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重新標點No.261《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之餘
2012/07/09 20:53:50瀏覽317|回應0|推薦1

  佛告 慈氏:「 菩薩摩訶薩有七種事,能得如是不可思議無盡法門,謂因無盡、有情界無盡、大悲無盡、妙用無盡、法門無盡、壞生死魔故、智無盡故。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無行無相、無生無滅,菩薩於一切法應如是知。」

  佛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會中有一外道名微末底,即從座起而白 佛言:「世尊!佛說一切諸法本來不生、自性清淨。此義不然。自在天常,而是一切萬物父母,能生諸法,能造能作安立世間。

「復有說云:『神我能生一切諸法,然此我者住於心中猶如拇指。』復有說云:『一切諸法從和合生。』云何今者乃說無生?」

  爾時, 薄伽梵微末底:「汝所問者,隨汝意答。斷汝疑心,應當諦聽。如汝所說:『自在天常,能生一切。』所生萬物應同一性,悉亦是常。若謂所生前後變易非常住者,理亦不然。用不離體,應是常住;體不離用,應非常故。自在常者,生應常生,云何有時或生不生?既不常生,云何是常?以是義故,同彼所生,定是無常。所生既多,亦非是一,若是一者應無差別,萬類區分如何是一?又自在天能生一切,無有慈悲。若有慈悲,應令有情悉生人天常受快樂,云何令諸有情受於八苦,生三惡趣受種種苦?若有慈悲,云何自生自立自害?若自在天是一是常,所生一切應無變易,云何異類生滅無常,五趣之中受茲不淨?譬如見果即知其因,當知自在非常非一。若言妙好是自在作,麁鄙不善畢舍遮為。如是之言亦不應理。善由自在,惡由舍遮,善惡相違何名自在?又諸有情,作惡人多、修善者少,即畢舍遮鬼勝自在天。又諸有情,所作善事自在處分,所作諸惡鬼所教者。汝諸弟子恒作是言:『為善生天,惡墮地獄。』若生天墮獄由造善惡,云何言彼自在作耶?譬如國王使人宣令賜財授職,但言王賜,終不言是宣教命人。又如國王使人斷命,但言王殺,不言魁膾。是即造善歸自在天。若造諸惡,畢舍遮受,有情何故受苦樂耶?以是當知,大自在天決定不能造作一切。若言一者,有情何故能生無量善惡心耶?以是故知亦非是一。若言一切由自在天,即應純善,何有惡耶?如人有時於多人所,作諸惡事即是惡人。

「若眾生惡由自在者,世間咸謂地獄罪人自作惡業,汝獨云何推自在耶?又如有人謗他作惡得無量罪,汝謗自在獲罪亦然。

「復次,微末底!自在造作過失如前,神我過失倍過於彼。若我是常、能造作者,此身去住應得自由,無人能害,云何號哭而懼死耶?若我是常,應能憶念過去造業受諸苦報,故於今生不應造惡。又我常者,即應自在捨於衰老恒受少壯,如脫故衣更著新好,云何而有老病死耶?以是當知,我非作者。


「復次,微末底!我觀諸法,亦非和合因緣所生。所以者何?因無生性。因若有生,不應待緣。緣無生性亦復如是。若說因緣我能和合,此亦不然。如二盲人,各別行住不能見色,設令同住不見亦然。當知神我和合因緣亦不能生。若能生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如所生果定是無常。以是當知,離所生外無別能生。或說五大極微是常,能生諸法。此亦不然,猶如水米和合成酒,飲即令醉。如是醉力不從外來,非水中出,亦非米出,水米和合轉變而生。一切諸法無有作者,亦無有我而為因緣。所以者何?大地虛空。水、火、風界當知亦爾,豈無情物生有情耶?一切諸法假有實無,非自在天亦非神我,非和合因緣五大能生。是故當知,一切諸法本性不生,從緣幻有,無來無去、非斷非常,清淨湛然,是真平等。」

