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二號運河沿岸景觀親水工程
2009/01/11 00:29:57瀏覽1525|回應1|推薦30

港都鄉情三塊厝溪.二號運河介紹/吳榮發

全球化之後

港都在地的成長記憶

將是維繫高雄人兩代之間

關鍵的溝通介面---

高雄市有山河海港之美,獨步全台。河包含愛河、前鎮河、後勁溪三大水系。如果高雄港是高雄的父親,愛河便是高雄的母親,她早在1662年荷蘭人繪製的〈手繪中國、福爾摩沙海圖〉就現身過。18世紀,從打狗潟湖隨著海潮而上數里,在今七賢國中附近有一條支流從右側匯入,先民稱為「三塊厝溪」,距今280年前的〈雍正台灣輿圖〉已見其身影。溪水來自許多短小的水圳和大小不等的潭、堰等灌溉、養殖用的水塘,不怎麼豐沛的水主要依賴下雨和泉水供給。等到1840年曹公舊圳完成,引了下淡水溪(高屏溪)的水在鳳山、五甲附近挹注進來,形成五塊厝、林德官這兩條水圳,在今和平路、七賢路附近交會後流入大港圳,總計可灌溉田地兩百多甲。三塊厝、前金、大港、五塊厝、林德官等漢人聚落因此逐漸發展起來。

19世紀中葉,三塊厝溪下游,多為佈滿林投、棕櫚、含羞草、茄萣的沼澤地,浅灘溼地樹叢間有許多花跳、貝類、蛤蜊,吸引漁人和禽鳥來此採捕。向外看去,平野幾落茅屋間,叢叢成列的翠竹,隔開幾方稻田與種著纖細甘蔗的旱地。1873年,一位英國人繪的旅行地圖出現Satecha(三塊厝)的記載。當時,從大陸來的戎克船(帆船)載著日用品,從打狗隙進入潟湖、硫磺港轉入三塊厝溪,在今三民國小前的碼頭卸貨,交易米糖後返航,三塊厝成為「逐日為市」的街庄。據說,當海水漲潮時,船隻還可以上溯到大港段的頂端(今民族陸橋附近)19世紀末,有一條幾乎與今建國路重疊的大路,從鳳山縣城經五塊厝庄、大港庄通到三塊厝街。

1936年,日本當局頒布的都市計畫,打算把三塊厝溪下游截彎取直。1940年,下游部分已見整治成效。大港段也因興建高雄車站與站前的「昭和通」(三線大路),開始進行堤岸整治。1950年代,大港段(今復興路附近)的河道寬闊彎曲、水量充足,可以見到漁人駕著缯筏撒網捕魚的情景。

1957年,陳武璋市長開始把下游河道拉直、河面縮小,1962年展開大規模的截彎取直工程,改變了三塊厝溪的命運,「二號運河」成為她的新名字。她從此失去親切和美麗,也不再有航運之利,騎在她背脊上的是一座座醜陋的水泥橋,灌入她腹中的是陣陣惡臭的污水,人們從此遠離似乎長了癌症的母親。直到2003年,市政府以生態工法推動二號運河沿岸景觀親水工程,建置多處人行賞景步道、親水階梯、休憩廣場及夜間照明,三塊厝溪才恢復生機,居民開始聚在她的旁邊下棋、聊天、運動。年初,市政府以韓國首爾成功整治清溪川先例,啟動「二號運河再造計畫」,要完成運河2.9公里的綠美化、截污、橋樑重建等工程,很值得全體市民期待。

(摘自港都文教簡訊143/作者:高雄中學學務主任)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lenchan66&aid=2554722

 回應文章

mini-Alle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港都在地的成長記憶
2009/01/11 00:38

港都在地的成長記憶 

透過社區總體營造 解說

耆老訪談等

以利維繫兩代或祖孫之間

有愛無礙的溝通


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