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注意力不集中---家庭失能所帶來的兒童文明病
2014/12/15 05:09:53瀏覽5360|回應1|推薦49

注意力對兒童來說是一項需要後天發展的能力,粗淺的說對於大腦而言,注意力是由最慢成熟的額葉所執行的能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幾乎是時時需要使用注意力,無論是有意或無意,這項能力幾乎是與所有感官知覺所一起併行的。然而,分配我們所投注意識的這項功能,在近幾年來似乎變成孩子的文明病。

無論是有醫療診斷或是無病強身的兒童幾乎是將復健科的兒童復健部門擠得水洩不通,他們之中同樣的特點便是家長及孩子在團體生活及學習上出現困難。在近幾年,無論是復健醫學、兒童心智、藥物、職能治療,更甚是運動醫學、中醫都對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提出許多觀點及介入方式。身為一位兒童職能治療師,我並不對於非我專職的部分加以討論,在以下的文章,我就單就在我的經驗之中所觀察的現象及個人的臨床推論加以記錄及分享。

首先,注意力是一項大腦功能的展現,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必定有跡可循。所以,在學齡前我們可以在兒童的互動經驗之中獲得資訊。既然羅馬不是一天可以造成,為何多數家長需要由學校老師來建議需要進行醫療評估?對我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來自於在注意力不集中的診斷標準之中,有一項值得省思的標準,便是<依環境需求>兒童是否能有適當的表現!

如果以環境需求來說,家庭教育以及學前準備並不足以應付在學要求,那孩子就會顯出注意力表現不足以應對的外顯行為。而這類的家長常常是在被老師提醒得一頭霧水、外加一問三不知的情形前來就診。我無意評論任何家庭以及父母,就如同我一直強調的<養兒沒有100分的方式,但有多一分的方式>。所以,在此我還是需要給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打一劑強心針,因為我們相信所有以前我們所決定的事情都是當下最適當的選擇。並不需要將孩子所面臨的都歸咎在自身以往的經驗,我們需要的是正向的思考。

在我的臨床生涯之中,面對一問三不知的媽媽及緊張到板著一張臉的爸爸,通常我會附上一張跟品質有關的問卷,請家長帶給認為孩子注意力表現不足的師長填寫。而由這樣的經驗,我歸結出一些<因素>

第一:學習是一個連續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常常有學習經驗不連續的情形。
   
幼兒園的學習大多會由教師利用作息來調控孩子的警醒程度,當孩子在幼兒園時並沒有明顯的上下課時間,而且生活中的大小事多是由教師及保育員一手包辦。我們已經不期待孩子在幼兒園學到自我照護的能力,我們開始病態的關心幼兒園有沒有服務好孩子。孩子回到家東西有沒有忘了帶、衣服有沒有換、屁股有沒有擦乾淨、老師有沒有要門口迎接\接送孩子。所以,我們必須承認教育與保育相互拉扯的情形之下,我們的孩子大班了卻無法具備學前所需要有的能力。當上了小學,孩子需要坐在位置上40分鐘,然後只聽鐘聲就收起玩心乖乖進教室、沒有點心、從上廁所到收書包一切自理。這其中,如果有些許跟不上步調,孩子就無法跟著團體的期待,所以許多不專心的孩子期學校老師的主訴就是<慢吞吞><溜三落四><需要三催四請>

第二:注意力有許多種表現的形式,大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是注意力表現的形式過於侷限於單純的經驗。
    當家長或老師形容孩子如何注意力不集中時,大都認為孩子<持續性注意力不足>。但是,在我個人的經驗之中,孩子的持續性注意力往往還優於其他幾項注意力表現。
   
職能治療師一項花很多時間解釋各種注意力之間的不同,大多的家長即使用心聆聽也是一頭霧水,在此我用另一個說法來解釋,就像家庭主婦跟總鋪師之間的差別。當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環境、要求、師生互動模式屬於家庭主婦級,而當孩子進入有學習要求的國小後,瞬間環境要求就提升為總鋪師級。同樣都是煮飯需要注意的目標、速度、訊息處理量都不是一個等級的要求。所以,當孩子出現需要協助的情形時,大多家長會在家中進行一對一教學來解決學校學習的落後。也就是在學校不行,在家裡一對一才可以。