  爾時, 薄伽梵而說偈言:

「一切有為法,如乾闥婆城, 眾生妄心取,雖現非實有。

 諸法非因生,亦非無因生, 虛妄分別有,是故說唯心。

 無明妄想見,而是色相因, 藏識為所依,隨緣現眾像。

 如人目有瞖,妄見空中花, 習氣擾濁心,從是三有現。

 眼識依賴耶,能見種種色, 譬如鏡中像,分別不在外。

 所見皆自心,非常亦非斷, 賴耶識所變,能現於世間。

 法性皆平等,一切法所依, 藏識恒不斷,末那計為我,

 集起說為心,思量性名意, 了別義為識,是故說唯心。

 心外諸境界,妄見毛輪花, 所執實皆無,咸是識心變。

 色具色功能,皆依賴耶識, 凡愚妄分別,謂是真實有。

 睡眠與昏醉,行住及坐臥, 作業及士用,皆依藏識起。

 有情器世間,非由自在作, 亦非神我造,非世性微塵。

 如木中火性,雖有未能燒, 因燧方火生,由此破諸闇。

 展轉互為因,賴耶為依止, 諸識從彼生,能起漏無漏。

 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動, 恒起諸識浪,無間斷亦然。

 如酪未鑽搖,其酥人不見, 施功既不已,醍醐方可得。

 賴耶妄熏習,隱覆如來藏, 修習純熟時,正智方明了。

 諸識隨緣轉,不見本覺心, 自覺智現前,真性常不動。

 猶如金在礦,處石不堪用, 銷練得真金,作眾莊嚴具。

 賴耶性清淨,妄識所熏習, 圓鏡智相應,如日出雲翳。

 若有修空者,順空而取空, 觀空與色殊,不名真觀者。

 觀色即是空,色空不可得, 此即勝義空,是真解脫者。

 客塵無自性,無明妄分別, 實相非有無,眾生虛妄見。

 猶如日月明,流光能普照, 如來清淨藏,具足諸功德。

 真妄互相熏,猶如二象鬪, 弱者去無迴,妄盡無來去。

 蓮花性無染,出水離淤泥, 菡蓞開敷時,見者皆歡喜。

 如來無垢識,永斷諸習氣, 清淨智圓明,賢聖所歸趣。

 猶如最勝寶,無復諸瑕翳, 輪王為寶冠,常置於頂上。

 如來清淨藏,永離諸分別, 體具恒沙德,諸佛之法身。


 住真無漏界,清淨解脫身, 寂滅等虛空,法性無來去。

 佛現三界中,不生亦不滅, 此界及他方,湛然常不動。

 平等真法界,佛與眾生如, 非斷亦非常,大悲恒不盡。

 諸佛法性身,本覺自然智, 是真勝義諦,唯佛方證知。

 自性體無生,牟尼本寂靜, 流轉諸三有,畢竟歸依處。

 法無來去相,三世常寂然, 住真三昧者,見彼法界身。

 清淨不思議,恒沙眾德備, 此即無漏界,諸佛之所依。

 佛具三種身,體相用平等, 甚深廣大性,勝義無差別。

 無漏無變易,遠離一切相, 煩惱及所知,本性恒清淨。

 無垢無染著,是真調御師, 性淨即涅槃,亦是法身佛。

 體備恒沙德,無垢不思議, 六度常圓滿,此即薩婆若。

 廣大無邊際,永斷於思想, 斷習成菩提,具恒沙功德。

 於諸法自在,普現諸色像, 大悲清淨果,常利一切眾。

 無漏無分別,願力皆圓滿, 猶如摩尼珠,隨色皆能現。

 譬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相, 所現諸境界,皆是識心變。

 眾生諸性欲,如來悉能知, 法身恒不動,願力隨緣現。

 示現兜率天,降神乘白象, 生處於王宮,出家修苦行,

 即詣菩提樹,降伏諸魔怨, 成佛轉法輪,或現涅槃相。

 示現有生滅,真身恒不動, 鈍根樂小法,方便說涅槃。

 真如法界中,無有涅槃相, 大悲樂饒益,引導於眾生。

 猶如大商主,誘進諸愚少, 菩薩廣大心,咸令入涅槃。」

  爾時,微末底聞佛說已,身心適悅歡喜無量,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妙伽他而讚 佛曰:

