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三節 "舊城改造"中的權衡
2012/07/11 06:06:31瀏覽105|回應0|推薦3
第三節 "舊城改造"中的權衡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肌體,最好的美容品是什麼?是時間。

  如果説人的美在於個性,城市的美就在於獨特的歷史。

  近年來,對舊城改造中各種問題的討論多起來。因為90年代以來,國家嚴格控制農用土地的徵用,城市建設重點就轉到了對舊城區的開發,開發商的動力在於經濟利益,因此往往著眼于舊城中心那些傳統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地段,因為這樣可以有較高的售房率。許多歷史文化名城舊城改建的速度很快,把那些最能代表城市特色的歷史街區全部拆遷,蓋起了風格雷同的新樓,許多名城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失去了時間厚度。

一、從古城風貌著眼,舊城改造應慎重

  大規模的改造,使古城風貌受到威脅。

  世界文化遺産古城麗江,位於滇西北高原上,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麗江政府作出了"保留古城,另辟新城"的決策,沒在"舊城改造"的概念下進行城市發展工作,從而使古城得以完整保存,古城與新城並存發展。古城中曲折有致的古老街巷、高低錯落的民居建築、淌遍全城的潺潺流水和古橋、充滿了"小橋、流水、納西人家"的詩情畫意。因為保護了古城文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帶動了相關産業的發展,1999年旅遊業收入佔國民生産總值的83.3%。

  麗江和平遙都是小城,對於那些特大城市來説,"保留古城,另辟新城"就很難。1990年以來,北京市的危舊房改造工作已經從分散的點、片改造發展到連點成片、連街成片的大規模改造的階段,並且逐漸由城市中心區週邊向中心區腹地推進。北京的舊城改造(包括危舊房改造)和房地産開發無疑給北京城市建設帶來諸多好處,例如環境改善,住宅狀況改善,交通設施改善等等。由於舊城拆遷量大、地價高昂、建築成本高等原因,土地及房屋開發便千方百計追求容積率,拼命增加樓高,並已逐步形成高層建築包圍四合院的態勢。

  有人説,真正體現北京古都風貌是衚同和四合院,這些城市規劃意義上的"舊城"構成了中心區平緩開闊的空間特色。但是隨著危舊房改造迅速向市中心推進,隨著商業大廈的拔地而起,北京城區內的衚同和四合院開始被大規模地、成片地消滅。北京古老的歷史痕跡正在逐漸地走向消失。

二、從經濟的合理性著眼,也不要急於"破舊立新"

  在全國各地的舊城改造中,我們看到太多的舊街區和舊房子在推土機轟鳴中灰飛煙滅,這不僅使許多古城失去記憶,而且也使太多的城市的有形財富化為灰燼。

  有學者建議,應儘量保留城市中現存的廉價住宅區,以便在原有居民逐漸移往新區後,出租給外來民工居住。政府可對外來民工徵稅,將稅收用於改善這些區的水、電、煤氣的供應、下水道的鋪設和學校、醫院的擴建。對外來民工來説,這裡的居住條件已經優於鄉下條件,肯定願意長期定居。他們中的成功者可以逐漸移往城中的其他好區。他們留下的空房。可由新的民工填補。這樣,城市房産就能流動起來,並能最大程度地利用現有住房容納盡可能多的新來人口。(文貫中,2001)

  100年前,英國人埃比尼澤霍華德在他的名著《明日的田園城市》中也提到這個問題:"把田園城市和任何舊城市(如倫敦)相比,就會發現另一個起作用的大經濟效果。倫敦希望表現出較完美的城市精神,因而打算建設學校,清除貧民窟,修建圖書館、游泳池等設施。在這種情況下,不僅要購置用地的産權,而且通常還必須購置原先在用地上建設的房屋。當然,購置這些房屋僅僅是為了拆除和清理場地,而且常常還必須滿足防止業務干擾(business-distur-bance)的要求;為確認這些要求,還要支付昂貴的法律費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自倫敦學校委員會(LondonSchoolBoard)成立以來,它所購置的學校用地的總費用(即包括舊建築、防業務干擾措施和法律支出等等在內的費用)已經達到3,516,072英鎊的驚人數字,因而該委員會用於建設的用地(370英畝)的凈費用平均達到每英畝9,500英鎊。"。

三、從規劃角度看,慎動"黃金地段"

  由於歷史原因,古城區往往是所在城市的中心區。因此當城市發展需要擴張、改造時,古城區就被視為"黃金地段"而首當其衝。高檔次的商廈、寫字樓和金融大樓等大型建築有著高回報率,許多開發商就選擇城市中心區,像北京的長安街、王府井、西單這樣的重要地段投資開發大量高檔建設項目。

  改造的初衷是城市要發展,可是"黃金地段"大興土木的結果是什麼呢?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羅哲文教授指出,古城區大肆開發的結果是,人流、車流依舊集中在老城區,由城市人口膨脹帶來的交通擁擠、基礎設施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仍然不能根本解決,而對歷史文化遺産的破壞卻是毀滅性的。例如蘇州原來走的就是改造古城區的路子,結果發現無法徹底解決城市發展的問題,又回過頭來再去開發新城區。但是2500年曆史的古城風貌已經面目全非,河道大量被填,"東方威尼斯"也是徒具其名了。

