈現,都在虛靜之中呈現萬物,所以萬物並作,就是萬物生生不息,萬物都一直在生長,那萬物怎麼能夠生長?就是因為虛、因為靜,虛靜。虛就是天之道,靜就是地之道,有天地之道配合,配合以後有陰陽,有陰陽,看看我們剛才有講易經,「吾以觀其復」的「復」,就是第二十四卦,它又開始恢復。所以,冬至就是一年的開始;子時就一天的開始;我們的人心什麼時候開始?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那就是我們人心的開始。又聽不懂了,聽懂嘛?(懂)。因為我們現在一直走,走到冬至,冬至之前都是純陰,冬至開始就進陽,一陽開始,所以冬至就是一年的復;晚上子時,我們一天有子丑寅卯…十二個時辰,子時就是一天的恢復,所以到亥時,亥就是陰足,陰足再來就是進陽。所以我們說要坐禪,都是在子時,就是要進陽,陽開始要進來,然後我們去坐,就是要去吸收那個陽;你若是下午(午時),午時來坐禪,已經要進陰,那進陰的時候你去坐禪,你收進來都是陰,那我們要培養陽還是培養陰?(培陽),要培養陽,不要培養陰。所以午時去坐禪就不對。要記得坐禪不要在地下室、不要在大樓下面,像台北地下街,地下街有空調,都在地下街坐禪,後學說你頭殼壞掉了,要知道,整個空間,你若是拿個收音機到大樓或山洞,電波收不到都沒有聲音,我們整個充塞宇宙虛空、如如不動的佛性,你若是坐在地下室就被壓住了,被壓住了而你在那邊坐禪,你會不會伸展?所以我們已經被整個建築物壓著,整個建築物壓著的時候,你那時候你得到什麼?得到的是負面的。 所以不能在大樓底下、不能在有多建築的底下,只要你收音機收不到訊號,那個地方你就不要打坐,不要去那裡坐,那個不行,絕對弊大於利,這常識我們要懂,不能帶人去地下室坐禪,帶人去地下室坐禪結果被水淹死(附記:下地獄)。要了解,那個不對,根本上已經錯誤了。 要知道,我們要真正修的話,就是心性。坐那個比較有形相的,你就要找比較有靈氣的地方,有靈氣的地方像山能夠出雲,那個地方就是有靈氣;還有樹木很茂盛,那就是有靈氣,有靈氣的地方毒蛇會比較多。你若看那個地方比較多毒蛇,那個地方就比較靈;若整個山都乾枯,就沒有靈氣,去那邊幫助就不大。以前修道人都找名山、很茂盛的樹木、又會出柚子,又靈氣很好,那個有幫助,可是我們最重要還是在心,心最重要,修道就是修心,心很重要,心可以生發萬象。 要了解,理一定要透徹,沒有透徹了解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薰習。所以後學來這邊開始講的時候,大家不是都聽不懂嘛?開法會的時候,不是向老師打報告嘛?跟老師講:「老師這個課要研究多久,我們都聽不懂咧」,不是這樣嘛?老師還很傷腦筋,老師說「這個再聽,一次不懂就兩次,一個月不懂就兩個月,一年不懂就兩年」,不是這樣嘛?你聽了就懂,懂了沒?(懂),現在就知道「這個才是好」,這個就是我們修道人要追的,不然修了那麼久了,後學都講四、五十年下來,他不見了(人不見了),為什麼?因為我以前還沒求道時候就這樣,現在求道之後也是這樣,那要不要再修?就不用了。所以那個就是已經灰心了:『我都沒有改變』,可是你來修這個有沒有改變?(有),絕對會有!我們從心上去改變,可以成仙作佛的,可以到達最究竟的,而且就在自己本身上面,不用外面去求,外面沒有佛,佛在自身,就是我們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那個就是了,你只要一直放一直放… 像那個講師,就像他那樣做,之前還躺著做萬緣放下,現在環境改變,他說坐著,可是坐著時候肢體會歪,要不要把肢體修正?他說不敢修正,一修正又有起念了又有緣了,他就讓它去歪,後學說對啊,就是不能起念,你就什麼緣都不要有、什麼念都不要有、什麼現象也不要有,有蚊子來叮也不要管牠,就讓牠去叮,你說:「蚊子來了」,糟糕,你起心動念了,你還知道蚊子,都不可以有,全部什麼都不可以有,要使「妄盡」,各位要知道,妄盡真才顯。 妄盡,什麼都沒有了、我們屬於身體方面的都沒有了,真才顯,真顯那個就是佛,真顯出來就是佛,所以我們要見佛是不是很容易?只要你肯把凡塵的所有一切都放下、連身體也都放下,那個真就出來,是不是就在我們本身?