「墮在生死河,邪見所纏縛, 迦毘微野娑,迦那仙外道。

 凡愚被昏弊,邪見由是生, 十力善逝尊,慧日朗明照。

 或聞那羅延,自在天等教, 增長於貪著,令心發狂亂。

 正見破諸暗,是真如來教, 我當至心聽,歸依大聖尊。

 大梵身四臂,四面蓮花生, 演說四違陀,增長於邪見。唯佛、薄伽梵,慧日大聖尊, 能破我等疑,真實歸依處。」

  時,微末底讚歎 佛已而白 佛言:「大聖世尊!我於今者得大善利,蒙佛慧日正智光明,邪見疑心一切都盡。我今歸依大聖世尊!」

  復白 佛言:「世尊!我今所以名微末底,為求異道心轉疑惑。今於佛前獲正法眼,滅疑惑心名蘇末底。我及弟子,同於今日歸佛法僧,修行大乘願無退轉,所得善利,迴施有情皆向佛道。」

  爾時, 薄伽梵微末底說是法時,會中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十二那庾多菩薩證無生法忍。


「復次, 慈氏!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修八法。云何為八?所謂蘊善巧、處善巧、界善巧、諦善巧、緣起善巧、三世善巧、一切乘善巧、一切法善巧。云何蘊善巧?謂觀色蘊猶如聚沫,愚人見之謂是白[疊*毛],入水而取,其沫散滅不可撮摩。

 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了色性空猶如聚沫。以是因緣,名正知見。復觀受蘊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剎那不住。

 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了受性空猶如水泡。以是因緣,名正知見。復觀想蘊猶如陽焰,如人熱渴遠見陽焰謂之為水,馳走尋覓近之則無。

 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了相性空。以是因緣,名正知見。復觀行蘊猶如芭蕉,中無有堅,剝之不已竟無所得。

 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知行性空。以是因緣,名正知見。復觀識蘊猶如幻化,如世幻師幻作金銀珍寶真珠瓔珞,求其實體了不可得。

 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見第一義,了識性空猶如幻化。以是因緣,名正知見。作是觀已,於諸有情起大悲心興拔濟意,如是觀察,名蘊善巧。復觀五蘊猶如幻夢,皆從妄想顛倒心生,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非養育、非士夫,非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以善巧方便了蘊性空,猶如夢想都不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復次, 菩薩摩訶薩觀蘊如響,無我、無人乃至無作者、受者,如是蘊性如空谷響,屬諸因緣。如實了知,等無二相,是則名為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復次,觀蘊如影,從業緣現,無我、無人乃至受者,如是影性了不可得,等無二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復次,觀蘊如鏡中像,無我、無人乃至受者,如是鏡像非內非外,了不可得平等無二,是名“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復次,觀蘊從緣而有、如幻如化,無我、無人乃至受者,以善巧智如實了知,等無二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蘊善巧智。

「復次,觀蘊是變壞相,無常、苦、空、無我、不淨,性本空寂、非壞非

不壞,如實了知,名蘊善巧智。

「復次,云何名為處善巧?謂觀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內法皆空。次觀色處,聲、香、味、觸、法處,外法亦空。以正智慧觀第一義,非內非外,名正知見,是則名為處善巧智。

「復有處善巧,所謂了眼、耳、鼻、舌、身、意處皆悉是空,亦無見、聞、覺知之相,名法處智。


「復有了法處智,了色、聲、香、味、觸、法處自性空寂,非眼、耳、鼻、舌、身、意處境界相,名了法處智。

「復有處善巧,謂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法性空寂、無我我所。色處,聲、香、味、觸、法處,法性皆空、無我我所,非相應非不相應,非善法非不善法,不增不減,無有二相,本來空寂,是名“菩薩摩訶薩處善巧智。

