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7/10 20:25:37瀏覽1193|回應0|推薦5 | |
古坑與藍山
市售「台灣咖啡」被消費者指出,部分廠商以進口咖啡魚目混珠,造成打響「台灣咖啡」知名度的古坑咖啡受到衝擊。誠如雲林縣文化局長古蒙仁在本報投書所言,古坑咖啡的受創經歷,正是台灣發展文化展業的盲點。
古坑咖啡的故事,令人聯想到藍山咖啡。全世界號稱藍山咖啡的產品,絕大部分並非真品;或是用了一部分藍山咖啡,再混和其他咖啡的產品。
即使牙買加藍山地區出產的咖啡,也必須符合一定的生產條件,例如生產的區域和高度以及加工、烘焙、包裝等要求,才能被認證為「藍山咖啡」,享有高貴身價。世界各地獨沽藍山品味的行家都知道,只有某些講究的店家或特殊管道,能花錢享受真品。
台灣過去有許多局限在「地方」的特產,如今透過現代化生產行銷,可以走出地方,成為流通商品。萬巒豬腳、台中太陽餅、金門貢糖、新竹貢丸、福隆便當、池上米等,這些特產的原產地,已經變成產品名稱的一部分。例如消費者可以在全省各地吃到新竹貢丸,但這貢丸卻不一定來自新竹。
在文化產業的潮流之下,一個地方的名稱,如果能和特殊的物產連結,往往可以相得益彰。但問題是,這個地方要為了不斷擴大的市場,變成一個追求產量的加工廠;或是維持一定的產量但堅持品質與口碑,透過為地方品牌創造內涵的過程提升產品價值?
毫無疑問,藍山咖啡走向前述第二條路。同樣藍山山區的咖啡,只有一部分能被授証為「藍山咖啡」。古坑咖啡很可惜,利用「台灣咖啡」的本土想像打響了知名度,卻沒有立即為「古坑的台灣咖啡」下定義,結果業者大量冒名複製,最後成為消費者反彈的受害者。
忙於處理危機的古坑鄉,當務之急,除了為古坑咖啡註冊商標,同時應該訂定認証和審核標準,維持「古坑咖啡」的品質和稀有性。同時,古坑不必急於開墾土地、增加產量,應將心思用於營造地方的咖啡文化,讓古坑成為台灣的一則咖啡傳奇。利用文化內涵為古坑咖啡加值,能夠為地方帶來的效益,絕對大於不惜破壞水土、滿山遍野種滿咖啡樹。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