(是),我們可以做到的,看看要不要做,就看我們要不要做。身體的所有都把它放,心意識都不要,全部都不要,都沒有了,真就出來了,那個真「即心即佛」,那個就是佛,很親切的、可以摸到的、可以擁抱祂的,這個才是要研究。不然我們修那麼久了在修什麼,在形相上面那個是我們跟眾生結緣,是了我們的業障,要知道工夫都是在這裡,你要成仙作佛工夫都在這裡。假如我們做的很不通順,表示我們業障還很多,要努力,業障要自己本身去了,面對的時候「歡喜心甘願受」,什麼事來你都歡喜心,你這樣的話你就進步的很快,就會自己都知道,過得都會很高興,晚上睡覺蓋著棉被都偷笑的,有沒有?不是要唉聲嘆氣的,你沒有找到真正的佛性本體,那個就沒有摸到根,老前人時常講沒有摸到根,瞎修行,你摸到根的成仙作佛。 各位摸到了沒?怎麼這麼小聲。要真正的實際體會,我們就是可以成就的,現在方法都告訴我們,看我們願不願意,願不願意成佛?(願意),願意就是要做,把良知良能良心啟發出來當家,這樣很快就可以達到。當然過程中感官眼睛、耳朵鼻子會抗議,但是你要先把它降伏,降伏那些我們的習慣性,降伏以後就真的進入了,進入就會很高興,我們就朝這個方向努力。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要了解,天地萬物都有循環往復,我們在這種循環往復之中,我們就是要去見,見到它怎麼在循環、怎麼在往復,我們就可以去看到我們佛性本體在生發所有的萬象萬物,萬象萬物一生發出來以後,都很短暫,很短暫的時間又從無(佛性)出來,變成有,有然後又歸於無,是很短暫,很快生出來又不見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跟弟子講要觀照緣生的道理,「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是見佛」,我們之前都一直講,聽的熟不熟?(熟)。所以見到緣生(因緣所產生),我們種菜、種稻穀、種這些所有的,我們都看著它生長,我們種植都要有因緣,有種子、有土、有陽光、有水,有這些眾緣在一起,它就生長,然後我們看它生長的時候,眾緣聚在一起而生出來,會生長出來的那個本體就是法,你看到這個法你就是看到佛,因為能夠生長就是我們佛性本體,佛性本體才有辦法生。我們不曾研究不知道,都以為本來自然就這樣,我們都認為自然是這樣。其實它的源頭就是我們佛性本體,現在生發萬物的時候,有這個萬物生出來,生出來以後它的過程,譬如說我們種稻穀,先育苗再來播種秧苗,然後一直生長,望花、結穗,要有這個過程,所以我們看這過程的時候,都一直在生長我們是不是很高興,那個生長的過程有沒有用?要了解,過程雖然長的很茂盛很美觀,可是那個都是空的,它的結果就是望花結穗,那個穗(種籽)已經結成種籽的時候,對我們才有幫助。 所以結成種籽的時候,一穗就有好幾百個種籽,我們又拿一個種籽來種植,又可以再生長成一穗,所以那個叫復。可以望花結果之後,那個籽又可以恢復來種植,又可以再生長,那個叫復(恢復),吾以觀其復,我要看它恢復。萬物的過程,稻穀收割後就把它燒掉,都沒有用了,對我們沒有利益,燒一燒當作肥料,我們就是要那個種籽。種籽我們又再去種植,種植了一粒又變成一穗,一粒來做種籽,剩下的就可以吃,這樣對我們就有利益。 所有的萬物都有它開花結果的時候,一定要有那個籽,所以我們現在吃水果,水果裡面都有籽,那個籽又可以再拿來種植,種植又會再生長,生長又會結果。雖然經文在講是這樣,可是我們生活當中都有接觸到。 例如,你拿一顆龍眼籽,跟你講一顆龍眼籽就是一顆龍眼樹,我們聽到會:「怎麼一顆龍眼籽會是一棵龍眼樹」,可是我們拿去種植埋在土堆裡面,有水、有陽光,它就會發芽,一直生長長大,就變成一棵龍眼樹,就生出滿滿的龍眼,一顆龍眼籽是不是可以生出萬萬顆的龍眼,就是這樣,萬物一直在生生不息,萬物生生不息,我們又來吃龍眼,龍眼裡面又有籽。所以道理就是很奧妙,都有那個種籽。 假如它沒辦法結成種籽,這個東西就在凡塵消失,就沒有了,一定要有那個籽,這樣它才有辦法再生發再生長。