「復有處善巧智,眼處色處本來清淨無染無著,眼處堅固寂然常住。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性本清淨無染無著,乃至意根堅固寂然常住不變,是名“菩薩處善巧智。

「復次,云何名為處善巧?所謂聖人處非凡夫處,能生聖道,是名為“處。凡夫邪行生於惡道,名為非處。 菩薩摩訶薩住八聖道,起大悲心,令諸有情入正定聚,是則名為處善巧智。

「復次,云何名為菩薩界善巧智?謂觀眼界、色界、眼識界,無我亦不屬我,亦非眼界、色界、眼識為緣而起,乃至意界、法界無我,亦不繫屬於我,乃至意識界無我,亦非意識為緣而起,如是菩薩以正智慧觀第一義,知十八界性即是空、無我、無人,法界平等清淨不動,是名“菩薩摩訶薩界善巧智。

「復有界善巧,所謂了法界智,了知地、水、火、風界性是空,堅、濕、暖、動皆不可得,同真際,等法性,是名“菩薩摩訶薩了法界智。

「復有了法界智,了眼界乃至意界性空,色界乃至法界性空,眼識界乃至意識界性空,亦無見聞覺知分別之相,是則名為了法界智。

「復次,云何名為諦善巧?所謂四諦——苦、集、滅、道。觀此五蘊苦苦、行苦、壞苦,名苦聖諦智。了知無明增長五蘊,名集諦智。不起貪欲滅盡諸苦,名滅諦智。為此滅故修八聖道,名道諦智。是名“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復有諦善巧,所謂知苦無生,名苦諦智。知集不起,名集諦智。了本不生今則無滅,名滅諦智。於不二相修中道觀,名道諦智。是則名為諦善巧智。

「復次, 菩薩摩訶薩了知苦受空無自性,能觀正智亦復皆空,名苦中苦智。觀集緣起從緣幻有,能觀正智亦皆是空,名集中集智。知貪愛滅既本性空,正智現前清淨平等,名滅中滅智。知出苦道了不可得,正智觀察自性皆空,名道中道智。如是正智離諸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復次,能知生苦體即無生,名苦中真智。知生集起集無和合,名集中真智。知生本無即無有滅,名滅中真智。知出苦道離有離無,是名“道中真智。 菩薩摩訶薩如實了知,名諦善巧。


「復有諦善巧,所謂三諦——世俗諦、勝義諦、實相諦。世俗諦者,謂一切世間語言文字、見聞覺知。勝義諦者,謂心行處滅無復文字,離於一切見聞覺知。實相諦者,所謂一切相即無相,如是無相即是實相。 菩薩摩訶薩於俗不染,觀真不住,一相平等,是則名為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復有二諦,所謂世諦、真諦。世諦者,所謂一切世間色心等法,如實而見,稱實而知。真諦者,謂二空理,清淨湛然究竟寂滅,化之不厭,知真無取,無法可得,是名“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復有一諦,謂即真如清淨法界,無生無滅、非斷非常,遠離二邊究竟安樂,於生無生心無二相,是名“菩薩摩訶薩諦善巧智。

「復次,云何名緣起善巧? 菩薩摩訶薩觀察緣起流轉不斷,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菩薩以正智慧如實了知緣起無性,無生無滅,法性現前,無心無作、無主無攝,是名“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智。

「復次,所有善因不善因、動因不動因、生死因涅槃因,如此因等皆如實知。所有眾生利根、鈍根如是根性,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如是本末,皆如實知。隨其因緣,生善修集而無所失,是名“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智。

「復次,妄想滅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歎苦憂惱滅。 菩薩摩訶薩以正智慧了知緣起,無生無滅、無主無攝,是名“緣起善巧智。