四、勤"洗臉",慎"整容"

  城市就像一個人,要活得有精神。

  一個人不能不洗臉,但是要整容可就得慎之又慎。

  戰後西方大城市,如倫敦、巴黎、慕尼黑、紐約、波士頓等歷史悠久的名城,都曾走過一段大規模整容式的"城市更新"之路。在市中心拆除大量被戰爭毀壞或者並未毀壞的老建築,代之各種嶄新的高樓大廈。我和你都會想像得出,當時改造的圖紙和模型沙盤一定壯觀無比,然而,改造後的城市空間卻是一種單調乏味、缺乏歷史感和人性的環境。例如莫斯科的新阿爾巴特街,被斥為"莫斯科的假牙"。"城市更新"運動後來被許多學者稱為繼戰爭之後對城市的"第二次破壞"。

  60年代以後,許多西方學者對此進行反思並進行抨擊,J雅各布認為,大規模改造計劃是一種"天生浪費的方式",她通過對二十多個美國城市的調查,一針見血地指出:"大規模計劃只能使建築師們血液澎湃,使政客、地産商們血液澎湃,而廣大群眾則總是成為犧牲品"。

  西方的建築是"石頭的史書",歷史街區老房子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後人可以不斷發現並利用,中國的古建築是"土木的史書",保護起來更為不易,可一旦拆除,將給後人留下無窮的遺憾。

  中國的建築界一直在進行給舊城"洗臉"的嘗試,1990年清華大學建築系吳良鏞教授主持北京菊兒衚同四合院改造工程,用"有機更新"的理論成功指導了這次改造。吳教授他們將衚同的房屋按照品質分為三類,品質較好的70年代以後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現存較好的四合院經修繕加以利用,破舊危房予以拆除重建。重新修建的菊兒衚同按照"類四合院"模式進行設計,高度基本上是2~3層,維持了原有的衚同、院落體系,同時兼收了單元樓和四合院的優點,既合理安排了每一戶的室內空間,保障居民對現代生活的需要,又通過院落形成相對獨立的鄰里結構,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間。

  菊兒衚同的改造榮獲國內建築界的六項大獎,還獲得了亞洲建協的優質建築金獎和聯合國人居獎。

五、"醫生出診"最好,否則就要"住院"

  古建築的保護有"博物館式保護"和"拼貼式保護"兩種思路,西安建大教授劉臨安形象地比喻為"出診"和"住院":誰都知道醫生到家裏出診好,可是在沒條件的時候,就要住院。在舊城改造中,能將古建原地保護是上策,如果在原地保不住,退而求其次,異地保護總比推倒了之好。

  博物館式的保護也稱作凍結保存,是指將地段的建築進行復原與修復之後,將從前的生活場景也一起保存起來,作為供人參觀、學習和觀光旅遊的重要設施。

  威廉斯堡是美國獨立前的英國殖民政權中心,20世紀初經過全面的整修復原後,現已把整個舊城的歷史地段劃為保護區,作為生動的美國歷史博物館。舊城的整個地段不大,保持著原有的街道形式與建築風格,城郊也仍保留著那個世紀的風車磨坊、麥倉等以供參觀。

  拼貼式保護是針對有價值的古建或民居分佈比較零散的城市而言的,其中可遷建的建築可以按照環境的要求擇地集中至一處,新建一個"歷史地段",尤其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改造的地段和歷史建築,包括保存良好的民居,與其被建設的浪潮所吞沒或勉強、生硬地與新的建築、環境湊在一起,倒不如易地重建。

  日本從1966年起不斷將"明治維新"中興建的一些洋式建築由各地遷建到名古屋犬山附近,統稱"明治村"。而瑞士則將國內各處有代表性的古代民居集中遷到巴林拜爾,成為一個大型實物博覽區。

  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年代較古的大多是單體,有些群體也往往是後世所添,不能代表原貌。中國建築最主要的一個特徵是空間的序列,所謂"成龍配套,以群體取勝",不但是皇室建築、古都城的建築群如此安排,在民居建築中亦是如此。

  所以,對於一些保存較好卻又零散分佈的民居建築,可採取搬遷拼湊至一處的方法,按當地民居傳統的組織體系安排至一處,即可以避免因城市的更新而消失或孤立於現代建築群之中,又可以聚集一處而成氣候,對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及整治也相對容易了。

  七八十年代江西景德鎮將一些分散在山村中不易保護的明代祠堂、住宅、瓷業作坊和瓷窯集中遷往一處新址,規劃成古代瓷窯作坊區,以便於集中保護,又便於集中觀賞,同時又解決了城市建設中的許多矛盾。甘肅省張掖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也是將一些民居中可利用的部分搬遷到山西會館,形成一處傳統的建築群。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mlink&aid=661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