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16 15:44:11瀏覽1902|回應10|推薦77 | ||
1. 溜鳥初體驗 正式使用單眼相機的第一個感覺是…..我變性了!一路捧著"鳥兒鏡頭"走的感覺原來是這樣──好像要把尿,卻又因為攝影技術得了"攝護腺肥大"症,終日尿個沒完照個不停,使勁兒想要通達。 這相機竟也帶來周邊效應,假日人多時,老太太我往東邊照,旁邊便一堆人湊過來向著東方探頭探腦。這讓我想起超人卡通的片頭,路人紛紛指天說:「是鳥嗎?是蛙嗎?…..是片爛葉子!」觀眾不知道主角已經練到手腳抽筋,全是不滿意的練習品,還當是哪位大師在追瘋瀕臨絕種動物。 傻瓜相機照可以直接使用很大的面板,立即可知取景狀況,身段不必太低;但是單眼依傳統相機方法取像,LCD面板並無立即顯像,要看到取景得把眼睛湊到鏡頭上。想照水底或低處,只得彎得老低,甚至以奇怪的大字型劈腿,有時還得與不斷滑下的眼鏡奮鬥。而眾多的功能選擇擠在小小的選擇版面,則完全讓我確定了老花眼的存在。 但是我很幸福,拿到Nikon N80與18-55mm 1:3.5-5.6G(f值3.5~32)鏡頭(購自購物網站平行輸入品)後,送禮的竟又翻出十多年前買的70-210mm 1:4~5.6(f值4~22),還套得上來──補足了樹頂與風景、遠山攝像上的不足,照相標的中只剩下”極近距離”無法涵蓋。 三天練下來1000多張,刪刪刪大約剩下一篇"非達人單眼攝影報告-操作篇"文中那幾張。兩個”鳥頭”初更換時,沒有先關機,相機還當機許久關機都不重來,嚇得老人家陣陣慘白,以為溜鳥溜到玩掛了。 2. 腳架與鼻架 曾向史瑞克招認,自己是怪胎,想進步又不想帶腳架。其實,單眼已經夠重,若影響到行旅的自由度,便失去了隨興走動的樂趣。我知道自己的技術永遠比不上數十載嘔心瀝血的大師如浮光掠影,野心只大到想紀錄好小我人生。 傻瓜數位怕晃動,光圈不夠大,也因此攝影必要找支點。一直以來,我的支點不外是柱子、桌面,甚或蹲下來時的膝蓋──這才是隨身攜帶貨真價實的”腳”架! 自從單眼拉遠了目光,一直照得失敗的枝頭細節竟一一神奇現形。抬頭的時間多了,泰半直接坐在地上往上方測試以求穩定。此時,俺的鼻樑以及顴骨便義不容辭成為最合宜的鼻架。 除了發僵的膝蓋,我相信,不久之後鼻子將會越來越塌,臉形也將被壓得邁向大餅之列。如果這樣的犧牲還無法孝感動天,讓我的攝影技術發功,老天未免就太殘忍了! 3. 自摸與手動 傻瓜數位其實可以慢慢”自行摸索”,最後便會產生”自摸”快感。需要了解的原理並不多,主要就是在調整曝光值(EV, Exposure Value,) 與感光度(ISO),其他應用原本的傻瓜設定值便可。 剛拿到單眼時,使用已經設定的模式,我發現比起原來的傻瓜只不過是畫素由700多萬進步到1000多萬的差異,有時還不如原本的順手,一點都不好玩!直到整本使用手冊與買來的參考書來回翻遍,配合不斷地比對實地練習,我逐漸了解,若不知光圈(aperture size, f值)、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感光、曝光的”四角關係”,就玩不動單眼。 (有興趣又和我一樣無知的人可讀此文 ) 而天色、目標物的狀態或遠近、希冀的效果,都共同影響著這些決定。最好咧,還有個略知皮毛的朋友時時可以熱烈討論、即時檢驗成果。 怎麼起頭呢?我開始使用M mode (manual, 手動模式),另看情況選A mode (aperture優先設定,其他自動配合),或是S mode (shutter speed優先設定,其他自動配合)。每次,考考自己要用光圈、快門、感光、曝光各多少,再與各個對應的現成mode(如風景、近照等)比對機器自動的選擇,來學習與評估調整方向。 Auto未必好,焦點得交給機器決定,很不順手。之前港澳遊則已經練了很基本的P mode (自動程式,因應EV自動調光圈,但是可以自己決定焦點),P mode和傻瓜的難度接近,主要是多了測光點”範圍”(點~矩陣測光)的選擇。 「手動」之後,不能說突飛猛進,但至少逐漸開竅,更希望,不會打麻將的我哪天也可向諸位大聲地喊聲「自摸」啊! 4. In My Solitude 這是關機後回家途中低吟的曲子,當年聽得是Billie Holiday巔峰時期1941的嗓音(原唱是1940Duke Ellington),攝影於我如此、漸次堅定的深情亦是。 人情點滴入心,日日都生出新的寂寞、新的想望,新的不捨,以及新的憶念。
【本文同步於光影城市討論】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