「復次, 慈氏!一切因緣,皆假和合無有自性,不從我、人、眾生、壽命而得生長,為是有情說如是法,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如實了知,是名“緣起善巧智。

「復次,菩薩摩訶薩了知一切緣生之法,無生無滅、無盡之相,此無盡相即菩提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緣起善巧智。

「復次,云何三世善巧?謂念過去所有善法如實修行,不善之法常當遠離,如實知已,悉皆迴施一切有情,是名“菩薩摩訶薩過去善巧智。復念未來所有善根菩提資糧,皆悉迴向一切智智,是名“菩薩摩訶薩未來善巧智。

「復次,現在所有正念相應善法,不起邪念相應不善,是名“菩薩摩訶薩現在善巧智。


「復次,觀於過去皆悉是空,現在、未來亦復皆空,三世平等,住第一義,是真解脫。復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福德智慧,生隨喜心,是名“菩薩摩訶薩三世善巧智。復觀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善法所修勝行,悉願迴向無上菩提,現在善法剎那不住,而恒發起菩提之心,是名“菩薩摩訶薩三世善巧智。

「復次,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如是生滅念念不住,心常覺悟,是名“菩薩摩訶薩三世善巧智。

「復次,菩薩不思議自在神通,能憶過去所種善根,現在所修諸善,未來覺心當願圓滿,願皆迴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三世善巧智。

「復次,為欲成就諸有情故,憶念過去所有善根,一切有情,隨彼彼根依

願成就,所有供養未來諸佛,一切有情,隨彼彼根當來成就,所有現在一切有情,神通說法種種教化隨根成就。如是三世利益自他,圓滿菩提勝妙之行,是名“菩薩三世善巧智。

「復次,云何名三乘善巧?謂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依此三乘而求出離。云何菩薩摩訶薩於聲聞乘善巧智慧?遇佛出世,聞四諦法,因聲悟理,生正見故,是名“聲聞。修淨戒故圓滿戒身,得禪定故圓滿定身,見諦理故得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身。是名“菩薩摩訶薩於聲聞乘得善巧智。

「復有聲聞乘善巧,於三界中生疲倦想,於有為法深觀無常,見一切法悉皆無我,涅槃寂靜歡喜愛樂。復觀五蘊如怨賊,觀諸界如毒蛇,觀內六處如空聚,常願出離,樂於涅槃起依怙想,是名“菩薩摩訶薩於聲聞乘而得善巧。

「復次,云何菩薩摩訶薩於獨覺乘善巧?謂厭諸有為,樂於出離,少欲知足,離諸戲論,樂居閑寂,於諸因緣自然覺悟諸法無常而得解脫,是名“菩薩摩訶薩於獨覺乘善巧智。

「復次,云何菩薩摩訶薩於大乘法而得善巧?大乘功德無量無邊,悉令有情咸皆悟入彼最上乘無有障礙,無生無滅得大智慧,積集一切福德善根,一切有情所受用故;成就諸波羅蜜,令諸心行善調伏故;增長無上大菩提故;有大威力,詣菩提樹,坐於道場,觀眾生根大悲不捨,無障無礙普於一切,悉皆憐愍等如一子,能越一切惡道諸怖畏故;能令一切佛法皆現前故;摧伏外道諸魔怨故;建立菩提勝法幢故;能除斷常諸結使故;得佛如來無礙智故;豐益佛法諸珍寶故;隨根利益無錯失故;養育有情大悲成故;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相好功德瓔珞莊嚴無過失故。如是所有一切善巧,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善巧智。


