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2/11 02:38:38瀏覽811|回應8|推薦35 | |
引用文章證嚴成立慈濟宗?請懸崖勒馬
有人認為公幹證嚴和慈濟會生病會死. 七喬八瞧...... 他說我們的福分無法蓋過證嚴??批評證嚴會生病!!! 各個法門各自修 我就不相信證嚴有通天蓋世本領.批她會死. 我更不信她有蓋天蓋地宇宙無敵的大鴻福! "我倒是想看證嚴當真能否圓滿"--->這是我回他的話. 讓世人來公評.也讓後世來審度. && me : "你說證嚴福份不是我這等人能說能批" 他 : "是" " 妳的光不足蓋過她"!! me : "我可不相信證嚴口傳道.心著相" "我無須蓋過證嚴........" "我也不削" && me (2011/2/11 上午 12:20:24): 你說証嚴福份不是我這等人能說能批 他 (2011/2/11 上午 12:20:32): 是 me (2011/2/11 上午 12:20:58): 福禍也不是你說了算 他 (2011/2/11 上午 12:21:14): 妳的光不足蓋過她 他 (2011/2/11 上午 12:21:55): 証嚴沒有福份 me (2011/2/11 上午 12:22:00): 我可不相信證嚴口傳道.心著相 me (2011/2/11 上午 12:22:44): 我無須蓋過證嚴........ 他 (2011/2/11 上午 12:22:53): 証嚴菩薩救渡是無相佈施無福份 me (2011/2/11 上午 12:23:06): 我也不削 && 他 (2011/2/11 上午 12:47:39): ㄟ 別賭氣又登 他 (2011/2/11 上午 12:48:06): 妳朋友比無修者更低階 他 (2011/2/11 上午 12:48:28): 近期妳看著 他 (2011/2/11 上午 12:48:38): ......... me (2011/2/11 上午 12:49:03): 是大師........你能未卜先知 他 (2011/2/11 上午 12:49:09): 平安喜樂 ㄚ門 他 (2011/2/11 上午 12:49:22): 晚安 朋友 me (2011/2/11 上午 12:49:25): 下次我該叫你大師 me (2011/2/11 上午 12:49:34): 不送 && 假如我會生病會死.那表示證嚴是邪魔歪道教主. 批證嚴與慈濟者會生病會死.就表示慈濟是假借佈施成宗立派.排除異己.杜絕與他不同調者. 照他這慈濟人的說法. 凡批證嚴與慈濟者皆不得善終. 有本事你來. 我等你來拿我的命. 六祖壇經-無相頌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 版面大開.從今起.你我連朋友都沒得做了. 你這也等於告訴我.你們是神棍!不合你意者就必須又病又死. 慈濟這些核心高層很有商業頭腦.創立佛號佛名當商品賣. 不用本錢的創意大拍賣.賣的還特高價! (一個委員空頭銜,索價100萬!) 這就是宗教智慧.看你是正是邪.是佛是魔. 時候未到 十二因緣(也稱十二緣起),佛教重要理論之一,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緣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1] 簡述 「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簡述如下: 「無明」是指對「因緣生而當下敗壞不知」,因對五蘊因緣生而當下敗壞不知而生起貪愛,生起貪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稱為「行」。五蘊 由此執為有我進而推動的意志行為,驅使「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此為內在活動。 而我們真正可以觀察的現況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色聲香味觸法」,而升起六種覺知「六識」,上述為「六入」。 六入處所引發的運作稱為「觸」,由觸引發苦受、樂受、中性受,及聯想和意志行為,簡稱為「受」。 由樂受引發貪愛,苦受引發排斥,此為「愛」。由愛則覺得五蘊是自己所擁有,進而誤以為有我,此種執取稱為「取」,同「行」的定義。 由取而引發「有」,有的意義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 這部份為「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具體展現。 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即稱為「生」,由生則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中種種痛苦,乃至於死亡。 覺悟到十二因緣而得到解脫的修行者稱為解脫者。不論是佛陀、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以覺悟十二因緣而了知生死輪迴真相,從而覺悟,並依「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而達到圓滿的解脫。 原始佛教闡述 原始佛教對十二因緣的觀點,不同於依「發智論」創出之後所闡述的十二因緣觀點(後世十二因緣之觀點),而以依經說所述,闡明如下: 無明,不知五陰(色、受、想、行、識)因緣生,因緣實況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不知者是為無明。 行,以為五陰是我、我所擁有者,是名為行。 識,為六識,是和名色相互依存而生的覺知,即「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名色,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聲境、香境、味境、觸境);名即是受、想、行,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無形質。