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手的「智慧」---會玩才會思考
2015/01/12 03:04:11瀏覽4125|回應0|推薦45

讓孩子舒服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注重思考的活動而忽略操作的手部發展,其實是扼殺孩子的學前發展。當孩子缺乏操作的過程,而只剩下<看活動>的假經驗,就是在孩子的無限未來中築起一到圍牆,讓孩子只能看到而無法到達目標。

3C傳媒盛行的今天,孩子無疑地在視知覺的訊息處理及學習都勝過上一代的我們,相信大家都有玩遊戲時發現孩子輕易的就比我們厲害,新手機也是孩子先會玩的情形。我其實並不反對孩子使用3C產品,但卻非常不喜歡3C產品變成褓姆,相信其中的差別不需要再老生常談。

兒童職能治療師一直以來身為在兒童發展中重要的專業,並以手部的發展為專家自居。所以,在臨床經驗之中我們不免會強調手部功能的重要性。在此,我希望藉由一篇文章來闡述我對手部發展的觀點。其中,最重要的發想觀點便是我認為,手部操作在兒童發展時的重要性也呈現在認知發展以及視知覺的經驗獲得

然而,當孩子開始發展基礎的手部動作後,孩子就開始了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和環境的互動變不同了。從一開始的被動接受,到可以到處爬來爬去,孩子也就發展出自身與環境的關係,並了解物體恆存與空間的概念。而在孩子的手功能開始發展後,孩子與環境的互動便開始出現經由操作經驗而來的邏輯思考。

手功能發展是大腦運思能力的基礎也是表現,當我們將手部的動作只是為動作時,往往忽略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之中,操作經驗的重要性。當孩子在兩歲左右已經具備所有的手部基礎動作,所以在此時孩子的認知發展也因為這些動手的經驗日漸增長。此時,就是孩子最喜歡模仿大人的時期。

一歲四個月的托托,在餐桌上就喜歡與大人一樣用筷子。此時,雖然筷子就武器一樣東戳西戳,但是托托的父母並沒有剝奪孩子練習的環境。

一歲七個月的托托開始研究這兩根東西,並且利用真實的餐具練習。仔細看看孩子的雙手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動作,技巧的產生漸漸讓孩子的慣用手及輔助手開始練習相互合作。

兩歲兩個月的托托,已經可以<藉由>筷子來吃東西了。此時,孩子還不會使用大人的動作,但是孩子使用該年齡的手部表現來操作。這時,我們必須再次強調一個觀念,所有的動作都有發展的過程,這些過程都有發展的意義。例如---不會走就無法好好地跑。當孩子開始發展動作時,都是從這些階段的動作開始的。如果沒有這些動作的經驗,就算孩子日後可以做出類似的動作也會影含許多隱憂。以較常發生的例子來說,孩子沒有足夠的發展過程,只在要寫字時拿筆,當然就不免一下手酸一下字歪。

而當孩子還在練習時,足夠友善的環境是一個很大的助因。就像托托可以好好的享受在地上吃飯一樣,足夠的環境支持(乾淨的地板容易坐穩又不怕東西掉一地),可以讓孩子好好精熟技巧的發展。

兩歲三個月的托托,已經可以自己使用筷子進餐。這讓其他父母都十分吃驚,但綜觀托托的發展有似乎是很平順的過程。

在此,除了利用托托的生活寫真來示範孩子的發展,也強調幾個個人觀點:

一.  精細動作發展的過程,需要使用器具及環境來幫助孩子。

在練習動作的過程之中,我們會很自然地將大人的手附在孩子的手上,想要教導孩子。在一開始進行活動時,偶有一兩次的動作引導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活動,但在大人的輔助之下孩子可以學到大略的活動過程,卻無法獲得真實的活動經驗及感覺訊息。

所以,我們在經營孩子發展手部動作的過程之中,會主要著眼在環境的營造跟器材的使用。例如:我們可以使用不同感覺經驗的材料、較為穩固的平面、形狀適合孩子的手的器具。

二.  所有的動作都有發展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及,但也不適遙遙無期。

當孩子一步一腳印地開始經驗活動時,動作會漸漸改變。例如:一開始托托把筷子當武器(較小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到開始研究兩根筷子與晚跟食物的關係,最後適當的使用。

孩子在使用工具時,會出現的換手、有時休息一下用另一隻手直接抓都是正常的現象。所以,一邊用筷子吃一邊用手抓,一下分開來用一下兩隻一起用,都是很寶貴的過程。

三.  工具使用適用孩子了解品質與建立視知覺動作整合的基礎。

使用工具時除了可以經家精細度及省力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產生,就是當孩子使用工具時,手會與要操作的東西產生一段距離,所以孩子會更容易看見在操作的東西。這時孩子會比過往直接用手操作玩具,獲得更多視覺經驗以及使用視覺進行動作微調的視知覺動作整合練習。

四.  懂了→練習→會了,重點是練習。

孩子天生就會學,所以只要看過聽過就可以啟動學習的過程。但就如同我們看了這麼多場的NBA也無法做出一個像樣的上籃。所以,對孩子有意義的生活職能必須有友善的環境及足夠的練習時間。

除去揠苗助長的無謂心急,跟拿3C當褓姆的缺乏育兒自信,我們需要讓孩子經驗的是真實的活動經驗,並且提供適當的環境以及對孩子表現有準備的心態,就可以讓孩子跟托托一樣有<適能適性>的發展。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lforkids&aid=2012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