一棵龍眼樹生出龍眼,我們吃一吃,所有那些龍眼籽又拿去埋,是不是又滿滿的整個龍眼樹,所以我們取其幾萬顆中的一顆就好,一顆來當種籽就好,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我來看它的恢復。 ◎剩下約11分,提問問題 【問】:請問「儼兮其若容」嘛?(正確是:儼兮其若客) 劉講師答: 儼兮其若客啦!它把它寫成容,客人的客,所以後學就講以前後學都用背的,所以這個印錯了我都知道,我會按照我記憶裡面的講出來,是客人的客。 【問】:那再請問之前劉講師有講過耳根圓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跟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有什麼不一樣,後來好像沒有再解釋? 劉講師答:那個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就是我們一般修持比較常用啦!我們一般都接觸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那個重點就是我們先摸到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然後我們把真心佛性用在耳根,耳朵第一個是聽,第二個是聞,第三個是聞性,那聽的話就只有到耳朵啦!它沒有意識,第二個聞就是聽到以後我們加入心意識,第三個就是用我們那個聞性,就是已經不用心意識了用佛性本體。因為我們先了解佛性本體然後用耳根圓通把佛性本體延伸,延伸到整個空間,因為我們一聽到聲音那個能聽到聲音的就是佛性本體。不要去辨別聲音的內容,不辨別,可以聽到就好了。 我們現在都聽到沒有聲音聽到靜悄悄,那個是誰聽到?就是佛性本體。不管有聲音還是沒有聲音,我們都可以用耳根圓通,我們現在聽到有聲音,有有有聲音,如果沒有聲音,沒沒沒有聲音,我們凡人都以為沒有聲音就是沒有在用啦!其實是誰知道沒有聲音?就是佛性本體知道沒有聲音,現在就沒有聲音很安靜啊!所以是佛性本體聽到那個耳根圓通。 所以這邊觀世音菩薩教我們這個比較容易去做,那個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它是已經到達那個我們整個「我相」都沒有,那個是比較深的一個功夫,那我們先從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去做,ㄟ我們先把佛性啟發出來,因為我們凡人都以為佛性在我們的身體啦!就是在裡面,現在我們是把祂啟發出來,各位要了解到社會人士一口氣不來為什麼沒有路可以走?就是他侷限在身上,那侷限在身上他又沒修所以不知道要走到哪裡? 那我們現在已經知道身體是天地的物質,水火風土是假的,然後我們佛性是真的,所以把祂啟發不侷限在身上已經使祂整個空間融在一起,所以這個空間都有佛性啦!空間都是我們佛性所以我們叫做「真空」。 社會人士沒有啟發佛性叫做「頑空」頑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那真空是空中有佛性。真空妙有,妙有,有沒有形象,那這個真空妙有整個周遭都是,我們現在就是要整個的把祂延伸出來。那延伸到整個佛性虛空都有了,那我們一口氣不來的時候身體還給天地,我現在佛性整個都跟虛空在一起,所以剛才不是講蓋高速公路嗎?那個就是高速公路。看你要去哪裡都可以到哪裡啦!所以很寬廣的。 那孔老夫子的耳根圓通他是說:「聽只於耳,然後心止於符」『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聽只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我們的心符合現象,有什麼現象你的心才會知道,然後他要我們到佛性最精湛的地方,就是「氣」所以那個氣不是呼吸的氣,是祂那個佛性已經跟整個虛空都融會了,所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以我們心齋,孔老夫講要我們做到整個都沒有「我相」。