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法是眾生的;戒定慧,沒有宗派之分
2012/08/04 07:39:46瀏覽1453|回應3|推薦6
  佛法是屬於包含人類的一切眾生的,不是佛弟子的專利;修持不是祕密的,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修持;出家師父教在家居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修持是正常的事。信佛若沒有親自修持,便無法確實受用;佛法若缺乏普遍地實踐,也收不到化世的效果,因此,修持是人人應為的。就如家庭的和樂,家庭中人人有責;社會的祥和,人人都該盡自己一份心力。
  佛教的解脫方法,原則是性空,目的是無我,要實踐解脫的境界,必須「修持」。若不在「修持」上下工夫,便不能實證「解脫」的境界。若不能實證「解脫」境界,終究在生死之中輪迴而不能「不昧因果」。倒駕慈航是能自主於生死的人;一般人以凡夫身信佛、學法、敬僧,甚至出家、行菩薩道,都是撥下解脫的種子,等未來世時機成熟時,就有證得佛果的一天。凡夫身雖然行菩薩道,卻不是真正的 菩薩摩訶薩,所感得的果報屬於人天善果。
  在《華嚴經》中的許多 菩薩摩訶薩有各自的解脫門,例如: 文殊師利菩薩及 普賢菩薩,便各有無量無數的解脫門。解脫道的修持的大原則是「戒、定、慧」三學,從三學能進入不受生死束縛的解脫境界,故稱「三無漏學」。「漏」是煩惱、生、死有如漏水,從裂縫破洞之中不斷出現。
(一)持戒:
  《華嚴經》卷第六提到:「若持淨戒順正教,諸佛賢聖所讚歎,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信佛、學法、敬僧時,若看輕「持戒」,就算能持咒習定、感通神鬼,也不算是學佛。「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離現在最近的七尊 佛陀對於佛弟子們所通用的戒律,也是《增一阿含經》卷一的 迦葉佛偈(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 諸佛教。」若我們確實做到了這要求,便是標準的清淨佛子。
  釋迦牟尼佛教悔的「戒」是分有層次等級的:教世俗的五戒十善、八戒,教出家的沙彌戒、具足戒,以及入世救世的菩薩戒。詳細內容請參考 聖嚴法師著的《戒律學綱要》。五戒十善是一切「戒」的基礎,把它修持好,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業」是身(行為舉止)、口(說話的內容與態度)、意(思考思想)的十善業和十惡業的簡稱;五戒十善,五戒就在十善之中,明白了十善,也就明白了五戒。十善的內容,分為身口意三類。《十善業道經》明載十善業是永遠離開「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十不善業道經》明載十惡業是造下「殺生、不予取、慾邪行、妄語、兩舌、惡語、綺語、貪、瞋、邪見。」《中阿含經》和《正法念處經》描述行十善業有相應的四安穩住,造十惡業會有相應的業果墮入三途,福報和罪報無法相抵消。
  修好十善稱“三業清淨”,若身口意的行為不能導入正軌,不能保持清淨,別說修持解脫,連基本的人格也有缺陷。因此, 佛教的修持法門,是以持戒為一切法門的基礎。剛開始不能持得清淨,請不要氣餒,只要持之以恆,漸漸地成為習慣,久了自然就會清淨;要是怕犯戒便不持戒,乃至反對持戒,那是毀佛教誡。五毒(貪心、瞋怒、癡迷、傲慢、懷疑)習氣是壞習慣,影響我們造十惡業,嚴重者則會犯五逆罪(弒父、弒母、殺阿羅漢果位以上的聖人、出佛身血、破壞修持“六和敬”的四眾的和諧無諍)。《祖庭事苑》卷五說“六和”:「1.戒和同修;2.見和同解;3.身和同住;4.利和同均;5.口和無諍;6.意和同悅。」
  十惡業是:
1.殺生:殺人、殺飛禽走獸、殺魚蝦蟹蚌鯨鯊水族……等。
2.偷盜、不予取:偷、盜、搶、侵占、詐欺、財產犯罪、經濟犯罪。
3.慾邪行、邪淫:不正當的性行為,例如:破壞婚姻家庭的性犯罪、性行為。
4.妄語:欺騙--騙人、騙財、騙色、騙供養、騙恭敬、騙信任、騙地位、誘拐(包含   和誘罪與略誘罪)--均是以假亂真、誤導別人,使人陷入錯誤。
5.兩舌:挑撥離間、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及和諧。
6.惡口、惡語:講話污辱別人、罵人、衝動。
7.綺語:巧言令色、阿諛奉承。但是,家人之間的溫暖話語、師生之間的鼓勵、長官   部屬之間的激勵都不是綺語。
8.貪欲:貪心、貪汙、貪婪、不知足。但是,對知識的求知慾不是貪欲。
9.瞋恚:情緒容易失控、愛生氣、暴躁易怒、好戰。
10.邪見:錯誤、不正確的知見,陰險狡猾,自己造惡業,亦誤導別人造惡業。
  十善業是遠離十惡業,有相應的四安穩住福報:
1.得正確的認知見解,身壞命終,必至善處,乃生天上。
2.為正智所稱譽,精進人、正見人說其有。
3.必不作惡,我不念惡。
4.常慈愍一切世間,心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
  「業」和「五毒習氣」都是生生世世帶著走的,是儲存在神識/靈魂裡的。行善業者會有福報,屬於您的福報就不會少;造惡業者會有罪報或果報的障礙(業障、報障、煩惱障),想要重罪輕受,必須心存懺悔,用智慧做“財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利他,並修持渡走冤欠/怨親與消除罪垢的法門。因為五倫(長官部屬、父母子女、夫婦、兄弟姊妹、朋友)的前世因果關係是各自獨立,有的是報恩,有的是重修,所以今生家庭內的紛擾是各自的宿世因果交織,加上個人的習氣和造業使然,不一定都是前世恩怨的業力牽引。了解家人各自的宿世因果之後,仍然要維護倫理、知福惜福造福。否則,破壞五倫和造十惡業會讓自己陷入現世報、三途苦、來世罪報的惡果之中,家庭和社會亦會受害。
  雖然犯戒以行為事實為主,僅有意念犯戒不成正罪,但是,在十善之中,卻以意業的主宰力最強,所以佛教的持戒精神,重在內心的意念發展。因此,「邪見」是所有惡業的罪魁禍首,是不信善惡因果的。不信因果的人是無法學佛的,因為他不考慮未來的業報果報,業報果報的規則存在看似功利,卻有抑制罪惡及鼓勵行善的作用。不信因果的人以為可以所欲為,唯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淨、心安定平穩。「戒」持清淨、心平穩,接著才能學「定」。
(二)修定:

  「定」意譯:禪定、靜慮、禪那、思維修;音譯:三昧、三摩地。若形容「戒」是行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心不散亂而住於一境的狀態,便是「定」。

  所有的宗教均有「定」的修持,學習「定」能使身心獲得宗教上的實益。外道(佛教以外的宗派)都有習定的經驗,不論是祈禱或打坐,均能獲得神祕經驗。狹義的「定」的作用可以抑制我執、我欲的奔放,是散心的收攝,能夠防止物慾氾濫,甚至排除慾念,進入無欲的狀態。廣義的「定」修得是離欲之後的事,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欲界天是福報而不是「定」,離欲之後的色界天,才是禪天。因此,要想證得無我,首先要離欲;要想離欲,最好是修「定」。

  但是,「定」境界有數種: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色界定;經過無色界的四空定;進入滅受想定/滅盡定,才是解脫的境界、羅漢的境界。外道只知修定,而不知性空的無我,所以即使到達第八定,一切物質及妄念都空去了,「我」字還沒有空去,等他們出定,依然在三界中輪迴生死。

  佛陀教導我們的是解脫生死的輪迴,但是,如果有人知見不正、夾雜妄念而修定,以情感厭棄此處、求生善處,這只能使他生天界/天道,不能解脫生死輪迴。

  本來定中就可能出現幻境、定境,但是,幻境與定境不同。從不淨的妄念中產生的是幻境,神經系統失靈的人最容易發現:他們所見的幻境,跟他們平日所想的境物是相同的,只是更加奇妙化了而已;其實這是他們心底妄念的反映。未習定時,心太散亂,所以不易覺察,一旦把心稍微靜下,微細的妄念便會趁機顯現,在缺少反省的心態下,便會以為那是神蹟。危險的是,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和矯正,極容易神經錯亂。「著魔」便是把幻境認作是神蹟,認作是證果。
  定境是在把心念集中於一點,並融和了外境成為心境,隨著定力的深淺,能把心力擴大開去,感應開去,其中所得的經驗,便是定境。神通,是定力的化現,感應力的作用。但是,定境是不容許分別的,只能體會而不能名狀,即使說出來,那也變了樣的,否則,那便是幻境了。如果定境而有現象的作用,那已是由定力所生的神通了。
  修定的方法很多種,均是「止觀」的修習與協調。「止」是心的沉著、安定、靜止,「觀」是根據「止」的要求而思惟。如果只「止」不「觀」,便會偏於枯槁而易昏沈,如果只「觀」不「止」,便會偏於分別而起散心,所以要「止觀均等」,才能進入定的境域。「定」雖然要有靜坐作為基礎,出現定境卻不一定全靠靜坐,所以禪宗不稱坐禪而稱參禪,「參」就是下「觀」的功夫。參「念佛是誰?」就是在觀照「念佛是誰?」,因此,禪宗修持的場所稱“禪堂”,天臺宗修持的場所稱“觀堂”。
  No.848《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第一〈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這一段是 大日如來(大毘盧遮那佛)開示修持真言要以“菩提心、大悲心、方便法”做「止觀」的功夫。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清淨虛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7/24 01:05

現在再閱讀此文,更是獲益良多,可見溫故知新的重要性

建議每位師兄師姐不定期的閱讀演博師兄的部落格,感恩師兄分享裝可愛(害羞)


清淨虛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8/19 13:10

  大乘佛法的六度萬行,包括: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

  十善業就是在淨戒波羅蜜多的範圍。(詳可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師兄將文言文的佛經整理為白話,讓我們知道業力的作用,可以讓智慧者警惕,但若心念不改正,一旦五毒習氣發作又有可能再造惡業。無言....

  唸佛持咒日久功深,會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慈悲,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十善業的行為,遠離十惡業,所以可以說是根本的對治問題的方法。

  同修們!切莫舊業未除,新業又造,阿彌陀佛!Fox恭喜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