「復次,一切諸佛之所乘故,具足七法佛為大乘,如轉輪王具足七寶。云何為七?所謂大觀察故、大隨順故、大智慧故、大精進故、大方便故、大證悟故、大事業故。大觀察者, 菩薩摩訶薩親近善友聽聞正法,於一剎那悟一切法,實相現前。大隨順者, 菩薩摩訶薩成就大智大定大悲,利益自他故。大智慧者, 菩薩摩訶薩見真實相,我法皆空。大精進者, 菩薩摩訶薩於無量阿僧祇劫,大悲萬行能成辦故。大方便者, 菩薩摩訶薩得平等忍,不住生死、不證涅槃。大證悟者, 菩薩摩訶薩證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無邊大功德故。大事業者, 菩薩摩訶薩於生死中得大菩提,成就圓滿恒沙萬億佛事業故。具足如是七種勝法而為法王,是名“菩薩摩訶薩大乘善巧智。

「復次,云何一切法善巧?謂有為、無為。菩薩於此二法巧便最勝,於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清淨增長,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有為善巧智;菩薩於身、口、意具三無作,清淨平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無為善巧智。

「復有善巧,謂菩薩摩訶薩於布施、持戒乃至靜慮增長修習,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有為善巧智;復以“般若波羅蜜多”,離一切相修諸波羅蜜多,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為善巧智。

「復有善巧,以方便智行四攝法攝取眾生,是名“菩薩摩訶薩有為善巧智;復有善巧,住第一義,雖攝眾生而無取著,迴向菩提,是名“菩薩無為善巧智。

「復有善巧,了知煩惱增長生死,菩提分法斷絕生死,是名“菩薩有為善巧智;復次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決定平等、無二無別、無有退轉,是名“菩薩無為善巧智。

「復次,有為善巧,行於三界不著三界,是名“菩薩有為善巧智;了知三界性皆是空,如幻如化而不取著,是名“菩薩無為善巧智。

「復次,如是了知法性清淨無相無名,具一切智,名為實智;為度眾生假名方便,如是分別,是名“權智。 菩薩摩訶薩於此八法二智自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復次,悉能了知一切法性,名為“智慧";

 所有觀察善不善法,名為“方便”;隨順解脫離諸分別,聖智現前,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復能如是善巧分別諸見結使,以奢摩他、毘鉢舍那如是拔除,是名“方便”;而能圓滿無上大願,是名“智慧”。

 除彼熱惱使得清涼,是名“方便”;能解煩惱性不可得,是名“智慧”。

 除身心苦得輕安樂,是名“方便”;遊法園苑得念總持,理智現前,是名“智慧"。

 與諸有情作依止處,是名“方便”;能依所依無住無著,是名“智慧”。









 獲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名“方便”;應常離念而與實相智慧相應,得大法樂,是名“智慧”。

 復能生長五波羅蜜,是名“方便”;隨所樂乘同歸佛慧,自性照明,是名“智慧”。

 能度一切生死瀑流,是名“方便”;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名“智慧”。

 建立正行,是名“方便”;見本性空,是名“智慧”。

 除客煩惱,是名“方便”;善能覺悟智性無染,是名“智慧”。

 行無所行,是名“方便”;悟於法空,是名“智慧”。

 不著三界,是名“方便”;令諸菩薩了第一義,是名“智慧”。

 攝諸眾生行於萬善,是名“方便”;一切賢聖同一法界,是名“智慧”。

 隨其根性除妄分別,是名“方便”;見本清淨寂滅無生,是名“智慧”。

 能起方便斷滅癡闇,是名“方便”;深入禪定不住禪定,是名“智慧”。

 誘導二乘,是名“方便”;除斷法執入佛知見,是名“智慧”。

 隨眾生根令生勝解,是名“方便”;了根性空,是名“智慧”。

 超妄境界,是名“方便”;示勝義諦,是名“智慧”。

 權說四諦,是名“方便”;於諸修行了不可得,是名“智慧”。

 勤求功德悲願無盡,是名“方便”;了應非真不來不去,法界平等,是名“智慧”。

 隨緣普示教化一切,是名“方便”;了煩惱性本來解脫,是名“智慧”。

 了知結使虛妄分別,是名“方便”;了眾生心本來寂靜,是名“智慧”。

 勸令修斷隨眠習氣,是名“方便”;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八萬四千諸塵勞門即佛慧門,是名“智慧”。

