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11/23 02:15:25瀏覽3269|回應0|推薦20 | |
臨床工作上,我常會在第一次見到家庭以及孩子時,問這樣的問題: 您什麼時候覺得孩子需要幫助的? 有醫療需求的孩子,其照護者就會開始細數一路以來的歷程。而發展需求孩子的照護者,就會指出一個標準。例如: 他就不會講話啊! 老師說他坐不住啊! 身為兒童職能治療師,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之中,我們努力地想將兒童發展的過程以生活參與做為我們專業的演繹展現,而不是給孩子一張標籤、一個診斷。所以,利用我們的專業在生活中營造適合孩子及家庭成長的正向環境,是一個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 在尋求資源之前,您需要理解<醫療需求>以及<發展需求> 所謂的醫療需求,就是孩子因為特殊的先天或後天因素而產生的需求,這些需求是一般孩子沒有的,在坊間的育兒資訊也無法解決這類的問題。例如: 腦性麻痺、自閉症、罕見疾病…等。而發展需求指的就是一般孩子就會有的需求,這些需求會來自於環境、孩子的氣質、照護方式…等。而這些問題常常會在傳媒之上受到關注或討論,許多專業人員或是爸爸媽媽都可以提供一些經驗分享。 醫療需求以及發展需求可能會同時出現,例如:早產兒因為生理的問題會有生理上的醫療需求,也可能伴隨動作或認知發展的醫療需求。而也因為家人必須給予早產的孩子更多關注,所以情緒發展或是社交的發展問題就非常容易發生。反之,孩子也可能只有一個方面的需求。例如:注意力沒有足夠練習經驗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表徵,但不一定會滿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標準。這些孩子不專心的情況就歸類為發展需求,需要在家庭及學習環境上加以策略性的介入,而不是尋求藥物或是全然的醫療支持。
發展期程是最低標準,並不是絕對的準則 我們利用統計配合兒童發展的指標行為所制訂出兒童發展期程,在這個統計資訊上有許多可以思考的因素: 因為照顧型態、家庭環境的外在因素,發展的過程一定會有不同--- 成長在都市及郊區的孩子,因為環境的不同在動作/語言/認知的發展上一定會出現不同,例如:我們不能用拿筷子的能力來評斷西方的孩子。我最常發現的差異因子是照護者的差異,例如: 爺爺奶奶照顧時間較長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沒有較多的語言經驗,反而老是有豐富的東西可以玩,在語言表現上就容易不如玩具操作技巧的發展年齡。由媽媽主要照顧的孩子,可能會因為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沒有太多不舒服的經驗,所以對外在刺激的耐受度就會較低。
孩子性別/家庭環境/成長經驗…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不同性別的大腦本來就具備不同的傾向,所以我們會很容易發現女孩子跟男孩子有不同的發展期程。加上,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長互動經驗的不同也容易讓發展期程無法適當的使用。例如:一般孩子大約在兩歲時會漸漸開始發展出適當的安全依附關係,但是如果孩子是雙胞胎就容易較慢發展出安全依附。 發展期程是一個脈絡,不僅僅是最低標準! 每一個發展期程與前後的相關能力有承先啟後的意義,如果孩子有醫療需求家人就不會突然才發現(在這裡排除罕見疾病的特殊情形)。例如: 一直到兩歲都不開口說話的孩子,必然在更早期的發展期程上就出現警訊。也或者是在家庭生活或是遊戲方式上就有跡可循。這時,如果我們仍然停留將發展期程是為標準而不是發展脈絡,就容易出現<突然>有一天才發現孩子需要幫助。
玩具健檢---讓孩子有適當的遊戲經驗 我常在二手玩具市場撿便宜,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幾乎全新玩具出售的原因是因為孩子不領情。的確,每位孩子都會有偏好的玩具,但玩具與外界環境因子應該要提供孩子全整的遊戲經驗(許多遊戲是在生活中的,不一定是由玩具提供,所以才稱之為玩具與外界環境因子)。 在照顧者不知道如何引導而孩子具有遊戲偏好的情況之下,孩子非常容易需要因為遊戲及生活經驗的侷限而產生發展上的需求。例如: 孩子一直都只玩小車子,卻沒有嘗試過拼圖或是積木。或是,孩子喜歡愛巧虎,但是卻沒有自己從事自我照顧的經驗。 玩具健檢表---列出孩子的玩具以及遊戲生活時間表,檢視孩子是否處在環境經驗侷限的環境之中。 在使用這個檢視方式的當下,我們也需要整體觀察孩子是否已經出現一些遊戲上的侷限,或是根本我們在為孩子準備玩具時就已經不自覺的局限了孩子的遊戲經驗。 當我們覺察了問題可能發生,才能開始調整,讓家庭及孩子都可以有正向的獲得。所以,利用這樣簡單的圖表檢視家裡的玩具,讓我們先進行家中玩具健檢大點名。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