第三:注意力不集中常被孩子當成求救方式。
   
大人如果出現不專心的情況,外顯出的行為大多是發呆,也就是休息一下。而孩子的不專心若在教室中有許多外顯方式,其中就容易被注意到的就是<和同學說話><像蟲一樣動來動去>。以此比較,很容易教會發現,如果孩子是因為注意力撐不住,就不會利用更花精力的行為來<引起>注意。而我們也會發現,不論時老師或是家長被問到<孩子不專心時有沒有在聽講?>,都會認為孩子好像有在聽,問孩子問題也大多可以互動,但是就是看起來不專心。

第四:沒有策略的學習像漏水的水管,悄悄的耗盡孩子的注意力。
    雖然像補習班的能力補強並不是醫療人員想做的,但是不諱言我們的確針對大班的孩子會加入學習策略建立的介入目標。我們常遇見最多孩子所使用的沒有效率的學習策略就是<覺得怪怪的,就重頭再做一次>。當學習要求較為單純時,重頭再做一次、與有分段策略的孩子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是,當孩子學習處理長一點的訊息時,就會差很多。所以,學習策略老是只能重頭再來一次的孩子,無論在造句、算數、閱讀都是一遇到挑戰就重頭開始,將精力浪費在一直重新開始而不是專注處理有疑問的地方。而這些孩子不是一整大題沒看見,就是看兩行就直接放棄。

第五:注意力和認知並行,知覺處理不夠快、工作記憶不夠好,都是大因素。
    注意力像包裝紙,需要和其他認知一起進行。就像玩心臟病時孩子根本記不住JQK分別代表的數字,就遑論專注可言。現在的傳媒以及孩子所接觸的讀物大多以<分集>的形式編排,除了主角不會長大之外,大多也有鮮明的人物設定。加上,視覺的輸入佔了大多的注意力,而聽覺學習的機會減少。所以,孩子並不像父母在小時候會接觸的傳記或是廣播一樣有完整的學習經驗。當孩子在課程上需要接觸主題式的發散學習,漸漸多元的訊息累積讓許多孩子並沒有辦法維持認知處理的速度。加上,我們的教學大多都在下課前交代重要的事,而這些孩子就只能記得課堂一開始的內容。

第六:學制改變,家長無法用既有經驗引導孩子學習,令人無比挫折。
    這就不需要我解釋了,我們大家應該都感同身受。當孩子失去有信心的家庭支持,在學習的經驗上就只會更吃力。

第七:過多的專業參與,讓孩子的成長學習變成doctor shopping
    家庭、教育跟醫療專業是孩子成長的三大支持,這三股力量是需要平衡的。如果我們將對孩子的期望其中在其中一股力量上就是失衡。我們十分不希望讓一堆課程充滿孩子的生活而失去孩子在家庭以及學校的經驗,而是讓三方可以合作無間。即使醫療再進步,我們也不可能在幾週讓孩子出現驚人的改變,提供適能適性的建議、以及提供家庭適當的生活建議、更甚是建立孩子新的學習策略,都需要時間以及嘗試。維持持之以恆的<正向信念>常在治療師積極處力的過程之中漸漸削弱,而不斷在此時尋求不同專業的幫助,好像是提供新的契機,但著實是不斷不斷的進行虎頭蛇尾的過程。

將著眼點放在孩子身上時,如果治療師可以在治療室中讓孩子表現出適合於環境的注意力表現,但在其他環境卻無法複製時,我們應該減少孩子在類化能力表現時的阻因。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複製教室環境加以練習、建立學習策略的框架都是我們可以使用的方式,顯而易見的只叫孩子要專心不是最好的方式。

我並無意評斷藥物的使用,臨床上藥物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藥物無法掩蓋人類的靈性>,所以單一期望藥物的作用並無法解決孩子所面對的問題。依據孩子的個別情況,我們會有不同的介入計畫,全面考量的是家庭、學校、孩子的狀態。以游泳比喻,確實在腦部功能執行注意力有障礙的孩子需要<泳圈>,而大多的孩子是好手好腳但沒學過游泳罷了。給這些孩子泳圈的確會讓孩子浮起來,但忽略孩子本身的條件及能力,只要環境要求不同立即捉襟見肘,無法營造正向的學習經驗。

職能治療考量孩子的全人發展,以家庭為介入中心的方式以及以學習為導向的輔導是我們的兩大主軸。這兩的面向都需要充分的討論及有效的溝通,有自信的家長是建立連結的支持,不可或缺。當家庭失權時,任何專業都無法替代,也都是徒勞無功。現今孩子的文明病<不專心>,就是家庭失權時所顯出的<一種現象>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lforkids&aid=19655625

 回應文章

Pharo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12/21 00:56
這問題較常出現在高林父母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