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家三級古蹟∼東便門、東福橋、東福祠(鳳山)
2016/01/04 08:24:06瀏覽1035|回應0|推薦35

東便門、東福橋、東福祠為鳳山縣城的配套古蹟。東便門是鳳山知縣吳兆麟於清嘉慶9年所建四門之一,目前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東便門外牆左側有一座土地公廟為東福祠,東福祠是專職守護東福橋的橋頭土地公;東福橋原建於清道光21年(1841),清同治3年(1864)重修,現在的鋼橋則是民國90年重建……
 
結束鳥松的澄清湖和鳥松溼地之旅後再度來到鳳山,沿著中山東路3巷來到東福橋的橋頭處。

東福橋前與道路間一塊小廣場,橋前有了空間,使得位在廣場邊緣的橋變得很醒目,容易看到它的存在。

走過小廣場,到橋旁的欄杆邊往橋身一看,不由得有點納悶,東福橋不是一座大約和城門一樣歷史久遠的橋嗎?怎麼會充滿現代感的結構?

東福橋跨越的是鳳山溪,所以橋下就是鳳山溪,而鳳山溪早年被稱為東門溪。

走上橋,站在靠近橋頭的位置,伸長脖子往橋下看,原來古橋已毀,但難能可貴的保留下來一小段石板橋面隱藏在新橋下。

古東福橋已被沖毀,所以現在腳下所踩的是新建的橋,新建的橋並不是彷古橋而建,因而具有現代感。

站在橋上往橋下的鳳山溪看,鳳山溪也整治得很有現代感,河床鋪上了水泥。但是過於現代化、水泥化的溪流,或許對防洪排水有利,但卻不利於生態。當年的城外有護城河,鳳山溪不知道是不是就是當年的護城河。

新建的東福橋,橋面鋪上了石板,橋面也有幾分石板橋的味道。橋的中央處,兩側都往外突出一塊三角形觀景台,有了觀景台,一來在橋上逗留更方便,二來使得橋面看起來有變化和加寬的效果,豐富了視覺。

鳳山溪的河面不寬,跨越鳳山溪的東福橋當然就很短,在橋上走了幾步之後就到了橋的另一端。

橋頭有一座東福橋遺跡的說明,內容除了說明橋的建構年代之外,也說明東福橋為清代城內居民通往萬丹、阿緱必經的橋樑,橋長約22公尺,三座船形橋墩,上置四組長石條成為橋面。原東福橋毀於民國90年的潭美颱風,於原位置重建現在的鋼橋。

這一端的橋頭旁一座小公園,草皮翠綠,圓弧水泥地的邊緣一架古式的手搖抽水幫浦,幫浦架設在這裡大概不是為了真正使用,只是供遊客娛樂用吧。

橋頭旁還有一座小土地公廟,土地公廟的建築體並不大,外觀漆成紅色,散發著喜氣洋洋的氣氛。

在土地公廟處將視線往橋下探,殘存的古橋在河岸邊,一座船形的橋墩上架著四條厚又堅固狀的石板,顯得古樸又美麗。

土地公廟旁的圍牆邊一座「重修東福橋碑記」的石碑,碑上寫著重修東福橋捐款者的姓名和金額,落款日期為同治甲午年,也就是同治3年(1864),距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

走進東福祠,向土地公奉上一柱香,感謝土地公保佑鳳山之旅一路平安順利,感謝土地公長年護橋的辛勞。

長年駐守橋頭的土地公,本身也成了骨董,為了預防土地公被偷,只好請土地公置身在鐵柵欄裡。地方人士感念土地公的護橋,特地為土地公娶了美嬌娘陪伴,無奈玻璃反光難以一窺神桌上的究竟。

東福祠前方一座高聳城門,這就是東便門,東便門又稱為同儀門,面向護城河這一面門額上寫的就是同儀門。

穿過城門下的拱門到城門的另一面,這一側門額上寫的是東便門。

花岡岩石材製的東便門石碑,受到長年的風化侵蝕,東便門三個字的字跡勉強尚可辨認,但落款小字則幾乎不見,據鳳山區公所的旅遊資料裡記載,落款日期為道光19年(1839),已有近二百年之久。

東便門城門台座高約4.3公尺,拱門的拱圈為紅磚所砌,拱基為石材,外牆為老古石。

城門的側邊有一座東便門的說明,內容詳細說明東便門的建造時間和結構,而現在所見的城門是民國95年所修復完成。

現在看到城門上的雉堞、女牆等並非原有,而是在民國95年修復時參考原大東門照片而新設的磚砌。

繞過城門的側邊再到外側來,也準備離開東便門。

同樣一座城門,為什麼內外門額的新舊程度會差異那麼大?東便門三個字幾乎難以辨識而同儀門卻顏色亮又清楚?原來同儀門這塊大理石門額是整修時所嵌製。

往回走過東福橋,結束東便門、東福祠、東福橋的拜訪,轉往另一處位在鳳山的國家二級古蹟去,去拜訪鳳山龍山寺。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