 聲聞、緣覺善巧勸修漸入佛道,是名“方便”; 菩薩修行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般若波羅蜜多”。」

  佛說此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時,會中三十二俱胝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七十萬八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會大眾,各以種種妙花、寶幢、幡蓋諸莊嚴具,瞻蔔花香供養“般若波羅蜜多”,散於如來及 慈氏菩薩摩訶薩等諸菩薩上。一切諸天於虛空中作天妓樂,種種歌頌讚歎如來,於無量劫成就菩提無邊功德。

  爾時, 佛告一切大眾:「慈氏菩薩摩訶薩!汝等能問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大乘功德無盡法門不可思議。彼諸會眾聞是經者,亦當圓滿如是功德。若聞是經生信解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人利益無量不可思議,亦非譬喻算數之所能及。」

  爾時, 薄伽梵解絡掖衣,授與 慈氏而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問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十方諸佛如來悉皆隨喜。」

  時, 慈氏菩薩受佛衣已,頂戴尊敬而作是言:「此衣即是如來真身制底,一切天,龍,人非人等皆應作禮,右遶恭敬種種供養。」



  爾時,大眾忽見無量雜花、寶鬘、幡蓋從十方來,住佛頂上,在虛空中,須臾之間遍覆大會 慈氏菩薩大眾之上。又於幡蓋供養具中,出大音聲讚言:「善哉!善哉! 慈氏菩薩摩訶薩!快問斯義。我等深心隨喜供養。」

  爾時,舍利弗白 佛言:「 世尊!此等花鬘、幡蓋從何而來,出是音聲讚歎隨喜?」

  爾時, 薄伽梵告舍利弗言:「善男子!此 慈氏菩薩於過去世行菩薩行,度脫無量百千萬億諸眾生等,于今有住菩薩不退地者,或在聲聞、獨覺、人、天之中,彼諸眾生以宿因緣,於十方界各以種種寶花鬘蓋,供養“般若波羅蜜多”經及佛如來,讚歎 慈氏如是功德,有是音聲。」

  說此語已,一切眾會於 慈氏菩薩摩訶薩所,深生尊重,咸作是言:「我等今日得大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於如來所得聞是經,世尊!此諸眾生得聞佛名及 慈氏菩薩摩訶薩名,尚得無量無邊功德,何況親於佛前得聞是經信解受持。」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一劫中種種布施——金、銀、瑠璃、珊瑚、瑪瑙、真珠、摩尼、頭目髓腦無所悋惜——護持禁戒,安忍精進,修諸禪定,若聞此經一四句偈,我說此人成就大乘“般若波羅蜜多”,而此功德勝前功德。若離此法,諸波羅蜜悉不成就。舍利弗!以是因緣,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信解受持思惟修習,我說是人速能成就無上菩提,當知是人則為已得諸佛如來菩提法印。舍利弗!若有菩薩說此經時,應發是願:『我今應當諷誦此經,廣為人說。』能生此念,即名圓滿“檀波羅蜜”。何以故?一切施中法施最勝。

「若持此經守護法身,即是圓滿戒波羅蜜;順無生忍,亦即名為忍波羅蜜;如理不懈,此即名為精進波羅蜜;安住寂滅,此即名為靜慮波羅蜜;得自然慧不由他悟。是即名為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若復有人受持此經四句偈等,速能圓滿無上菩提。

「若諸菩薩持此法要,讀誦書寫或持經卷,所在之處則為有佛,當知是人已得如來一切法藏。

「若有受持此經典者,形雖差別,而菩提心無有二相。何以故?舍利弗!此經則是不退菩提實相法印。以是當知,若諸菩薩隨順此經,當知是人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若諸菩薩隨順此經,當知則是隨順一切佛法。」

  爾時,護世 四天大王及諸眷屬,悉皆合掌尊重恭敬,一心正念而白 佛言:「 世尊!我等四王,今為如來作護正法眾。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此經者即是法師,我當承事供養恭敬,如佛無異。何以故?一切諸佛及大乘法,皆從此經出故。」