這個我的形象都沒有了,才是真正的到達那個齋持齋的心齋最高程度,所以那個顏回就問,我已經還沒做這個功夫之前有一個顏回的存在,然後我做這個功夫以後顏回都不見了,那是不是已經是心齋?孔老夫子說:對!就是這樣。已經不見了,就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名字,都已經不見了,這個叫「心齋」。 所以這個心齋是做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很純熟以後,再來體會孔老夫子的心齋,ㄟ才整個符合啦!完全是一樣的。可是孔老夫子就比較直接講到最究竟。 那我們沒有中間的一些過程不容易達到,所以兩個我們都把它配合。做到最純熟的時候,很熟、很熟的時候ㄟ整個我相都沒有,我就是整個空間的空中妙有,這個我就是如來,我就是佛。這樣了解嗎?懂不懂啊!(不懂)不懂的話剛才講的話反覆一直聽,你就會懂了。我們要了解性理,性理心法有比較生澀啦!那你如果聽得很熟悉了就會比較淺了,不深,那是因為我們都沒有接觸所以會感覺到比較深啦!那你如果常常接觸的你就會感覺比較淺,啊就好像在吃飯,對不對?現在有感覺在吃飯嗎?(?)很容易的。 【問】:劉講師在道德經講義裡面有講,們的精神化成我們看得到的金玉鐵石,後學就想,我們現在世人都會想要帶著玉石來保平安,假如精神不好的人,怎麼能夠保平安呢? 劉講師答: 好請坐,因為那個礦石像以前那個狀元,員外他的帽子都有鑲一個玉石,我們就是要了解那個礦它就是有靈,它會保護人的生命,有時候遇到災難那顆玉石碎掉而人整個好好的,假如說沒有那一顆玉石他的身體會粉碎,結果是那一顆玉石救了他的命,那一顆玉碎掉可是人好好的。那個就是天地之間的那個叫不可思議,因為那個是礦石的靈,它那個東西很有價值,不是我們現在那個假的玉,假的就沒有那個功效,那個就是真的玉石。像那個龍銀它會飛,清朝後期都有那個龍銀,龍銀你把它藏起來會飛走,它會飛、會跑,那個都是那個靈,有那個靈在啦!有時候都屬於不可思議的部分,不能用頭腦來想你想不出來,不知道到底是怎麼會那樣?只是它有那一種靈敏度,天地比較奇異的物質。因為古時候的人他會比較有這方面的鑑定,能夠知道、能夠運用。那我們現在的人要拿到就很困難啦!那到假的,假的沒有效,你戴滿整身體也沒效,那有效的戴一個就很有效。下課! ※上課講義,共兩面。
附記參考文章來源自修辦過程: 佛曰: 世上最不容易的事─認識自己。 世上最容易的事─批評別人。 所以眾生眾緣聚會一直在六道之中,纠结、勾鎖、折磨、痛苦。成為輪迴多生多世的流浪漢(遊魂)。 一次因緣聚會在路旁花園劉講師忽然停下來說:這櫻花樹是這一次颱風被吹倒,現在我們已經用兩根支柱頂住,讓櫻花重新再生長起來,過明年以後可以來看看有沒有開花? 過一段時間劉講師忽然又指著前面一顆又一顆的龍眼樹說:你們看這陣子下了半個月的雨,這幾棵已經開花樹的花瓣被打落,能夠留下來的已長出果實,那一些被雨水打落的花瓣已經變成,你看!在最頂端接近褐色生出的嫩芽,喔一看還真的,原來經過風吹雨打所留下的,才能繼續生長出果實來,其餘被打落的竟然長出嫩芽沒辦法結果,如果沒有劉講師解說還真的不懂這一層大自然真理。所以劉講師說百花開放時後供人欣賞,當花瓣掉落滿地落在地面上,任人、車子踐踏,遜間消失在世間,劉講師說:你是要當花瓣讓人欣賞?還是要像寒梅傲骨?你的人生方向由你自己去抉擇。
※非常感謝天恩師德,活佛恩師慈悲開設性理心法班,諸佛菩薩慈悲諸多的因緣聚會,劉芳村講師慈悲傳達解說最上乘佛法殊勝,以及感恩各位前賢慈悲布施,感恩十方諸佛供養。 連結網址: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lcsfe/ https://www.youtube.com/user/TsungJie 文字檔連結網址: https://1drv.ms/f/s!AlkQnRR-y_aTrHxwvl670QBzBNPq (4)第二個備份網站,連結網址 (5)美國連結網站網址: |
|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