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1 23:23:39瀏覽850|回應0|推薦0 | |
「絲綢之路」是連結亞洲和地中海地區的東西貿易通道,東起長安(或洛陽),西至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延綿七千餘公里。這條路穿越高山、大漠、草原、綠洲,把亞洲和歐洲連接起來。在這個古來稱為「西域」的地方,演出一幕幕興衰離合的異族文明。漢唐時,各族盤據西北,日益強大,經過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衛青、霍去病的西域長征,終於開通一條通往西方的路。這條路能將中國的絲與瓷器運到歐洲,也使歐洲世界的文明陸續傳入中國,故稱絲綢之路,在唐代達到頂峰。 這是我們一般熟悉的歷史,但是這是以我們為中心的角度來看,對於這條影響深遠的文化交流之路,日本認為東京的奈良才是真正絲路的起點。因為日本東大寺正倉院的典藏文物,證明在8世紀時,日本沒有在這場盛事中缺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居絲綢之路的要衝,由於氣候乾燥,地理環境特殊,考古出土了很多保存完好的千年以上的古物,有樓蘭美女、及先秦的金器、漢晉織品、魏晉壁畫、唐代絹畫等,反映了古西域中大漠荒寒的壯麗氣勢,對研究絲綢之路貿易、交通、異族文明、中西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史博館根據展品的屬性進行策展,分為「羅衫錦履柳風新—絲路之美」、「胡旋漫舞凝絲竹—絲路跡痕」、「昇天後的瑰麗奇景—絲路之奇」、「異族多文化的匯融—絲路古國」、「漫漫旅程上的庇祐---絲路之神的奧秘」等5 個展覽主題,展出考古出土文物計150 件,展品中最重要的,首推「樓蘭美女」木乃伊與吐魯番出土文物。 公元前1800 年的<樓蘭女子>,是迄今在新疆地區出土保存狀況最為完整的一具東方木乃伊。她出土時,全身包裹著粗毛布,頭戴插翎羽的氊帽,腳上穿著底部多次補綴的皮鞋,全身棕紅色的皮膚光滑乾硬。她的臉面清秀,鼻樑尖挺,眼睛深凹,睫毛長且密,下巴尖俏,栗色的直髮披肩(這些特徵都證明她是西域人),隱約可見生前是一位美貌女子,身上的體毛、指甲、皮膚、眼睫毛清晰可見,嘗試圖像容顏的復原,被考古學界稱為<樓蘭美女>。 至於吐魯番唐墓出土絹畫,1972 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的阿斯塔納古墓群,有唐代西州豪門張氏家族的塋區,出土了珍貴的唐代彩繪絹畫。阿斯塔納漢名「三堡」,東南緊接高昌故城。 「阿斯塔那」是哈語,意思是首府,研究者多認為在漢代時可能與高昌故城有關,前後漢書的西域傳,稱「高昌壁」」,原屬軍師前王庭。高昌自魏、晉到元代十多個世紀一直是西域的政治中心之ㄧ,九世紀末回鶻人建立王國。由於吐魯番盆地氣候乾旱,降水量少,地下水位低,好像一個天然的歷史大冰箱,墓葬中保存了很多織繡品,色澤絢麗如新,尤以美人絹畫聞名於世。 出土於1972 年阿斯塔那的屏風畫“弈棋圖”,繪於對弈者的右側。畫面中的兩位美女,居前為雍容華貴的仕女,身後為侍女。仕女掃眉(就是把眉毛畫得粗粗黑黑的),額間描花鈿,兩腮塗紅,小嘴(老師說完全是日本美女的標準)。簪花高髻,身上穿綠衣緋裙,腳上著翹頭履,以左手輕拈披帛。畫幅著色鮮明濃豔,表現出唐代貴婦細膩的肌膚和絲綢服裝的紋飾與華麗。不過,這次展覽沒有展出這幅圖,而是仕女圖和樹下美人圖,畫中美女身著血色羅裙、掃眉、豐頰,已是中晚唐美女形象。 幅絹畫<雙童圖>,描繪兩個兒童正在草地上追逐嬉戲。雙童留一撮髮,上身袒露,穿彩條帶暈襇長褲和紅靴,剛看到衣服時,很驚訝,因為一點也不輸現代小孩身上穿的流行服飾,可見當時美學品味和時尚。左邊的兒童右手放掉飛蟲,左手懷抱卷毛小狗;畫中的小狗是今所稱的哈巴狗,也就是唐代時高昌王鞠文泰又向唐王朝所獻,稱為拂菻狗,是唐代從西域引進的新物種。 絹畫<舞伎圖>,1972 年出土於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張禮臣墓,是長安3 年隨葬的六扇「舞樂圖」屏風畫之ㄧ,分別繪四樂伎、二舞伎,此幅是其中的一件。舞伎的臉型清俊,身材修長婀娜,細腰紅裙,著高頭翹的鞋子,體現了初唐仕女的審美時尚。相對而立的是另一個樂伎,只殘存衣帶、雙履(是小靴)和懷抱的半把樂器。這種宮樂圖,證明當時養伎之風盛行,紅拂女張麗華當時就是楊素的家伎。 這幾張都是屏風畫,是我國古代傳統繪畫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始于周和春秋之際,盛行於漢-南北朝,到唐、宋時還相當流行。而這些屏風畫中大部分是描繪有關婦女生活的畫面,也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有關婦女生活為題材的絹本畫,這些屏風畫幾乎都沒有男人,可想見當時女權高漲。 一、羅衫錦履柳風新—絲路之美
