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15 05:09:53瀏覽5360|回應1|推薦49 | |
注意力對兒童來說是一項需要後天發展的能力,粗淺的說對於大腦而言,注意力是由最慢成熟的額葉所執行的能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幾乎是時時需要使用注意力,無論是有意或無意,這項能力幾乎是與所有感官知覺所一起併行的。然而,分配我們所投注意識的這項功能,在近幾年來似乎變成孩子的文明病。 無論是有醫療診斷或是無病強身的兒童幾乎是將復健科的兒童復健部門擠得水洩不通,他們之中同樣的特點便是家長及孩子在團體生活及學習上出現困難。在近幾年,無論是復健醫學、兒童心智、藥物、職能治療,更甚是運動醫學、中醫…都對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提出許多觀點及介入方式。身為一位兒童職能治療師,我並不對於非我專職的部分加以討論,在以下的文章,我就單就在我的經驗之中所觀察的現象及個人的臨床推論加以記錄及分享。
首先,注意力是一項大腦功能的展現,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之中必定有跡可循。所以,在學齡前我們可以在兒童的互動經驗之中獲得資訊。既然羅馬不是一天可以造成,為何多數家長需要由學校老師來”建議”需要進行醫療評估?對我而言,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來自於在注意力不集中的診斷標準之中,有一項值得省思的標準,便是<依環境需求>兒童是否能有適當的表現! 如果以環境需求來說,家庭教育以及學前準備並不足以應付在學要求,那孩子就會顯出注意力表現不足以應對的外顯行為。而這類的家長常常是在被老師提醒得一頭霧水、外加一問三不知的情形前來就診。我無意評論任何家庭以及父母,就如同我一直強調的<養兒沒有100分的方式,但有多一分的方式>。所以,在此我還是需要給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父母打一劑強心針,因為我們相信所有以前我們所決定的事情都是當下最適當的選擇。並不需要將孩子所面臨的都歸咎在自身以往的經驗,我們需要的是正向的思考。 在我的臨床生涯之中,面對一問三不知的媽媽及緊張到板著一張臉的爸爸,通常我會附上一張跟品質有關的問卷,請家長帶給認為孩子注意力表現不足的師長填寫。而由這樣的經驗,我歸結出一些<因素>。 第一:學習是一個連續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常常有學習經驗不連續的情形。 第二:注意力有許多種表現的形式,大多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是注意力表現的形式過於侷限於單純的經驗。 第三:注意力不集中常被孩子當成求救方式。 第四:沒有策略的學習像漏水的水管,悄悄的耗盡孩子的注意力。 第五:注意力和認知並行,知覺處理不夠快、工作記憶不夠好,都是大因素。 第六:學制改變,家長無法用既有經驗引導孩子學習,令人無比挫折。 第七:過多的專業參與,讓孩子的成長學習變成doctor shopping。 將著眼點放在孩子身上時,如果治療師可以在治療室中讓孩子表現出適合於環境的注意力表現,但在其他環境卻無法複製時,我們應該減少孩子在類化能力表現時的阻因。增加孩子的認知能力、複製教室環境加以練習、建立學習策略的框架都是我們可以使用的方式,顯而易見的只叫孩子要專心不是最好的方式。 我並無意評斷藥物的使用,臨床上藥物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藥物無法掩蓋人類的靈性>,所以單一期望藥物的作用並無法解決孩子所面對的問題。依據孩子的個別情況,我們會有不同的介入計畫,全面考量的是家庭、學校、孩子的狀態。以游泳比喻,確實在腦部功能執行注意力有障礙的孩子需要<泳圈>,而大多的孩子是好手好腳但沒學過游泳罷了。給這些孩子泳圈的確會讓孩子浮起來,但忽略孩子本身的條件及能力,只要環境要求不同立即捉襟見肘,無法營造正向的學習經驗。 職能治療考量孩子的全人發展,以家庭為介入中心的方式以及以學習為導向的輔導是我們的兩大主軸。這兩的面向都需要充分的討論及有效的溝通,有自信的家長是建立連結的支持,不可或缺。當家庭失權時,任何專業都無法替代,也都是徒勞無功。現今孩子的文明病<不專心>,就是家庭失權時所顯出的<一種現象>。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