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21 22:09:49瀏覽545|回應1|推薦29 | |
鎮福社位在左營區埤仔頭街1號,舊城北門口,鎮福社和門前的拱辰井以及舊城都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早期的鎮福社是土塊和竹結搭建,道光5年(1825)與舊城同時整修,光緒9年(1883)再經過擴建,但不幸在二次大戰時被戰火所毀,民國50年重建而成為今日之貌……
鎮福社,究竟是什麼單位或是什麼社團?竟然能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初看到這個名稱直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鎮福社也被稱為「七甲土地公廟」或「埤仔頭土地公廟」,據說鎮福社最早建於明永曆15年(1661),若是這個年代沒有記載錯誤,那麼已經有超過三百五十年之久的悠久歷史。
雖然是一級古蹟,但卻有點被冷落的感覺,除了處處顯得斑駁之外,四周環境擁擠又有點雜亂感,國家一級古蹟處在如此的環境下實在是令人為它感到不捨。
目前所看到的鎮福社建築是民國50年重建,也有將近一甲子之久。
廟旁一座「鳳山舊城第一級古蹟鎮福社簡介」,內容說鎮福社和一般土地公並不盡相同,是一座鎮守北門的福德正神廟,鳳山舊城始建於康熙61年(1722),由舊城與鎮福社關係推證,鎮福社約始建於康熙末年。
另外一座「鎮福廟歷史沿革」又說建廟時間溯自明永曆15年(1661),舊址在勝利路與埤仔頭街交叉口,草創時間一說在明鄭時期,一說在康熙年間。
據說鎮福社原有正殿和拜亭二間建築,但拜亭被車撞毀,所以現在只留下正殿。民國76年修復時,完全依照考證的古老形貌施工,並在周圍加建欄杆,所以現在只能在欄杆外遠觀而不能接近。
嚴重斑駁到可以說已經完全脫漆的門神,下次再要修復時的難度可能會破錶。
在二位門神的上方橫樑上,有二隻模樣逗趣又帶點可愛的小動物,不知道有沒有特別的名稱,在門上的橫樑上意義為何。
牆上人物的彩繪,仕女長得有點豐腴,神情輕鬆,臉上掛著愉快的笑容,若不是仙女下凡,就應是生活過得不錯。
山牆上泥塑的是獅面懸魚,仍然保留傳統的建築裝飾。據說懸魚的由來,是因古代的房子建材都怕火,而魚生活在水中,在山牆上泥塑魚有剋火之意,後來演變為純美化藝術的表現,而呈現多種圖樣,如祥雲、書卷等。
鎮福社已成了古蹟,而原來的土地公廟也更名為鎮福廟,遷移到了一旁的建築物裡。鎮福社和門前的拱辰井以及舊城都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那拱辰井呢?位在鎮福社前的拱辰井命運比鎮福社還坎坷,它看的到的部份只剩下一只鐵蓋,蓋在馬路的中央任由來往車輛的輾壓,外觀完全看不出井來。
鎮福廟已搬遷到鎮福社旁建築物的三樓,鎮福廟的樓下是埤東、埤西、埤北三個里的聯合活動中心。
沿著樓梯往上走就可到三樓的鎮福廟,但就此打住,轉往鎮福社旁的北門去。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