唐墓中還出土了樂器如箜篌、五弦琴,琴弦都是用畫的,表示都是殉葬品,也呼應了龜茲為樂舞之邦的實況。此外的生活用品像完整的圍棋盤,可以跟奕棋圖中的圍棋桌對照看。唐代木團扇、扇上繪有花鳥。以及各種唐代首飾,有成組的戒指、項鍊,有琉璃或線珠瑪瑙,顯示漢代的裝飾觀念;鑲紅寶石的耳飾,是波斯王國的特色。獅形和虎形的金牌飾,金器作風大膽,以動物紋路裝飾,充滿異國色彩。 難得的還有完整的麵食點心<菊花型麵點>,使人們進一步見到唐代的饌食文化。還搭配了一組製作點心的女廚師俑,四人一組,從磨粉、搗槳、擀麵到烘烤,剛好是條小型生產線。此外黑色石墨石和石眉筆配套使用,還原了古西域人用來化妝眼眉的習俗,在古代西域及亞歐北方草原地帶流行很廣。 服裝上,橙色印花小絹裙是六片裙,A字裙上印染,並有植物花紋,也有其他花紋,像藍地對鳥對羊樹文錦,圖案是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和頭上有絲穗的大角羊,在另一堂考古美術的課裡,教授證明大角羊的花冠羊角,是受到西方藝術影響,形成胡風文化。 刺繡是毛織品,以毛線繡花,黃地小聯珠團花錦,聯珠紋是受波斯的薩珊王朝影響。還有套頭群衣是多顏色的毛布拼對縫製,很現代,不知道是不是現在的設計師向前人借靈感?雞鳴枕兩頭有尖角,角上有雞冠,非常有趣,一點也不輸生活工場或無印良品的設計精品。
營盤地處絲路上由樓蘭向西沿孔雀河至西域的交通要衝,是漢晉時期的樞紐重鎮,有古城、烽燧、佛寺及墓葬群。出土一男子身穿紅地對人獸樹紋雙面袍,人物皆為卷髮高鼻的裸體男性,是一種由西方製造的細毛織物精品,具有古臘風格。所戴的麻製人面形面具,表面塗白,額上抹金,眉眼具備、還有鬍鬚,好似瞑目入睡。身上還覆有一件小冥衣,當時風俗認為人死後靈魂會變小,小冥衣是給縮小的靈魂穿的。服飾下並無軀體,但棺材彩繪,棺上蓋有獅紋毛毯。從這些喪葬品,推測可能死者是當時西域諸國的一位貴族或富商。 (會後開放發問時,有同學問老師為什麼營盤主人只剩服飾,老師請大家12月6日來史博館看展覽,當天下午2:30~4:30還有一場「新疆考古發現」的演講,地點在遵彭廳主講人是新疆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玉忠先生,屆時大家再問他。)
吐魯番唐墓出土的大型<伏羲女媧畫>,伏羲女媧是漢唐時期重要的神衹,圖畫呈上寬下窄的梯形,上有日下有月,體現了唐代墓葬文化中的羽化昇天信仰。至於唐三彩天王像與人面豹身鎮墓獸,都是木雕品,以胡楊木製作,代表西域特有的植物風貌,原本在武則天之前都是武士俑,武則天後出現天王像,此後天王就取代了武士。人面豹身鎮墓獸的人面,都是西域面孔。 四、異族多元文化的匯融—絲路古國
于闐的貴族生活錦絹,跟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的「人剩殘欠」一樣,證實日本說法,奈良是海上絲路的起點。這個「人剩殘欠」的名詞,剛聽到時我的腦袋一片空白,因為不知道該怎麼寫,是下課之後請教一位上課時認真筆記的同學,她今年剛好參加東大寺正倉院六十年慶的展覽,看過其中的「人剩殘欠」,真的就跟老師秀的簡報一樣。 介紹幾個網站,有興趣多了解絲路的人,可以進去玩一下。 http://ccbs.ntu.edu.tw/silk/index.html玄奘西域行 http://ccbs.ntu.edu.tw/silk/index-silk.html絲路之旅。 這是法鼓佛教研修學院和國科會的合作計畫,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親自走了一趟絲路,並且做定位,在網站上排的各項選項中,其中文物藝術的〈柏孜克里克〉有石窟影像及3D虛擬實境物件,〈石窟賞析〉裡甘肅安西榆林石窟的「水月觀音圖」,圖中右下角是西遊記的唐僧和被截掉了一半的孫悟空。柏孜克里克,就是西遊記的火燄山。 這趟旅程,基本上是摹仿唐朝三位高僧玄奘、法顯、義淨的絲路行程,其中最特別就是法顯法師,他出發時已經61歲,同行者有15人,堅持到最後的只剩他和另一位也很高齡的老和尚,因為他們從陸路去,回程時走海路,在師子國(今之斯里蘭卡)時,另一位高僧因年邁留下不走,回國時只有法顯。 去國十四載,回到長安,法顯已經七十五歲。真是令人肅然起敬,所以有夢想,不管什麼時候開始實現,永遠都不嫌遲。 台北市南海路的歷史博物館從2008年12月6日到2009年3月15日展出絲路傳奇─新疆文物展,機會難得,有空去看!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