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在地美學實踐:文化流浪漢-感動
2008/09/27 07:35:45瀏覽227|回應0|推薦0

流水帳記完,來分享一下心得。

首先讓我抄一下書,別這樣,小家庭主婦來自威權時代,抄書和背書是學習的常態,沒這麼做還真不知道怎麼開始。

台灣的社區營造其實早在1994年就開始了,在「社區與藝術」方面,1998文建會的「美化公共環境計畫」嘗試鼓勵藝術家進入社區,不過當時主客觀條件不成熟,所以,算是沒成功前的實驗階段。近幾年,由於社區營造的手法創新,加上公共藝術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藝術與社造就交會出更多的火花了,這其中有一個特別的推手,文建會前主委陳其南。

我想聽的演講就是他啦。

從他開始,社區營造才真的賦予台灣新風貌。社區營造不是找幾個愛心媽媽來炒米粉跳土風舞唱卡拉OK,而是凝聚社區居民共識,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明白這裡不是臨時歇腳的地方,而是需要生根、愛惜、共榮的家鄉。我欽佩這樣的政務官,也謝謝他,因為有這樣溫暖的文化人,才有後來的練習曲、九降風、海角七號、囧男孩。

下午的課程都是案例報告。首先上場的是「與弱勢者一起唱歌─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的音樂社會實踐」,名字很長,不過名字就是一種咒語,叫出一個名字,你就可以降伏他。這個名字就是代表黑人那卡西這段社運和音樂結合的歷程。

黑人那卡西於1996年成立,目的是將台灣自主工運的過程中,紀錄與整理抗爭中工人傳唱的歌曲,以及與弱勢者一起發聲。大弟在大學時聽的黑名單工作室,就是開這類風氣先河。演講時報告人陳柏偉放了幾段音樂,有一段的印象很深刻,就是台北市廢除公娼時,黑人那卡西跟公娼一起合作的歌,一個歐巴桑幽幽的唱著:如果我是千金小姐,好命都嫌不夠‧‧‧,聽了不覺惻然。

第二段就是劉秀美老師的「國民美術的實踐經驗:薄墨裡千絲萬縷的人生」。她認為美術生活的第一現場是搖籃外的風景,家庭是人一生中第一個公共空間,也是第一次正義感的源頭,我們都在此發展人生。她還講了一個關於信介仙的故事。她說信介仙從小就是一個複雜的兒童,一般人對童年的記憶只可以回溯到三歲左右,但是信介仙可以回到約一歲,信介仙記得的事是要不要走路,如果走了是不是以後都不能給人抱,如果不走又好像很丟臉,明明已經會走路了。咦,這麼特別?從媽媽的角度,這個孩子簡直是天才兒童,劉老師說信介仙後來從事黨外運動、為台灣的民主奮鬥,價值觀與眾不同,大概都源於小時候他就是個複雜的兒童。

這是人的故事,劉老師做的就是讓人們把自己的故事講出來。所以今天秀的都是阿公阿嬤的作品。有一個老醫生,畫了好多他小時候、年輕時候的記憶。有一張是老兵隨地便溺的畫,還有一張是他們穿草鞋背雨傘走過街頭,老師說這是那位醫生畫家年輕時的生活經驗。因為他很討厭國民黨和王永慶,國民黨就不用說了,討厭王永慶,是因為王老先生開了長庚醫院,從此醫生淪為普通公務員,害他每天都要像公務員一樣的上班,再也不能享有日據時期醫生的崇高地位。這就是老師說的常民生活、活生生的歷史。她稱呼他們為「民眾畫家」,跟他們一起體會台灣國土的那些生活,呈現社會生活深刻的經驗。

好累,我的懶病又發作,腦容量實在有限,對不起,下面的內容要打得簡短一點。

接下來的劇場報告、台西蚵貝壁畫、還有港邊的社區藝術歷程,我很想講詳細一點,因為真的很精采,可是小家庭主婦累了,今天又有風雨,我猶豫要不要出門,出門要參加哪一場?因為報名的時候不知道它是三天的研討會,結果跟國北教的2008女性詩學衝到〈咦?不是說不讀詩了嗎?怎樣?你咬我啊〉。

因為腦容量有限,所以只講台西蚵貝壁畫好了,如果想到了就再回來補充。

會挑這個講,是因為這個計畫的主要負責人是個年輕的研究生許秀雲,她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可是跑到雲林去念雲科大,以前什麼城鄉差距、鄉村滋養城市,對這個小女生來說都只是名詞解釋,她是到了當地才恍然大悟,這些名詞是真的、活生生的。她做的計畫結合美國舊金山的社區壁畫工作坊,還遠渡到美國取經,認識當地區民的社區營造。

講這個當然沒辦法代表這個小女生的心路歷程,也沒辦法說清楚這件事對她的影響。我想說的是我遠在高雄的兒子。我一直認為他一路念明星學校是正常的,雖然他一再強調他是普通人,可是我還是堅持他是應該去更好的學校,但是看到這個小女生,我開始動搖了,以前的價值慢慢瓦解了。雲科大不算明星學校吧?但是她給自己機會,勇敢踏出不一樣的路。

回家的時候看到聯合報上詹偉雄的專欄:「我們」與《海角七號》〈對不起又要抄書了〉他說「這樣的操作,固然使得在生命的歲月中,各自有過受迫害記憶的藍、綠老選民血脈賁張,方便地在選舉中被動員,但卻對生命中沒有對抗經驗、渴求典範與榮光新價值的年輕世代,構成無所逃逸的壓力。對這群在國際政治地圖上已經沒有「國家」的年輕人而言,「失根」的身分已經十分落寞,此際再加上內部認同的分裂,更是煎熬;但在現實的常民生活中,他或她們同樣也看到各類的上進、積極、忍耐、包容的社會人們,組織著挫敗中求進取的生活行動,這樣的相互寬待固然也會有衝突,但顯然與媒體上所渲染的「對立台灣」,有著迥然不同的風貌。因而,這幾年來,只要是一種「在地」的、「融合」的、「卓越」的新型態「台灣再現(representation of Taiwan)形式」一出現,這樣的一個年輕世代,便狂熱地蜂擁向前……。」

詹偉雄說的「在地」的、「融合」的、「卓越」的新型態「台灣再現(representation of Taiwan)形式」,我覺得就是這幾年從內部開始慢慢成熟的一種新力量,我相信將有更好的發展,終有一天,它會變成市民社會及公共參與的條件與趨勢。

我希望小孩會看見媽媽說的新台灣。

ps‧許秀雲去美國的學習課程,是有公部門「台灣青年國際NGO參與行動」計畫的支持。她前往美國舊金山參與由Precita Eye Mural Arts Center協會創辦人壁畫藝術家Susan Cervantes親自帶領的社區壁畫工作坊。

( 休閒生活雜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kini1962&aid=225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