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12 15:01:21瀏覽1042|回應0|推薦0 | |||||||
本書特色 --- 詳見【追憶似水年華成就】
導讀 ---- 最早普氏的想法是寫個三部曲,包括"在斯萬家那邊", " 蓋爾芒特家那邊",以及"重現的時光",由於"在斯萬家那邊"出版後,出書計劃因一次大戰延後了五年,使普魯斯特在空檔終繼續擴充書中的視野,而多出了另外四冊,Edmund Wilson 稱之為一本"充滿幽默的,最灰色的小說"。
為了引領好奇者進入普魯斯特廣闊的追憶世界,茲摘擷一些重點, 以為入門之便: 時間 -- 這是普魯斯特為文的中心思想,從一開始的題目,到整部小說的最後一個字,過去現在未來,主角們在時間的推移中,顯露出"接近真實"的自我,而敘述者用他的眼睛,將它們華麗的假面逐步揭開,也逐步接近自己的真正內心。 追憶的序曲 -- 英文版譯者是 C. K. Scott Moncrief,他最初把追憶的第一卷稱為"序曲",因為普魯斯特寫"追憶"時, 於第一卷就點出了中心思想"善變的心" Les Intermittences du coeur ( 張寅德譯為"心搏的間歇"),和兩大主題 -- " 母親的晚安之吻 ","被喚起的瑪德琳蛋糕的美味",而這兩個主題意識,在其後全書中不斷再現,使得追憶一開始便呈現了符合"序曲"的結構,也使人不禁想知道,普氏對小說的大綱寫法,是否也師法作曲的曲式呢 ? 迸出式記憶 -- 瑪德琳蛋糕的迸出式記憶喚起( 見本網站 【追憶意識流】 與【時光的饗宴】 ) 是整個追憶的軸心主題,敘述者-- 或說普氏,自此更加注重生活中類似的場景,事實上,普氏在早期所著"駁聖伯夫"中,早已提及他如何注意事件發生時,感官同時對週遭其他事物的記憶,這些附帶記憶,會成為來日發出迸出式記憶出現的客體。而在搜羅瑣碎記憶的同時,他也體驗出生活裡平凡事物的不平凡之美,以及"美之所以成為美",其中奧妙的共通之處。 其他具有同樣魅力的迸出式記憶喚起,包括"斯萬之戀"裡的凡德伊作曲的小樂段The Little Phrase( 見本網站【追憶的音樂】) ,埃爾斯蒂爾畫的巴爾貝克等等。有趣的是,到底使記憶變美的,是人的思想,還是藝術,大自然本身呢 ? 讀者不妨細細玩味。 美學 -- 雖然味覺引發的美感,在美學層次上不如視覺聽覺,普氏卻能把"食物" 與人物記憶思想串聯,使得各種點心料理,甚至簡單如桔子水,都因為對應的意識,而有了自己的靈魂( 見本網站【時光的饗宴】 )。 更不用說多如牛毛層出不窮的各種藝術,或為主角,或為賣弄氣質的工具....., ( 請見本站【追憶的音樂】及【追憶的藝術】)。 路徑 -- 前往貢布雷住所外散步的兩條路徑 -- 斯萬家路徑,和蓋爾芒特家路徑,與貢布雷住所三個點,構成對馬賽爾意義特殊的一個三角 ( 請見本站 【山水馬賽爾】)。 象徵 -- 普氏使用許多象徵,如火車,汽車,飛機,與時間飛逝相關 ; 教堂的尖塔點出時空的相對,而非絕對關係, 也像是一種朝向上帝般的,對美學的的普氏信仰; "星座群"彷如人與人的關係," 花與雄蜂"說的是男女間的勾引, 不勝枚舉...... 社會縮影 -- 落魄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相互靠攏, 猶太族群卑微的社會地位,明明是同性戀,半個猶太人的普氏(普氏母親是猶太人),為何在書中卻成為異性戀的敘述者, 並不時將同性戀族群間的行為, 用一種可怕的誠實寫出 ? 其實, 正如他不惜用近於醜陋的字彙, 置於一個個原本美麗如女神的貴婦身上, 來陳述時間於人體的作用之一" 朝向死亡"一樣, 與其說普魯斯特殘忍, 不如說他深深地看見了自己身上同樣的悲哀 ( 請見本站【追憶人物表】)。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