  爾時, 天帝釋白 佛言:「 世尊!我雖從佛得聞餘經,未曾得聞如是甚深最勝經典。我今堪任與諸天眾,隨此經典所在國土、城邑、聚落、山林、樹下空閑之處,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我等諸天為作聽眾。以是經故,令彼國王后妃眷屬色力增盛永無憂患,大臣卿相一切人民及說法師,我等常當共作擁護令無衰患,令諸國界陰陽順序無諸愆失,一切怨敵無能侵害,稼穡成熟人民安樂,增彼法師色力辯才自在無礙,又令法師處大眾中得大無畏,如師子王廣為他說。」

  爾時, 薄伽梵告天帝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於此經及說法師,如是擁護令無衰患。汝今當知,若護法師則是護法,若護法者則護國土及一切眾生。」

  爾時,索訶世界主大梵天王白 佛言:「 世尊!我與梵眾天等捨禪定樂,隨此經典及說法師所在之處,我當往彼為現四相,令彼法師知我等來。云何為四?一者見大光明,二者聞有異香,三者令彼法師辯才無礙,四者令諸聽眾專念一心。以此四相,知我在會聽聞正法為作擁護。」

  爾時,魔王波旬白 佛言:「 世尊!佛說此經,令我宮殿皆無光色、震動不安,力勢衰損。所以者何?以諸菩薩摩訶薩聽此經故,若此經典在在處處,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此經乃至一偈一句,一經於耳信解受持,當知此人已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當紹佛位。」

  爾時,魔王波旬白 佛言:「 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以受持是經,令我眷屬威德勢力悉皆摧滅。若有人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此經典者,所在之處,我等誓願常作擁護,不起一念障礙之心。」

  爾時, 薄伽梵告舍利弗:「汝當於未來世受持讀誦流布此經,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我當受持。」

  復告阿難言:「汝當受持讀誦流布此經。」

  阿難陀言:「唯然,世尊!我當受持。我等雖能奉行,不得如諸菩薩廣宣流布。」

  佛告阿難:「勿憂此經不能流布,無量菩薩摩訶薩盡在此會,悉願傳通。」


  會中有六十俱胝菩薩摩訶薩,為欲護持此經典故,從座而起白 佛言:「大聖! 世尊!我等誓當於十方界流通此經。此索訶世界自有 慈氏宣布是經不令斷絕,若佛滅後後五百歲,有諸眾生於此經典,暫得聽聞一經於耳,當知此人佛所記別。受持此經一偈一句,當知皆是 慈氏菩薩摩訶薩威神之所建立。」

  爾時, 薄伽梵告諸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今於我所護持此經,當於無量殑伽沙佛所亦護是經。」

  時, 慈氏菩薩摩訶薩長跪合掌而白 佛言:「大聖! 世尊!我問此經,觸犯如來,今於佛前至誠懺悔,唯願慈悲哀恕我過。及諸菩薩,亦當受我如是悔過。」

  佛告 慈氏:「汝於是經,得深理趣“般若波羅蜜多”,於大乘法無有疑惑,於身口意無有誤失,一切諸佛共印可汝,我亦如是。汝所說法,如我無異。」

  爾時,阿難白 佛言:「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時 薄伽梵告阿難言:「此經是過去、現在、未來菩薩摩訶薩大乘理趣,亦為一切眾生眼目,亦為諸佛本母,所以此經名“大乘菩薩理趣“六波羅蜜多”無量無邊無盡義經”。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佛說是經已,具壽阿難陀等諸大聲聞, 慈氏菩薩摩訶薩等諸大菩薩,一切世間天、龍、藥叉、阿蘇羅、健闥婆、迦嚕羅、緊捺羅、摩怙洛迦、人非人等,及不眴世界 無盡藏菩薩摩訶薩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十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lansu90&aid=661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