其和識相互依存而生,即「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六入,又稱六觸入處,為每一生之始,指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相緣而生的現在實況(眼色相緣眼識生、耳聲相緣耳識生、鼻香相緣鼻識生、舌味相緣舌識生、身觸相緣身識生、意法相緣意識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觸,指根境識具足時的代名詞,即眼色相緣眼識生時,稱眼觸;耳聲相緣耳識生時,稱耳觸;鼻香相緣鼻識生時,稱鼻觸;舌味相緣舌識生時,稱舌觸;身觸相緣身識生時,稱身觸;意法相緣意識生時,稱意觸。 受(想、行),指在六觸發生時,所引發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之感受,以及聯想、對比、分析和判斷,還有意志決定的行為。 愛,由於對於因緣實況是無常敗壞磨滅之法不知,故於六根六境相緣六識升起引發樂受時,對此現況產生不當之貪著和想像,就是貪愛。 取,就是無明緣行的行,以為五陰是我、我所擁有。 有,即為「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名色相緣(六根六境之相緣)升起六識,對識升起貪愛,希望識能夠持續呈現,故驅使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識持續呈現的循環。 生,指因「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循環未斷,此(五)陰敗壞已彼(五)陰升起,生命之流連綿不斷,有來生之六觸入處升起,即下一生六根生。 老死,凡生者,因因緣自我敗壞的過程,必定歷經衰敗和死亡的過程,以及此過程所產生種種的不如意的痛苦。 南傳佛教闡述 引述達摩難陀長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麼》: 緣於「」(貪、嗔、癡等煩惱)而產生「」(造作諸業)。無明[2]行[3][4] 緣於「行」(造作諸業)而產生「識」[5](業識)。 緣於「識」(業識)而產生「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 緣於「名色」(物質與心理現象)而產生「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 緣於「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而產生「觸」[6](外境接觸)。 緣於「觸」(外境接觸)而產生「受」[7](苦、樂的感受)。 緣於「受」(苦、樂的感受)而產生「愛」[8](對境生愛欲)。 緣於「愛」(對境生愛欲)而產生「取」[9](追求造作)。 緣於「取」(追求造作)而產生「有」(業因完成)。 緣於「有」(業因完成)而產生「生」[10](在受於身)。 緣於「生」(在受於身)而產生「老死」[11](未來身之老死)。 北傳佛教闡述 無明,過去世帶來的,蒙蔽了,所以叫無明。煩惱惑真如本性 行,過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業或者不善業,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識,其中包括六種: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12]。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無形質;色指身體,指托胎後至第五個七日,身體各部分如手腳等都已形成。 六入,指在名色之後,各種感覺器官和思維功能都已產生,叫做六入,即六根。(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觸,出胎以後,至三四歲時,六根雖能接觸六塵,但是未有苦或樂的想法,叫作觸。(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受,從五六歲至十二三歲時,六根能分別六塵中的好惡境界,但是未能起貪淫之心,叫作受。 愛,從十四五歲至十八九歲時,貪圖享樂等境界,但是未能廣遍追求,是名為愛。舍受的本性是寧靜的,而這也能成為愛的目標。 取,從二十歲後,貪慾轉盛,到處追求五塵境,叫作取。(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 有,因為追求諸境而引起善惡業,積集牽引,產生三有的結果,叫作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生,指因為現世的善惡之業,後世還在六道四生中受生,叫作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 老死,指從來世受生之後,五蘊之身,成熟後又開始敗壞,叫作老死。(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幾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指的就是這十二因緣。從深層次的禪定中觀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十二因緣也只是空相而已,因此也可以說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在這一層次上,既然它們不存在,也就無所謂去窮盡或者消滅它們了。 《緣起經》:「云何為識,謂六識身,一者眼識,二者耳識,三者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六者意識。是名為識。」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81%E4%BA%8C%E5%9B%A0%E7%BC%98 2011 02 11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